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領域,涉及一種單流履帶式聯合收獲機變速箱傳動系統及其控制系統,尤其是采用了雙差速器的履帶式收割機變速箱轉向機構,具體涉及雙差速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履帶式收獲機變速箱轉向機構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結構新穎,操作方便的履帶式聯合收獲機變速箱。與現有的單邊制動轉向機構相比,有益的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差速器式轉向機構,該種轉向結構的優點在于制動時發動機輸入功率全部轉入右側履帶,幾乎沒有制動功率損失,轉向時更加容易。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領域,涉及一種單流履帶式聯合收獲機變速箱傳動系統 及其控制系統,尤其是采用了雙差速器的履帶式收割機變速箱轉向機構。 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國內履帶式聯合收獲機的轉向機構主要采用單流單邊制動轉向原理,該轉向 原理即采用分離中間離合器軸制動一側履帶來完成轉向,通過對離合器左右半軸上制動器 的控制來完成各種半徑的轉向。
[0003] 但是目前存在很大問題,當一側履帶制動時,其在轉向時對地面產生完全的滑動 摩擦,對水田土壤破壞嚴重;其在轉向時,制動側的履帶會引起土壤的壅積,從而引起轉向 困難,并導致燃油燃燒不充分,同時由于市場上對于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的需求,在同樣的 底盤長寬比下,增加整機的重量,會使得轉向更加困難;
[0004] 由于單邊制動轉向形式在直行和轉向的切換時是通過離合器軸的斷開和結合來 實現的,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大部分的離合器軸采用的牙嵌齒輪接合,此種齒輪在兩側履帶 存在差速時接合會產生損傷,而聯系聯合收獲機實際田間作業,轉向動作頻繁,牙嵌齒輪磨 損嚴重,直接導致變速箱的壽命變短。
[0005] 轉向時內側履帶存在制動功率損失,外側需要發動機提供更多的功率,一旦載荷 增加,單側履帶阻力增加,就會導致發動機熄火。
[0006] 專利ZL03205493. 9公開了一種行走轉向裝置,通過對左右離合器齒輪及并聯行 星輪機構的制動來實現轉向和直行,該結構能夠實現原地轉向功能,但是在實際田間作業 不能直接使用,因為其采用的是離合器軸來完成轉向和直行的切換,一旦左右半軸反向結 合將會對離合器軸上的牙嵌齒輪造成嚴重破壞,并且其在原地轉向完成后還要停一下,對 田間作業的流暢性不利。
[0007] 專利ZL200640017088. 7公開了一種雙流式轉向機構,轉向輸入動力和直行動力 通過兩側行星輪匯合,能夠順暢完成轉向和直行的轉換,但是其為雙流結構,需要另加一個 單獨的動力來完成轉向,現有的聯合收獲機的動力分配已經很緊張,沒有多余的動力分配 給轉向機構,而且價格較為昂貴。
[0008] 專利申請201320140180. 4公開了一種單流類惰軸式原地轉向機構,其通過滑動 雙聯齒輪來實現類似增加一個惰輪實現反向的效果,此種轉向方式對于齒輪的損害比較嚴 重,并且由于是采用機械式滑動齒輪的方式,相當費力,增加了田間作業的強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9]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履帶式收獲機變速箱轉向機構存在的上述不足, 提供一種結構新穎,操作方便的履帶式聯合收獲機變速箱。
[0010] 為實現上述的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0011] 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包括變速箱箱體、動力輸入軸2、三檔變速裝 置換檔軸一 4、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二9、動力分流軸11、左動力反向惰軸1501、右動力反向 惰軸1502、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動力分流軸 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 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 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
[0012] 所述動力輸入軸2上設置動力輸入齒輪1,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一 4上設置三聯 齒輪一 5和小齒輪3,其中三聯齒輪一 5可在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一 4上自由滑動,三檔變 速裝置換檔軸二9上設置有檔位齒輪,檔位齒輪包括高檔齒輪6、中速檔齒輪7、低速檔齒輪 8〇
[0013] 所述動力分流軸11上由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液壓離合器左 配合齒輪3001、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中央齒輪10、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 離合器1202、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和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其中動力分流軸左轉向 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分別與動力分流軸11花鍵連接,液壓 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空套在動力分流軸11上,左動力反向 齒輪1301、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與動力分流軸11花鍵連接。
[0014] 所述左動力反向惰軸1501與設置在其上的左反向雙聯齒輪1401花鍵連接,右動 力反向惰軸1502與設置在其上的右反向雙聯齒輪1402花鍵連接。
[0015] 所述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上設置有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左外差速器雙聯太 陽輪4801、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和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差速器右 半軸2202上設置有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雙差速器右半軸 液壓離合器2102和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其中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右內差速 器太陽輪4702分別與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花鍵連接,左外差速器雙 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分別空套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 半軸2202上,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分別空套 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2301、液壓離合 器右配合齒輪2302分別空套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雙差速器左 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分別與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 右半軸2202花鍵連接。
[0016] 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的右端部、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的左端部分別套入軸套51 內,軸套51上設置有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上設置有四個內差速器行星錐 齒輪50、四個外差速器錐齒輪49和空心十字軸52,中央差速器齒輪20空套在軸套上,四個 外行星錐齒輪49分別與四個內行星錐齒輪50花鍵連接,外行星錐齒輪49與內行星錐齒輪 50都空套在空心十字軸52上。
