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申請涉及一種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包括保護現存植被,林地清理,建立嚴格的封育管理制度;通過人工補植補造、適當點播柏木、女貞、構樹和烏桕,促進植被恢復;發展經濟型樹種花椒種植;發展經濟林果建設,采用低矮作物與經濟林間作模式發展林草間作,選擇黑麥草、皇竹草和金銀花作為人工種植草,解決牲畜飼料短缺問題;發展農家樂,建設沼氣能源系統,沼渣綜合利用,建立林禽模式,通過改造原有的水利設施,利用屋面集水技術,將屋頂集雨坪與水窖連接,解決人畜飲水,通過該治理方法,喀斯特山區的強度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減弱,巖石裸露趨勢得到遏制,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
【專利說明】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中國裸露、半裸露喀斯特地區分布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以上,占國土總面積的13.54%。以貴州高原為中心的中國南方喀斯特5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熱帶、亞熱帶喀斯特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強烈的地區,喀斯特環境與生態問題在全國和世界均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特殊的環境與生態對自然條件、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多方面的效應:一方面,以溶蝕、侵蝕和崩塌作用為動力的地質歷史演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熱帶、亞熱帶喀斯特景觀,在世界喀斯特中占有突顯的地位,是高品位的世界自然遺產,迫切需要保護。另一方面,以人口超載,毀林開荒,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為核心的人類歷史演變加劇了脆弱生態環境的退化,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在世界喀斯特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迫切需要治理。 [0003]喀斯特地區是一個龐大的人地關系系統,系統內脆弱的生態系統在強烈的人內活動干擾下,形成了具有喀斯特地區獨有的生態環境退化現象,即石漠化。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逐漸裸露、土地生產力衰退喪失,地表在視覺上呈現類似于荒漠化景觀的演變過程。石漠化的產生,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不是單純的自然過程,而是一個自然與社會經濟緊相關,以人為活動為主導因素而引起的環境惡化、土地退化與石漠化的過程。
[0004]喀斯特山區石漠化強度根據巖石的裸露率及植被及土被覆蓋率可以劃分為六個等級,分別為無石漠化、潛在石漠化、輕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強度石漠化和極強石漠化,強度石漠化指的是巖石裸露率在71-90%之間,植被或土被覆蓋率在29-10%之間的喀斯特山區。在強度石漠化區域,石質荒漠化強烈,基本無土可流,多為即將喪失農用價值的難利用地。
[0005]現有技術中還未有專門針對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綜合治理方法,不同等級石漠化的生境條件,成因是不一樣的,其恢復過程、機理、治理方式、工程配置也需有差異。但現在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往往沒有針對不同等級石漠化進行工程設計及措施配置,并且治理方式單一,例如僅僅是造林,導致治理效果不明顯。本發明即是針對該種區域的石漠化治理方法。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提供一種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區域的治理方法,該方法是專門針對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區域的綜合治理方法,通過該方法治理,喀斯特山區的水土流失明顯降低,巖石裸露被遏制,該區域的人類社會和經濟得到協調發展。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1、一種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保護現存植被,通過林地清理,幼苗撫育,清除有害的外來植物,保護本地物種生長環境;嚴禁山坡防牧,放火燒山行為,建立嚴格的封育管理制度;
2)針對現存生態系統,通過人工補植補造、適當點播柏木、女貞、構樹和烏桕,促進植被恢復,加強后期苗木管護工作;
3)發展經濟型樹種花椒種植,加強農民相關技術培訓,培養村民生態壞境建設意識;
4)發展經濟林果建設,選擇耐熱抗旱樹種甘蔗、櫻桃、柑橘、五星琵琶栽種,采用低矮作物與經濟林間作模式,種植大豆、辣椒和生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5)發展林草間作,選擇黑麥草、皇竹草和金銀花作為人工種植草,經過“土地開墾一整地一土壤處理一施肥一播種一壓實一田間管理一草場利用和管理”流程,實現草地種植,管護和存儲;建立合理輪作制度,采用山區冬閑田土種草技術,利用部分旱地種植牧草,解決牲畜飼料短缺問題;
6)采用“示范戶+農戶”模式,發展農家樂,建設沼氣能源系統,沼渣綜合利用,提高農戶生產經營水平,促進社區發展; 7)通過建立林禽模式,推廣林下種草養禽,發展林下科學養雞、鵝,利用空閑地塊和屋頂發展蔬菜種植,推廣“豬一沼氣一肥”的生物循環,種植枇杷、臍橙等優質水果,建立“豬一沼一經濟林”庭園經濟模式;
