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選正方形田地,在正方形田地四角位置種植粉葛,正方形田地邊長間距約40-50厘米,在正方形田地中心植入竹蓀菇苞菌料。本發明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該方法使竹蓀粉葛可同期播種,粉葛枝桿上架后可為竹蓀蛋庶陰保濕,使竹蓀得以正常發育生長,竹蓀培養料可以改良土壤促使粉葛高產豐收,二種作物協調生長,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降低了竹蓀栽培成本,為農民增收。
【專利說明】_種竹稱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種植方法,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竹蓀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0003]竹蓀秋季生長在潮濕竹林地,色彩艷麗、具有菌裙,分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主要分布于中國的江西、福建、云南、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海南等地,其中以福建三明、南平以及云南昭通、貴州織金、四川江安縣和長寧縣蜀南竹海的竹蓀最為聞名。
[0004]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竹蓀的需求量也越來越來越大,光是依靠野生的竹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人們一直在研宄開發人工種植竹蓀的方法和技術。
[0005]粉葛,又名葛根、干葛、甘葛,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野葛是產量高、使用廣的品種,粉葛以人工栽培為主,具有解肌開陽、透瘆止瀉、除煩止渴作用,入藥治療高血壓、心絞痛、胃潰瘍、胃痙攣、胃炎性疼痛等癥。既是常用中藥材,又是膳食佳品。可把粉葛加工成葛粉、葛片,精制顆粒狀速溶葛粉,葛根茶還可提取葛根素等。
[0006]但是,現有的竹蓀土地利用率低,使得竹蓀的栽培成本居高不下,市場售賣價格更尚O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了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竹蓀的栽培成本,同時種植了粉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0008]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9]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選正方形田地,在正方形田地四角位置種植粉葛,正方形田地邊長間距約40-50厘米,在正方形田地中心植入竹蓀菇苞菌料。
[0010]進一步,所述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采用沼渣20-30 %,森林腐土 10-20 %,牛糞20-25%,塘泥10-20%,花生枯10-20%,粉葛渣10-15%,磷酸二氫鉀0.1-0.5%,硫酸鎂0.1-0.5% O
[0011]進一步,所述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采用沼渣25%,森林腐土 15%,牛糞22%,塘泥13%,花生枯12.5%,粉葛渣12%,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3%。
[0012]進一步,所述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攪拌混合后加入微生物發酵72小時,然后曬成7成干,滅菌,最后加竹蓀菌種,裝膠袋后植入水田。
[0013]進一步,所述膠袋為圓柱形,所述膠袋開有若干個圓孔。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發明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該方法使竹蓀粉葛可同期播種,粉葛枝桿上架后可為竹蓀蛋庶陰保濕,使竹蓀得以正常發育生長,竹蓀培養料可以改良土壤促使粉葛高產豐收,二種作物協調生長,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降低了竹蓀栽培成本,為農民增收。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17]本發明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選正方形田地,在正方形田地四角位置種植粉葛,正方形田地邊長間距約40-50厘米,在正方形田地中心植入竹蓀菇苞菌料。
[0018]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采用沼渣25 %,森林腐土 15 %,牛糞22 %,塘泥13 %,花生枯
12.5%,粉葛渣12%,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3%。
[0019]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攪拌混合后加入微生物發酵72小時,然后曬成7成干,滅菌,最后加竹蓀菌種,裝膠袋后植入水田,膠袋為圓柱形,所述膠袋開有若干個圓孔。
[0020]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是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選正方形田地,在正方形田地四角位置種植粉葛,正方形田地邊長間距約40-50厘米,在正方形田地中心植入竹蓀菇苞菌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采用沼渣20-30 %,森林腐土 10-20 %,牛糞20-25 %,塘泥10-20 %,花生枯10-20%,粉葛渣 10-15%,磷酸二氫鉀 0.1-0.5%,硫酸鎂 0.1-0.5%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采用沼渣25%,森林腐土 15%,牛糞22%,塘泥13%,花生枯12.5%,粉葛渣12%,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3%。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蓀菇苞菌料的組分攪拌混合后加入微生物發酵72小時,然后曬成7成干,滅菌,最后加竹蓀菌種,裝膠袋后植入水田。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竹蓀與粉葛間種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膠袋為圓柱形,所述膠袋開有若干個圓孔。
【文檔編號】A01G1/04GK104509359SQ201410771230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5日
【發明者】覃柳楊 申請人:佛山市高明區鵬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