[0017] 所述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上由左向右依次設置有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 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和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 小齒輪27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由右向左依次設置有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 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和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 小齒輪2702,其中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 液壓制動器2402與變速箱箱體固連,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分別與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 軸2502花鍵連接,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 2702分別與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花鍵連接。
[0018] 所述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上設置有左齒輪2801,右動力輸出半軸2902上設置有 右齒輪2802,其中左齒輪2801、右齒輪2802分別與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右動力輸出半軸 2902花鍵連接。
[0019] 所述動力輸入齒輪1與小齒輪3嚙合,三聯齒輪一 5能夠沿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 一 4滑動并分別與高檔齒輪6、中檔齒輪7、低檔齒輪8相嚙合,高檔齒輪6還與中央齒輪 10嚙合,中央齒輪10與中央差速器齒輪20嚙合,四個外行星錐齒輪49與左外差速器雙聯 太陽輪4801錐齒輪部分、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錐齒輪部分均嚙合,四個內行星錐齒 輪50與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均嚙合,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 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的直齒輪部分分別與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液壓 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嚙合,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分別與左反向雙 聯齒輪1401、右反向雙聯齒輪1402嚙合,左反向雙聯齒輪1401、右反向雙聯齒輪1402分別 與左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1、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2哨合,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 輪4501、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分別與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左半軸2501上的制動及 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的制動及 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嚙合,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上的制 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與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上的左齒輪2801嚙合,大半徑 轉向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的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2702與動力輸 出右半軸2902上的右齒輪2802嚙合。
[0020] 所述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右側依次設置有左擋圈3101、左摩擦片組3201、 左液壓油注入槽3301和左活塞36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左側依次設置有右擋圈 3102、右摩擦片組3202、右液壓油注入槽3302和右活塞3602,動力分流軸11上設置有液壓 油注入油路38,軸端設置有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一 39。
[0021] 所述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上還設置有左密封擋圈4101、左密封活塞 外殼4201和雙差速器左活塞43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上還設置有右密封擋 圈4102、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和雙差速器右活塞4302。
[0022] 所述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上還設置有左液壓制動器外殼 5601、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左液壓油注入槽5401和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1,制動 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上還設置有右液壓制動器外殼5602、液壓制動器右 活塞5502、右液壓油注入槽5402和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殼5302。
[0023] 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的直齒輪部分齒數及 模數與中央差速器齒輪20相同,保證左外差速器雙聯齒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齒輪4802 的轉速與中央齒輪20相同;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的外表面上與空 套的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和軸套51接觸的部分設置 有凹槽。
[0024] 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3002齒輪部分的齒數及模 數與中央齒輪10相同,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的右側以及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 3002的左側分別設置有卡槽;所述左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1、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 2302,其外側設置有與外摩擦片接合的卡槽。
[0025] 左外殼3401與左活塞3601之間、右外殼3402與右活塞3602之間分別設置有液 壓油注入槽;左活塞3601與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右活塞3602與液壓離合器右配 合齒輪3002之間留有間隙,便于活塞移動。
