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通過將農業廢棄物配比,預處理、堆垛、翻堆、過篩、造粒、包裝等步驟完成。本發明所述方法解決了利用生物質資源生產育苗基質原料性狀不穩定及物料腐熟不徹底這一技術難題,解決了產品質量不穩定的難題,進而解決了生物質資源育苗基質盤根差、緩苗慢、成活率不高的難題,避免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專利說明】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育苗基質的培育方法,具體涉及一種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步和發展,蔬菜生產正在由傳統的個體形式向科學化、集約化、
[0003]商品化和市場化的現代產業化生產轉變。作為蔬菜種苗產業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工廠化育苗已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的一個標志。育苗需要基質,所以基質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
[0004]在國外工廠化育苗最先使用的育苗基質為巖棉,底部鋪設不織布供應營養液。大型專業化育苗工廠大多采用20世紀60、70年代的基質配方,如美國康奈爾大學60年代研制的復合基質A和B、加利福尼亞大學的VC培養土以及英國的GCRI配合物。Vavrina曾研究用城市廢料來育苗,Rufus等用河流污泥作為穴盤育苗基質的營養補充,效果均比較理想。
[0005]在國內,普通菜農的傳統育苗方式是用有機肥與田園土當量混合配成營養土作為育苗基質,成本低廉,但育苗效果不十分理想。從80年代中期開始,北京引進美國和歐共體的穴盤育苗精量播種生產線,1991年工廠化育苗被農業部列為“八五”重點項目;“九五”期間國家立項工廠化高效農業產業工程,其中育苗基質的研究就是一項重要內容。近幾年引進的工廠化育苗設施大都采用草炭、蛭石(2:1)配制的復合基質,草炭雖然是一種優良的基質改良劑,這已為許多試驗所證實,但是國內草炭資源分布不均勻,受產地所限,長途運輸無疑會增加育苗成本,再加上草炭為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長期采用必然會造成資源枯竭。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的資源完成育苗基質的培育。
[0006]目前利用生物質資源作蔬菜育苗基質,大部分是以農作物桔桿、牛糞、菇渣、木屑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經高溫發酵、腐熟,無害化處理后制成,制作程序繁瑣,需要發酵的時間長,且由于原料種類較多,原料的理化性狀相對不穩定,同時產品的質量也難以得到控制。
【發明內容】
[0007]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有機農業廢棄物培育蔬菜幼苗盤育基質的方法。
[0008]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0009](I)將拉回的有機農業廢棄物如下質量份數進行配比,配比如下:木薯渣40-60份,菌菇廢料10-30份,棕櫚絲5-15份,珍珠巖15-25份;
[0010](2)將上述配置好的進行有機農業廢棄物預處理:粉碎、攪拌均勻,然后堆積成條垛式;[0011](3)進行條垛式發酵,待條垛內部溫度達到50_55°C進行初次翻拋;初次翻拋后進入翻拋發酵期;
[0012](4)翻拋發酵期:翻拋發酵1-2個月,翻拋發酵期內對溫度、水份進行實時監控,檢測到垛內實時溫度高于55°C,進行翻拋;檢測到水份低于20%時,進行翻拋同時補充水份,水份補充后控制在20%-40%之內;檢測到水份高于40%,進行翻拋,降低水份含量至20%-40%之內;
[0013](5)完成發酵后,待條垛式發酵好的原料降至常溫并穩定后加入含有殺菌劑和調酸劑的復合型肥料0.5-3kg/m3后重新堆積,進行后熟發酵1-2個月形成半成品基質;所述復合型肥料中N:P:K質量比要求為12-15:13-20:15-25 ;
[0014](6)將半成品基質進行過篩處理;對篩后的半成品基質進行各項成分指標檢測,檢測標準:ΡΗ:6.5-7.0、EC:0.9-1.3mS/cm、容重:0.2-0.3g/c m3、水份:30_40%、有機質含量:75-80% ;如檢測不合格,返回步驟5 ;
