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取秧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12623閱讀:520來源:國知局
一種取秧系統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農機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秧苗帶土移植的取秧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水稻種植的栽培方式有插秧和拋秧兩種,拋秧相較于插秧具有對秧苗根部損傷較小、入泥淺、返青快、分蘗早且多、栽培后的生長時間短及穩產高產的特點。手工拋秧效率介于手插秧和高速機插秧之間。實踐證明拋秧是水稻栽培中最優秀的技術,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近十多年來我國及日本等農機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及企業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經針對拋秧機進行研發,但是因受拋秧本身的特點限制(如要求拋秧機工作效率比高插秧速機高),至今無實質性突破,因此在我國的水稻栽培中仍采用人工拋秧為主。從現有公知技術來看,無論是插秧機、還是所謂的拋秧機或是最先進的日產擺秧機,其取秧系統均使用:擺臂+爪或夾的擺動式機械手(組件),其工作為臂的伸縮+手(爪或夾)的張開與夾緊的往復循環運行。這種擺動式機械手(組件)運行中具有較大慣性,運行速度較高時會存在工作不可靠的問題,并且,這樣的取秧組件存在取秧過程中容易抓傷秧苗桿莖、無法快速地從育秧盤中轉移分離秧苗的缺點。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是適用于適用于拋秧機的取秧系統,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的拋秧機取秧組件采用擺動取秧組件在運行速度較高時工作不可靠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的取秧系統。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秧系統,包括機架和傳動裝置;

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第一軸和第二軸;第一軸上設有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間設有秧苗通過槽;

傳動裝置還包括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第一傳動帶連接第一帶輪和第二軸;第二傳動帶連接第二帶輪和第二軸;

取秧系統還包括與機架連接的夾緊限位器;

夾緊限位器抵靠第一傳動帶外側和/或第二傳動帶外側,以使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的距離由第一帶輪的下緣和第二帶輪的下緣處到夾緊限位器處逐漸縮小,和,以使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的距離由夾緊限位器處到第二軸處逐漸增大。

可選的,還包括夾緊施力部件;夾緊施力部件的一端與機架連接;夾緊施力部件的另一端抵靠夾緊限位器;夾緊施力部件的彈性力改變時或相對于夾緊限位器的位置改變時,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在夾緊限位器處的夾緊力相應地改變。

可選的,夾緊限位器抵靠第一傳動帶或第二傳動帶的表面設有第一約束槽;第一傳動帶或第二傳動帶經過第一約束槽的部分凸出于第一約束槽。

可選的,夾緊限位器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一轉軸,和,套接在第一轉軸外側并可相對第一轉軸轉動的第一轉動環;第一轉動環抵靠第一傳動帶或第二傳動帶。

可選的,還包括秧盤導向器;秧盤導向器位于夾緊限位器下側并豎直設置;秧盤導向器具有向下傾斜設置的秧盤導向面。

可選的,還包括位于傳動裝置外側的分秧器;所述分秧器靠近所述第一帶輪的外緣和所述第二帶輪的外緣;所述分秧器中有與秧苗通過槽對應的秧苗導入槽;所述分秧器遠離第一軸的表面為向上傾斜設置的秧苗分行扶正面。

可選的,第一帶輪的輪緣設有限制第一傳動帶向秧苗通過槽移動的第一限位部件;和/或,第二帶輪的輪緣設有限制第二傳動帶向秧苗通過槽移動的第二限位部件;第二軸設有限制第一傳動帶向第二傳動帶移動的第三限位部件,和,限制第二傳動帶向第一傳動帶移動的第四限位部件。

可選的,第一限位部件為位于第一帶輪輪緣的皮帶槽;第二限位部件為位于第二帶輪輪緣的皮帶槽;第三限位部件和第四限位部件為位于第二軸表面的皮帶槽。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秧系統,包括機架和傳動裝置;

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第一軸和第二軸;第一軸上設有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間設有秧苗通過槽;

傳動裝置還包括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第一傳動帶連接第一帶輪和第二軸;第二傳動帶連接第二帶輪和第二軸;

取秧系統還包括與機架連接的夾緊限位器,和,與機架連接的張開限位器;