[0026] 還包括左密封活塞外殼4201、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左密封活塞外殼4201空套在 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的左端,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空套在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的右端, 左密封活塞外殼4201左側設置有左密封擋圈4101、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的右側設置有右 密封擋圈4102。
[0027] 還包括固設在變速箱箱體上的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1、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 殼5302,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1與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之間設置有左液壓油注入 槽5401,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殼5302與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之間設置有右液壓油注入 槽 5402。
[0028] 本實用新型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采用慣常的的變速箱控制裝置 進行控制,包括一個液壓泵,七個換向閥,一個溢流閥,一個卸載閥,具體為:液壓泵57、溢 流閥58、常開換向閥一 59、常閉換向閥60、卸載閥61、常閉換向閥一 62、常閉換向閥二63、 常開換向閥64、常閉換向閥三65、常閉換向閥四66、位置傳感器及其反饋裝置一 69、位置傳 感器及其反饋裝置二70、HST變速桿67、換向桿68、轉向直行切換按鈕71。
[0029] 所述液壓系統油路設置如下:液壓泵57泵出的液壓油分為四支油路,第一支油路 經過常閉式換向閥60,再依次流入常閉式換向閥一 62、常閉式換向閥二63,常閉式換向閥 一 62、常閉式換向閥二63分別控制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 ;第二支路經過常開式換向閥64,常開式換向閥64控制動力 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 ;第三支路經過常開式 換向閥一 59,再流過常閉式換向閥三65、常閉式換向閥四66,常閉式換向閥三65、常閉式換 向閥四66分別控制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
[0030]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1] 與現有的單邊制動轉向機構相比有益的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差速器式轉向 機構,當需要左轉向時,制動左側履帶,此時內差速器的作用,使得中央差速器齒輪上的行 星輪50轉動,帶動右側履帶加速行駛,完成差速轉向,該種轉向結構的優點在于制動時發 動機輸入功率全部轉入右側履帶,幾乎沒有制動功率損失,轉向時更加容易;由于加入了左 反向用惰輪1401,反向動力輸入左半軸使左側反轉,同時由于中央差速器齒輪20正轉,通 過差速器齒輪上行星輪50的換向,使得右側半軸以兩者速度之和的正轉方向行駛,轉向半 徑減小,轉向時發動機消耗功率減小;本實用新型與傳統差速器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差速 器在轉向功能方面性能優異,但是在直行能力方面效果很差,因為中間空心十字軸上行星 輪的不固定性,一旦出現兩側太陽輪阻力不一致時,就會導致自動轉向,這在聯合收獲機上 將大大增加駕駛員的負擔,實際作業時,由于水田路況惡劣,收獲機需要良好的直線行駛能 力完成規定的作業需求;本實用新型采用雙差速器式結構,很好的解決了單差速器所存在 的問題,其工作原理在于內側差速器完成轉向功能,外側差速器保證直線行駛能力,其中外 差速器的行星輪49與內差速器行星錐齒輪50花鍵連接,外差速器的兩個太陽輪(左外差速 器雙聯太陽輪4801和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分別與第一軸中央轉動齒輪兩側的空 套齒輪(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和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嚙合,當需要直線行 駛時,通過液壓加壓使得第一軸上一對液壓離合器(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 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閉合,使得空套齒輪(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和液 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具備與中央傳動齒輪10相同的轉速,由于外差速器太陽輪(左 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和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轉速相同,迫使中央差速器齒輪 20上的外行星錐齒輪49不再自轉,由于外行星錐齒輪49與內行星錐齒輪50花鍵鏈接,因 此內行星錐齒輪50不再自轉,從而起到保證內側差速器直行的效果;考慮到田間作業時減 輕駕駛員的負擔,盡量減少控制桿件和按鈕,所以考慮全部采用液壓控制,其中動力分流軸 11上兩個液壓離合器(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 1202)同時閉合或是松開,直行時閉合,轉向時松開;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 軸2202上分別加裝了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 用于控制其兩側履帶差速反向轉彎;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 半軸2502上分別加裝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 軸液壓制動器2402,用于控制其兩側履帶大半徑轉向及制動;為了避免高速時駕駛員誤操 作到差速反向轉向使得液壓離合器磨損嚴重或是機器側翻,分別在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 合器2101、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的油路前加裝換向閥一 59,制動及大半徑轉向 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前加裝有一個換向閥 60,同時在HST變速操作桿67上設置位置傳感器一 69、位置傳感器一 70,兩個開關分別位 于HST變速操縱桿67零點位置兩側對稱布置,設置兩開關之間的行程,并且一開始差速反 向離合器油路上的常開換向閥一 59保持聯通狀態,即在低速情況下優先使用差速反向轉 向液壓離合器,當超過設置好的行程后,桿件撥動開關,關閉常開換向閥一 59,該種轉向失 效,取而代之打開大半徑轉向液壓離合器油路的常閉式換向閥60,此時通過對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的控制來完成 大半徑轉向,此種操作方法只需要兩根桿件,一根HST變速操作桿67, 一根換向桿68,其中 換向桿68上設置轉向直行切換按鈕71,轉向時需要按下按鈕然后再撥換向桿68進行轉向, 這樣的設置使得即使增加了功能但是控制并沒有變的更加復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 圖1為變速箱整體平面圖,其中1為動力輸入齒輪,2為動力輸入軸,3為換擋軸動 力輸入齒輪,4為換擋1軸,5為三聯齒輪一,6為高檔齒輪,7為中檔齒輪,8為低檔齒輪,9 為換擋2軸,11為中央齒輪,1201為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為動力分流軸右轉 向液壓離合器,1301左動力反向齒輪,1302為右動力反向齒輪,1401左反向雙聯齒輪,1402 為右反向雙聯齒輪,1501左動力反向惰軸,1502為右動力反向惰軸,20為中央差速器齒輪, 2101為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2102為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201為雙差 速器左半軸,2202為雙差速器右半軸,2301為左空套齒輪,2302為右空套齒輪,2401為制動 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為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501為大 半徑轉向及制動左半軸,2502為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右半軸,2601為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 軸大齒輪,2602為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701為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 輪,2702為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2801左大齒輪,2802為右大齒輪,2901動力 輸出左半軸,2902為動力輸出右半軸。
