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水田作業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12619閱讀:911來源:國知局
水田作業機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水田作業機的前輪傳動系統的結構,所述水田作業機的機體具有作為作業裝置的秧苗插植裝置或直播裝置。



背景技術:

就作為水田作業機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機而言,例如有專利文獻1所述的乘坐型插秧機,在機體的前部具有變速箱(專利文獻1中圖1和圖3的35),在變速箱的內部具有前輪差動機構(專利文獻1中圖3的70)以及從前輪差動機構向左右延伸的前輪傳動軸(專利文獻1中圖3的71)。

由此,動力傳遞至前輪差動機構,并經由前輪傳動軸從前輪差動機構傳遞至前輪。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申請公開公報“特開2014-70653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就水田作業機而言,例如有在變速箱的內部具有前輪的轉向機構(通過操縱手柄操作的轉向軸、轉向軸所具有的行星齒輪、連結在前輪的操作軸、操作軸所具有的操作齒輪等)的水田作業機。

在上述情況下,由于前輪差動機構具有較大的體積,因此需要以使前輪差動機構和前輪的轉向機構互不干涉的方式將前輪差動機構和前輪的轉向機構適當地配置在變速箱的內部。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田作業機,能夠在變速箱的內部適當地配置前輪差動機構和前輪的轉向機構。

(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水田作業機的特征在于,在機體的前部具有變速箱,在所述變速箱的內部,由操縱手柄操作的轉向軸在上下方向上沿所述變速箱的前壁部配置, 在所述轉向軸的下部具有行星齒輪,

在所述變速箱的底部中位于所述行星齒輪的后側的部分,沿上下方向配置有對前輪進行轉向操作的操作軸,在所述操作軸的上部具有操作齒輪,

使所述行星齒輪與所述操作齒輪嚙合,所述操縱手柄的操作經由所述轉向軸和所述操作軸傳遞至前輪,對前輪進行轉向操作,

在所述變速箱的內部,以從上面觀察時與所述操作齒輪重疊的方式在所述操作齒輪的上側配置有前輪差動機構,前輪傳動軸從所述前輪差動機構向左右延伸,傳遞至所述前輪差動機構的動力經由所述前輪傳動軸從所述前輪差動機構傳遞至前輪。

根據上述結構,在變速箱的內部,前輪的轉向機構(由操縱手柄操作的轉向軸、轉向軸所具有的行星齒輪、連結在前輪的操作軸,操作軸所具有的操作齒輪)沿變速箱的前壁部和與前壁部相連的變速箱的底部配置,因此,前輪的轉向機構不會進入變速箱內部的中央側。

由此,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變速箱的內部,前輪差動機構能夠順利地配置在操作齒輪的上側以及轉向軸的后側,前輪傳動軸能夠在與前輪的轉向機構互不干涉的前提下順利地從前輪差動機構向左右延伸。

如上所述,能夠將前輪差動機構和前輪的轉向機構順利且適當地配置在變速箱的內部,由此不會使變速箱變大,能夠實現變速箱整體的小型化和輕量化。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設定有從所述操作軸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虛擬線,從側面觀察時所述前輪差動機構配置在所述虛擬線的后側以及所述操作齒輪的上側。

當在變速箱的內部將前輪差動機構配置在操作齒輪的上側以及轉向軸的后側時,根據上述結構,由于前輪差動機構向后側稍微偏離轉向軸,因此能夠有效地利用轉向軸與前輪差動機構之間的空間來配置其他機構等。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以使所述操作齒輪的后側部分與所述操作齒輪的前側部分相比偏靠下側的方式,將所述操作齒輪配置成后端下降狀。

根據上述結構,當操作齒輪呈后端下降狀時,操作齒輪的后側部分的上側空間較大,因此能夠更加順利地將前輪差動機構配置在操作齒輪的后側部分的上側。

根據上述結構,作為優選,在所述變速箱的內部,在從側面觀察時行駛傳動軸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所述前輪差動機構的上側,所述行駛傳動軸將動力傳遞 至所述前輪差動機構,在從側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沿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行駛傳動軸的后側,所述后輪傳動軸將動力傳遞至后輪,使所述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與所述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嚙合,所述行駛傳動軸的動力傳遞至所述后輪傳動軸以及所述前輪差動機構。

在現有技術中,例如有以下結構,使行駛傳動軸的動力傳遞至前輪差動機構進而傳遞至前輪,并且使行駛傳動軸的動力從后輪傳動軸傳遞至后輪(參照專利文獻1中圖3的53、35a)。

在上述狀態下,根據本發明的結構,在從側面觀察時行駛傳動軸沿左右方向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的上側,在從側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沿前后方向配置在行駛傳動軸的后側,因此后輪傳動軸的位置稍高。由此,對于在水田中行駛的水田作業機而言,能夠使后輪傳動軸從農田面向上側偏離,從而能夠減少后輪傳動軸陷入農田面的情況,提高后輪傳動軸的耐用性。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從側面觀察時所述行駛傳動軸配置在所述前輪差動機構的上側以及后側。

在將行駛傳動軸沿左右方向配置成從側面觀察時位于前輪差動機構的上側,且將后輪傳動軸沿前后方向配置成從側面觀察時位于行駛傳動軸的后側的狀態下,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將行駛傳動軸配置成從側面觀察時位于前輪差動機構的上側以及后側,使得行駛傳動軸和后輪傳動軸的位置稍微偏向后側。由此,能夠減少行駛傳動軸和后輪傳動軸對前側其他機構等的配置的影響,從而能夠適當地配置變速箱的內部的各部件。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以從正面觀察時所述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的外周部與所述前輪差動機構的外周部重疊的方式配置所述后輪傳動軸。

在將行駛傳動軸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的上側(上側以及后側),并將后輪傳動軸配置在行駛傳動軸的后側的情況下,根據本發明的第六特征,由于是以從正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的外周部與前輪差動機構的外周部重疊的方式配置后輪傳動軸,因此后輪傳動軸的位置不會變高。同樣,通過使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和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嚙合,行駛傳動軸的位置不會過高。由此,通過不使行駛傳動軸和后輪傳動軸的位置變高,能夠抑制變速箱的高度,并能夠實現變速箱整體的小型化和輕量化。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在所述變速箱的內部,從側面觀察時在所述操作齒輪的上側配置有行駛變速裝置,所述行駛變速裝置將動力傳遞至所述行駛 傳動軸,從側面觀察時在所述行駛變速裝置和所述轉向軸之間配置有行駛操作部,所述行駛操作部改變所述行駛變速裝置的速度。

在具有將動力傳遞至行駛傳動軸的行駛變速裝置的情況下,根據上述結構,由于在從側面觀察時行駛變速裝置配置在操作齒輪的上側,因此能夠順利地在變速箱的內部將行駛變速裝置配置在操作齒輪的上側以及轉向軸的后側。