夾緊限位器抵靠第一傳動帶外側和/或第二傳動帶外側,以使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的距離由第一帶輪的下緣和第二帶輪的下緣處到夾緊限位器處逐漸縮小;張開限位器安裝在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之間,并抵靠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以使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的距離由夾緊限位器處到張開限位器處逐漸增大。

可選的,還包括夾緊施力部件;夾緊施力部件的一端與機架連接;夾緊施力部件的另一端抵靠夾緊限位器;夾緊施力部件的彈性力改變時或相對于夾緊限位器的位置改變時,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在夾緊限位器處的夾緊力相應地改變。

可選的,夾緊限位器抵靠第一傳動帶或第二傳動帶的表面設有第一約束槽;第一傳動帶或第二傳動帶經過第一約束槽的部分凸出于第一約束槽;張開限位器抵靠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的表面設有第二約束槽;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經過第二約束槽。

可選的,夾緊限位器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一轉軸,和,套接在第一轉軸外側并可相對第一轉軸轉動的第一轉動環;第一轉動環抵靠第一傳動帶或第二傳動帶;張開限位器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二轉軸,和套接在第二轉軸外側并可相對第二轉軸的兩個第二轉動環;兩個第二轉動環分別抵靠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

可選的,還包括秧盤導向器;秧盤導向器位于夾緊限位器下側并豎直設置;秧盤導向器具有向下傾斜設置的秧盤導向面。

可選的,還包括位于傳動裝置外側的分秧器;所述分秧器靠近所述第一帶輪的外緣和所述第二帶輪的外緣;所述分秧器中有與秧苗通過槽對應的秧苗導入槽;所述分秧器遠離第一軸的表面為向上傾斜設置的秧苗分行扶正面。

可選的,第一帶輪的輪緣設有限制第一傳動帶向秧苗通過槽移動的第一限位部件;第二帶輪的輪緣設有限制第二傳動帶向秧苗通過槽移動的第二限位部件

本發明提供的取秧系統中,傳動裝置的第一軸上設有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第一帶輪和第二帶輪之間設置秧苗通過槽,秧苗通過秧苗通過槽進入到取秧系統內;第一帶輪和第二軸之間設置第一傳動帶,在第二帶輪和第二軸之間設置第二傳動帶,并且在第一軸和第二軸之間具有使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距離縮小的夾緊限位器。因夾緊限位器的限位作用,秧苗進入取秧系統內后被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夾緊并隨兩傳動帶運動。另外,在夾經過夾緊限位塊后,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在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的距離達到一定程度時,秧苗在重力作用下從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的縫隙間跌落至后續部件。因為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為回轉傳動,且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通過距離變化而夾持、釋放秧苗,相對于現有采用擺動取秧組件的方式,在高速情況下仍可保證較高可靠性。另外,這樣的傳動方式只要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間的夾緊力設置合理,秧苗在傳輸過程不會被夾傷折損。

附圖說明

為更清楚地說明背景技術或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對現有技術或具體實施方式中結合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發明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側視圖;

圖2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俯視圖;

圖3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中第一軸正視圖;

圖4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中第二軸正視圖;

圖5是圖1中A區域俯視圖;

圖6是圖5中C-C截面示意圖;

圖7是圖6中夾緊限位器側視圖;

圖8是夾緊限位器和秧盤導向器配合示意圖;

圖9是圖1中B區域仰視圖;

其中:1-機架、2-第一軸、21-第一帶輪、22-第二帶輪、23-秧苗通過槽、3-第二軸、4-第一傳動帶、5-第二傳動帶、6-夾緊限位器、61-夾緊限位塊、62-懸掛薄板、7-張開限位器、8-彈簧鋼片、9-秧盤導向器、91-秧盤導向面、10-分秧器、101-秧苗分行扶正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第一實施例