[0033] 圖2為動力分流軸布置圖,其中3001為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2為與液壓 離合器配合右齒輪,3101左擋圈、3102為右擋圈,3201為左摩擦片組、3202為右摩擦片組, 3301為左液壓油注入槽、3302為右液壓油注入槽,3401為左外殼、3402為右外殼,3601為左 活塞、3602為右活塞,37為軸套,38為動力分流軸,39為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一。
[0034] 圖3為雙差速器左右半軸機構圖,其中4001為左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二、4002為右 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三,4101為左密封擋圈、4102為右密封擋圈,4201為液壓離合器左密封 外殼、4202為液壓離合器右密封外殼,4301為雙差速器左活塞、4302為雙差速器右活塞,44 為彈簧,4501為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46為摩擦片 組擋圈,4701為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為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801為左外差速器雙聯太 陽輪、4802為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9為外差速器行星錐齒輪,50為內差速器行星錐齒 輪,51為軸套,52為空心十字軸。
[0035] 圖4為左右制動半軸機構圖,其中5301為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2為液壓制 動器右密封外殼,5401為左液壓油注入槽、5402為右液壓油注入槽,5501為液壓制動器左 活塞、5502為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601為左液壓制動器外殼、5602為右液壓制動器外殼。
[0036] 圖5為雙差速器總成結構圖,其中49為外行星錐齒輪,50為內行星錐齒輪,51為 內行星錐齒輪旋轉軸。
[0037] 圖6為內外差速器連接結構圖,其中4801為外差速器太陽輪雙聯齒輪,4701為內 差速器太陽輪。
[0038] 圖7為雙差速器左右半軸散件零部件示意圖,其中2301為液壓離合器2201配合 齒輪。
[0039] 圖8為動力分流軸散件零部件示意圖,其中3001為液壓離合器1201配合齒輪。
[0040] 圖9為液壓離合器結構示意圖,3401為液壓離合器外殼,3601為活塞,1301為液壓 離合器配合齒輪。
[0041] 圖10為液壓控制系統示意圖,其中57為液壓泵,58為溢流閥,59為常開換向閥 一,61為卸載閥,60為常閉換向閥,62為常閉換向閥一,63為常閉換向閥二,64為常開換向 閥,65為常閉換向閥三,66均為常閉換向閥四。
[0042] 圖11為操作臺桿件設置示意圖,其中69為位置傳感器一、70為位置傳感器二,67 為HST變速操作桿,71為轉向直行切換按鈕,68為換向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43]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44] 如圖1和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差動式履帶式聯合收獲機變速箱包括包括動力 輸入軸2,三檔變速裝置兩根換檔軸4,9 ;動力分流軸11 ;左動力反向惰軸1501,右動力反 向惰軸1502 ;雙差速器左右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 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 ;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 ;動力分 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 合器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及其控制系統,HST變速操作桿67,換向桿68。 [0045] 動力輸入軸2上設置動力輸入齒輪1 ;三檔變速軸軸4上設置三聯齒輪一 5和小齒 輪3,其中三聯齒輪一 5可在軸4上自由滑動,三檔變速軸9上設置高檔位齒輪6,中檔位齒 輪7,低檔位齒輪8 ;動力分流軸11上設置有中央齒輪10和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 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及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 合齒輪3002和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其中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 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與動力分流軸11花鍵連接,液壓離合器左配 合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空套在動力分流軸11上,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 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與軸11花鍵連接;左動力反向惰軸1501上設置有左反向雙聯齒輪 1401,右動力反向惰軸1502上設置有反向雙聯齒輪1402,其中齒輪與軸位花鍵連接;雙差 速器左半軸2201上設置有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和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以及雙 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和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上設置有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和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以及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 離合器2102和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其中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右內差速器太 陽輪4702分別與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花鍵連接,左外差速器雙聯太 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分別空套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上,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分別空套在雙差速 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1,2302分別空套在雙差 