[0015](7)檢測合格后的基質,再次進行過篩處理,計量包裝,生產出成品的基質。
[0016]本發明所述生物質的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基質是利用蘇州本地現有資源,將有機農業廢棄物通過無害化處理后,經有益微生物發酵,再添加蔬菜秧苗生產所需要的養分配制而成的全營養復合型蔬菜育苗基質,有效循環的利用了有機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并且操作簡單、靈活、運行成本較低。 [0017]本發明步驟(7)中所述過篩處理選用6毫米篩孔的篩子,在過篩堆料上采用五點取樣法,從五個不同部位,每次取200克-250克、總量為1000-1250克的樣品進行檢驗;采用上述方式可有效保證數值檢驗結果的可靠性。
[0018]本發明所述方法中形成的條垛式反應堆的堆高大小為:高度1.0—1.5米,寬
1.5 — 3.0米,自然通風干燥。
[0019]有益效果:
[0020]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生產的基質,采用酒精廠木薯發酵后產生的廢渣和金針菇渣作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發酵、腐熟處理后制成,兩者來源與理化性狀較為穩定,替代了泥炭、蛭石等不可再生資源,給產品的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解決了利用生物質資源生產育苗基質原料性狀不穩定及物料腐熟不徹底這一技術難題,解決了產品質量不穩定的難題,進而解決了生物質資源育苗基質盤根差、緩苗慢、成活率不高的難題,避免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企業廢棄物的零排放與再利用,改善本地環境、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秧苗素質、減輕勞動強度;
[0021]與傳統的生物資源基質培育方法相比,本發明所述方法在主發酵期無需對物料加發酵菌劑,無需通過加入不同配比的輔料,利用本身含有的微生物群落,達到對物料徹底發酵的效果,在生產成本上可節約30%左右,且發酵時間較短,在后熟階段加入植物苗期生長所需的養分和微量元素,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實施例1:
[0023]在夏季,環境溫度高于20°C時,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具體如下:
[0024](I)將拉回的有機農業廢棄物如下質量份數進行配比,配比如下:木薯渣40份,菌菇廢料10份,棕櫚絲5份,珍珠巖15份;
[0025](2)將上述配置好的進行有機農業廢棄物預處理:粉碎、攪拌均勻,然后堆積成條垛式;
[0026](3)進行條垛式發酵,待條垛內部溫度達到50_55°C進行初次翻拋;初次翻拋后進入翻拋發酵期;
[0027](4)翻拋發酵期:翻拋發酵I個月,翻拋發酵期內對溫度、水份進行實時監控,檢測到垛內實時溫度高于55°C,進行翻拋;檢測到水份低于20%時,進行翻拋同時補充水份,水份補充后控制在20%-40%之內;檢測到水份高于40%,進行翻拋,降低水份含量至20%-40%之內;
[0028](5)完成發酵后,待條垛式發酵好的原料降至常溫并穩定后加入含有殺菌劑和調酸劑的復合型肥料0.5kg/m3后重新堆積,進行后熟發酵I個月形成半成品基質;所述復合型肥料中N:P:K質量比要求為12:13:15 ;
[0029]( 6 )將半成品基質進行過篩處理;對篩后的半成品基質進行各項成分指標檢測,檢測結果為:ΡΗ:6.5、EC:lmS/cm、容重:0.2g/c m3、水份:30%、有機質含量:80% ;
[0030](7)檢測合格后的基質,再次進行過篩處理,計量包裝,生產出成品的基質。
[0031]實施例2
[0032]在冬季,環境平均溫度低于5°C時,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具體如下:
[0033](I)將拉回的有機農業廢棄物如下質量份數進行配比,配比如下:木薯渣60份,菌菇廢料30份,棕櫚絲15份,珍珠巖25份;
[0034](2)將上述配置好的進行有機農業廢棄物預處理:粉碎、攪拌均勻,然后堆積成條垛式;
[0035](3)進行條垛式發酵,待條垛內部溫度達到50_55°C進行初次翻拋;初次翻拋后進入翻拋發酵期;
[0036]( 4 )翻拋發酵期:翻拋發酵2個月,翻拋發酵期內對溫度、水份進行實時監控,檢測到垛內實時溫度高于55°C,進行翻拋;檢測到水份低于20%時,進行翻拋同時補充水份,水份補充后控制在20%-40%之內;檢測到水份高于40%,進行翻拋,降低水份含量至20%-40%之內;