圖1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側視圖,圖2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俯視圖。如圖1和圖2,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包括機架1和傳動裝置,其中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第一軸2、第二軸3和連接第一軸1和第二軸2的皮帶。機架1與拖動取秧系統移動的拋秧機本體連接,第一軸2和第二軸3分別固定于機架的兩端的軸承座上,并均可相對于軸承座旋轉;其中第一軸2作為主動軸,第二軸3作為從動軸;皮帶被第一軸2和第二軸3張緊,隨第一軸2轉動過程中帶動第二軸3轉動。如圖1,為便于布置皮帶,本實施例中的第一軸2和第二軸3平行設置。

圖3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中第一軸正視圖,圖4是第一實施例取秧系統中第二軸正視圖。如圖3,本實施例中的第一軸2上設有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2,在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2間設置有秧苗通過槽23。

本實施例中,取秧系統的皮帶包括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第一傳動帶4連接第一帶輪21和第二軸3,并被第一帶輪21和第二軸3適當地張緊,因此第一傳動帶4可隨第一帶輪21的轉動而轉動;第二傳動帶5連接第二帶輪22和第二軸3,并被第二帶輪22和第二軸3適當地張緊,因此第二傳動帶5可隨第二帶輪22的轉動而轉動。通過以上分析可想到,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軸3主要用于使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回轉,因此第二軸3可以是軸,也可在第二軸3上設置帶輪。

此外,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還包括夾緊限位器6和張開限位器7,夾緊限位器6和張開限位器7均與機架連接。圖5是圖1中A區域俯視圖,圖6是圖5中C-C截面示意圖,圖7是圖6中夾緊限位器和側視圖,圖8是夾緊限位器和秧盤導向器配合示意圖,圖9是圖1中B區域仰視圖。如圖1、圖5和圖6,夾緊限位器6和張開限位器7位于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一軸2向第二軸3移動形成的平面上。為完成相應的秧苗抓取功能,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一軸2向第二軸3移動的部分位于第一軸2軸心線和第二軸3軸心線所在平面的下側,因此夾緊限位器4和張開限位器5位于第一軸2和第二軸3軸線所在平面的下側。

具體的,夾緊限位器6抵靠在第一傳動帶4或第二傳動帶5的外側,以使由第一帶輪21的輪緣處(當然,也可以說是由第二帶輪22的輪緣處)到夾緊限位器6處,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前的距離逐漸縮小;張開限位器7位于夾緊限位器6和第二軸3間,并且位于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以使由夾緊限位器6處到張開限位器7處,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

采用上述的取秧系統,育秧盤中的秧苗在外力推動下經過秧苗通過槽23后向夾緊限位器6移動;因為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當秧苗移動至一定位置時,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間的距離可夾住秧苗;隨后秧苗隨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移動并經過夾緊限位器6處;經過夾緊限位器6后,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又逐漸增大;當秧苗隨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移動至特定位置時,由于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距離增大到無法夾持秧苗,秧苗在重力作用下從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縫隙跌落。通過上述夾持、跌落動作,取秧系統完成了取秧和秧苗輸送動作,將秧苗從育秧盤遞送至后續執行裝置。

當然,為盡量保證秧苗在傳動過程中不被夾傷,在夾緊限位器6處,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夾緊力大小應當根據秧苗的桿莖設定。

應當注意,本實施例中,張開限位器5使得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步增大所說的距離既可以是二者的水平距離,也可為二者的豎直距離,還可是既水平張開又豎直張開的斜線距離,但優選為二者的斜線距離。

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夾持秧苗的部位為秧苗桿莖且靠近根部區域。優選地,秧苗通過槽23的深度大于桿莖高度,以保證秧苗經過秧苗通過槽23時桿莖和苗葉不被折損和阻塞。可想到,正是因為設置秧苗通過槽23,秧苗桿莖以上部分才能夠從第一轉軸2側進入到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縫隙中。

如圖6,本實施例中,在第一傳動帶4的外側和第二傳動帶5的外側均具有夾緊限位器6,以使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距離的逐步縮小而夾緊秧苗;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僅在兩個傳動帶中的一個側面設置夾緊限位器6,使一根傳動帶向另一根靠攏,以使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距離的逐步縮小而夾緊秧苗。

如圖1,為使秧苗能夠在水平方向上被抓取和釋放,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一軸2向第二軸3移動時形成的平面平行于地面。為便于設備安裝,機架也平行于地面,所以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一軸2向第二軸2移動時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機架;進一步地,為節省空間,第一軸2和第二軸3設置在機架1的異側。