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差速器右半 軸輸出齒輪4502分別與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花鍵連接,雙差速器 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兩端分別套在軸套51內,軸套51上設置有中央差速器 齒輪20,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上設置有四個內差速器行星輪50和四個外差速器49以及空 心十字軸52,其中中央差速器齒輪20空套在軸套51上,四個外行星輪49分別與四個內行 星輪50花鍵連接,外行星輪49與內行星輪50都空套在十字軸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 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上設置有制動及大 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和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以及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設置有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 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和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以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 軸小齒輪2702,其中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 液壓制動器2402與變速箱箱體固連,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制動及大半徑 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與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 花鍵連接,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2702與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花鍵連接;動力輸出左半軸 2901、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設置有齒輪2801,右半軸2902上設置有 齒輪2802,其中齒輪2801,2802與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花鍵連接。 [0046] 動力輸入齒輪1與小齒輪3嚙合,三聯齒輪一 5可通過滑動與三聯齒輪二中6, 7, 8相嚙合,其中,三聯齒輪一 5與三聯齒輪二6、7、8嚙合時分別構成高速檔,低速檔,中速檔 構成三檔變速;三聯齒輪二6與中央齒輪10嚙合;中央齒輪10與中央差速器齒輪20嚙合, 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直齒輪部分分別與液壓離合器左配合 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嚙合,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上四個外行星輪49分別 與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錐齒輪部分嚙合,四個內行星輪50 分別與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嚙合。
[0047] 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分別與反向雙聯齒輪1401,1402嚙 合,反向雙聯齒輪1401,1402分別與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1,2302嚙合。
[0048] 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與大半徑轉向及 制動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制 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嚙合,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 向右半軸2502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 2702分別與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上齒輪2801,2802嚙合。
[0049] 如圖2所示,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 (1202)上分別設置有左擋圈3101,右擋圈3102,左摩擦片組3201,右摩擦片組3202,左液壓 油注入槽3301,右液壓油注入槽3302,彈簧35,活塞3601,3602,所在軸上設置有液壓油注 入油路38,軸端設置有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一 39。
[0050] 如圖3所示,所述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 2102上分別設置有左密封擋圈4101,右密封擋圈4102,左密封活塞外殼4201,右密封活塞 外殼4202,雙差速器左活塞4301,雙差速器右活塞4302,彈簧44和摩擦片組擋圈46。
[0051] 如圖4所示,所述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 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上分別設置有與變速箱箱體固連的左液壓制動器外殼5601,右液 壓制動器外殼5602,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左液壓油注入槽 5401,右液壓油注入槽5402和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1、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殼5302。
[0052] 如圖1和圖2及圖9所示,雙差速器履帶聯合收獲機直線行駛時,控制液壓離合器 常開換向閥64開關,確定油路處于打開狀態,液壓油注入動力分流軸38的油路中,通過左 液壓油注入槽3301、右液壓油注入槽3302,迫使活塞壓緊摩擦片,使得液壓離合器左配合 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與中央齒輪10以相同轉速轉動,因為中央齒輪10 與中央差速器齒輪20嚙合,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直齒輪部 分分別與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嚙合,同時根據權利要 求2中,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的直齒輪部分齒數及模 數與中央差速器齒輪20相同,保證外差速器雙聯齒輪的轉速與中央齒輪相同,根據權利要 求3中,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其齒輪部分中齒數及模 數與中央齒輪10相同,上述權利要求保證中央差速器20上外差速器行星齒輪49公轉轉速 與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錐齒輪部分轉速相同,上述權 利要求的目的在于保證直行時外行星輪49公轉時不會自轉,同時,因為外行星輪49與內行 星輪50花鍵連接,因此內行星輪在公轉時也不會自轉,由此保證了直行。