在上述情況下,根據上述結構,由于有效地利用轉向軸和行駛變速裝置之間的空間,將操作行駛變速裝置的行駛操作部配置在轉向軸和行駛變速裝置之間,因此不會導致變速箱變大,能夠實現變速箱整體的小型化和輕量化。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在所述行駛傳動軸的長邊方向上的一側的部分具有所述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在所述行駛傳動軸的長邊方向上的另一側的部分,具有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所述行駛傳動軸具有2個軸承,2個所述軸承支承所述行駛傳動軸的長邊方向上的一側的端部。

在行駛傳動軸在該行駛傳動軸的長邊方向上的一側的部分具有所述傘齒輪,且在行駛傳動軸的長邊方向上的另一側的部分具有行駛變速裝置的情況下,當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與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嚙合從而進行動力傳遞時,會對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產生較大的負荷。此時,根據上述結構,由于具有2個支承行駛傳動軸的長邊方向上的一側的端部的軸承,因此能夠通過2個軸承順利地承受對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產生的較大的負荷。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在從上面觀察時所述后輪傳動軸配置在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根據上述結構,在從行駛傳動軸向后輪傳動軸傳遞動力的狀態下,能夠使機體的左右平衡良好。

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在從上面觀察時所述前輪差動機構配置在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根據上述結構,能夠易于將從前輪差動機構向左右延伸的左右兩側的前輪傳動軸設定為相同的長度,通過將左右兩側的前輪傳動軸設定為相同的長度,能夠使動力穩定地從前輪差動機構傳遞至左右兩側的前輪傳動軸。

附圖說明

圖1是乘坐型插秧機的左側的整體側視圖。

圖2是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俯視圖。

圖3是表示前輪和后輪的傳動系統、秧苗插植裝置的傳動系統的概要圖。

圖4是表示前輪和后輪的傳動系統的變速箱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5是表示秧苗插植裝置的傳動系統的變速箱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6是變速箱中的第一作業變速裝置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附近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7是變速箱中的第一行駛變速裝置和第二行駛變速裝置附近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8是變速箱中的后輪傳動軸附近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9是變速箱中的右側的縱截面側視圖。

圖10是變速箱的右側視圖。

圖11是變速箱的后視圖。

圖12是變速箱的立體圖。

圖13是變速箱中的動力轉向機構附近的立體圖。

圖14是支承部件的缺口部以及變速桿的連結部件附近的橫截面俯視圖。

圖15是表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的整體變速范圍的概要圖。

圖16是表示發明的第八實施方式中的第一作業變速裝置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的整體變速范圍的概要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前輪

2:后輪

10:變速箱

10d:變速箱的前壁部

10f:變速箱的底部

50、57:行駛變速裝置

56:行駛傳動軸

58: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

59:后輪傳動軸

60: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

73:前輪差動機構

74:轉向軸

74a:轉向軸的行星齒輪

75:操縱手柄

76:操作軸

76a:操作軸的操作齒輪

79:前輪傳動軸

85:行駛操作部

K1:虛擬線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圖2、圖4、圖5以及圖9~圖12中,F表示機體的“前方”,B表示機體的“后方”,U表示機體的“上方”,D表示機體的“下方”。在朝向機體前方的狀態下,R表示機體的“右方”,L表示機體的“左方”。

(1)

下面對作為水田作業機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概要進行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在由左右側的前輪1和左右側的后輪2所支承的機體的后部,具有上下自由擺動的連桿機構3。在連桿機構3的后部以繞前后軸心自由擺動的方式支承有8行栽植型秧苗插植裝置5(相當于作業裝置)。所述乘坐型插秧機還具有液壓缸4,液壓缸4對連桿機構3進行升降驅動。

如圖1和圖2所示,秧苗插植裝置5具有4個傳動箱6、在傳動箱6的后部以自由回轉驅動的方式支承的一對回轉箱7、在回轉箱7的兩端所具有的一對插植臂8、觸地浮板9以及載秧臺113等。

由此,隨著向左右方向往返橫向驅動載秧臺113,回轉驅動回轉箱7,插植臂8從載秧臺113的下部交替取出秧苗并插植在農田中。

如圖1所示,在機體的前部具有變速箱10,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左側部10b)的后部連結有右(左)側的前車軸箱11,右(左)側的前車軸箱11向外側延伸,右(左)側的前輪1以自由轉向的方式支承在右(左)側的前車軸箱11的端部。在機體的后部支承有后車軸箱12,在后車軸箱12的右(左)側的端部支承有右(左)側的后輪2。

如圖1所示,支承框架13連結在變速箱10的前部并向前側延伸,發動機14支承在支承框架13,機罩15覆蓋發動機14。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在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的前部連結有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在變速箱10的外部,橫跨發動機14的輸出軸14a和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安裝有傳動帶17,發動機14的動力經由傳動帶17傳遞至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

(2)

發動機14的動力經由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以及插植傳動軸38,傳遞至秧苗插植裝置5。

下面,就秧苗插植裝置5的傳動系統,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輸入軸21到后退作業離合器27和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和圖4所示,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和輸出軸16b沿左右方向配置,并進入變速箱10的內部,液壓泵18連結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的前部。在變速箱10的內部,橫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和液壓泵18的輸入軸18a,經由圓筒狀的連結部件20連結有傳動軸19。

液壓泵18向動力轉向機構89(參照下述(11))和液壓缸4提供工作油,并向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提供(charge)工作油。如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的內側面的下部具有吸入口10m,變速箱10的潤滑油作為工作油從變速箱10的吸入口10m提供給液壓泵18。

如圖3、圖4、圖5和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內部,在從側面觀察時,輸入軸21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正下方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出軸16b和輸入軸21經由圓筒狀的連結部件22相連結。

如圖3、圖5和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作業傳動軸23在左右方向上與輸入軸21平行地支承在輸入軸21的前側稍靠下側的位置。具有足夠大的直徑的大口徑齒輪24以相對自由回轉的方式外嵌在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

如圖3、圖4以及下述(7)所述,輸入軸21的動力經由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傳遞至第一行駛傳動軸49,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連結有小口徑齒輪114。大口徑齒輪24和小口徑齒輪114嚙合。

如圖3、圖5和圖9所示,移位部件25通過花鍵結構以一體回轉并自由滑動操作的方式外嵌在第一作業傳動軸23,彈簧26對移位部件25向大口徑齒輪24施力。

如上所述,在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通過移位部件25在大口徑齒輪24和移位部件25之間(大口徑齒輪24和第一作業傳動軸23之間)構成后退作業離合器27。

