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的選擇方法,具體為一種標記性狀選擇耐冷水稻的育種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水稻種植區均存在冷害問題,育種家們努力從育種技術上來解決水稻生產抗低溫,在古老品種、引進品種中發掘耐冷種質,通過雜交育種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水稻的耐寒性,促進水稻品種高產穩產性。但水稻生產受到低溫危害,主要是北方和南方稻區受到春寒和秋寒低溫影響,重則顆粒無收,輕則減少產量和降低品質。為盡快解決水稻生產低溫危害問題,全國開展水稻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把水稻生產低溫危害降低到最小損失或解決危害。
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東鄉野生稻具有強耐冷特性,特別是苗期的耐冷性強。該耐冷性狀己轉入到栽培稻種,對它進行耐冷性鑒定,苗期二葉一心在低溫1℃±0.4℃處理72小時,常溫下恢復6天,活苗80%。為提高東鄉野生稻的耐冷性育種效率,從東鄉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后代中尋找耐冷性與其它性狀緊密相連的遺傳,自1992年至今,24年利用東鄉野生稻的強耐冷性育種中發現,該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分離后代的耐冷性與花藥長度緊密相關,花藥長的單株耐冷性強。同時,苗期耐冷性強,抽穗開花的耐冷性也強。東鄉野生稻是長花藥,平均花藥長度5.98mm,CV9.4%,花藥充滿整個穎花內,其花藥長度遺傳為顯性,F2代分離長花藥單株18.75%,屬于主效多基因遺傳。據報導控制花藥長度的兩個QTLs分別位于第2染色體C424-G39和第9染色體C2807-C1263間(遺傳學報,28(8),2001)。本發明采用東鄉野生稻花藥長度為雜交分離后代選擇耐冷性的形態標記性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標記性狀選擇耐冷水稻的育種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標記性狀選擇耐冷水稻的育種方法,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采用栽培稻與強耐冷的東鄉野生稻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B、對雜交、回交后得到的后代進行選育耐冷性稻株;
C、選育耐冷性稻株時,以花藥充滿整個潁花內為標記性狀,在各分離世代抽穗期檢查群體中每一株穎花中花藥長度;
D、將花藥充滿了潁花內的其單株掛牌,成熟后收獲種子,經過6-8代育成耐冷水稻新品種;
E、對步驟D中的耐冷水稻新品種進行耐冷性評價。
優選的,步驟E中所述耐冷性評價在人工氣候箱、冷水灌溉或自然低溫條件下進行的。
優選的,步驟E中所述耐冷性評價是在日平均氣溫為1℃-3℃的條件下進行的。
優選的,步驟C中潁花長度為5mm-7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具有簡便、準確、易掌握、效果好等特點,利用該方法從東鄉野生稻強耐冷性轉入到栽培稻中育成耐冷水稻新品種,具有耐冷性強,苗期耐冷性1級,對水稻生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標記性狀選擇耐冷水稻的育種方法,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采用栽培稻與強耐冷的東鄉野生稻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B、對雜交、回交后得到的后代進行選育耐冷性稻株;
C、選育耐冷性稻株時,以花藥充滿整個潁花內為標記性狀,在各分離世代抽穗期檢查群體中每一株穎花中花藥長度;
D、將花藥充滿了潁花內的其單株掛牌,成熟后收獲種子,經過6代育成耐冷水稻新品種;
E、對步驟D中的耐冷水稻新品種苗期進行耐冷性評價。
本實施例中,采用栽培稻0298粳稻(029粳稻/02428)廣親和粳稻品種父本、東鄉野生稻為母本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本實施例中,步驟E中耐冷性評價在人工氣候箱、冷水灌溉或自然低溫條件下進行的;耐冷性評價是在日平均氣溫為3℃的條件下進行的。
本實施例中,步驟C中潁花長度為5mm。
本實施例采用的品系可在南昌自然條件下越冬,次年春3月下旬萌發生長,弱感光類型,苗期耐冷性鑒定1級。
實施例二:
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標記性狀選擇耐冷水稻的育種方法,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采用栽培稻與強耐冷的東鄉野生稻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B、對雜交、回交后得到的后代進行選育耐冷性稻株;
C、選育耐冷性稻株時,以花藥充滿整個潁花內為標記性狀,在各分離世代抽穗期檢查群體中每一株穎花中花藥長度;
D、將花藥充滿了潁花內的其單株掛牌,成熟后收獲種子,經過6代育成耐冷水稻新品種;
E、對步驟D中的耐冷水稻新品種進行耐冷性評價。
本實施例中,采用栽培稻品種923或贛晚秈30號為母本,東鄉野生稻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本實施例中,步驟E中耐冷性評價在人工氣候箱、冷水灌溉或自然低溫條件下進行的;耐冷性評價是在日平均氣溫為2℃的條件下進行的。
本實施例中,步驟C中潁花長度為6mm。
本實施例采用品系可在南昌自然條件下越冬,次年春3月中下旬萌發生長,苗期耐冷性1級。
實施例三:
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標記性狀選擇耐冷水稻的育種方法,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采用栽培稻與強耐冷的東鄉野生稻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B、對雜交、回交后得到的后代進行選育耐冷性稻株;
C、選育耐冷性稻株時,以花藥充滿整個潁花內為標記性狀,在各分離世代抽穗期檢查群體中每一株穎花中花藥長度;
D、將花藥充滿了潁花內的其單株掛牌,成熟后收獲種子,經過7代育成耐冷水稻新品種;
E、對步驟D中的耐冷水稻新品種進行耐冷性評價。
本實施例中,采用東鄉野生稻后代-14為母本,4913-1粳稻品種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回交。
本實施例中,步驟E中耐冷性評價在人工氣候箱、冷水灌溉或自然低溫條件下進行的;耐冷性評價是在日平均氣溫為1℃的條件下進行的。
本實施例中,步驟C中潁花長度為7mm。
本實施例采用的品系可在南昌地區自然越冬,次年春3月中下旬萌發成苗,苗期耐冷性1級。
本發明具有簡便、準確、易掌握、效果好等特點,利用該方法從東鄉野生稻強耐冷性轉入到栽培稻中育成耐冷水稻新品種,具有耐冷性強,苗期耐冷性1級,對水稻生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