根據受力分析,本實施例中,夾緊限位器6在使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逐漸靠近的同時,也在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上產生沿第一軸軸向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有向秧苗通過槽23移動的趨勢。如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二者之一移動至秧苗通過槽23,因相應的皮帶張緊力消失,前述的秧苗輸送動作也就失效。為解決這一問題,本實施例中還在第一帶輪21的輪緣設置第一限位部件,在第二帶輪22的輪緣設置第二限位部件,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分別用于限制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向秧苗通過槽23移動。

具體的,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件為設置在第一帶輪21輪緣的皮帶槽,第二限位部件為設置在第二帶輪22輪緣的皮帶槽。當然,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并不限于前述皮帶槽的形式,也可為其他類型的限位部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可以是設置在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2輪緣并靠近秧苗通過槽23的輻條或凸起塊。根據受力分析可想到,其他各種克服張緊限位塊6作用在第一傳動帶4或第二傳動帶5沿第一軸2軸向的作用力的限位部件均應用在本發明中,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但在本實施例中,為保證取秧系統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轉動的可靠性,在第二軸3表面也設置相應的限位部件,實現對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定位。具體的,第二軸3上的限位部件分別是與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配合的皮帶槽;優選的,與第一傳動帶4配合的皮帶槽到與第二傳動帶5配合的皮帶槽的距離等于第一帶輪21輪緣的皮帶槽到第二帶輪22輪緣的皮帶槽的距離,以使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二軸3移動至第一軸2時不會受到軸向方向作用力。當然,如前,第二軸3上的限位部件也可為其他形式,在此也不再一一舉例;另外前文提到第二軸3的主要作用是實現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回轉,因此第二軸3也可以為光軸。

本實施例中,第一帶輪21、第二帶輪22、對應的第一傳動帶4、第二傳動帶5、夾緊限位器6、張開限位器7和第二軸3組成一功能完成的秧苗傳動組。為適應實際生產需求,提高經濟性,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具有多組秧苗傳動組。作為一種優選,多個秧苗傳動組共用一對第一軸2和第二軸3,并且多個秧苗傳動組的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3的半徑相同,秧苗通過槽23的尺寸相同。

如圖3,為進一步地減小取秧系統的零部件數量、提高設備的緊湊型,本實施例中,相鄰的兩個秧苗傳動組共用一個帶輪,即一個秧苗傳動組的第一帶輪21和相鄰的下一個秧苗傳動組的第二帶輪22(當然,也可為下一秧苗傳動組的第一帶輪21)為同一帶輪。為防止相鄰兩個秧苗傳動組的第一傳動帶21和第二傳動帶22相互影響,共用的帶輪輪緣設置兩個皮帶槽(當然也可以設置一個槽皮帶槽,使兩根皮帶共用)。同樣的,本實施例的第二軸上也設置與秧苗傳動組數量對應的皮帶槽。應想到,在其他實施例中,多個秧苗傳動組采用不同的第一軸2和第二軸3,也可實現前述的功能,但是采用多個第一軸2和第二軸3增加了取秧系統的結構復雜度、降低了應用可靠性,因此實際應用價值相對較低。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2作為主動軸,第二軸3作為從動軸,由第一軸2帶動各個秧苗傳動組的第一傳動帶21和第二傳動帶22轉動,再由各個第一傳動帶21和第二傳動帶22帶動第二軸3轉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軸也可為相對于機架固定的軸,即第二軸僅實現第一傳動帶21和第二傳動帶22回轉的作用;在此情況下,應盡可能地降低第一傳動帶4與第二軸3、第二傳動帶5與第二軸3之間的摩擦力,以降低取秧設備的功率消耗。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將第二軸3作為主動軸,而將第一軸2作為從動軸或第一軸2相對于機架固定。

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優選采用PU(Polyurethane,聚氨基甲酸酯)材質或是橡膠材質的傳動帶,這一類材料制成的傳動帶既有一定的韌性,又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避免位于傳動帶之間的秧苗被傳動帶摩擦損傷。