如圖3和圖5所示,當對移位部件25向右側滑動操作使該移位部件25與大口徑齒輪24嚙合時(后退作業離合器27的傳動狀態),輸入軸21的動力經由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第一行駛傳動軸49、小口徑齒輪114、大口徑齒輪24以及移位部件25傳遞至第一作業傳動軸23。當對移位部件25向左側操作使該移位部件25與大口徑齒輪24分離時(后退作業離合器27的切斷狀態),輸入軸21的動力在大口徑齒輪24和移位部件25之間(大口徑齒輪24和第一作業傳動軸23之間)切斷。

此時,如下述(14)所述,后退作業離合器27在前進時操作至傳動狀態,在后退時操作至切斷狀態。

根據以上結構,如圖3和圖5所示,發動機14的動力經由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輸入軸21、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第一行駛傳動軸49、小口徑齒輪114、大口徑齒輪24和后退作業離合器27,傳遞至第一作業傳動軸23。

(3)

下面就秧苗插植裝置5的傳動系統,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第一作業傳動軸23到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圖5和圖6所示,圓筒軸28通過軸承29以自由相對回轉的方式外嵌在輸入軸21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圓筒軸28的內側面不與輸入軸21的外側面接觸),多個(5個)第一作業齒輪30外嵌并支承在圓筒軸28。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以一體回轉的方式彼此連結,該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外嵌并連結在圓筒軸28。

此時,如圖6所示,就安裝有軸承29的圓筒軸28的圓筒狀的軸承套28a而言,圓筒軸28的軸承套28a的外側直徑D1比第一作業齒輪30的內側直徑D2(圓筒軸28的外側直徑)大。

如圖5和圖9所示,在沿輸入軸21和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方向觀察(從側面觀察)時,大口徑齒輪24的外周部與第一作業齒輪30的外周部重疊。

如圖3、圖5和圖6所示,在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圓筒部件31通過花鍵結構以一體回轉且自由滑動操作的方式外嵌在第一作業傳動軸23。在圓筒部件31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 具有小口徑的第一齒輪31a,在圓筒部件31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具有大口徑的第二齒輪31b。

圖3、圖5和圖6所示的狀態如下,對圓筒部件31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使圓筒部件31的第二齒輪31b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左側(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a嚙合(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高速位置H)。

當對處于圖3、圖5和圖6所示的狀態下的圓筒部件31向左側(一側)滑動操作時,圓筒部件31的第一齒輪31a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右側(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b嚙合(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低速位置L)。

如圖6所示,對于排列在輸入軸21的長邊方向上的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的隊列而言,圓筒部件31(從第一齒輪31a到第二齒輪31b)的長度L1比第一作業齒輪30的隊列的長度的長度L2(從左側(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a到右側(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b的隊列的長度)稍長。

如上所述,如圖3、圖5和圖6所示,在輸入軸21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圓筒軸28)與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之間,由圓筒部件31(第一齒輪31a和第二齒輪31b)和第一作業齒輪30(30a、30b),構成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的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

如圖3、圖5和圖6所示,在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左側(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a為最小口徑,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右側(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b為最大口徑。圓筒部件31的第一齒輪31a為小口徑,圓筒部件31的第二齒輪31b為大口徑。

由此,如圖6所示,當對圓筒部件31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使圓筒部件31的第二齒輪31b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左側(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a嚙合時(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高速位置H),圓筒部件31的第一齒輪31a不與變速箱10中的輸入軸21的軸承98的軸承套10e接觸。

通過以上結構,如圖3、圖5和圖6所示,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動力傳遞至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圓筒部件31(第一齒輪31a和第二齒輪31b)、第一作業齒輪30(30a、30b)以及圓筒軸28),進行2級變速。

(4)

下面,就秧苗插植裝置5,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到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圖5和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作業傳動軸33以與輸入 軸21和第一作業傳動軸23平行的方式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正下方,且位于輸入軸21的后側。

如圖3、圖5和圖6所示,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形成有圓筒部33a,多個(4個)第二作業齒輪34以自由相對回轉的方式外嵌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各個第一作業齒輪30(除了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右側(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b以外)分別與各個第二作業齒輪34嚙合。

如圖6所示,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的與第二作業齒輪34對應的部分,形成有朝半徑方向開口的孔部,在孔部具有向半徑方向自由移動的球狀部件35。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具有自由滑動的操作軸36,在操作軸36的前端部具有大口徑部36a。

如圖6所示,當通過操作軸36的大口徑部36a將球狀部件35向半徑方向外側推出時,球狀部件35位于跨連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和第二作業齒輪34的位置,第二作業齒輪34連結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

如圖6所示,在除操作軸36的大口徑部36a以外的部分,球狀部件35偏離第二作業齒輪34而向半徑方向中心側移動,使得第二作業齒輪34未與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連結。

通過如上所述地對操作軸36進行滑動操作,通過連結于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的第二作業齒輪34,動力從第一作業齒輪30傳遞至第二作業傳動軸33。

如上所述,如圖3、圖5和圖6所示,在輸入軸21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圓筒軸28)與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之間,由第一作業齒輪30和第二作業齒輪34,構成自由地進行4級變速的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

如圖6所示,就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而言,將多個第二作業齒輪34中位于右側(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二作業齒輪34連結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的狀態為1速位置F1。

將多個第二作業齒輪34中排在自右側(另一側)的端部起第二位的第二作業齒輪34連結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軸33a的狀態為2速位置F2。

將多個第二作業齒輪34中排在自右側(另一側)的端部起第三位的第二作業齒輪34連結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軸33a的狀態為3速位置F3。

將多個第二作業齒輪34中排在自右側(另一側)的端部起第四位的第二作業齒輪34連結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軸33a的狀態為4速位置F4。

1速位置F1為最高速位置,與1速位置F1相比2速位置F2為低速,與2速位置F2相比3速位置F3為低速,4速位置F4為最低速位置。

根據上述結構,如圖3、圖5和圖6所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動力傳遞至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第一作業齒輪30和第二作業齒輪34),進行4級變速,進而傳遞至第二作業傳動軸33。

(5)

下面,就秧苗插植裝置5的傳動系統,對從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到秧苗插植裝置5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圖5和圖9所示,插植傳動軸38沿前后方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后部的上部,在從側面觀察時,插植傳動軸38與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高度位置相同,并且,插植傳動軸38配置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后側。插植傳動軸38被配置成從上面觀察時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且與第二作業傳動軸33垂直。

如圖1、圖10和圖11所示,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連結在變速箱10的后部且向后側延伸,后車軸箱12支承在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的后部。插植傳動軸38被配置成從上面觀察時位于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之間,且從側面觀察時以與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的高度相同的位置。

如圖1所示,連結在插植傳動軸38的傳動軸(未圖示)在從上面觀察時從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之間向后側延伸,并且,所述傳動軸(未圖示)在從側面觀察時在與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的高度相同從而與左右兩側的機體框架45重疊的位置向后側延伸。連結在所述傳動軸(未圖示)的后部的傳動軸47向后側延伸,并連結在秧苗插植裝置5的輸入軸(未圖示)。

