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材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
背景技術:
白芨,別名白及、連及草、干根、紫蘭等,為蘭科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生長于海拔高度為100~3200m的常綠闊葉林下,喜溫暖、潮濕的生境,稍耐寒。主要分布于陜西、江蘇、貴州、廣西、四川、浙江等省。白芨作為一種名貴的中草藥,以塊莖入藥,含有白芨多糖、聯芐類、二氫菲類和連菲類化合物,功能為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主治各種出血、癰腫瘡瘍、皮膚皸裂、水火燙傷等。
白芨多年生草本,假鱗莖塊根狀,白色,肥厚,有指狀分歧。莖粗壯,直立,高30~60厘米。葉3~6枚,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偁罨ㄐ蝽斏?,稀疏,有花3~8朵,花大而美麗,紫紅色?;ò?,唇瓣倒卵長圓形,深3裂,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側裂片部分包覆蕊柱;萼片3,花瓣狀。蒴果,圓柱狀,上面6縱棱突出。種子細小如塵埃?;ㄆ?月下旬~5月下旬,果熟期11月中、下旬。有變種白花白芨,花白色,園藝品種尚有藍、黃、粉紅等色。
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葉萌發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鱗莖進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每株須帶頂芽。亦可采用播種繁殖,但因種子細小,發育不全,需用培養基無菌接種,操作復雜,故罕用。
白芨種子細小,在自然界中不易萌發,再加上人為的過度采挖及生境的破壞,野生資源已瀕臨滅絕。因此,人工栽培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但栽培出來的白芨成本高,品質也遠遠不及野生白芨。
白芨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聯芐類化合物、二氧菲類化合物、聯菲類化合物:白芨聯菲(blestriarene)A、B、C,白芨聯菲醇(blestrianol)A、B、C;雙菲醚類化合物:白芨雙菲醚(blestrin)A、B、CD;蒽類化合物:大黃素甲醚(physcioin);芐類化合物:山藥素(batatasin)Ⅲ3'-O-甲基山藥素(3'-O-methylbatatasin)Ⅲ等。
目前,大多數白芨的種植主要是考慮產量,對白芨的有效活性成分沒有進行監控,使得大多粗放式的種植方法造成白芨有效成分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可以使獲得的白芨藥材更加地道,藥材內的主要活性成分提高。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林地處理:選擇高大的喬木林地作為種植地塊,清除種植地塊區域的枯枝、雜草,順坡勢整地;整地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按照1000~1500千克/畝的計量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翻出的土垡經陽光充分暴曬,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畝的鈣鎂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細化;
(2)、煉苗馴化:取白芨組培苗置于煉苗棚內過渡培養10天,逐漸揭開瓶蓋適應3~4天;取出無菌苗,將植株拆分開,密植于煉苗床上;煉苗棚內溫度控制在10℃~25℃,濕度80%以上,遮光培育;煉苗過程中每周噴多菌靈液1次,每隔10天噴施0.1%磷酸二氫鉀和0.05%尿素的混合液1次;栽種100天~120天后,組培苗長成大小不一的種球,得到白芨種苗;
(3)、移栽林下:種植地塊施入經堆制過的餅肥,所加餅肥為菜枯和茶油枯按照3:1的比例配制,每畝施入100~200kg,緩慢澆透水;選高度在0.5~1.0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0cm~26cm,行上窩距14~20cm,每行植5窩,每窩種植1棵苗;
(4)、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每年3~4次,每次中耕淺鋤,以免傷芽傷根;每年在中耕時用營養液追肥;營養液的成分以重量份計包括磷酸氫鈣1份~3份、磷酸二氫鈣1份~5份、草酸鋅0.1份~0.3份、牛糞3份~7份、蚯蚓糞10份~30份、甘蔗秸稈100份~200份、水1000份~2000份、乙基香蘭素1份~1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1份~5份;
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種植地塊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
(5)、采收:白芨種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出的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
優選的,多菌靈液的質量分數為0.5%。
優選的,煉苗棚的溫度為20℃。
優選的,煉苗馴化遮光培育過程中,遮光率為30%~60%。
優選的,營養液中含有磷酸氫鈣2份、磷酸二氫鈣5份、草酸鋅0.2份、牛糞7份、蚯蚓糞30份、甘蔗秸稈100份、水2000份。
優選的,林地處理步驟中,還包括在種植地塊上鋪灑秸稈灰的過程,每畝地的秸稈灰使用量為10kg~20kg。
優選的,田間管理過程中,地老虎、金針蟲可人工捕殺和誘殺或拌毒土,用地蟲絕施入床上,用50%鋅硫磷乳油700倍稀釋液澆灌床上。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易于推廣,保護環境的優點,為林下藥材開發奠定良好基礎,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
本發明通過對白芨栽培基地的處理,使得白芨栽培基地上的雜草不易生長,并且基地上的土壤結構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使得土壤結構層長期處于松散狀態,能夠有效的為白芨生長提供氧分,促進白芨的生長,縮短白芨栽培周期;并且能夠有效避免土壤中的雜草生長,降低除草強度,降低勞動強度,避免除草過于頻繁對白芨生長的影響,提高了白芨的產量;有效的殺滅土壤中的有害菌,促進白芨的快速生長,提高白芨的成活率,提高白芨產量。
