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申請涉及一種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包括在同一耕地單位上采用“經果林+農作物”種植結合,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以種植水保林為主,建立林草復合生態類型;植被結構優化配置,通過土地梯化技術,修建石埂坡改梯,配套田間生產便道建設,通過集雨坪、截水溝、沉沙池、輸水管道、小水窖、小水池配套建設,建立坡面集雨系統;開發地下暗河,建設地下暗河提灌站,使水資源合理調配,采用土壤保墑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建立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等步驟,通過該治理方法,喀斯特山區的輕度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減弱,石漠化趨勢得到遏制,社會經濟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專利說明】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中國裸露、半裸露喀斯特地區分布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以上,占國土總面積的13.54%。以貴州高原為中心的中國南方喀斯特5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熱帶、亞熱帶喀斯特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強烈的地區,喀斯特環境與生態問題在全國和世界均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特殊的環境與生態對自然條件、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多方面的效應:一方面,以溶蝕、侵蝕和崩塌作用為動力的地質歷史演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熱帶、亞熱帶喀斯特景觀,在世界喀斯特中占有突顯的地位,是高品位的世界自然遺產,迫切需要保護。另一方面,以人口超載,毀林開荒,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為核心的人類歷史演變加劇了脆弱生態環境的退化,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在世界喀斯特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迫切需要治理。
[0003]喀斯特地區是一個龐大的人地關系系統,系統內脆弱的生態系統在強烈的人內活動干擾下,形成了具有喀斯特地區獨有的生態環境退化現象,即石漠化。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逐漸裸露、土地生產力衰退喪失,地表在視覺上呈現類似于荒漠化景觀的演變過程。石漠化的產生,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不是單純的自然過程,而是一個自然與社會經濟緊相關,以人為活動為主導因素而引起的環境惡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巖石逐漸裸露過程。
[0004]喀斯特山區石漠化強度根據巖石的裸露率及植被及土被覆蓋率可以劃分為六個等級,分別為無石漠化、潛在石漠化、輕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強度石漠化和極強石漠化,輕度石漠化指的是巖石裸露率在31-50%之間,植被或土被覆蓋率在50-69%之間的喀斯特山區。
[0005]輕度石漠化區采取治理為主、加強預防的生態戰略,主要通過提高人口素質、盤活人力資本存量、開拓多種經營的勞務市場;走資源節約型、生態型等“三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以節水型混農林業模式為切入點,以產業化發展為核心,以提高土地生產力為手段,以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為條件,改變高消耗資源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喀斯特脆弱生態區生態恢復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結合環境特點實施以改土、配水、節水、配肥為主的耕地土地改造、坡改梯、退耕還林還草、水利水保工程等,大力推行包括立體農林復合型、果藥為主的林業先導型、林牧結合型、牧農結合型、節水型混農林業復合型等生態農業和草地畜牧業模式,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
[0006]現有技術中還未有專門針對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的綜合治理方法,本發明即是針對該種區 域的石漠化治理方法。
[0007]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提供一種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區域的治理方法,該方法是專門針對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區域的綜合治理方法,通過該方法治理,喀斯特山區的水土流失明顯降低,巖石裸露被遏制,該區域的人類社會和經濟得到協調發展。
[0009]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包括如下步驟:
1)在同一耕地單位上,進行空間配置和結構搭配,采用“經果林+農作物”種植結合,建立林糧復合生態類型;
2)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以種植水保林為主,選擇女貞、柏木、刺槐樹種點播,并利用空閑土地種植黑麥草,其它林地根據土地空閑程度,選擇核桃、冬桃、黑麥草進行栽植,建立林草復合生態類型;
3)對植被結構優化配置,采用“經果林+玉米+牧草”作物配置方式,對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發展經果林業和畜牧業,部分石旮旯地或農戶自留空閑地面積,發展“經果林+蔬菜+牧草”庭園兼營型模式,補充完善區域經濟結構; 4)通過土地梯化技術,修建石埂坡改梯,配套田間生產便道建設,遏制水土流失進一步發展,利用核桃、辣椒、黑麥草建設生物坡改梯。既減少水土流失,又增加經濟收益,改進土地耕作方式,推廣少耕、免耕,作物輪作,科學施肥,改變土壤理化性質,達到土壤改良目的。