如圖3、圖5和圖9所示,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端部連結有傘齒輪39。套管部件48以自由相對回轉的方式外嵌在插植傳動軸38,傘齒輪40連結在套管部件48,傘齒輪39與傘齒輪40嚙合。

如圖3、圖5和圖9所示,移位部件41通過花鍵結構以一體回轉且自由滑動操作的方式外嵌在插植傳動軸38,彈簧42對移位部件41向傘齒輪40施力,操作軸43對移位部件41施加背離傘齒輪40的操作,操作臂46對操作軸43進 行滑動操作。

如上所述,由移位部件41,在傘齒輪40和移位部件41之間構成插植離合器44。

如圖3和圖5所示,當對操作軸43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時,移位部件41由彈簧42向前側滑動操作,與套管部件48(傘齒輪40)嚙合(插植離合器44的傳動狀態)。由此,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動力經由傘齒輪39、40和套管部件48傳遞至插植傳動軸38。

如圖3和圖5所示,當對操作軸43向左側(一側)操作時,通過操作軸43,移位部件41偏離套管部件48(傘齒輪40)(插植離合器44的切斷狀態)。由此,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動力在移位部件41和套管部件48(傘齒輪40)之間切斷。

通過以上構造,如圖1、圖3和圖5所示,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動力經由插植離合器44、插植傳動軸38、傳動軸47傳遞至秧苗插植裝置5。

(6)

下面就秧苗插植裝置5的傳動系統,對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整體變速范圍R1、R2進行說明。

傳遞至秧苗插植裝置5的動力的速度決定通過插植臂8插植到農田面的秧苗在前后方向上的間隔(株距),傳遞至秧苗插植裝置5的動力的速度越快,回轉箱7的速度越快,回轉驅動的株距就越小(越狹窄)。

如上述(3)所述,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在高速位置H和低速位置L之間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如上述(4)所述,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在1速位置F1~4速位置F4之間自由地進行4級變速,因此,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自由地進行8級變速。

此時,如圖6和圖15所示,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高速位置H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1速位置F1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F1。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高速位置H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2速位置F2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2速位置FF2。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高速位置H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3速位置F3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3速位置FF3。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高速位置H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4速位置F4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4速位置FF4。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低速位置L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1速位置F1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5速位置FF5。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低速位置L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2速位置F2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6速位置FF6。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低速位置L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3速位置F3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7速位置FF7。

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為低速位置L且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為4速位置F4的狀態設定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8速位置FF8。

如圖15所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F1~4速位置FF4的整體變速范圍被設定為R1(在使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中的圓筒部件31的第二齒輪31b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a嚙合的狀態下,將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操作至各個變速位置(1速位置F1~4速位置F4)時的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整體變速范圍R1)。

如圖15所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5速位置FF5~8速位置FF8的整體變速范圍被設定為R2(在使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中的圓筒部件31的第一齒輪31a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b嚙合的狀態下,將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操作至各個變速位置(1速位置F1~4速位置F4)時的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整體變速范圍R2)。

此時,如圖15所示,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F1為最高速位置(株距最小),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2速、3速、4速、5速、6速、7速位置FF2~FF7漸次降速(株距逐漸變大),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8速位置FF8為最低速位置(株距最大)。

如圖6和圖15所示,以使2個變速范圍R1、R2彼此分離而不重疊(與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5速位置FF5相比,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4速位置FF4為高速)的方式,設定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高速位置H的變速比和低速位置L的變速比,并設定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1的變速比、2速位置F2的變速比、3速位置F3的變速比以及4速位置F4的變速比。

(7)

發動機14的動力經由前輪差動機構73和后輪傳動軸59,從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傳遞至前輪1和后輪2。

下面就前輪1和后輪2的傳動系統,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輸入軸21到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相當于行駛變速裝置)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圖4、圖5和圖7所示,在輸入軸21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第一移位齒輪51通過花鍵結構以一體回轉且自由滑動操作的方式外嵌在輸入軸21。第一移位齒輪51具有低速齒輪51a和高速齒輪51b。

如圖3、圖4、圖7和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行駛傳動軸49以與輸入軸21平行的方式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輸入軸21的下側的稍靠后側的位置。

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端部,連結有中速行駛齒輪54,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端部,具有低速行駛齒輪53,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中央側的部分,連結有高速行駛齒輪55。

圖3和圖7所示的狀態如下,對第一移位齒輪51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使第一移位齒輪51的高速齒輪51b與高速行駛齒輪55嚙合(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高速位置)。當對處于圖3和圖7所示的狀態的第一移位齒輪51向左側(一側)滑動操作時,第一移位齒輪51的低速齒輪51a與中速行駛齒輪54嚙合(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低速位置)。

如上所述,如圖4和圖7所示,在輸入軸21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與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部分之間,由第一移位齒輪51、中速行駛齒輪54和高速行駛齒輪55,構成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的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

根據以上結構,輸入軸21的動力傳遞至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第一移位齒輪51、中速行駛齒輪54和高速行駛齒輪55),進行2級變速,進而傳遞至第一行駛傳動軸49。

(8)

下面就前輪1和后輪2的傳動系統,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到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相當于行駛變速裝置)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圖4和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行駛傳動軸56(相當于 行駛傳動軸)以與輸入軸21和第一行駛傳動軸49平行的方式沿左右方向支承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下側的稍靠后側的位置。

如圖3和圖4所示,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第二移位齒輪52通過花鍵結構以一體回轉且自由滑動操作的方式外嵌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第二移位齒輪52具有低速齒輪52a和高速齒輪52b。

圖3所示的狀態如下,對第二移位齒輪52向左側(一側)滑動操作,使第二移位齒輪52的高速齒輪52b與高速行駛齒輪55嚙合(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高速位置)。當對處于圖3所示的狀態的第二移位齒輪52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時,第二移位齒輪52的低速齒輪52a與低速行駛齒輪53嚙合(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低速位置)。

如上所述,如圖3和圖4所示,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部分之間,由第二移位齒輪52、低速行駛齒輪53和高速行駛齒輪55,構成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的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

根據上述結構,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動力傳遞至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第二移位齒輪52、低速行駛齒輪53和高速行駛齒輪55),進行2級變速,進而傳遞至第二行駛傳動軸56。

如圖3和圖4所示,高速行駛齒輪55為相當于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高速位置的行駛齒輪,也為相當于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高速位置的行駛齒輪,是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和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通用部件。

由于高速行駛齒輪55位于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中央側的部分,因此,使第一移位齒輪51的高速齒輪51b與高速行駛齒輪55嚙合,并使第二移位齒輪52的高速齒輪52b與高速行駛齒輪55嚙合,由此,能夠獲得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和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最高速度。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和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最高速度一般用于在道路上行駛的情況。

