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培育種植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包括如下幾個步驟:a、播種,通過自動播種裝置把全降解控根容器逐個放入小孔徑育苗盤中的各個小孔穴內,并放入土壤及種子;b、萌芽,將播種完成的小孔徑育苗盤放入到育苗框中并放置到萌芽房中萌芽2-3天;c、幼苗生長,在種子萌芽后將育苗框轉入大棚溫室生長7-10天;d、幼苗轉移生長,將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大孔徑育苗杯中生長15-17天;e、水培及收割,將每個育苗杯轉移到漂浮在水上的擠塑生長管道上水培生長12-18天。本發明整個種植過程不受氣候和土壤環境影響,不受地區限制,從根本上避免土壤連作障礙,可充分利用空間和提升產量,實現種植自動化;整個種植系統清潔衛生,不打農藥,杜絕蔬菜上的農藥殘留。
【專利說明】蔬菜培育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具體為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蔬菜種植,依然采用靜態大棚或靜態地面種植,并主要依靠人工勞作,輔助簡單的機械設備,自動化程度很低。
[0003]同時由于蔬菜種植具有自然生長的特性,其整個生長過程受土壤、溫度、光照、氣候等因素影響,種植環境非常復雜,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很高,特別是南方地區的夏天,不打農藥的蔬菜根本無法正常生長,進而造成蔬菜上殘留大量農藥,嚴重危害著民眾的身體健康。
[0004]此外,目前的蔬菜種植方式存在很大的土壤連作障礙,受地區限制很大,空間利用率低,產量低,并隨著近年來水土環境受污染的情況日益嚴重,蔬菜天然種植方式的周期、產量和品質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根本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蔬菜的大量需求。
【發明內容】
[0005]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設計了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整個種植過程不受氣候和土壤環境影響,從根本上避免土壤連作障礙,不受地區限制,可充分利用空間和提升產量,極大地提升種植的自動化;同時整個種植系統清潔衛生,不打農藥,無病蟲害,可從根本上杜絕蔬菜上的農藥殘留,收獲真正的綠色放心蔬菜。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a、播種,通過自動播種裝置把全降解控根容器逐個放入小孔徑育苗盤中的各個小孔穴內,并放入土壤及種子;
b、萌芽,將播種完成的小孔徑育苗盤放入到育苗框中,而后將育苗框相互層疊放置到萌芽房中萌芽2-3天;
C、幼苗生長,在種子萌芽后將育苗框轉入大棚溫室生長7-10天;
d、幼苗轉移生長,通過自動轉移機器把育苗杯放入到大孔徑育苗盤中,之后將小孔徑育苗盤中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各個育苗杯內,并將轉移好后的大孔徑育苗盤再放入育苗框中,排列放置在地面上,生長15-17天;
e、水培及收割,在幼苗轉移生長生長完成后,將每個育苗杯轉移到擠塑生長管道上,生長管道依次排列并漂浮在水上,水培生長12-18天,而后即可收割獲得成品蔬菜。
[0007]進一步的,上述自動播種裝置主要包括一輸送帶,輸送帶上依序設置著將小孔徑育苗盤分離后放到輸送帶上的分離上料機構,可上下移動將控根容器放入小孔徑育苗盤的下杯機構,將泥土灑入控根容器的填土機構,將控根容器中泥土挖坑的穴播板,將種子放入泥土中的播種機,對完成播種的控根容器中泥土進行灑水的噴水裝置。
[0008]進一步的,上述全降解控根容器包括一錐形底部,錐形底部的周邊通過若干連接條與環形杯口連接,相鄰連接條之間具有鏤空間隙。
[0009]進一步的,上述全降解控根容器的口部孔徑為1.0-5.0cm 進一步的,上述單塊小孔徑育苗盤上的小孔穴數目為50-400目。