[0053] 如圖1和圖3及圖9所示,雙差速器履帶聯合收獲機兩側履帶反向不等速轉向時, 當需要左轉向時,控制常開換向閥64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使得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 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摩擦片松開,使內外差速器行星齒輪49、 50能夠自轉;控制常閉換向閥60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使得不干擾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 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 ;控制常開換向閥一 59使 其保持油路通暢狀態,使得反向轉向油路處于激活狀態;控制常閉換向閥三65使其保持油 路暢通狀態,控制常閉換向閥四66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這樣使得液壓油注入左液壓油 注入密封殼二4001,注入左密封活塞外殼4201與雙差速器左活塞4301之間油槽,迫使雙差 速器左活塞4301壓緊內外摩擦片,因為內摩擦片與軸花鍵接合,外摩擦片與液壓離合器配 合齒輪2301花鍵接合,因此離合器配合齒輪2301將帶動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反向轉動, 同時因為中央差速器齒輪保持正向轉動,因此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上左內差速器太陽輪 4701將迫使內行星輪50旋轉,內行星輪50將使得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以更快的速度正向 轉動,完成兩側履帶反向不等速左轉向;當需要右轉向時,控制常開換向閥64使其保持油 路斷開狀態,使得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 摩擦片松開,使內外差速器行星齒輪49、50能夠自轉;控制常閉換向閥60使其保持油路斷 開狀態,使得不干擾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 液壓制動器2402 ;控制常開換向閥一 59使其保持油路通暢狀態,使得反向轉向油路處于激 活狀態;控制常閉換向閥三65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控制常閉換向閥四66使其保持油路 通暢狀態,這樣使得液壓油注入右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三4002,注入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與 雙差速器右活塞4302之間油槽,迫使雙差速器雙差速器右活塞4302壓緊內外摩擦片,因為 內摩擦片與軸花鍵接合,外摩擦片與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2花鍵接合,因此離合器配合 齒輪2302將帶動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反向轉動,同時因為中央差速器齒輪保持正向轉動, 因此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將迫使內行星輪50旋轉,內行星輪50 將使得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以更快的速度正向轉動,完成兩側履帶反向不等速右轉向。
[0054] 如圖1和圖4及圖9所示,雙差速器履帶聯合收獲機大半徑轉向時,當需要左轉向 時,控制常開換向閥64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使得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 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摩擦片松開,使內外差速器行星齒輪49、50能夠自轉; 控制常開換向閥一 59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使得不干擾液壓離合器210U2102 ;控制常 閉換向閥60使其保持通暢狀態,使得大半徑轉向狀態激活;控制常閉換向閥一 62使其保 持油路通暢狀態,控制常閉換向閥二63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液壓油通過液壓制動器左 密封外殼5301中的油路進入左液壓制動器外殼5601與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之間的油 槽中,迫使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壓緊摩擦片,左液壓制動器外殼5601與變速箱箱體固 連,其內側設置有與外摩擦片接合的卡槽,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上設置有與內摩 擦片接合的卡槽,因此當壓緊時,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被制動,此時中央差速器 齒輪20正向旋轉,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由于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而制動, 其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使得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上內差速器齒輪50旋轉,使得雙差速器右 半軸2202具有更快的正向轉速,從而完成大半徑左轉向;當需要右轉向時,控制常開換向 閥64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使得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 液壓離合器1202摩擦片松開,使內外差速器行星齒輪49、50能夠自轉;控制常開換向閥一 59使其保持油路斷開狀態,使得不干擾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U2102 ;控制常閉 換向閥60使其保持通暢狀態,使得大半徑轉向狀態激活;控制常閉換向閥一 62使其保持油 路閉合狀態,控制常閉換向閥二63使其保持油路通暢狀態,液壓油通過液壓制動器右密封 外殼5302中的油路進入右液壓制動器外殼5602與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之間的油槽中, 迫使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壓緊摩擦片,右液壓制動器外殼5602與變速箱箱體固連,其內 側設置有與外摩擦片接合的卡槽,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設置有與內摩擦片接 合的卡槽,因此當壓緊時,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被制動,此時中央差速器齒輪20 正向旋轉,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由于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制動而制動,其內差速 器太陽輪4702使得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上內差速器齒輪50旋轉,使得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 具有更快的正向轉速,從而完成大半徑右轉向。
[0055] 雙差速器履帶聯合收獲機制動時,控制常閉式換向閥60處于油路通暢狀態,同時 控制常閉式換向閥一 62、常閉式換向閥二63處于油路通暢狀態,液壓油同時注入左液壓制 動器外殼5601、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與右液壓制動器外殼5602、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 之間,迫使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同時壓緊摩擦片,來完成制動。