此時,如圖3和圖4所示,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中央側部分,第一移位齒輪51(高速齒輪51b)、高速行駛齒輪55和第二移位齒輪52(高速齒輪52b)排成一列。

在從上面觀察時,以高速行駛齒輪55為界限,小口徑齒輪114、后退作業離合器27(大口徑齒輪24)、第一行駛變速裝置32配置在左側(一側),第二行駛變速裝置37配置在右側(另一側)。

(9)

下面就前輪1和后輪2的傳動系統,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到后輪傳動軸59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3和圖8所示,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端部連結有傘齒輪58(相當于行駛傳動軸的傘齒輪),傘齒輪58(齒部)朝向第二移位部件52。

由此,如圖3和圖8所示,以與低速行駛齒輪53、中速行駛齒輪54以及高速行駛齒輪55中位于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的端部的中速行駛齒輪54相比,傘齒輪58位于外側(左側)的方式,將傘齒輪58連結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傘齒輪58(齒部)朝向第二移位部件52。

如圖3、圖8和圖9所示,后輪傳動軸59沿前后朝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后部的下部,在從側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59配置在插植傳動軸38的下側,且位于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高度相同的位置。在從上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59配置在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且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垂直。

如圖3、圖8和圖9所示,傘齒輪60(相當于后輪傳動軸的傘齒輪)通過花鍵結構連結在后輪傳動軸59,并且傘齒輪58與傘齒輪60嚙合。連結在后輪傳動軸59的后部的傳動軸(未圖示)向后側延伸,并連結在后車軸箱12的輸入軸(未圖示)。

根據上述結構,如圖3和圖8所示,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動力經由傘齒輪58、傘齒輪60以及后輪傳動軸59,傳遞至后車軸箱12,經由后車軸箱12的內部的傳動軸(未圖示)和傳動齒輪(未圖示),傳遞至左右兩側的后輪2。

如圖8所示,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長邊方向上的左側(一側)(傘齒輪58側)的端部由2個軸承62支承。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第二移位齒輪52側)的端部由1個軸承63支承。

此時,如圖3所示,在從后面觀察時,傘齒輪60位于傘齒輪58和第二移位齒輪52之間,相對于傘齒輪60,中速行駛齒輪54配置在左側(一側),高速行駛齒輪55配置在右側(另一側)。

(10)

下面,對后輪傳動軸59進行說明。

如圖8和圖9所示,傘齒輪60的套管部60a延長,傘齒輪60的套管部60a由軸承64支承,比傘齒輪60的套管部60a的直徑大的環部60b與軸承64接觸。 后輪傳動軸59的中間部由軸承65支承。

如圖8和圖9所示,剎車板66通過花鍵結構以與傘齒輪60的套管部60a一體回轉且自由滑動的方式外嵌在傘齒輪60的套管部60a。在軸承64與剎車板66之間具有環狀的承接部件67。環狀的壓制部件68以自由滑動且自由相對回轉的方式外嵌在后輪傳動軸59。如上所述,由剎車板66和壓制部件68,構成剎車部69。

如圖8和圖9所示,剎車操作軸70以自由回轉的方式支承在變速箱10,截面呈3/4圓形的剎車操作軸70的操作部70a抵接在壓制部件68的下側。

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連結有剎車踏板61的剎車踏板軸71配置在插植傳動軸38和后輪傳動軸59之間,沿左右方向配置(在從側面觀察時,插植傳動軸38配置在剎車踏板軸71的上側)。橫跨剎車操作軸70的臂70b與剎車踏板軸71的臂71a連接有連結桿72。

根據上述結構,當對剎車踏板61進行踩踏操作時,剎車踏板軸71僅回轉較小的角度,通過連結桿72剎車操作軸70也僅回轉較小的角度,通過剎車操作軸70的操作部70a,壓制部件68壓向剎車板66,從而將剎車部69操作至制動狀態。

此時,由于如下述(11)所述地構成左右兩側的前輪1的傳動系統,因此通過剎車部69不僅對左右兩側的后輪2施加制動作用,還對左右兩側的前輪1施加制動作用。

如圖8所示,在傘齒輪60通過花鍵結構連結在后輪傳動軸59的狀態下,傘齒輪60和后輪傳動軸59的花鍵部分的嵌合被設定為較緊的狀態(配合大口徑的狀態),傘齒輪60與后輪傳動軸59較緊地連結在一起。

由此,在拔取圖8所示的軸承65和剎車操作軸70的狀態下,當將后輪傳動軸59向后側拔出時,傘齒輪60與后輪傳動軸59一起拔出,軸承64以及剎車部69(剎車板66和壓制部件68)與傘齒輪60一起拔出。

(11)

下面就前輪1和后輪2的傳動系統,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從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到前輪差動機構73的部分以及前輪1的轉向機構進行說明。

如圖4和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內部,沿著變速箱10的前壁部10d,轉向軸74沿上下方向以自由回轉的方式配置支承,在轉向軸74的下部具有行星齒輪74a。

如圖9、圖10、圖11和圖12所示,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前部連結有液壓式動力轉向機構89,動力轉向機構89的輸出軸(未圖示)與轉向軸74的上部連結。手柄軸90從動力轉向機構89向上側延伸,在手柄軸90的上部連結有操縱手柄75(參照圖1和圖2)。

如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底部10f,操作軸76沿上下方向以自由回轉的方式支承在轉向軸74的行星齒輪74a的后側的部分,操作軸76的上部的操作齒輪76a與轉向軸74的行星齒輪74a嚙合。在操作軸76的下部連結有轉向部件91,轉向部件91通過連接桿92連接在左右兩側的前輪1的支承箱(未圖示)。

由此,當操作操縱手柄75時,轉向軸74被回轉操作,操作軸76被回轉操作,前輪1被轉向操作。

如圖4和圖9所示,前輪1的轉向機構即轉向軸74、轉向軸74的行星齒輪74a、操作軸76以及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沿變速箱10的前壁部10d以及變速箱10的底部10f配置。

如圖9所示,變速箱10的底部10f呈后端下降狀(與變速箱10的底部10f的前側部分相比,變速箱10的底部10f的后側部分偏靠下側)。同樣,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也沿變速箱10的底部10f呈后端下降狀(與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前側部分相比,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后側部分偏靠下側)。

如圖4和圖9所示,在設定有從操作軸76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虛擬線K1的狀態下,在從側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配置在虛擬線K1的后側以及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在從上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配置成與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后側部分重疊,且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的位置。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行駛傳動軸56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73的上側以及后側。

如圖3、圖4和圖9所示,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端部連結有傳動齒輪77,在前輪差動機構73的外殼73a的長邊方向上的右側(另一側)的端部連結有傳動齒輪78,傳動齒輪77與傳動齒輪78嚙合。

