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淡水養殖食用雜草稻大閘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大閘蟹是一種久負盛名的美食,為大所數人所喜愛,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對兒童的佝僂病,老年人的骨質疏松也能起到補充鈣質的作用。大閘蟹原本靠自然養殖,產量有限,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面對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養殖場地、養殖模式以及養殖質量均受到了一定的挑戰。貴州淡水水域本身也是一個水稻的種植基地,隨著水稻簡化栽培技術的推廣,水稻中的雜草稻也會進一步蔓延,而雜草稻與栽培水稻的相似度極高,除草劑在期間的選擇性很低,目前還無有效的措施選擇性地防除稻田中雜草稻,若能夠研究出一種除去水稻中的雜草稻和大閘蟹的養殖利用生態調控的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的種養方法,將會給當地的水稻種植和大閘蟹養殖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申請號為CN201510808362.8公開了一種淡水大閘蟹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取一塊大的養殖池,清理消毒后,將養殖池分為三塊;其中兩塊注滿河水,水深在1.5米以上,分別為養殖區和成熟區;成熟區內放有多個網兜,剩下的一塊填滿泥土至略低于養殖池的高度,為種植區;種植區的四周均有高度為30cm-70cm的隔板,養殖區和成熟區的池底均裝有供氧裝置;(2)將種植區種植上水稻,利用養殖區內的河水以及淤泥來澆灌施肥;養殖區內種植上藻類,放入魚苗、蝦苗;十天后,挑選優質蟹苗清洗消毒后放入養殖區,密度為2000~2500 只/畝;剛放入的蟹苗十天內不喂養,十天后,以剪碎的貝類、小魚蝦為飼料喂養,一日三次, 喂養量為蟹苗自重的80%-100%; (3)當大閘蟹的甲殼長到4cm-6cm時,將大閘蟹從養殖區內捕撈出,放置在種植區內喂養;大閘蟹主要以種植區內水里的微生物、害蟲、雜草等為食,每三天喂一次貝類、小魚蝦;養殖區內重新開始投放蟹苗; (4)在大閘蟹成熟前1個月開始,將大閘蟹從種植區中捕撈出,將沒有蟹病的大閘蟹放入成熟區的網兜內喂養,每天喂以植物性飼料,成熟區內水質的硬度為400mg/L以下;(5)大閘蟹成熟后,將網兜從成熟區中拉出即可完成大閘蟹的捕撈。該技術方案使用養殖區、種植區和成熟區三區分離共同養殖大閘蟹,研究出了一種將水稻和大閘蟹養殖利用生態調控的方式有機結合的種養方法,達到了雙贏的生物共生的模式。然而,該技術方案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水稻中的雜草稻仍然滋生蔓延,除草劑的使用將對大閘蟹產生傷害;2、挑選養殖區優質的蟹苗工作復雜,若挑選粗糙則會導致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出現弱肉強食的局面,種植區內大閘蟹的存活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淡水養殖食用雜草稻大閘蟹的方法,以解決挑選養殖區優質的蟹苗工作復雜,若挑選粗糙則會導致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出現弱肉強食的局面,種植區內大閘蟹的存活率低的問題。
本發明的基礎方案如下:淡水養殖食用雜草稻大閘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取一塊大的養殖池,清理消毒后,將養殖池分為三塊;其中兩塊注滿河水,水深在1.5米以上,分別為養殖區和成熟區;剩下的一塊填滿泥土至高于養殖池的高度,為種植區;養殖區內面向種植區一側設有選擇優質大閘蟹能爬至種植區內的梯度,種植區的四周均有高度為35cm-70cm的隔板,養殖區和成熟區的池底均設有供氧裝置;
(b)將種植區內種植上水稻,優質大閘蟹放養至種植區內前5-10天采用氨基酸肥、生物菌肥、B型肽肥及EM菌搭配的復合肥,同時利用養殖區內的河水來澆灌種植;
(c)在消毒后的養殖區內投入由雜草稻制得的稻子顆粒和由雜草稻、蝦苗、魚苗制成的蟹食餌料,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的質量比為1:12;8天后,將挑選優質的蟹苗清洗消毒后放入養殖區,密度為2400-2900只/畝,待投放完蟹苗后,按投餌率15-26%,每隔10-25h將上述所述蟹食餌料放入養殖區內,同時使供養裝置對養殖區內的水進行充氧,使得養殖區內的溶解氧達到5.0-7.5mg/L;