實際秧苗種植過程中,因為秧苗品種類型、種植期長短不同,秧苗桿莖會變化。為適應不同桿莖的秧苗,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秧苗傳動組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在夾緊限位器6處的夾緊力應可適應性地調整。具體的,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還包括夾緊施力部件;夾緊施力部件的一端與機架連接,另一端抵靠連接夾緊限位器6。當夾緊施力部件的彈性形變程度改變時或夾緊施力部件相對于機架的位置改變時,夾緊施力部件作用在連接部件上的彈性力或力矩發生改變,進而改變夾緊限位器6的位置,并最終使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在夾緊限位器6處的夾緊力改變。

本發明中,每個秧苗傳動組的各個夾緊限位器6可分別設置一獨立的夾緊施力部件,也可共用一組夾緊施力部件。為簡化結構,方便設備調節,本實施例整個取秧系統的各個夾緊限位器6共用一套彈性施力部件。

如圖1,本實施例中夾緊施力部件為設置在整套取秧系統夾緊限位部件兩側的彈簧鋼片8。彈簧鋼片的一端通過螺母與機架1連接,另一端直接抵靠連接夾緊限位器6。通過調節螺母,彈簧鋼片8與連接部件的接觸位置發生改變,就可改變作用在連接部件上的作用力,進而改變兩側連接部件的形變程度。如螺母向上移動,彈簧鋼片作用在兩端部連接部件的彈性力增加,使兩端部連接部件進一步向內傾斜靠攏,各個夾緊限位器6之間的距離也就變小,經過兩個夾緊限位器6之間的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壓縮形變程度也就改變,相互配合的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夾緊力也就相應地增加。

此處,對本實施例中的連接部件做一補充性說明。本實施例中真正起到限制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位置作用的是夾緊限位器6中的夾緊限位塊61,夾緊限位塊61通過懸掛薄板62與機架連接。

懸掛薄板62具有較好的彈性形變性和擺動性,可較為方便地實現夾緊限位器6的位置調節。本實施例中,懸掛薄板62與機架1上的橫梁連接的部位具有中空槽,懸掛薄板62通過中空槽卡接在機架橫梁上。本實施例中,采用中空槽連接懸掛薄板62和機架1是為便于調整各個夾緊限位器的位置。可選的,在其他實施例中,懸掛薄板62也可采用其他連接方式固定在機架1上,并不限于中空槽卡接的方式。

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在實際應用中,取秧系統發生振動時,第一傳動帶4或第二傳動帶5可能發生大幅度跳動而脫離夾緊限位器6和張開限位器7相應的限位面,而使秧苗傳動組輸送秧苗的功能失效。為解決這一問題,本實施中,還可在夾緊限位器6抵靠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表面設置第一約束槽,在張開限位器7抵靠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表面設置第二約束槽。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經過第一約束槽和第二約束槽,而防止出現上下跳動幅度過大的問題。本實施例中,第一約束槽和第二約束槽為水平設置的約束槽,因此第一約束槽和第二約束槽可分別限制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相對于夾緊限位塊61和張開限位器7在豎直方向位置,避免因傳動帶大幅度跳動而脫離夾緊限位器6限位面或張開限位器7限位面的問題。

更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約束槽的尺寸。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經過第一約束槽時會部分凸出于第一約束槽,以避免第一約束槽阻礙秧苗通過夾緊限位器6或避免秧苗被第一約束槽的邊角刮傷。

本發明發明人發現,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如果和夾緊限位器和張開限位器之間的摩擦為滑動摩擦,則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的使用壽命較短。為解決這一問題,本實施例中的夾緊限位器6還可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一轉軸,和套接在第一轉軸外側并相對于第一轉動軸轉動的第一轉動環。第一轉動環抵靠第一傳動帶4或第二傳動帶5,同樣的,張開限位器可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二轉軸,和,套接在第一轉軸外側并可相對于第二轉軸的兩個第二轉動環,兩個第二轉動環分別抵靠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相對于夾緊限位器6和張開限位器7移動時,可帶動對應的第一轉動環和第二轉動環轉動,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小皮帶的磨損。

