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頻破碎錘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頻破碎錘,包括機殼、拉桿組、激振箱、以及刀排和刀齒;該激振箱包括箱體、液壓馬達、傳動齒輪以及偏心輪;所述傳動齒輪及偏心輪均為兩個,且兩傳動齒輪相嚙合在一起,兩偏心輪分別通過一傳動軸與一傳動齒輪相連;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與一變速齒輪相連,該變速齒輪與其中一傳動齒相嚙合;所述箱體遠離刀排的一側為開放側,在箱體的開放側設有一能將該側封閉的側蓋。本實用新型結構更加緊湊,破碎效率更高,并且使用壽命更長。
【專利說明】一種高頻破碎錘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破碎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高頻破碎錘。
【背景技術】
[0002]高頻破碎錘是用于工程破碎的一種設備,作用原理是兩個水平布置的偏心輪通過齒輪嚙合高速反向旋轉,其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相互抵消,而豎直方向上的分力相互疊加,從而周期性地帶動前端刀齒對待破碎物件進行作業。
[0003]現有技術的聞頻破碎錘激振箱內部多米用兩個偏心輪水平布置,激振箱側面用液壓馬達直插式結構直接驅動與偏心輪固定連接的齒輪。這種結構使主機結構不緊湊,液壓系統能量的利用率偏低,并且刀齒作用點(刀齒尖端)與偏心輪激振力合力作用線及空氣彈簧中心線不在一條直線上,使得打擊效率不高。同時,由于傳統的偏心輪從激振箱頂部靠近一端的開口裝入激振箱內,從而造成安裝非常不方便,并且安裝完成后不便于進行偏心輪的位置調整。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能解決現有破碎錘裝配不方便,刀齒作用點與偏心輪激振力合力作用線及空氣彈簧中心線不在一條直線上,打擊效率低的高頻破碎錘,使結構更加緊湊,破碎效率更高,并且使用壽命更長。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高頻破碎錘,包括機殼、拉桿組、激振箱、以及刀排和刀齒;所述刀排位于豎直平面,并通過拉桿組與機殼轉動連接,所述激振箱的一側與刀排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刀齒安裝于刀排的下端;該激振箱包括箱體、液壓馬達、傳動齒輪以及偏心輪;所述傳動齒輪及偏心輪均為兩個,且兩傳動齒輪相哨合在一起,兩偏心輪分別通過一傳動軸與一傳動齒輪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與一變速齒輪相連,該變速齒輪與其中一傳動齒輪相哨合;所述箱體遠離刀排的一側為開放側,在箱體的開放側設有一能將該側封閉的側蓋。
[0006]進一步地,所述拉桿組包括兩上拉桿和兩下拉桿,兩上拉桿的一端通過一軸套固定連接在一起,兩下拉桿的一端也通過一軸套固定連接在一起;兩上拉桿相連的一端通過上拉桿軸與機殼可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上拉桿軸與刀排可轉動連接;兩下拉桿相連的一端通過下拉桿軸與機殼可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下拉桿軸與刀排可轉動連接;并且,兩上拉桿所在平面與兩下拉桿所在平面相互平行,兩上拉桿軸之間的距離與兩下拉桿軸之間的距離相等。
[0007]進一步地,在箱體的頂部與機殼之間還設有一空氣彈簧,該空氣彈簧與箱體可拆卸連接,且空氣彈簧的軸心線與刀齒作用點及偏心輪激振力合力作用線重合。
[000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0009]1.液壓馬達通過變速齒輪將動力傳遞給偏心輪,便于液壓馬達啟動,使破碎錘對外做功所需能量與主機系統提供能量相匹配,從而使液壓系統能量利用率得到提高。
[0010]2.兩上拉桿與兩下拉桿形成平行四邊形四桿機構,使得在設計范圍內破碎錘刀齒打擊力的作用方向,與該刀齒作用點的運動趨勢方向近似重合;同時,平行四邊形四桿機構還能能夠使該破碎錘滿足鉤、挖、刨等常規活塞式破碎錘不適宜的作業方式,擴大了破碎錘的作業范圍。
[0011]3.破碎錘激振箱結構布置更緊湊;并能夠使激振箱內偏心輪的激振力合力等效作用線與刀齒作用點(刀齒尖端)及空氣彈簧的中心線重合,從而使打擊過程中不會產生附加彎矩或扭矩,既使打擊破碎效率提高,又能保護破碎錘,延長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圖1的右視圖;
[0014]圖3為激振箱、刀排以及拉桿組的裝配示意圖;
[0015]圖4為激振箱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一機殼,21—上拉桿,22—下拉桿,3—激振箱,31—箱體,32—液壓馬達,33—傳動齒輪,34—偏心輪,35—變速齒輪,36—側蓋,37—連體軸承座,38—獨立軸承座,4一刀排,5—刀齒,6—空氣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8]實施例:參見圖1至圖4,一種高頻破碎錘,包括機殼1、拉桿組、激振箱3、以及刀排4和刀齒5。所述刀排4位于豎直平面,并通過拉桿組與機殼I轉動連接,所述激振箱3的一側與刀排4的一側固定連接,具體實施時,所述激振箱3與刀排4焊接在一起,從而使整體結構穩定性更好,并能延長其使用壽命。所述刀齒5安裝于刀排4的下端;該刀齒5與刀排4可拆卸連接,從而便于人們對刀齒5進行更換或維護。該激振箱3包括箱體31、液壓馬達32、傳動齒輪33以及偏心輪34 ;所述傳動齒輪33及偏心輪34均為兩個,且兩傳動齒輪33相嚙合在一起,兩偏心輪34分別通過一傳動軸與一傳動齒輪33相連;在箱體31的頂部與機殼I之間還設有一空氣彈簧6,該空氣彈簧6與箱體31可拆卸連接,且空氣彈簧6的軸心線與刀齒5作用點及偏心輪34激振力合力作用線重合。當破碎錘工作時,激振箱3作高頻上下振動,通過空氣彈簧6向上壓縮,可以積蓄能量,降低噪音,減小對主機的損害。