[0010]進一步的,上述育苗框為一帶置物槽的多網孔框體,所述置物槽的形狀大小與小孔徑育苗盤對應,框體的頂部設有若干個連接突起,框體的底部設有所述連接突起位置對應等數目的連接槽。
[0011]進一步的,上述自動轉移機器主要包括一輸送帶,輸送帶上依序設置著將大孔徑育苗盤分離后放到輸送帶上的分離上料機構,可上下移動將育苗杯放入大孔徑育苗盤的下杯機構,將泥土灑入育苗杯的填土機構,將育苗杯中泥土挖坑的戳孔器,將小孔徑育苗盤中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育苗杯中泥土坑內的自動轉移設備。
[0012]進一步的,上述育苗杯為上大下小的錐形容器,錐形容器的底部設置有根系生長孔;育苗杯的口部孔徑為5.0-7.0cm0
[0013]進一步的,上述單塊大孔徑育苗盤上的大孔穴數目為15飛O目。
[0014]進一步的,上述擠塑生長管道包括一漂浮本體,漂浮本體上間隔并行設置著若干道封閉的空氣腔,相鄰空氣腔之間沖孔形成一組育苗杯的容置槽,各容置槽之間的間隔距離相等,相鄰組容置槽之間的各容置槽錯位設置。
[0015]本發明培育過程包括播種-發芽-幼苗生長-幼苗轉移生長-水培等幾個步驟,其整個種植過程不受氣 候和土壤環境影響,從根本上避免土壤連作障礙,不受地區限制,可充分利用空間和提升產量,以生菜為例,平均年畝產可達75000公斤以上,大大提高種植蔬菜的產量和有效濃縮土地資源,極大地提升種植的自動化。同時整個種植系統清潔衛生,不打農藥,無病蟲害,可從根本上杜絕蔬菜上的農藥殘留,收獲真正的綠色放心蔬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本發明控根容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自動播種裝置的布局示意圖;
圖3、本發明小孔徑育苗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本發明育苗框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本發明自動轉移機器的布局示意圖;
圖6、本發明育苗杯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本發明大孔徑育苗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本發明擠塑生長管道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9、本發明擠塑生長管道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一種自動化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a、播種,通過自動播種裝置把全降解控根容器逐個放入小孔徑育苗盤中的各個小孔穴內,并放入土壤及種子。
[0018]如圖1所示,全降解控根容器I包括一錐形底部11,錐形底部11的周邊通過若干連接條12與環形杯口 13連接,相鄰連接條12之間具有鏤空間隙14,控根容器I的口部孔徑為1.0-5.0cm,在實際中根據實際需要選定相應的尺寸。在此,以上采用的全降解控根容器,能有效保護蔬菜根系,且不會污染環境,便于蔬菜在各育苗盤中的轉移。
[0019]如圖2所示,以上自動播種裝置2主要包括一輸送帶21,輸送帶21上依序設置著分離上料機構22、下杯機構23、填土機構24、穴播板25、播種機26和噴水裝置27。
[0020]在加工中,由分離上料機構22將小孔徑育苗盤單個分離后放到輸送帶21上,之后小孔徑育苗盤隨輸送帶21同步前移,在此過程中,首先由下杯機構23的上下移動將控根容器快速放入小孔徑育苗盤的各個穴孔中,接著由填土機構24將泥土灑入控根容器,隨后由穴播板25的針頭在泥土中戳出播種用的小孔,實現泥土的播種挖坑,而后由播種機26將種子放入泥土中,在此,以上播種機26為機械圓盤播種器,其配備帶有數字式可編程屏幕的開關盒,可在屏幕上做各種調整,每小時可播種11萬粒。之后由噴水裝置27對播種完成的控根容器進行灑水,完成播種過程。