[0056] 如圖9和圖10所示,液壓操作系統的實現流程,由于兩側履帶反向轉向不能在速 度過大時使用,因此,在HST速度控制桿(67)上設置一段速度區間(K,L),區間端點K、L處 分別設置有位置傳感器69、70,當操作桿67經過69時,給予傳感器69 -個信號,傳感器反 饋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使得常開換向閥一 59閉合,同時打開常閉換向閥60,完成轉向模 式的切換(即從兩側履帶反向轉向變為大半徑轉向),當HST操作桿再次經過傳感器69時, 再給傳感器一個信號,傳感器反饋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使得常開換向閥一 59打開,同時 閉合常閉換向閥60,完成轉向模式的切換,同理,當操作桿67經過70時,給予傳感器70 - 個信號,傳感器反饋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使得常開換向閥一 59閉合,同時打開常閉換向 閥60,完成轉向模式的切換(即從兩側履帶反向轉向變為大半徑轉向),當HST操作桿再次 經過傳感器69時,再給傳感器一個信號,傳感器反饋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使得常開換向 閥一 59打開,同時閉合常閉換向閥60,完成轉向模式的切換;換向桿68上設置有轉向直行 切換按鈕71,當需要轉向時必須先按下按鈕71,使得常開式換向閥64閉合,阻斷液壓油的 注入,松開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的摩擦 片,然后左右傾斜換向桿,當向左傾斜時,同時控制常閉式換向閥一 62、常閉式換向閥三65 使其打開,因為HST操縱桿已經選擇了轉向的模式,因此常閉式換向閥一 62、常閉式換向閥 三65只能有一個是起作用的,根據不同的轉向模式完成左轉向,當向右傾斜時,同時控制 常閉式換向閥二63、常閉式換向閥四66使其打開,同理,只能有一個是起作用的,完成對應 轉向動作。
【權利要求】
1.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變速箱箱體、動力輸入軸 (2)、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一(4)、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二(9)、動力分流軸(11)、左動力反 向惰軸(1501)、右動力反向惰軸(1502)、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動力輸出左半軸 (2901)、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 向液壓離合器(1202)、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 (21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 器(2402); 所述動力輸入軸(2)上設置動力輸入齒輪(1),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一(4)上設置三 聯齒輪一(5)和小齒輪(3),其中三聯齒輪一(5)可在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一(4)上自由滑 動,三檔變速裝置換檔軸二(9)上設置有檔位齒輪,檔位齒輪包括高檔齒輪(6)、中速檔齒 輪(7)、低速檔齒輪(8); 所述動力分流軸(11)上由左至右依次設置有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液壓離合器左 配合齒輪(3001)、動力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中央齒輪(10)、動力分流軸右轉 向液壓離合器(1202)、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和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其中動力 分流軸左轉向液壓離合器(1201)、動力分流軸右轉向液壓離合器(1202)分別與動力分流 軸(11)花鍵連接,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 )、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 )空套在動 力分流軸(11)上,左動力反向齒輪(1301)、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與動力分流軸(11)花鍵 連接; 所述左動力反向惰軸(1501)與設置在其上的左反向雙聯齒輪(1401)花鍵連接,右動 力反向惰軸(1502)與設置在其上的右反向雙聯齒輪(1402)花鍵連接; 所述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上設置有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左外差速器雙聯太 陽輪(4801)、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和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 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設置有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 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和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其中左內差速器 太陽輪(4701)、右內差速器太陽輪(4702)分別與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 軸(2202)花鍵連接,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分別 空套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 (2101)、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分別空套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 右半軸(2202)上,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2301)、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2302)分別空套 在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上,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 雙差速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分別與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花鍵連接; 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的右端部、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的左端部分別套入軸套 (51)內,軸套(51)上設置有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中央差速器齒輪(20)上設置有四個內差 速器行星錐齒輪(50 )、四個外差速器錐齒輪(49 )和空心十字軸(52 ),中央差速器齒輪(20 ) 空套在軸套上,四個外行星錐齒輪(49)分別與四個內行星錐齒輪(50)花鍵連接,外行星錐 齒輪(49)與內行星錐齒輪(50)都空套在空心十字軸(52)上; 所述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上由左向右依次設置有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 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2601)和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 半軸小齒輪(27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由右向左依次設置有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和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2702),其中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制動及大 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與變速箱箱體固連,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大齒輪 (2601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分別與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 