如圖3、圖4和圖9所示,右(左)側的前輪傳動軸79從前輪差動機構73向右(左)側延伸,右(左)側的前輪傳動軸79連接在右(左)側的前輪1。在從上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配置在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的位置,由此,左右兩側的前輪傳動軸79的長度相同。

由此,如圖3和圖4所示,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動力經由傳動齒輪77、78 傳遞至前輪差動機構73(外殼73a),并從前輪差動機構73經由右(左)側的前輪傳動軸79傳遞至右(左)側的前輪1。

(12)

下面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第二作業傳動軸33、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二行駛傳動軸56、插植傳動軸38、后輪傳動軸59以及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的位置關系進行說明(第一部分)。

如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輸入軸21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正下方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參照上述(2))。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作業傳動軸23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輸入軸21的前側的稍靠下側的位置(參照上述(2))。

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作業傳動軸33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正下方以及輸入軸21的后側(參照上述(4))。

如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行駛傳動軸49沿左右方向支承在輸入軸21的下側的稍靠后側(第一作業傳動軸23的后側)的位置(參照上述(7))。

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行駛傳動軸56沿左右方向支承在第一行駛傳動軸49的下側的稍靠后側的位置(參照上述(8))。

如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配置在虛擬線K1(從操作軸76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線(參照上述(11)))的后側以及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在從上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被配置成與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后側部分重疊且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的位置(參照上述(11))。

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行駛傳動軸56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73的上側以及后側(參照上述(11))。

如圖9所示,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第二作業傳動軸33、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二行駛傳動軸56以及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以彼此平行的方式沿左右方向配置。

如圖9所示,插植傳動軸38沿前后朝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后部的上部,在從側面觀察時,插植傳動軸38配置成與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高度相同,且配置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后側。

在從上面觀察時,插植傳動軸38配置在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且配置成與第二作業傳動軸33垂直(參照上述(5))。

如圖9所示,后輪傳動軸59沿前后朝向支承在變速箱10的后部的下部,在從側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59配置在插植傳動軸38的下側且配置在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高度相同的位置。

在從上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59配置在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央CL,且配置成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垂直(參照上述(9))。

如圖9所示,插植傳動軸38和后輪傳動軸59沿前后方向配置且彼此平行,并且,在從上面觀察時,插植傳動軸38和后輪傳動軸59被配置成與第一作業傳動軸23、第二作業傳動軸33、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二行駛傳動軸56以及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垂直。

(13)

下面對在變速箱10的內部的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第二作業傳動軸33、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二行駛傳動軸56、插植傳動軸38、后輪傳動軸59、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以及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位置關系進行說明(第二部分)。

上述(12)所記載的結構如下。

如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輸入軸21、第二作業傳動軸33和插植傳動軸38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作業傳動軸23和第一行駛傳動軸49配置在輸入軸21和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下側且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如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二行駛傳動軸56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的上側以及后側,并且,后輪傳動軸59配置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后側且位于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在從側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配置在第二行駛傳動軸56的傘齒輪58與后輪傳動軸59的傘齒輪60的嚙合部分的前側。

如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后退作業離合器27、第一行駛傳動軸49、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以及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配置在虛擬線K1(從操作軸76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線(參照上述(11)))與變速箱10的后壁部10p之間,且位于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后側部分的上側。

如圖9所示,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第二作業傳動軸33、第一行 駛傳動軸49、第二行駛傳動軸56、插植傳動軸38、后輪傳動軸59、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以及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配置在后側且稍微背離轉向軸74。

如圖4和圖9所示,以使在從正面觀察時后輪傳動軸59的傘齒輪60的外周部與前輪差動機構73(外殼73a)的外周部重疊的方式配置后輪傳動軸59。(14)

下面對后退作業離合器27的操作系統進行說明。

如圖3和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內部,在從側面觀察時,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和輸出軸16b以朝左右方向的狀態前后排列配置,由此,在從側面觀察時,連結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的傳動軸19以及連結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出軸16b的輸入軸21以朝左右方向的狀態前后排列配置。

如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內部,離合器軸80以繞上下方向的軸心P1自由回轉的方式支承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套管部10g以及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的內側面的支承部10h。離合器軸80的上部從變速箱10的套管部10g向外側(上側)凸出。在離合器軸80的下部連結有二叉狀的離合器叉80a。離合器叉80a朝向后退作業離合器27并向后側延伸,進而與移位部件25卡合。

如圖9所示,在離合器軸80的上部連結有臂80b,臂80b經由連結連桿(未圖示)連接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變速桿81(參照圖1和圖2)。

如上所述,通過離合器軸80和離合器軸80的離合器叉80a,構成后退作業離合器27的離合器操作部82。

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夾著中立區域在前進區域和后退區域自由進行無級變速。如上述(2)和圖5、圖9所示,當將變速桿81操作至前進區域(前進時)以及中立區域的前進側部分時,移位部件25與大口徑齒輪24嚙合,后退作業離合器27呈傳動狀態。

如上述(2)以及圖5、圖9所示,當將變速桿81從中立區域的前進側部分操作至后退側部分時,離合器軸80由變速桿81進行回轉操作,且移位部件25由離合器軸80的離合器叉80a操作為背離大口徑齒輪24,后退作業離合器27呈切斷狀態。即使將變速桿81從中立區域的后退側部分操作至后退區域(后退時),也能夠保持后退作業離合器27的切斷狀態(參照上述(2))。

如圖5和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離合器操作部82(離合器軸80)配 置在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輸入軸21、圓筒軸28、第一作業傳動軸23)和轉向軸74之間。

在從側面觀察時,離合器軸80配置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傳動軸19)和輸出軸16b(輸入軸21)之間,且從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套管部10g向上側凸出。在從上面觀察時,離合器軸80配置在傳動軸19與輸入軸21之間。

如圖9、圖11和圖12所示,臂80b由螺母86連結在離合器軸80的上部,通過取下螺母86,能夠從離合器軸80取下臂80b。

通過如上所述地從離合器軸80取下臂80b,能夠沿離合器軸80從上側拔取變速箱10的套管部10g的密封部件87,能夠易于更換密封部件87。

(15)

下面對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操作系統進行說明。

如圖7和圖9所示,在變速箱10的內部,第一行駛移位軸83以沿左右方向自由滑動的方式支承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的內側面的套管部10i以及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的內側面的套管部10j。在第一行駛移位軸83的中間部連結有第一行駛叉83a,第一行駛叉83a朝向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并向后側延伸,進而與第一移位齒輪51卡合。

如圖7和圖9所示,操作軸84以繞上下方向的軸心P2自由回轉的方式支承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的套管部10k,操作軸84的上部從變速箱10的套管部10k向外側(上側)凸出。在變速箱10的內部,在操作軸84的下部連結有二叉狀的臂84a,臂84a朝向第一行駛移位軸83并向后側延伸,進而與第一行駛移位軸83的小口徑部83b卡合。