前文提到,本實施例中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一軸2向第二軸3移動時基本處于同一平面上。但是在張開限位塊采用第二轉動環的形式時,兩個第二轉動環之間上下錯位設置,使得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相對發生錯位。

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為便于秧苗從育秧盤上脫離,取秧系統還設置秧盤導向器9。秧盤導向器9位于夾緊限位器6下側并豎直設置。秧盤導向器9具有傾斜向下設置的秧盤導向面91。在取秧系統過程中,育秧盤經過第一軸2的下側,待育秧盤上的秧苗被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夾緊后,秧盤導向器9抵住育秧盤。育秧盤在向前移動過程中,沿秧盤導向面91向下側移動而與秧苗根部分離。秧苗在向前移動過程中,橫向連著的根和泥被秧盤導向器9切斷。

此外,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還包括安裝在第一軸2外側的分秧器10。分秧器10中有與秧苗通過槽23對應的秧苗導入槽,且靠近秧苗傳動組的第一帶輪21外緣和第二帶輪22的外緣。分秧器10遠離第一軸2的表面為傾斜向上設置的秧苗分行扶正面101,在秧苗向秧苗通過槽23移動過程中,秧盤上的秧苗的底端按設定的區域和方式分成行先進入秧分秧器10中的秧苗導入槽,隨后上部區域逐步進入分秧器10中的秧苗導入槽;在秧苗上部進入分秧器10過程中,秧苗分行、扶正面101可逐漸收攏秧苗的苗葉,防止苗葉發散狀進入秧苗通過槽23造成的秧苗損壞。

第二實施例

如第一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第二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也包括機架1、安裝在機架上的第一軸2和第二軸3;第一軸2和第二軸3可均相對于機架1轉動,也可僅其中一個相對機架轉動。在第一軸2上設置有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2,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2間設有秧苗通過槽23。

另外,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還包括第一傳動帶4、第二傳動帶5和與機架1連接的夾緊限位器6。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沒有張開限位器。具體的,夾緊限位器位于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由第一軸2向第二軸3移動側;夾緊限位器6抵靠第一傳動帶4外側和/或第二傳動帶6外側;以使由第一軸2的輪緣處到夾緊限位器6處,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使由夾緊限位器6處到第二軸3的輪緣處,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

采用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秧苗在外力推動下經過秧苗通過槽23后向夾緊限位器6移動;因為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當秧苗移動至一定位置時,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間的距離縮小到可夾住秧苗;隨后秧苗隨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移動并經過夾緊限位器6處;經過夾緊限位器6處后,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當秧苗隨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移動至特定位置時,因為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距離增大到無法夾持秧苗,秧苗在重力作用下從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之間的縫隙跌落。通過上述夾持、跌落動作,取秧系統完成了取秧和秧苗輸送動作,將秧苗從育秧盤遞送至后續執行裝置。

如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在第一帶輪4的外緣設置第一限位部件,在第二帶輪5的輪緣設置第二限位部件,分別防止第一傳動帶4和第二傳動帶5在夾緊限位器的作用下向秧苗通過槽移動。同樣的,為防止在第二軸3處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在夾緊限位器作用下向秧苗通過槽移動,在第二軸3上分別設置限制沿第一傳動帶4向第二傳動帶5移動的第三限位部件和限制第二傳動帶5向第一傳動帶移4動的第四限位部件。如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件、第二限位部件、第三限位部件和第四限位部件均為皮帶槽。

除前述特征外,本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其他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具體內容可參加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再復述。

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本部分采用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核心思想,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南和县| 甘洛县| 桂阳县| 泸西县| 堆龙德庆县| 和龙市| 邯郸市| 中牟县| 玉树县| 徐汇区| 新乡市| 秦安县| 象山县| 湘阴县| 尼玛县| 沽源县| 古田县| 十堰市| 普兰县| 宁夏| 会同县| 丰都县| 边坝县| 丹凤县| 手机| 汾西县| 临海市| 如皋市| 武冈市| 老河口市| 富顺县| 永仁县| 台江县| 清原| 石景山区| 准格尔旗| 台前县| 安义县| 开鲁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