本發明通過調節營養液的成分,促使白芨在生長過程中活性物質累計更快,藥用價值更高。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林地處理:選擇高大的喬木林地作為種植地塊,清除種植地塊區域的枯枝、雜草,順坡勢整地;整地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按照1200千克/畝的計量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翻出的土垡經陽光充分暴曬,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畝的鈣鎂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細化。
(2)、煉苗馴化:取白芨組培苗置于煉苗棚內過渡培養10天,逐漸揭開瓶蓋適應4天;取出無菌苗,將植株拆分開,密植于煉苗床上;煉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5℃,濕度90%,遮光培育,遮光率控制50%;煉苗過程中每周噴0.5%的多菌靈液1次,每隔10天噴施0.1%磷酸二氫鉀和0.05%尿素的混合液1次;栽種120天后,組培苗長成大小不一的種球,得到白芨種苗;
(3)、移栽林下:種植地塊施入經堆制過的餅肥,所加餅肥為菜枯和茶油枯按照3:1的比例配制,每畝施入150kg,緩慢澆透水;選高度在1.0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5cm,行上窩距15cm,每行植5窩,每窩種植1棵苗;
(4)、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每年4次,每次中耕淺鋤,以免傷芽傷根;每年在中耕時用營養液追肥;營養液的成分以重量份計包括磷酸氫鈣2份、磷酸二氫鈣3份、草酸鋅0.2份、牛糞4份、蚯蚓糞15份、甘蔗秸稈150份、水2000份、乙基香蘭素3份、羧甲基纖維素鈉2份。
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種植地塊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
(5)、采收:白芨種植2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出的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
實施例2
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林地處理:選擇高大的喬木林地作為種植地塊,清除種植地塊區域的枯枝、雜草,順坡勢整地;整地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按照1200千克/畝的計量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翻出的土垡經陽光充分暴曬,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畝的鈣鎂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細化。
(2)、煉苗馴化:取白芨組培苗置于煉苗棚內過渡培養10天,逐漸揭開瓶蓋適應4天;取出無菌苗,將植株拆分開,密植于煉苗床上;煉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5℃,濕度90%,遮光培育,遮光率控制50%;煉苗過程中每周噴0.5%的多菌靈液1次,每隔10天噴施0.1%磷酸二氫鉀和0.05%尿素的混合液1次;栽種120天后,組培苗長成大小不一的種球,得到白芨種苗;
(3)、移栽林下:種植地塊施入經堆制過的餅肥,所加餅肥為菜枯和茶油枯按照3:1的比例配制,每畝施入150kg,緩慢澆透水;選高度在1.0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5cm,行上窩距15cm,每行植5窩,每窩種植1棵苗;
(4)、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每年4次,每次中耕淺鋤,以免傷芽傷根;每年在中耕時用營養液追肥;營養液的成分以重量份計包括磷酸氫鈣2份、磷酸二氫鈣3份、草酸鋅0.2份、牛糞4份、蚯蚓糞15份、甘蔗秸稈150份、水2000份、乙基香蘭素3份。
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種植地塊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
(5)、采收:白芨種植2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出的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
實施例3
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林地處理:選擇高大的喬木林地作為種植地塊,清除種植地塊區域的枯枝、雜草,順坡勢整地;整地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按照1200千克/畝的計量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翻出的土垡經陽光充分暴曬,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畝的鈣鎂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細化。
(2)、煉苗馴化:取白芨組培苗置于煉苗棚內過渡培養10天,逐漸揭開瓶蓋適應4天;取出無菌苗,將植株拆分開,密植于煉苗床上;煉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5℃,濕度90%,遮光培育,遮光率控制50%;煉苗過程中每周噴0.5%的多菌靈液1次,每隔10天噴施0.1%磷酸二氫鉀和0.05%尿素的混合液1次;栽種120天后,組培苗長成大小不一的種球,得到白芨種苗;
(3)、移栽林下:種植地塊施入經堆制過的餅肥,所加餅肥為菜枯和茶油枯按照3:1的比例配制,每畝施入150kg,緩慢澆透水;選高度在1.0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5cm,行上窩距15cm,每行植5窩,每窩種植1棵苗;
(4)、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每年4次,每次中耕淺鋤,以免傷芽傷根;每年在中耕時用營養液追肥;營養液的成分以重量份計包括磷酸氫鈣2份、磷酸二氫鈣3份、草酸鋅0.2份、牛糞4份、蚯蚓糞15份、甘蔗秸稈150份、水200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2份。
