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有效成分為氯噻啉和烯啶蟲胺,其余為常用的農藥制劑輔助成分,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重量比為1∶10~10∶1,氯噻啉和烯啶蟲胺重量總和在除草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為5%~90%。本發明農藥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單劑單獨使用,同時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降低了農藥在農作物上的殘留量,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延緩了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
【專利說明】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農藥組合物及其應用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以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為有 效成分農藥組合物,主要應用于防治農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蟲。
【背景技術】
[0002] 農業害蟲的抗性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一直是農業科技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課 題。隨著害蟲化學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續、農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學使用農藥,害蟲 抗性日益嚴重,產生抗性的害蟲種類不斷增多。同時,高強度的使用農藥,導致農產品農藥 殘留超標、環境污染和農民用藥成本增加等,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開發高效、 低毒、環保的昆蟲生長調節劑農藥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0003] 氯噻啉是第二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觸殺、胃毒作用。它可選擇性抑制昆蟲中樞 神經系統煙酸乙酰膽堿酯酶受體,進而阻斷昆蟲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傳導,造成害蟲出現 麻痹死亡。氯噻啉對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葉蟬、粉虱、飛虱等有很高的活性。
[0004] 烯啶蟲胺主要作用于昆蟲神經系統,對害蟲的突觸受體具有神經阻斷作用,在自 發放電后擴大隔膜位差,并最后使突觸隔膜刺激下降,結果導致神經的軸突觸隔膜電位通 道刺激消失,致使害蟲麻痹死亡,對刺吸式口器害蟲如白粉風、蚜蟲、梨木風、葉蝶、薊馬活 性較高。
[0005] 不同農藥品種的混配,是防治農業病蟲草害的常見方法。通過農藥配方篩選,篩選 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實際防治效果,減少用藥量,降低成本,延緩病蟲草害抗藥性的 產生,是農業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本發明人對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配方篩選進行了深入 研究,發現氯噻啉和烯啶蟲胺進行混配在一定的混配比例范圍對害蟲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經進一步研究,完成了本發明。
[0006] 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組合物及應用目前尚無報道。
【發明內容】
[0007]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對害蟲產生抗藥性問題及實際防治效果較差, 提供一種高效、低毒、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長,有利于害蟲綜合治理的農藥組合物。
[0008]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將該農藥組合物用于農業上殺蟲的用途。
[0009]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效成分由氯噻 啉和烯啶蟲胺組成的農藥組合物,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重量比為1:10?10:1。
[0010]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在實際應用時制成包括水乳劑、微乳劑、懸浮劑、可濕性 粉劑、水分散粒劑的應用劑型,氯噻啉和烯啶蟲胺重量總和在除草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 為5%?90%。
[0011]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中使用的助劑包括溶劑、乳化劑、潤濕劑、穩定劑、分散 齊U、增稠劑、pH調節劑、消泡劑、防凍劑、去離子水、填料等,都是農藥制劑加工中常用的各種 助劑,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配方要求通過簡單的試驗進行確定。
[0012]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各種應用劑型的生產工藝均屬現有已知技術,在此不再 贅述。
[0013]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通常采用噴霧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據需要采用農業 上應用的其他使用技術。例如常用的農藥使用方法:噴霧法、毒餌法、種子處理法、種子包衣 法、土壤處理法、熏蒸法、熏煙法、涂抹法等。
[0014]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在應用時應注意在害蟲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期用 藥。
[0015] 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 1、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圍內表現出明顯的增效作用,組合物 的殺蟲效果比單劑有了明顯提高,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降低了成本。
[0017] 2、本發明提供的殺蟲組合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機制不同,組合物的應用能延緩或克 服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有利于害蟲的綜合治理。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簡潔明了,本發明用以下具體實施例 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絕非僅限于這些實施例。以下所述僅為本發明較好的實施例,僅僅用于 描述本發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 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 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0019] 實施例中所述的含量均為重量百分比。
[0020] 生物測定實施例:氯噻啉和烯啶蟲胺對稻飛虱的聯合毒力測定試驗。
[0021] 試驗藥劑采用95%氯噻啉原藥、95%烯陡蟲胺原藥。
[0022] 稻飛虱是從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鎮石圳村田間采集的水稻稻飛虱若蟲 蟲源,帶回室內飼養2代3齡若蟲作毒力測定蟲源。
[0023] 參照《農藥生物活性評價S0P》及NY/T1154. 11-2008標準中的方法,采用浸漬法。 選取新鮮水稻苗3株,在供試藥液中浸漬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濕脫脂棉包住根部保 溫,外包保鮮膜,置于玻璃(Φ200Χ30πιπι)中,每濃度4次重復。然后用毛筆接入用乙醚輕 度麻醉的稻飛虱3齡若蟲,每管40±2頭,管口用白紗布扎緊。處理完畢,置于觀察室內。
[0024] 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各處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據孫云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系數 (CTC值)。若對照死亡率< 5%,不校正;對照死亡率在5%?20%之間,進行校正;對照死 亡率>20%,試驗需重做。根據藥劑濃度(mg/L)的對數值為自變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機 率值為因變量y,分別建立毒力回歸方程式,采用DPS軟件計算單劑及各配比混劑的LC 5(I及 其混劑共毒系數。72h后檢查試蟲死亡情況,并進行記錄,試蟲死亡判斷標準為以毛筆輕輕 接觸試蟲無反應計為死亡。
[0025] 共毒系數(CTC)彡120表現為增效作用;共毒系數(CTC)彡80表現為拮抗作用; 80 <共毒系數(CTC) < 120表現為相加作用。
[0026] 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LC5Q/供試藥劑LC5Q) X 100。
[0027] 理論毒力指數(TTI) = (A的毒力指數X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 (B的毒力指數X 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
[0028] 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 /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 X 100。
[0029] 表1、氯噻啉與烯啶蟲胺對稻飛虱的聯合毒力測定結果表。
[0030]
【權利要求】
1. 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為氯噻啉和烯啶 蟲胺,其中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重量比為1:10?10:1,氯噻啉和烯啶蟲胺重量總和在除草 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為5%?90%。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農藥組合物的劑型是水乳劑、微乳劑、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中的一種。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在防治農業上害 蟲中的應用。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蟲胺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害蟲是刺吸式口器害蟲。
【文檔編號】A01N43/40GK104186528SQ201410406807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8日
【發明者】吳澤偉, 張志偉, 朱剛, 陳佛祥, 王禮文 申請人:廣東中迅農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