[0010]5)通過集雨坪、截水溝、沉沙池、輸水管道、小水窖、小水池配套建設,建立坡面集雨系統;采用屋頂集雨技術,由屋頂集雨坪、輸水管道、過濾池及水窖組成,即利用混凝土建設屋面集雨坪,并在屋下建水窖,再用管道將水窖內水輸送入屋內,構建簡易自來水供人畜飲用。
[0011]6 )開發地下暗河,建設地下暗河提灌站,采用“總調節蓄水池一輸水管道一次一級調節水池一輸水管道一蓄水池”使水資源合理調配,采用土壤保墑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建立科學合理的節水灌溉方式。
[0012]本發明的關出特點為:
1、專門針對輕度石漠化喀斯特山區的綜合治理方法;
2、充分利用環境、經濟社會及優勢特點,通過構建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特色經果林業發展;
3、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流域社會經濟發展。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實施例1
貴州畢節石橋流域A鄉屬于喀斯特山區典型的輕度石漠化區域, 申請人:在此區域進行了石漠化治理的試點,采用了如下的治理方法:
——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進行空間配置和結構搭配,采用“經果林+農作物(藥)”種植結合,利用農作物品種改良技術、作物穩產豐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果樹后期撫育管理技術、林糧規范種植技術等建立林糧復合生態類型。
[0014]-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以種植水保林為主,選擇女貞、柏木、刺槐等樹種點播,
并利用空閑土地種植黑麥草。其它林地根據土地空閑程度,選擇核桃、冬桃、黑麥草進行栽植。通過林草規范種植技術,林草立體種植技術、草地育苗與植草技術、林草撫育管理技術等,建立林草復合生態類型。
[0015]——采用植被結構優化配置技術,采用“經果林+玉米+牧草”作物配置方式,轉變坡度大于25度坡耕地以種植玉米為主的格局,發展經果林業和畜牧業。部分石旮旯地或農戶自留空閑地面積較大,通過“經果林+蔬菜+牧草”庭園兼營型模式構建,補充完善流域經濟結構。
[0016]—通過土地梯化技術,修建石埂坡改梯,配套田間生產便道建設,遏制水土流失進一步發展。利用核桃、辣椒、黑麥草等建設生物坡改梯,既減少水土流失,又增加經濟收益。改進土地耕作方式,推廣少耕、免耕,作物輪作,科學施肥等技術,改變土壤理化性質,達到土壤改良目的。
[0017]—針對流域水資源分布不均衡,通過集雨坪、截水溝、沉沙池、輸水管道、小水窖、小水池配套建設,建立坡面集雨系統。中部采用屋頂集雨技術,由屋頂集雨坪、輸水管道、過濾池及水窖組成,即利用混凝土構建屋面集雨坪,并在屋下建水窖,再用管道將水窖內水輸送入屋內,構建簡易自來水供人畜飲用。通過開發石格村石閣樓麻窩地下暗河,建設地下暗河提灌站,采用“總調節蓄水池一輸水管道一次一級調節水池一輸水管道一蓄水池”水資源合理調配技術,建立流域水資源合理優化調配體系。針對流域屬典型旱作農業區的特點,采用土壤保墑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建立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
[0018]該地區從06年開始實施試點,經過7年的治理,共治理石漠化面積約443.75hm2。林草植被覆蓋地提高9.36個百分點。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石漠化程度較高區域的生態環境得以恢復,石漠化等級降低;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用水基本解決,耕地利用多元化,產出率得到提高,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0019]實施例2
在與貴州畢節石橋流域A鄉相鄰的B地區, 申請人:于2010年開始進行治理試點,采用相同的方法,經過3年的治理,林草植被覆蓋地提高3.4個百分點,石漠化的趨勢被有效遏制,人均收入水平有了 14%的增長,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權利要求】
1.一種喀斯特山區輕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同一耕地單位上,進行空間配置和結構搭配,采用“經果林+農作物”種植結合,建立林糧復合生態類型; 2)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以種植水保林為主,選擇女貞、柏木、刺槐樹種點播,并利用空閑土地種植黑麥草,其它林地根據土地空閑程度,選擇核桃、冬桃、黑麥草進行栽植,建立林草復合生態類型; 3)對植被結構優化配置,采用“經果林+玉米+牧草”作物配置方式,對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發展經果林業和畜牧業,部分石旮旯地或農戶自留空閑地面積,發展“經果林+蔬菜+牧草”庭園兼營型模式,補充完善區域經濟結構; 4)通過土地梯化技術,修建石埂坡改梯,配套田間生產便道建設,遏制水土流失進一步發展;利用核桃、辣椒、黑麥草建設植物籬,既減少水土流失,又增加經濟收益,改進土地耕作方式,推廣少耕、免耕、保護性耕作,作物輪作,科學施肥,改變土壤理化性質,達到土壤改良目的; 5)通過集雨坪、截水溝、沉沙池、輸水管道、小水窖、小水池配套建設,建立坡面集雨系統;采用屋頂集雨技術,由屋頂集雨坪、輸水管道、過濾池及水窖組成,即利用混凝土建設屋面集雨坪,并在屋下建水窖,再用管道將水窖內水輸送入屋內,構建簡易自來水供人畜飲用; 6)開發地下暗河,建設地下暗河提灌站,采用“總調節蓄水池一輸水管道一次一級調節水池一輸水管道一蓄 水池”使水資源合理調配,采用土壤保墑、節水灌溉,建立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
【文檔編號】A01B79/02GK103931372SQ201410074114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3日
【發明者】熊康寧, 陳永畢, 魏鵬, 陳滸, 韋清章 申請人: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