(d)按著上述方式喂養20-30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1:6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為18-20%,每隔12-30h將混合物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經喂養35-46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3:1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19-24%,每隔23-40h將其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
(e)當養殖區內的大閘蟹喂養至5cm-7cm時,優質的大閘蟹便能夠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內的梯度,進入種植區內喂養;經過稻子顆粒喂養過的大閘蟹主要以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為主食,種植區內的微生物、害蟲等為輔食;
(f)大閘蟹成熟前25日,將大閘蟹從種植區內捕撈出,將大閘蟹放置于成熟區內喂養,成熟區內的水質硬度為350mg/L以下,且每天對大閘蟹以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質量比為7:2混合喂養;
(g)待大閘蟹成熟后,將大閘蟹從成熟區內捕撈出來,便得到食用雜草稻的成熟大閘蟹。
優質大閘蟹是指大閘蟹喂養至5cm-7cm的時候,能夠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梯度的大閘蟹;劣質大閘蟹是指大閘蟹喂養至5cm-7cm的時候,不能夠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梯度的大閘蟹;利用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方式篩選出體格健壯的閘蟹為優質大閘蟹。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將養殖大閘蟹的養殖池分為養殖區、種植區和成熟區三區分離共同養殖大閘蟹,保證了大閘蟹蟹苗在養殖區內所需的成長條件,且對優質大閘蟹提供養殖區內設有通向種植區內的單向通道梯度,以篩選出優質的大閘蟹進入種植區內,避免人工對養殖區內的大閘蟹進行挑選,解決了若挑選粗糙則會導致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出現弱肉強食的局面,種植區內大閘蟹的存活率低的問題。
種植區內的復合肥能夠增加水體中的天然活性餌料生物,同時提高水體的溶解氧,使放養至種植區內的大閘蟹擁有良好的活動空間,且在種植區內以雜草稻為主要餌料的大閘蟹蟹苗進入種植區內能夠大量食用水稻中的雜草稻,無需人為利用除草劑去除水稻中難以清除的雜草稻,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規則,有效的治理了雜草稻;種植去四周均設有高度35cm-70cm的隔板,使大閘蟹不會爬離種植區,種植區內的大閘蟹還可以幫助水稻除蟲害,大閘蟹產生的排泄物和脫殼產生的鈣質亦可以促進水稻的生長,做到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植區內主要食用雜草稻種的大閘蟹快速成長,為避免成熟的大閘蟹對水稻造成傷害,在大閘蟹成熟前25日全面將種植區內的大閘蟹撈出放置于成熟區飼養,成熟后的大閘蟹便可從成熟區捕撈出來,大閘蟹成長到成熟主要以雜草稻為食物,成熟的大閘蟹天然無公害,味道鮮美。
有益效果:
1、使用養殖區、種植區和成熟區分離分步驟養殖大閘蟹,在每個階段提供大閘蟹充足的棲息條件和營養物質,保證大閘蟹在不同環境中交替活動,提高了大閘蟹的品質;
2、培養出主要以雜草稻為主要食物的蟹苗,使得大閘蟹進入種植區內可以大量食用水稻中的雜草稻,為其提供成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使得成熟后的大閘蟹天然無公害,味道鮮美;且大閘蟹可充分松動種植水稻的泥土,亦可為水稻提供施肥作料,提高水稻產量,做到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的效果;