8)通過改造原有的水利設施,增加攔蓄工程,利用截水溝、攔山溝形成坡面攔截網絡,充分攔截地表徑流,開發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建立高位水池,再利用管道將田間蓄水池進行串聯或并聯,減輕水的供需矛盾,利用屋面集水技術,將屋頂集雨坪與水窖連接,解決人畜飲水。
[0008]本發明的關出特點為:
1、現有技術中還未有專門針對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綜合治理方法,不同等級石漠化的生境條件,成因是不一樣的,其恢復過程、機理、治理方式、工程配置也需有差異。但現在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往往沒有針對不同等級石漠化進行工程設計及措施配置,并且治理方式單一,例如僅僅是造林,導致治理效果不明顯。本發明單獨針對強度石漠化區域,采用綜合的、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治理,治理效果明顯。
[0009]2、本發明的治理方法是一個綜合的治理過程,所有的單獨措施必須聯合起來,才能起到綜合治理的作用。
[0010]3、從環境、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采取措施,而不僅僅是從環境上去改變。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實施例1
貴州關嶺-貞豐花江示范區屬于喀斯特山區典型的強度石漠化區域,示范區土地總面積5162.1lhm2,其中喀斯特面積4538.6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7.92%。示范區強度石漠化為主,石漠化面積和1351.99hm2,占喀斯特總面積的29.79%, 申請人:在此區域進行了石漠化治理的試點,采用了如下的治理方法:
1)保護現存植被,通過林地清理,幼苗撫育,清除有害的外來植物,保護本地物種生長環境;嚴禁山坡防牧,放火燒山行為,建立嚴格的封育管理制度;
2)針對現存生態系統,通過人工補植補造、適當點播柏木、女貞、構樹和烏桕,促進植被恢復,加強后期苗木管護工作;
3)發展經濟型樹種花椒種植,加強農民相關技術培訓,培養村民生態壞境建設意識;
4)發展經濟林果建設,選擇耐熱抗旱樹種甘蔗、櫻桃、柑橘、五星琵琶栽種,采用低矮作物與經濟林間作模式,種植大豆、辣椒和生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5)發展林草間作,選擇黑麥草、皇竹草和金銀花作為人工種植草,經過“土地開墾一整地一土壤處理一施肥一播種一壓實一田間管理一草場利用和管理”流程,實現草地種植,管護和存儲;建立合理輪作制度,采用山區冬閑田土種草技術,利用部分旱地種植牧草,解決牲畜飼料短缺問題;
6)采用“示范戶+農戶”模式,發展農家樂,建設沼氣能源系統,沼渣綜合利用,提高農戶生產經營水平,促進社區發展;
7)通過建立林禽模式,推廣林下種草養禽,發展林下科學養雞、鵝,利用空閑地塊和屋頂發展蔬菜種植,推廣“豬一沼氣一肥”的生物循環,種植枇杷、臍橙等優質水果,建立“豬一沼一經濟林”庭園經濟模式;
8)通過改造原有的水利設施,增加攔蓄工程,利用截水溝、攔山溝形成坡面攔截網絡,充分攔截地表徑流,開發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建立高位水池,再利用管道將田間蓄水池進行串聯或并聯,減輕水的供需矛盾,利用屋面集水技術,將屋頂集雨坪與水窖連接,解決人畜飲水。
[0012] 基于“3S”技術采用遙感判讀與地面驗證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示范區鄉鎮、村組和典型農戶社會經濟調查,對2005年和2010年的治理成效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發現在2005年的基礎上,示范區植被覆蓋率提高19.6%,土壤侵蝕模數降低63.2%,示范區石漠化面積比例降低12.3%,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 83.6%。
【權利要求】
1.一種喀斯特山區強度石漠化的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保護現存植被,通過林地清理,幼苗撫育,清除有害的外來植物,保護本地物種生長環境;嚴禁山坡防牧,放火燒山行為,建立嚴格的封育管理制度; 2)針對現存生態系統,通過人工補植補造、適當點播柏木、女貞、構樹和烏桕,促進植被恢復,加強后期苗木管護工作; 3)發展經濟型樹種花椒種植,加強農民相關技術培訓,培養村民生態壞境建設意識; 4)發展經濟林果建設,選擇耐熱抗旱樹種甘蔗、櫻桃、柑橘、五星琵琶栽種,采用低矮作物與經濟林間作模式,種植大豆、辣椒和生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5)發展林草間作,選擇黑麥草、皇竹草和金銀花作為人工種植草,經過“土地開墾一整地一土壤處理一施肥一播種一壓實一田間管理一草場利用和管理”流程,實現草地種植,管護和存儲;建立合理輪作制度,采用山區冬閑田土種草技術,利用部分旱地種植牧草,解決牲畜飼料短缺問題; 6)采用“示范戶+農戶”模式,發展農家樂,建設沼氣能源系統,沼渣綜合利用,提高農戶生產經營水平,促進社區發展; 7)通過建立林禽模式,推廣林下種草養禽,發展林下科學養雞、鵝,利用空閑地塊和屋頂發展蔬菜種植,推廣“豬一沼氣一肥”的生物循環,種植枇杷、臍橙等優質水果,建立“豬一沼一經濟林”庭園經濟模式; 8)通過改造原有的水 利設施,增加攔蓄工程,利用截水溝、攔山溝形成坡面攔截網絡,充分攔截地表徑流,開發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建立高位水池,再利用管道將田間蓄水池進行串聯或并聯,減輕水的供需矛盾,利用屋面集水技術,將屋頂集雨坪與水窖連接,解決人畜飲水。
【文檔編號】A01B79/02GK103907421SQ201410111680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5日
【發明者】熊康寧, 陳啟偉, 隨喆, 羅井升, 李馨 申請人: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