[0019]所述液壓馬達32的輸出軸與一變速齒輪35相連,該變速齒輪35與其中一傳動齒相哨合;裝配時,液壓馬達32安裝于箱體31 (遠離變速齒輪35)的一側,其輸出軸伸入箱體31后通過變速齒輪35與傳動齒輪33相連,這樣能夠使激振箱3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并且,液壓馬達32變速后進行輸出,使破碎錘對外做功所需能量與主機系統提供能量相匹配,從而使液壓系統能量利用率得到提高。
[0020]所述箱體31遠離刀排4的一側為開放側,在箱體31的開放側設有一能將該側封閉的側蓋36。由于變速齒輪35、傳動齒輪33以及偏心輪34均位于箱體31內側,這樣,在裝配過程中,可以從箱體31的開放側將變速齒輪35、傳動齒輪33以及偏心輪34均裝入箱體31內,并能夠方便地調整變速齒輪35、傳動齒輪33以及偏心輪34的位置,尤其是兩偏心輪34的位置,能夠更好地保證兩個偏心輪34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從而能夠使兩偏心輪34的激振力合力等效作用線與刀齒5作用點(刀齒5尖端)及空氣彈簧6的中心線重合,從而使打擊過程中不會產生附加彎矩或扭矩,使打擊破碎效率提高。實際制作時,箱體31開放側側蓋36中部具有一通孔,在通孔處設有一連體軸承座37,且連體軸承座37與側蓋36集成為一體,該連體軸承座37具有兩軸承安裝槽;箱體31封閉側采用的是獨立軸承座38,即傳動軸靠近封閉側一端的軸承分別通過一獨立軸承座38與箱體31相連,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裝配的方便性,并提高整體穩定性以及裝配的精度。
[0021]所述拉桿組包括兩上拉桿21和兩下拉桿22,兩上拉桿21的一端通過一軸套固定連接在一起,兩下拉桿22的一端也通過一軸套固定連接在一起。兩上拉桿21相連的一端通過上拉桿21軸與機殼I可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上拉桿21軸與刀排4可轉動連接;兩下拉桿22相連的一端通過下拉桿22軸與機殼I可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下拉桿22軸與刀排4可轉動連接。并且,兩上拉桿21所在平面與兩下拉桿22所在平面相互平行,兩上拉桿21軸之間的距離與兩下拉桿22軸之間的距離相等。實際裝配中,上拉桿21的中部裝有橡膠減震墊,通過作用于激振箱3頂部來限制激振箱3振動時的上行程。下拉桿22的中部也裝有減震墊,以限制激振箱3的下行程;從而通過上、下行程限位的來更好地保護空氣彈簧6和破碎錘本身。
[0022]工作過程中,當兩個偏心輪34被相互嚙合的齒輪帶動轉動起來時,他們在水平方向上的激振力相互抵消,在豎直方向上的激振力相互累加,從而帶動激振箱3做上下往復運動。由于激振箱3與刀排4是固定連接的,所以整個刀排4也上下往復運動,通過下端刀齒5進行破碎作業。
[0023]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高頻破碎錘,包括機殼、拉桿組、激振箱、以及刀排和刀齒;所述刀排位于豎直平面,并通過拉桿組與機殼轉動連接,所述激振箱的一側與刀排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刀齒安裝于刀排的下端;該激振箱包括箱體、液壓馬達、傳動齒輪以及偏心輪;所述傳動齒輪及偏心輪均為兩個,且兩傳動齒輪相哨合在一起,兩偏心輪分別通過一傳動軸與一傳動齒輪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與一變速齒輪相連,該變速齒輪與其中一傳動齒相嚙合;所述箱體遠離刀排的一側為開放側,在箱體的開放側設有一能將該側封閉的側至JHL 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頻破碎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桿組包括兩上拉桿和兩下拉桿,兩上拉桿的一端通過一軸套固定連接在一起,兩下拉桿的一端也通過一軸套固定連接在一起;兩上拉桿相連的一端通過上拉桿軸與機殼可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上拉桿軸與刀排可轉動連接;兩下拉桿相連的一端通過下拉桿軸與機殼可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下拉桿軸與刀排可轉動連接;并且,兩上拉桿所在平面與兩下拉桿所在平面相互平行,兩上拉桿軸之間的距離與兩下拉桿軸之間的距離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頻破碎錘,其特征在于:在箱體的頂部與機殼之間還設有一空氣彈簧,該空氣彈簧與箱體可拆卸連接,且空氣彈簧的軸心線與刀齒作用點及偏心輪激振力合力作用線重合。
【文檔編號】B02C19/16GK204107611SQ201420418015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8日
【發明者】胡欣, 向光明, 周繼福, 路立勛, 沃偉勤 申請人:重慶華渝電氣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