3、養殖區內設置選擇優質大閘蟹進入種植區的單向通道梯度,以雜草稻為主食的大閘蟹在進入種植區內的時候,合格優質的大閘蟹便可通過梯度進入種植區內,不合格的大閘蟹繼續留在養殖區內成長,解決了人為挑選,若挑選粗糙則會導致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出現弱肉強食的局面,種植區內大閘蟹的存活率低的問題。
進一步,步驟(c)中的稻子顆粒由以下步驟制得:c1取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種子,將其放入30-35℃水中浸泡15-20h后過濾,收集種子放入45℃的烘干箱中干燥至恒重,再將其放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過50目篩,得過篩種子顆粒備用;c2收集收割的水稻秸稈,將水稻秸稈表面進行清洗,再將其切割成粒徑1-1.5cm的顆粒,放入30-35℃水中浸泡15-20h后過濾,收集過濾液,將所得種子顆粒浸泡在過濾液中,浸泡9-12h后,將種子顆粒放至于45℃的烘干箱中干燥,得到稻子顆粒。有益效果:加工后的稻子顆粒便于蟹苗吸收,促進生長,培養出食用雜草稻的大閘蟹。
進一步,步驟(c)中的蟹食餌料由以下步驟制得:c3取稻子顆粒、蚯蚓、蝦殼和谷物的質量比為5:2:1.5:1.6進行混合擠壓成塊,再將其放入55℃的烘箱中干燥,再將其取出放入粉碎機中粉碎,過110目篩,得到蟹食餌料。有益效果:制得的蟹食餌料以輔料幫助大閘蟹成長,使得大閘蟹營養豐富,提高大閘蟹質量。
進一步,所述成熟區內設置有若干個網兜。有益效果:將大閘蟹放入網兜中喂養,大閘蟹成熟之后可直接通過網兜將大閘蟹從成熟區捕撈出來,節約捕撈人力和物力,提高經濟效益。
進一步,養殖區上方設有保溫棚,保溫棚內的溫度控制在18-20℃。有益效果:蟹苗比較柔弱,提供保溫棚以輔助蟹苗的成長,提高蟹苗的存活率。
進一步,當優質的大閘蟹便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內的梯度后,對養殖區內的劣質大閘蟹和剩余飼料進行打撈清理。有益效果:維持養殖區內的良好水質,以進行下一批蟹苗的養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淡水養殖食用雜草稻大閘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取一塊大的養殖池,清除養殖池內的雜物和有害物質,用茶籽粉與生石灰對的混合物進行消毒,將養殖池分為三塊;其中兩塊注滿河水,水深在1.5米以上,分別為養殖區和成熟區;剩下的一塊填滿泥土至高于養殖池的高度,為種植區;養殖區內面向養殖區一側設有選擇優質大閘蟹能爬至種植區內的梯度,種植區的四周均有高度為35cm的隔板,養殖區和成熟區的池底均設有供氧裝置;
(b)將種植區內種植上水稻,優質大閘蟹放養至種植區內前5天采用氨基酸肥、生物菌肥、B型肽肥及EM菌等多種品種搭配的復合肥,同時利用養殖區內的河水來澆灌種植區;
(c)c1取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種子,將其放入30℃水中浸泡15h后過濾,收集種子放入45℃的烘干箱中干燥至恒重,再將其放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過50目篩,得過篩種子顆粒備用;c2收集收割的水稻秸稈,將水稻秸稈表面進行清洗,再將其切割成粒徑1.5cm的顆粒,放入30℃水中浸泡15h后過濾,收集過濾液,將所得種子顆粒浸泡在過濾液中,浸泡9h后,將種子顆粒放至于45℃的烘干箱中干燥,得到稻子顆粒;c3取稻子顆粒、蚯蚓、蝦殼和谷物的質量比為5:2:1.5:1.6進行混合擠壓成塊,再將其放入55℃的烘箱中干燥,再將其取出放入粉碎機中粉碎,過110目篩,得到蟹食餌料,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的質量比為1:12;8天后,將挑選優質的蟹苗清洗消毒后放入養殖區,密度為2900只/畝,待投放完蟹苗后,按投餌率15%,每隔25h將上述所述蟹食餌料放入養殖區內,同時使供養裝置對養殖區內的水進行充氧,使得養殖區內的溶解氧達到5.0mg/L,養殖區上方設有保溫棚,保溫棚內的溫度控制在18℃;