[0037](5)完成發酵后,待條垛式發酵好的原料降至常溫并穩定后加入含有殺菌劑和調酸劑的復合型肥料3kg/m3后重新堆積,進行后熟發酵2個月形成半成品基質;所述復合型肥料中N:P:K質量比要求為15:20:25 ;
[0038]( 6 )將半成品基質進行過篩處理;對篩后的半成品基質進行各項成分指標檢測,檢測標準:ΡΗ:7.0、EC:1.2mS/cm、容重:0.25g/c m3、水份:40%、有機質含量:77% ;(7)檢測合格后的基質,再次進行過篩處理,計量包裝,生產出成品的基質。
[0039]實施例3
[0040]春秋季節,環境平均溫度在15°C左右時,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具體如下:
[0041](I)將拉回的有機農業廢棄物如下質量份數進行配比,配比如下:木薯渣55份,菌菇廢料25份,棕櫚絲12份,珍珠巖20份;
[0042](2)將上述配置好的進行有機農業廢棄物預處理:粉碎、攪拌均勻,然后堆積成條垛式;[0043](3)進行條垛式發酵,待條垛內部溫度達到50_55°C進行初次翻拋;初次翻拋后進入翻拋發酵期;
[0044](4)翻拋發酵期:翻拋發酵1.5個月,翻拋發酵期內對溫度、水份進行實時監控,檢測到垛內實時溫度高于55°C,進行翻拋;檢測到水份低于20%時,進行翻拋同時補充水份,水份補充后控制在20%-40%之內;檢測到水份高于40%,進行翻拋,降低水份含量至20%-40%之內;
[0045](5)完成發酵后,待條垛式發酵好的原料降至常溫并穩定后加入含有殺菌劑和調酸劑的復合型肥料2kg/m3后重新堆積,進行后熟發酵I個半月形成半成品基質;所述復合型肥料中N:P:K質量比要求為13:15:18 ;[0046](6 )將半成品基質進行過篩處理;對篩后的半成品基質進行各項成分指標檢測,檢測標準:ΡΗ:7、EC:1.3mS/cm、容重:0.3g/c m3、水份:32%、有機質含量:76% ;
[0047](7)檢測合格后的基質,再次進行過篩處理,計量包裝,生產出成品的基質。
【權利要求】
1.一種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方法如下: (1)將拉回的有機農業廢棄物如下質量份數進行配比,配比如下:木薯渣40-60份,菌菇廢料10-30份,棕櫚絲5-15份,珍珠巖15-25份; (2)將上述配置好的進行有機農業廢棄物預處理:粉碎、攪拌均勻,然后堆積成條垛式; (3)進行條垛式發酵,待條垛內部溫度達到50-55°C進行初次翻拋;初次翻拋后進入翻拋發酵期; (4)翻拋發酵期:翻拋發酵1-2個月,翻拋發酵期內對溫度、水份進行實時監控,檢測到垛內實時溫度高于55°C,進行翻拋;檢測到水份低于20%時,進行翻拋同時補充水份,水份補充后控制在20%-40%之內;檢測到水份高于40%,進行翻拋,降低水份含量至20%-40%之內; (5)完成發酵后,待條垛式發酵好的原料降至常溫并穩定后加入含有殺菌劑和調酸劑的復合型肥料0.5-3kg/m3后重新堆積,進行后熟發酵1-2個月形成半成品基質;所述復合型肥料中N:P:K質量比要求為12-15:13-20:15-25 ; (6)將半成品基質進行過篩處理;對篩后的半成品基質進行各項成分指標檢測,檢測標準:ΡΗ:6.5-7.0、EC:0.9-1.3mS/cm、容重:0.2-0.3g/c m3、水份:30_40%、有機質含量:75-80% ;如不合格,返回步驟5 ; (7)檢測合格后的基質,再次進行過篩處理,計量包裝,生產出成品的基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的條垛式反應堆的堆高大小為:高度1.0 — 1.5米,寬1.5 — 3.0米,自然通風干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蔬菜幼苗盤育基質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7)中所述過篩處理選用6毫米篩孔的篩子,在過篩堆料上采用五點取樣法,從五個不同部位,每次取200克-250克、總量為1000-1250克的樣品進行檢驗。
【文檔編號】C05G3/00GK103910571SQ201410111020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4日
【發明者】陳偉, 聞曉東, 何胥 申請人:太倉綠豐農業生物基質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