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種植地塊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
(5)、采收:白芨種植2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出的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
實施例4
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林地處理:選擇高大的喬木林地作為種植地塊,清除種植地塊區域的枯枝、雜草,順坡勢整地;整地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按照1200千克/畝的計量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翻出的土垡經陽光充分暴曬,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畝的鈣鎂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細化。
(2)、煉苗馴化:取白芨組培苗置于煉苗棚內過渡培養10天,逐漸揭開瓶蓋適應4天;取出無菌苗,將植株拆分開,密植于煉苗床上;煉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5℃,濕度90%,遮光培育,遮光率控制50%;煉苗過程中每周噴0.5%的多菌靈液1次,每隔10天噴施0.1%磷酸二氫鉀和0.05%尿素的混合液1次;栽種120天后,組培苗長成大小不一的種球,得到白芨種苗;
(3)、移栽林下:種植地塊施入經堆制過的餅肥,所加餅肥為菜枯和茶油枯按照3:1的比例配制,每畝施入150kg,緩慢澆透水;選高度在1.0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5cm,行上窩距15cm,每行植5窩,每窩種植1棵苗;
(4)、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每年4次,每次中耕淺鋤,以免傷芽傷根;每年在中耕時用營養液追肥;營養液的成分以重量份計包括磷酸氫鈣2份、磷酸二氫鈣3份、草酸鋅0.2份、牛糞4份、蚯蚓糞15份、甘蔗秸稈150份、水2000份。
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種植地塊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
(5)、采收:白芨種植2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出的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
實施例1~實施例4中的方法可以獲得高產量的白芨,取出雜質后一般可以獲得1000kg左右的鮮品,干燥后可以加工得到300kg的藥材。采用現有的方法對實施例1~實施例4的干藥材進行含量測定,例如以活性成分3,3'-二羥基-2',6'-雙(對-羥芐基)-5-甲氧基聯芐為檢測要素,測定該檢測要素的含量。
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或者柱色譜等方式來測量檢測要素在干燥品中的含量,經過發明人的測量,實施例1的含量最高,實施例4的含量最低,以實施例4的含量為a計,實施例2和實施例3的含量相比實施例4分別提高了8%和5%,實施例1的含量相比實施例4提高了15%。由此可見,本發明通過調節營養液的組分配比,可以有效提高活性成分在白芨干燥品中的含量,大大提高了藥用價值。
實施例5
一種林下種植白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林地處理:選擇株高2米的喬木林地作為種植地塊,清除種植地塊區域的枯枝、雜草,順坡勢整地;整地后使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按照1500千克/畝的計量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翻出的土垡經陽光充分暴曬,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畝的鈣鎂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細化;種植地塊上鋪灑秸稈灰,每畝地的秸稈灰使用量為10kg~20kg。
(2)、煉苗馴化:取白芨組培苗置于煉苗棚內過渡培養10天,逐漸揭開瓶蓋適應3~4天;取出無菌苗,將植株拆分開,密植于煉苗床上;煉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0℃,濕度90%,遮光60%培育;煉苗過程中每周噴0.5%的多菌靈液1次,每隔10天噴施0.1%磷酸二氫鉀和0.05%尿素的混合液1次;栽種100天~120天后,組培苗長成大小不一的種球,得到白芨種苗;
(3)、移栽林下:種植地塊施入經堆制過的餅肥,所加餅肥為菜枯和茶油枯按照3:1的比例配制,每畝施入200kg,緩慢澆透水;選高度在0.8cm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白芨種苗移栽,在廂面上采用條植或窩植,與開廂的廂長方向垂直開行,行距20cm~26cm,行上窩距14~20cm,每行植5窩,每窩種植1棵苗;
(4)、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每年3~4次,每次中耕淺鋤,以免傷芽傷根;每年在中耕時用營養液追肥;營養液的成分以重量份計包括磷酸氫鈣2份、磷酸二氫鈣5份、草酸鋅0.2份、牛糞7份、蚯蚓糞30份、甘蔗秸稈100份、水2000份、乙基香蘭素3份、羧甲基纖維素鈉2份。
在病穴施用生物農藥,或將病株拔出;種植地塊保持濕潤,遇天氣干旱及時澆水;7~9月干旱時,早晚各澆一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爛根;地老虎、金針蟲可人工捕殺和誘殺或拌毒土,用地蟲絕施入床上,用50%鋅硫磷乳油700倍稀釋液澆灌床上。
(5)、采收:白芨種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把挖出的塊莖去掉泥土,將塊莖單個摘下,選留新稈的塊莖作種用,剪掉莖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后,洗凈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鐘,取出炕至全干,去凈粗皮及須根,篩去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