如上所述,由第一行駛移位軸83(第一行駛叉83a)和操作軸84(臂84a),構成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第一行駛操作部85(相當于行駛操作部)。

如上述(7)和圖7、圖9所示,當通過操作軸84對第一行駛移位軸83向左側(一側)進行滑動操作時,通過第一行駛移位軸83(第一行駛叉83a)對第一移位齒輪51向左側(一側)進行滑動操作,第一移位齒輪51的低速齒輪51a與中速行駛齒輪54嚙合(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低速位置)。

如上述(7)和圖7、圖9所示,當通過操作軸84對第一行駛移位軸83向右側(另一側)進行滑動操作時,通過第一行駛移位軸83(第一行駛叉83a)對第一移位齒輪51向右側(另一側)進行滑動操作,第一移位齒輪51的高速 齒輪51b與高速行駛齒輪55嚙合(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高速位置)。

在變速箱10的上側部10c具有定位球簧機構88,通過定位球簧機構88,第一行駛移位軸83保持在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低速位置、高速位置或低速和高速位置之間的中立位置。

如圖7和圖9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行駛操作部85(第一行駛移位軸83(第一行駛叉83a)以及操作軸84(臂84a))配置在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輸入軸21、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一移位齒輪51)與轉向軸74之間。

在從側面觀察時,操作軸84配置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傳動軸19)的前側,第一行駛移位軸83(第一行駛叉83a)以及操作軸84(臂84a)配置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傳動軸19)的上側。

(16)

下面對在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的操作軸84所連結的變速桿93進行說明。

如圖10、圖11、圖12和圖13所示,變速桿93由圓棒件構成,凹槽形狀的連結部件93a通過焊接方式連結在變速桿93的下部,連結孔93b在連結部件93a上開口。同樣,連結孔84b也在操作軸84的上部開口。

根據上述結構,如圖10、圖11、圖12和圖13所示,將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安裝在操作軸84的上部,通過在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的連結孔93b和操作軸84的連結孔84b之間連結螺栓94,使變速桿93連結在操作軸84。變速桿93(操作軸84)和離合器軸80位于動力轉向機構89和手柄軸90的附近,變速桿93(操作軸84)、離合器軸80以及手柄軸90彼此平行。

如圖10、圖11、圖12和圖13所示,在動力轉向機構89的上部,連結有板狀件的支承部件96,在支承部件96的后部形成有U字形的缺口部96a。

如圖12和圖13所示,在將變速桿93的上部插入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的狀態下,如圖14所示,相對于朝后(朝前或朝后的一例)開放的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朝左(朝左或朝右的一例)開放。根據上述結構,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的朝向與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的朝向在從上面觀察時呈垂直(交叉的一例)的狀態。

由此,如圖14所示,變速桿93相對于操作軸84的向左右方向的傾斜由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支承。變速桿93相對于操作軸84的向前后方向的傾斜由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和螺栓94支承。

如上述(15)所述,在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狀態下, 如圖14所示,在從上面觀察時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的朝向與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的朝向垂直。由此,在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被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狀態下,能夠獲得變速桿93的由上述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以及螺栓94支承的狀態。

如上述(15)所述,當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被操作至低速位置(高速位置)時,將變速桿93從中立位置(參照圖14)向一側(另一側)操作成傾斜45°。由此,即使通過變速桿93將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操作至低速位置及高速位置,也能夠獲得變速桿93的由上述支承部件96的缺口部96a、變速桿93的連結部件93a以及螺栓94支承的狀態。

如圖9和圖13所示,通過將變速桿93(連結部件93a)和螺栓94從操作軸84上取下,能夠將變速箱10的套管部10k的密封部件95從上側沿操作軸84拔出,從而能夠易于更換密封部件95。

(17)

下面對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操作系統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第一作業移位軸100以沿左右方向自由滑動的方式支承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的前部,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的右部從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向外側(右側)凸出。在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的左部連結有第一作業叉100a,第一作業叉100a朝向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并向后側延伸,進而與圓筒部件31的右部卡合。

如圖5、圖10和圖12所示,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的外部具有支承部10n。在支承部10n具有連結有從上面觀察時呈三角形的臂101a的操作桿101,操作桿101的臂101a以繞上下方向的軸心P3自由擺動的方式支承在支承部10n,操作桿101的臂101a連接在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的右部。

如上所述,由第一作業移位軸100和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的第一作業叉100a,構成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第一作業操作部102。

如上述(3)和圖5、圖6所示,當將操作桿101操作至前側時,第一作業移位軸100被滑動操作至右側(另一側),圓筒部件31被滑動操作至右側(另一側),圓筒部件31的第二齒輪31b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左側(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a嚙合(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高速位置H)。

如上述(3)和圖5、圖6所示,當將操作桿101操作至后側時,第一作業移位軸100被滑動操作至左側(一側),圓筒部件31被滑動操作至左側(一側), 圓筒部件31的第一齒輪31a與多個第一作業齒輪30中位于右側(另一側)的端部的第一作業齒輪30b嚙合(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低速位置L)。

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具有定位球簧機構103,通過定位球簧機構103,將第一作業移位軸100保持在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低速位置L、高速位置H、或低速位置L與高速位置H之間的中立位置。

如圖5、圖9和圖10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作業操作部102(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第一作業叉100a))配置在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輸入軸21、圓筒軸28、第一作業傳動軸23)與轉向軸74之間。

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作業操作部102(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第一作業叉100a))配置在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的輸入軸16a(傳動軸19)與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之間。

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行駛操作部85(第一行駛移位軸83(第一行駛叉83a)以及操作軸84(臂84a))配置在第一作業操作部102(第一作業移位軸100(第一作業叉100a))的上側。

(18)

下面對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操作系統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第二行駛移位軸104以沿左右方向自由滑動的方式支承在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的后部,第二行駛移位軸104的左部從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向外側(左側)凸出。如圖1和圖2所示,在駕駛座椅111的左橫側所具有的變速桿112經由操作臂97和連結機構(未圖示),與第二行駛移位軸104的左部連接。

如圖8所示,在第二行駛移位軸104的右部連結有第二行駛叉104a,第二行駛叉104a朝向第二作業變速裝置57并向下側延伸,進而與第二移位齒輪52卡合。

如上所述,通過第二行駛移位軸104和第二行駛移位軸104的第二行駛叉104a,構成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第二行駛操作部105。

如上述(8)和圖4、圖8所示,當通過變速桿112將第二行駛移位軸104向左側(一側)滑動操作時,通過第二行駛移位軸104(第二行駛叉104a),將第二移位齒輪52向左側(一側)滑動操作,使第二移位齒輪52的高速齒輪52b與高速行駛齒輪55嚙合(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高速位置)。