[0021]以上自動播種裝置可實現每小時播種600個小孔徑育苗盤。[0022]當播種完成的小孔徑育苗盤移動到輸送帶21尾端時,用人工或設備將其轉移到育苗框中。在此,為便于小孔徑育苗盤的搬動和轉移,以上單塊小孔徑育苗盤3上的小孔穴31數目為50-400目,其結構如圖3所示。
[0023]b、萌芽,將育苗框相互層疊放置到萌芽房中萌芽2-3天。
[0024]如圖4所示,所述育苗框為一帶置物槽41的多網孔框體4,置物槽41的形狀大小與小孔徑育苗盤3對應,使得在搬動時不會導致育苗盤3晃動,避免對蔬菜生長造成影響。
[0025]育苗框框體4的頂部設有若干個連接突起42,框體4的底部設有所述連接突起位置對應等數目的連接槽(圖中未視)。在使用中,不同育苗框的底部連接槽和頂部連接突起42剛好相互卡合對應,可牢固地實現多個育苗框的相互層疊放置,能有效減少育苗框的土地占用面積。
[0026]所述育苗框置物槽41的一側壁完全鏤空形成進料口 411,該進料口 411便于實際操作中育苗盤的放入和取出。同時置物槽41其他三個側壁也進行一部分的鏤空412,該結構設置在不影響育苗框使用功能的情況下有效減少用料,降低育苗框的生產成本。
[0027]整個育苗框的高度不少于15cm,其結合多網孔的框體4結構,能給于幼苗足夠的空間吸收水分和氧氣。同時育苗框的底部也留有2cm的空隙,以便幼苗的根部也有足夠的氧氣,更有利于水分的排出,不至于根部太濕潤,以致爛根。
[0028]C、幼苗生長,在種子萌芽后將育苗框轉入大棚溫室生長7-10天。
[0029]d、幼苗轉移生長,通過自動轉移機器把育苗杯放入到大孔徑育苗盤中,之后將小孔徑育苗盤中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各個育苗杯內,每小時可轉移12000株蔬菜,并將轉移好后的大孔徑育苗盤放入育苗框中,排列放置在地面上,生長15-17天。
[0030]如圖5所示,所述自動轉移機器5主要包括一輸送帶51,輸送帶51上依序設置著分離上料機構52、下杯機構53、填土機構54、戳孔器55和自動轉移設備56。在加工時,由分離上料機構52將大孔徑育苗盤分離后放到輸送帶51上,使大孔徑育苗盤隨輸送帶51的運轉同步前移,當移動到下杯機構53位置時,由下杯機構53的上下移動將育苗杯放入大孔徑育苗盤的各個穴孔中,之后由填土機構54將泥土灑入各個育苗杯,并由戳孔器55將育苗杯中泥土挖坑以用于幼苗的轉移,最后由自動轉移設備56將小孔徑育苗盤中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育苗杯中的泥土坑內,完成幼苗轉移生長操作,當幼苗轉移生長完成的大孔徑育苗盤移動到輸送帶51尾端時,用人工或設備將其轉移到育苗框中。
[0031]如圖6所示,所述育苗杯6為上大下小的錐形容器,錐形容器的底部設置有根系生長孔61,育苗杯6的口部孔徑為5.0-7.0cm,在實際中根據實際需要選定相應的尺寸。
[0032]同樣,為便于搬動和轉移,單塊大孔徑育苗盤7上的大孔穴71數目為15飛O目,其結構如圖7所示。
[0033]e、水培及收割,在幼苗轉移生長生長完成后,將每個育苗杯轉移到擠塑生長管道上,生長管道依次排列并漂浮在水上,而后即可收割獲得成品蔬菜。
[0034]如圖8和9所示,所述擠塑生長管道包括一漂浮本體8,漂浮本體8上間隔并行設置著若干道封閉的空氣腔81,可使擠塑生長管道自動漂浮在水面上,無需增加額外的電力和水力成本。
[0035]相鄰空氣腔81之間沖孔形成一組育苗杯的容置槽82,各容置槽82之間的間隔距離相等,相鄰組容置槽82之間的各容置槽82錯位設置,以便于蔬菜生長成熟時有足夠的空間,同時可根據不同的蔬菜成熟后的尺寸,容置槽82間隔距離根據需要進行相應設定。
[0036]本發明培育過程包括播種-發芽-幼苗生長-幼苗轉移生長-水培等幾個步驟,其整個種植過程不 受氣候和土壤環境影響,從根本上避免土壤連作障礙,不受地區限制,可充分利用空間和提升產量,以生菜為例,平均畝產可達75000公斤以上,大大提高種植蔬菜的產量和有效濃縮土地資源,極大地提升種植的自動化。同時整個種植系統清潔衛生,不打農藥,無病蟲害,可從根本上杜絕蔬菜上的農藥殘留,收獲真正的綠色放心蔬菜。
[0037]此外,本發明培育種植方法的各個流程都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相比較其他系統而言,大大降低了蔬菜生長的土地占用率,縮短了同一片土地的使用周期,增加了蔬菜的培育次數,可進一步提升產量。