(d)按著上述方式喂養30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1:6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為18%,每隔30h將混合物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經喂養46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3:1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19%,每隔40h將其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
(e)當養殖區內的大閘蟹喂養至5cm時,優質的大閘蟹便能夠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內的梯度,進入種植區內喂養;經過稻子顆粒喂養過的大閘蟹主要以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為主食,種植區內的微生物、害蟲等為輔食;
(f)大閘蟹成熟前25日,將大閘蟹從種植區內捕撈出,然后將大閘蟹放置于成熟區內喂養,成熟區內的水質硬度為350mg/L以下,且每天對大閘蟹以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質量比為7:2混合喂養;
(g)待大閘蟹成熟后,將大閘蟹從成熟區內的網兜中捕撈出來,便得到食用雜草稻的成熟大閘蟹。
經檢測得:與未處理的養殖區和種植區相比,雜草稻的發生概率降低了85%,同時水稻中大閘蟹害蟲減少了65%,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存活率增加了55%,大閘蟹色澤由淺黃色變為了綠色,同時大閘蟹蟹肉的飽滿度增加了46%。
實施例2
淡水養殖食用雜草稻大閘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取一塊大的養殖池,清除養殖池內的雜物和有害物質,用茶籽粉與生石灰對的混合物進行消毒,將養殖池分為三塊;其中兩塊注滿河水,水深在1.5米以上,分別為養殖區和成熟區;剩下的一塊填滿泥土至高于養殖池的高度,為種植區;養殖區內面向養殖區一側設有選擇優質大閘蟹能爬至種植區內的梯度,種植區的四周均有高度為60cm的隔板,養殖區和成熟區的池底均設有供氧裝置;
(b)將種植區內種植上水稻,優質大閘蟹放養至種植區內前8天采用氨基酸肥、生物菌肥、B型肽肥及EM菌等多種品種搭配的復合肥,同時利用養殖區內的河水來澆灌種植區;
(c)c1取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種子,將其放入32℃水中浸泡18h后過濾,收集種子放入45℃的烘干箱中干燥至恒重,再將其放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過50目篩,得過篩種子顆粒備用;c2收集收割的水稻秸稈,將水稻秸稈表面進行清洗,再將其切割成粒徑1.2cm的顆粒,放入31℃水中浸泡17h后過濾,收集過濾液,將所得種子顆粒浸泡在過濾液中,浸泡12h后,將種子顆粒放至于45℃的烘干箱中干燥,得到稻子顆粒;c3取稻子顆粒、蚯蚓、蝦殼和谷物的質量比為5:2:1.5:1.6進行混合擠壓成塊,再將其放入55℃的烘箱中干燥,再將其取出放入粉碎機中粉碎,過110目篩,得到蟹食餌料,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的質量比為1:12;8天后,將挑選優質的蟹苗清洗消毒后放入養殖區,密度為2500只/畝,待投放完蟹苗后,按投餌率26%,每隔18h將上述所述蟹食餌料放入養殖區內,同時使供養裝置對養殖區內的水進行充氧,使得養殖區內的溶解氧達到6.5mg/L,養殖區上方設有保溫棚,保溫棚內的溫度控制在20℃;
(d)按著上述方式喂養25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1:6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為20%,每隔12-30h將混合物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經喂養40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3:1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24%,每隔35h將其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