如上述(8)和圖4、圖8所示,當通過變速桿112將第二行駛移位軸104 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時,通過第二行駛移位軸104(第二行駛叉104a),將第二移位齒輪52向右側(另一側)滑動操作,使第二移位齒輪52的低速齒輪52a與低速行駛齒輪53嚙合(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低速位置)。

在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具有定位球簧機構106,通過定位球簧機構106,使第二行駛移位軸104保持在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的低速位置、高速位置、或低速和高速位置之間的中立位置。

如圖8、圖9和圖12所示,在從側面以及后面觀察時,第二行駛移位軸104配置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和插植傳動軸38(傘齒輪40)、與第二行駛傳動軸56和后輪傳動軸59(傘齒輪60)之間。

(19)

下面對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操作系統進行說明。

如上述(4)和圖5所示,在第二作業傳動軸33的圓筒部33a和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具有自由滑動的操作軸36,操作軸36的右部從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向外側(右側)凸出。

如上所述,由操作軸36,構成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第二作業操作部107。

如圖5、圖10、圖11和圖12所示,從正面觀察時呈U字形彎曲的支承部件108連結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的外部。由圓棒件彎曲而成的操作桿109以繞上下方向的軸心P4自由擺動的方式支承在支承部件108,連結于操作桿109的二叉狀的臂109a連接在操作軸36的右部。

根據以上結構,通過繞軸心P4操作操作桿109,能夠滑動操作操作軸36,通過滑動操作操作軸36,如上述(4)和圖5、圖6所示,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被操作至1速位置F1~4速位置F4。

在變速箱10的右側部10a具有定位球簧機構110,通過定位球簧機構110,使操作軸36保持在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1~4速位置F4。

(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變速箱10的內部和外部所具有的結構也可以左右逆轉配置(也可以左右交換配置)。

當采用如上所述的結構時,右側為一側(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側),左側為另一側(與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相反的一側)。

(發明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在變速箱10的左側部10b具有靜液壓式無級 變速裝置16的狀態下,變速箱10的內部和外部所具有的結構也可以左右逆轉配置(也可以左右交換配置)。

當采用如上所述的結構時,右側為一側(與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6相反的一側),左側為另一側(靜液壓無級變速裝置16側)。

(發明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

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的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除了設計成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以外,還可以設計成自由地進行3級或4級變速。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除了設計成自由地進行4級變速以外,還可以設計成自由地進行3級、5級或6級變速。

(發明的第四其他實施方式)

圖3、圖4、圖7和圖8所示的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除了設計成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以外,還可以設計成自由地進行3級或4級變速。第二行駛變速裝置57除了設計成自由地進行2級變速以外,還可以設計成自由地進行3級或4級變速。

(發明的第五其他實施方式)

在從側面觀察時,圖9所示的前輪差動機構73也可以配置在虛擬線K1(從操作軸76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線(參照上述(11)))的正上方并位于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還可以配置在虛擬線K1的前側并位于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在從側面觀察時,圖9所示的第二行駛傳動軸56也可以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73的正上方,還可以配置在前輪差動機構73的上側且前側。

(發明的第六其他實施方式)

在從側面觀察時,圖3和圖9所示的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后退作業離合器27、第一行駛傳動軸49、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以及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也可以配置在虛擬線K1(從操作軸76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線(參照上述(11)))的正上方并位于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還可以配置在虛擬線K1的前側并位于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

當采用如上所述的結構時,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第二作業傳動軸33、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二行駛傳動軸56、插植傳動軸38、后輪傳動軸59、前輪差動機構73(前輪傳動軸79)、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以及第一行駛變 速裝置50比圖9所示的更接近轉向軸74。

(發明的第七其他實施方式)

圖9所示的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也可以形成為扇形齒輪(不存在后側部分的半圓狀)。

當采用如上所述的結構時,在從側面觀察時,前輪差動機構73配置在虛擬線K1(從操作軸76的軸心向上側延伸的線(參照上述(11)))的后側以及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在上述狀態下,當前輪1被轉向操作至前進位置時,在前輪差動機構73的正下方不存在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前輪差動機構73位于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中不存在的后側部分的正上方)。

于是,當對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進行回轉操作,使前輪1向右(左)側轉向時,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右部(左部)向后側回轉,在從側面觀察時,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右部(左部)進入前輪差動機構73的下側,前輪差動機構73配置在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的上側的位置。

圖9所示的輸入軸21、第一作業傳動軸23、后退作業離合器27、第一行駛傳動軸49、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以及第一行駛變速裝置50與上述前輪差動機構73的狀態相同。

在圖9所示的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以及上述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形成為扇形齒輪的狀態下,操作軸76的操作齒輪76a除了可以配置成后端向下狀以外,還可以配置成水平狀態。

(發明的第八其他實施方式)

如圖16所示,也可以以使2個變速范圍R1、R2中高速側的變速范圍R1的低速部分與2個變速范圍R1、R2中低速側的變速范圍R2的高速部分重疊的方式,設定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高速位置H的變速比和低速位置L的變速比,以及設定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1的變速比、2速位置F2的變速比、3速位置F3的變速比以及4速位置F4的變速比。

在圖16所示的狀態下,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3速位置FF3位于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5速位置FF5與6速位置FF6之間,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4速位置FF4位于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6速位置FF6與7速位置FF7之間。

此時,以在2個變速范圍R1、R2重疊的部分RR,使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 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3速位置FF3(變速比)、4速位置FF4(變速比)、5速位置FF5(變速比)以及6速位置FF6(變速比)互不相同(不重疊)的方式,設定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的高速位置H的變速比和低速位置L的變速比,以及設定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1速位置F1的變速比、2速位置F2的變速比、3速位置F3的變速比以及4速位置F4的變速比。

在圖16中,也可以使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4速位置FF4(變速比)位于第一作業變速裝置32和第二作業變速裝置37的5速位置FF5(變速比)和6速位置FF6(變速比)之間。

當采用如上所述的結構時,2個變速范圍R1、R2的重疊部分RR比圖16所示的狀態小。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不僅能夠適用于乘坐型插秧機,還能夠適用于具有作為作業裝置的直播裝置的乘坐型直播機。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县| 社旗县| 普定县| 兴化市| 宁德市| 安阳市| 平度市| 达拉特旗| 镶黄旗| 永新县| 莫力| 碌曲县| 宝兴县| 泰州市| 高台县| 昌邑市| 丰宁| 诸城市| 河东区| 平远县| 盘锦市| 皮山县| 肇东市| 巫溪县| 蒙城县| 金昌市| 池州市| 乐安县| 沾化县| 绿春县| 石景山区| 松江区| 闽清县| 临泉县| 防城港市| 中西区| 龙门县| 浮梁县| 习水县| 清苑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