[0038]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并非對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原理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a、播種,通過自動播種裝置把全降解控根容器逐個放入小孔徑育苗盤中的各個小孔穴內,并放入土壤及種子; b、萌芽,將播種完成的小孔徑育苗盤放入到育苗框中,而后將育苗框相互層疊放置到萌芽房中萌芽2-3天; C、幼苗生長,在種子萌芽后將育苗框轉入大棚溫室生長7-10天; d、幼苗轉移生長,通過自動轉移機器把育苗杯放入到大孔徑育苗盤中,之后將小孔徑育苗盤中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各個育苗杯內,并將轉移好后的大孔徑育苗盤再放入育苗框中,排列放置在地面上,生長15-17天; e、水培及收割,在幼苗轉移生長生長完成后,將每個育苗杯轉移到擠塑生長管道上,生長管道依次排列并漂浮在水上,水培生長12-18天,而后即可收割獲得成品蔬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播種裝置主要包括一輸送帶,輸送帶上依序設置著將小孔徑育苗盤分離后放到輸送帶上的分離上料機構,可上下移動將控根容器放入小孔徑育苗盤的下杯機構,將泥土灑入控根容器的填土機構,將控根容器中泥土挖坑的穴播板,將種子放入泥土中的播種機,對完成播種的控根容器中泥土進行灑水的噴水裝置。
3.如權利要求1或 2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降解控根容器包括一錐形底部,錐形底部的周邊通過若干連接條與環形杯口連接,相鄰連接條之間具有鏤空間隙。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降解控根容器的口部孔徑為1.0~5.0cm0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塊小孔徑育苗盤上的小孔穴數目為50-400目。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框為一帶置物槽的多網孔框體,所述置物槽的形狀大小與小孔徑育苗盤對應,框體的頂部設有若干個連接突起,框體的底部設有所述連接突起位置對應等數目的連接槽。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轉移機器主要包括一輸送帶,輸送帶上依序設置著將大孔徑育苗盤分離后放到輸送帶上的分離上料機構,可上下移動將育苗杯放入大孔徑育苗盤的下杯機構,將泥土灑入育苗杯的填土機構,將育苗杯中泥土挖坑的戳孔器,將小孔徑育苗盤中帶幼苗的控根容器轉移到育苗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杯為上大下小的錐形容器,錐形容器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孔;育苗杯的口部孔徑為5.0-7.0cm0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塊大孔徑育苗盤上的大孔穴數目為15飛O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蔬菜培育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塑生長管道包括一漂浮本體,漂浮本體上間隔并行設置著若干道封閉的空氣腔,相鄰空氣腔之間沖孔形成一組育苗杯的容置槽,各容置槽之間的間隔距離相等,相鄰組容置槽之間的各容置槽錯位設置。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891507SQ201410121585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8日
【發明者】朱利賓 申請人:臺州市綠沃川農場(普通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