(e)當養殖區內的大閘蟹喂養至6cm時,優質的大閘蟹便能夠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內的梯度,進入種植區內喂養;經過稻子顆粒喂養過的大閘蟹主要以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為主食,種植區內的微生物、害蟲等為輔食;
(f)大閘蟹成熟前25日,將大閘蟹從種植區內捕撈出,然后將大閘蟹放置于成熟區內喂養,成熟區內的水質硬度為350mg/L以下,且每天對大閘蟹以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質量比為7:2混合喂養;
(g)待大閘蟹成熟后,將大閘蟹從成熟區的網兜內捕撈出來,便得到食用雜草稻的成熟大閘蟹。
經檢測得:與未處理的養殖區和種植區相比,雜草稻的發生概率降低了89%,同時水稻中大閘蟹害蟲減少了76%,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存活率增加了78%,大閘蟹色澤由淺黃色變為了綠色,同時大閘蟹蟹肉的飽滿度增加了54%。
實施例3
淡水養殖食用雜草稻大閘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取一塊大的養殖池,清除養殖池內的雜物和有害物質,用茶籽粉與生石灰對的混合物進行消毒,將養殖池分為三塊;其中兩塊注滿河水,水深在1.5米以上,分別為養殖區和成熟區;剩下的一塊填滿泥土至高于養殖池的高度,為種植區;養殖區內面向養殖區一側設有選擇優質大閘蟹能爬至種植區內的梯度,種植區的四周均有高度為70cm的隔板,養殖區和成熟區的池底均設有供氧裝置;
(b)將種植區內種植上水稻,優質大閘蟹放養至種植區內前10天采用氨基酸肥、生物菌肥、B型肽肥及EM菌等多種品種搭配的復合肥,同時利用養殖區內的河水來澆灌種植區;
(c)c1取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種子,將其放入35℃水中浸泡20h后過濾,收集種子放入45℃的烘干箱中干燥至恒重,再將其放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過50目篩,得過篩種子顆粒備用;c2收集收割的水稻秸稈,將水稻秸稈表面進行清洗,再將其切割成粒徑1cm的顆粒,放入35℃水中浸泡20h后過濾,收集過濾液,將所得種子顆粒浸泡在過濾液中,浸泡12h后,將種子顆粒放至于45℃的烘干箱中干燥,得到稻子顆粒;c3取稻子顆粒、蚯蚓、蝦殼和谷物的質量比為5:2:1.5:1.6進行混合擠壓成塊,再將其放入55℃的烘箱中干燥,再將其取出放入粉碎機中粉碎,過110目篩,得到蟹食餌料,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的質量比為1:12;8天后,將挑選優質的蟹苗清洗消毒后放入養殖區,密度為2400只/畝,待投放完蟹苗后,按投餌率26%,每隔25h將上述所述蟹食餌料放入養殖區內,同時使供養裝置對養殖區內的水進行充氧,使得養殖區內的溶解氧達到7.5mg/L,養殖區上方設有保溫棚,保溫棚內的溫度控制在20℃;
(d)按著上述方式喂養30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1:6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為20%,每隔12-30h將混合物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經喂養46天后將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按質量比為3:1進行混合,將其按著投餌率24%,每隔23h將其投入養殖區內對大閘蟹進行喂養;
(e)當養殖區內的大閘蟹喂養至7cm時,優質的大閘蟹便能夠爬過養殖區通往種植區內的梯度,進入種植區內喂養;經過稻子顆粒喂養過的大閘蟹主要以種植區內的雜草稻為主食,種植區內的微生物、害蟲等為輔食;
(f)大閘蟹成熟前25日,將大閘蟹從種植區內捕撈出,然后將大閘蟹放置于成熟區內喂養,成熟區內的水質硬度為350mg/L以下,且每天對大閘蟹以稻子顆粒與蟹食餌料質量比為7:2混合喂養;
(g)待大閘蟹成熟后,將大閘蟹從成熟區的網兜內捕撈出來,便得到食用雜草稻的成熟大閘蟹。
經檢測得:與未處理的養殖區和種植區相比,雜草稻的發生概率降低了88%,同時水稻中大閘蟹害蟲減少了74%,種植區內的大閘蟹存活率增加了75%,大閘蟹色澤由淺黃色變為了綠色,同時大閘蟹蟹肉的飽滿度增加了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