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花鍵連接,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制動 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2702)分別與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制動及大半 徑轉向右半軸(2502)花鍵連接; 所述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上設置有左齒輪(2801),右動力輸出半軸(2902)上設置 有右齒輪(2802),其中左齒輪(2801)、右齒輪(2802)分別與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右動 力輸出半軸(2902)花鍵連接; 所述動力輸入齒輪(1)與小齒輪(3)嚙合,三聯齒輪一(5)能夠沿三檔變速裝置換檔 軸一(4)滑動并分別與高檔齒輪(6)、中檔齒輪(7)、低檔齒輪(8)相嚙合,高檔齒輪(6)還 與中央齒輪(10)嚙合,中央齒輪(10)與中央差速器齒輪(20)嚙合,四個外行星錐齒輪 (49)與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錐齒輪部分、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錐齒 輪部分均嚙合,四個內行星錐齒輪(50)與左內差速器太陽輪(4701)、右內差速器太陽輪 (4702)均嚙合,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的直齒輪 部分分別與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 )、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嚙合,左動力反 向齒輪(1301)、右動力反向齒輪(1302)分別與左反向雙聯齒輪(1401)、右反向雙聯齒輪 (1402)嚙合,左反向雙聯齒輪(1401)、右反向雙聯齒輪(1402)分別與左液壓離合器配合齒 輪(2301)、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2)嚙合,雙差速器左半軸輸出齒輪(4501)、雙差速 器右半軸輸出齒輪(4502)分別與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左半軸(2501)上的制動及大半徑轉向 左半軸大齒輪(2601)、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的制動及大半徑 轉向右半軸大齒輪(2602)嚙合,大半徑轉向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2501)上的制動 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小齒輪(2701)與動力輸出左半軸(2901)上的左齒輪(2801)嚙合,大 半徑轉向及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2502)上的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小齒輪(2702) 與動力輸出右半軸(2902)上的右齒輪(2802)嚙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右側依次設置有左擋圈(3101)、左摩擦片組 (3201 )、左液壓油注入槽(3301)和左活塞(3601 ),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輪(3002 )左側依次 設置有右擋圈(3102)、右摩擦片組(3202)、右液壓油注入槽(3302)和右活塞(3602),動力 分流軸(11)上設置有液壓油注入油路(38),軸端設置有液壓油注入密封殼一(39); 所述雙差速器左半軸液壓離合器(2101)上還設置有左密封擋圈(4101)、左密封活塞 外殼(4201)和雙差速器左活塞(4301 ),雙差速器右半軸液壓離合器(2102)上還設置有右 密封擋圈(4102)、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和雙差速器右活塞(4302); 所述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左半軸液壓制動器(2401)上還設置有左液壓制動器外 殼(5601)、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左液壓油注入槽(5401)和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 殼(5301),制動及大半徑轉向右半軸液壓制動器(2402)上還設置有右液壓制動器外殼 (5602)、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右液壓油注入槽(5402)和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殼 (5302)。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左外差速 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的直齒輪部分齒數及模數與中央差 速器齒輪(20 )相同,保證左外差速器雙聯齒輪(4801 )、右外差速器雙聯齒輪(4802 )的轉速 與中央齒輪(20 )相同;雙差速器左半軸(2201 )、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的外表面上與空套 的左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1)、右外差速器雙聯太陽輪(4802)和軸套(51)接觸的部分 設置有凹槽。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液壓離合 器左配合齒輪(3001)、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3002)齒輪部分的齒數及模數與中央齒輪 10相同,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的右側以及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3002)的左側 分別設置有卡槽;所述左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1)、右液壓離合器配合齒輪(2302),其 外側設置有與外摩擦片接合的卡槽。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左外殼 (3401)與左活塞(3601)之間、右外殼(3402)與右活塞(3602)之間分別設置有液壓油注入 槽;左活塞(3601)與液壓離合器左配合齒輪(3001 )、右活塞(3602)與液壓離合器右配合齒 輪(3002 )之間留有間隙,便于活塞移動。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 密封活塞外殼(4201 )、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 ),左密封活塞外殼(4201)空套在雙差速器左 半軸(2201)的左端,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 )空套在雙差速器右半軸(2202 )的右端,左密封 活塞外殼(4201)左側設置有左密封擋圈(4101)、右密封活塞外殼(4202)的右側設置有右 密封擋圈(4102)。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差速器履帶式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固設在變速箱箱體上的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1)、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殼(5302), 液壓制動器左密封外殼(5301)與液壓制動器左活塞(5501)之間設置有左液壓油注入槽 (5401),液壓制動器右密封外殼(5302)與液壓制動器右活塞(5502)之間設置有右液壓油 注入槽(5402)。
【文檔編號】A01D69/06GK203896777SQ201420227595
【公開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6日
【發明者】李耀明, 姜曉春, 徐立章, 唐忠 申請人: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