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稻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稻旱育秧床土。
背景技術:
:
水稻旱育秧是水稻育秧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優點是秧齡短、秧苗壯,管理方便,并且育成的秧苗可機插和人工手插,工效高,質量好。同時可使育苗集約化、生產專業化,具有省種和省水的特點,經濟效益高,適合于不同生產體制采用。目前,國內外水稻旱育秧采用調酸劑或調制劑處理床土。調酸劑是酸性物質,調節土壤酸堿性,使之適合秧苗生長,不利于各種病菌活動。調制劑是在調酸劑中加入一定量的化肥,除具有調酸功能外,還為秧苗生長提供營養。無論使用調酸劑還是調制劑均存在成本高、適用范圍窄的缺點,需要人為測量土壤酸堿性,并且由于不含滅菌劑,還需對床土進行消毒和苗期噴灑防治農藥,增加勞動量。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土壤肥沃疏松且兼具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水稻旱育秧床土。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水稻旱育秧床土,由如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菜園土50-60份、松針土25-30份、菌糠10-15份、小麥秸稈10-15份、礱糠灰8-12份、甘蔗渣6-10份、甜菜渣5-8份、苦瓜藤3-5份、山豆根3-5份、露蜂房2-3份、巴豆2-3份、五倍子1-2份、艾葉油1-2份、六偏磷酸鈉0.5-1份、納米氧化鋅0.5-1份;
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小麥秸稈、甘蔗渣、甜菜渣和苦瓜藤經冷凍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再加入艾葉油和六偏磷酸鈉,充分混合后于0-5℃靜置3h,即得粉料I;
(2)將山豆根、露蜂房、巴豆和五倍子加熱至70-80℃保溫混合15min,并趁熱粉碎成粉末,再加入菜園土和松針土,繼續加熱至100-110℃保溫混合10min,即得粉料II;
(3)向粉料II中加入粉料I、菌糠、礱糠灰和納米氧化鋅,充分混合均勻。
所述小麥秸稈使用前經過預處理,其處理方法為:先將2-4份醋糟和0.5-1份甘蔗糖蜜加入40-50份乙醇中,超聲分散均勻制得浸泡液,然后將20-25份小麥秸稈浸入浸泡液,密封浸泡3h后撈出小麥秸稈,再向浸泡液中加入1-2份蘇打粉、0.5-1份食鹽和0.3-0.5份蓖麻籽粉,分散均勻后再浸入小麥秸稈,2h后撈出,最后于80℃下烘干。
小麥秸稈通過預處理不僅能夠擴大其內部分子空隙,而且能大大增加其粉碎成粉后所得粉末的蓬松度,從而起到疏松土壤以及吸附土壤中過量水分和有害物質的作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以菜園土為主要原料,輔以松針土以及多種助劑制得水稻旱育秧床土,該床土土質肥沃且疏松,能夠為旱育秧提供充足的養分,縮短育秧周期;并且具有顯著的病蟲害防治效果,有效提高稻種發芽率、秧苗成活率和促進秧苗健康生長,減少額外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量,同時避免單純使用化學防治劑存在的土壤污染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實施例1
(1)將12份小麥秸稈、8份甘蔗渣、5份甜菜渣和3份苦瓜藤經冷凍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再加入1份艾葉油和0.5份六偏磷酸鈉,充分混合后于0-5℃靜置3h,即得粉料I;
(2)將3份山豆根、3份露蜂房、2份巴豆和1份五倍子加熱至70-80℃保溫混合15min,并趁熱粉碎成粉末,再加入50份菜園土和25份松針土,繼續加熱至100-110℃保溫混合10min,即得粉料II;
(3)向粉料II中加入粉料I、10份菌糠、8份礱糠灰和0.5份納米氧化鋅,充分混合均勻。
小麥秸稈的預處理:先將4份醋糟和0.5份甘蔗糖蜜加入50份乙醇中,超聲分散均勻制得浸泡液,然后將25份小麥秸稈浸入浸泡液,密封浸泡3h后撈出小麥秸稈,再向浸泡液中加入2份蘇打粉、0.5份食鹽和0.3份蓖麻籽粉,分散均勻后再浸入小麥秸稈,2h后撈出,最后于80℃下烘干。
實施例2
(1)將15份小麥秸稈、6份甘蔗渣、5份甜菜渣和3份苦瓜藤經冷凍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再加入1份艾葉油和0.5份六偏磷酸鈉,充分混合后于0-5℃靜置3h,即得粉料I;
(2)將3份山豆根、2份露蜂房、2份巴豆和2份五倍子加熱至70-80℃保溫混合15min,并趁熱粉碎成粉末,再加入60份菜園土和25份松針土,繼續加熱至100-110℃保溫混合10min,即得粉料II;
(3)向粉料II中加入粉料I、15份菌糠、8份礱糠灰和0.5份納米氧化鋅,充分混合均勻。
小麥秸稈的預處理:先將3份醋糟和0.5份甘蔗糖蜜加入40份乙醇中,超聲分散均勻制得浸泡液,然后將20份小麥秸稈浸入浸泡液,密封浸泡3h后撈出小麥秸稈,再向浸泡液中加入1份蘇打粉、0.5份食鹽和0.3份蓖麻籽粉,分散均勻后再浸入小麥秸稈,2h后撈出,最后于80℃下烘干。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