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雙扁尾醒目魚漂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13457閱讀:1590來源:國知局
雙扁尾醒目魚漂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釣具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魚漂。



背景技術:

魚漂用于傳遞魚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垂釣工具,直接關系到垂釣樂趣和漁獲,被稱為釣魚人的“眼睛”,隨著垂釣行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魚漂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隨著魚竿技術的提高,魚竿使用越來越輕越來越長,而市場缺少專業長竿用漂和應對復雜背景環境的魚漂;另一方面,隨著各種黑坑玩法和競技比賽玩法的普及以及釣魚愛好者釣魚技術水平的提高,像調頓釣頓長子線大鉤距釣法越來越受歡迎,市場急需靈敏度更高的專業魚漂來表達魚漂咬鉤前的預告信號和咬鉤頓口信號,如專業輕口魚用漂、專業草魚用漂、專業半路截殺魚漂、專業打頻率魚漂、專業抗走水魚漂、專業夜釣紫光燈魚漂等。然而,傳統魚漂千篇一律的結構已無法滿足各類專業用途的魚漂的苛刻要求,導致釣友們經常頻繁購買更換魚漂卻難以滿足需求。目前僅國內釣魚愛好者數量在千萬人以上,遍及少年到老年,市場繁榮景象完全可以與美容行業匹敵,魚漂作為漁具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利潤漁具之一,具有少見的極高市場價值。

一款魚漂要具備三個方面的主要性能要求:一是作為娛樂用品首先要具有樂趣性,垂釣樂趣主要在觀漂過程和遛魚過程,魚漂的樂趣性是通過觀察魚漂動作信號來獲得,具體的魚漂動作有:大魚靠近魚鉤時的魚漂上頂動作,小魚鬧鉤動作,草魚吃鉤時的大幅度上下往復動作,魚餌下落過程中的半路接口,鯉魚咬鉤時的上頂下頓及黑漂等明顯的大動作,魚兒入窩動作,魚兒蹭線動作,還有像鯽魚、輕口魚的小動作和慢動作,這種動作小到幅度只有半目,或者表現為緩慢上升或下沉,但都是良好的吃口等等;另外,還可以通過觀察露出水面的漂目目數調整魚漂的靈與頓,判斷魚鉤是否到底,是單鉤觸底還是雙鉤觸底,或者判斷魚餌是否已經霧化掉等情況。然而目前千篇一律的魚漂處于很難使用或性能剛滿足狀態,很多情況下性能不夠用,加上很多釣友視力欠佳觀漂非常吃力,所以現有技術魚漂的樂趣性受限制很大,基本無樂趣性可言。二是魚漂要具備易翻身、靈敏度高的性能特點。魚漂的靈敏度由魚靠近或者咬鉤引起的魚漂動作幅度大小來確定,而幅度大小由漂尾的橫截面積決定,目前占有率和使用頻率最高的細尾魚漂,因直徑局限在1mm左右,再細嚴重影響視覺效果,再 粗嚴重影響靈敏度和翻身等性能,所以靈敏度很難改變。一款靈敏度高的魚漂主要是表達咬鉤前的預告信號和加強咬鉤信號的頓感兩個階段,并非咬鉤后擺頭轉身的黑漂動作,一款高靈敏度魚漂在咬鉤前表達的預告信號是非常明顯的,方便垂釣者做好準備判斷入口動作提竿中魚。預告信號的子線拉力變化在毫克量級,需要靈敏度更高的魚漂技術來用于各類專業魚漂。另外魚漂的翻身性能受漂尾重量和翻身水阻影響較大,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魚漂要具有較遠可視距離和高清晰度的視覺效果要求。目前市場占有率和使用頻率最高的細尾魚漂在多數情況是很難看清楚的,例如蹲下能看清而坐到釣椅上又看不清,在樹蔭里能看清而在樹蔭外又看不清楚,光線強時能看清而如果起微風水面發白又看不清,導致很多釣友無奈的情況下自己在漂尾頂端加一個橡膠頭提高視覺效果,難用情況釣友都深有體會,還有經常變換釣點,需要重新換漂,重新調整鉛墜,非常麻煩。另外,像加粗圓柱型魚漂,雖然視覺效果有提高,但是靈敏度和翻身性能欠佳,大部分釣友即使是在很難看清楚狀態下煎熬,也不愿意采用這種魚漂;再有像追求高靈敏度采用夜釣紫光燈魚漂,一是黑天后需要換漂重新調整鉛墜很麻煩,二是目前的紫光燈魚漂仍然屬于細尾技術,漂尾太細視覺效果并不好。

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幾種魚漂的結構以及其優缺點如下。

1)細尾技術魚漂,包括細尾魔術魚漂,目前市場占有率和使用頻率最高的魚漂,優點是重量較輕翻身較快,靈敏度一般,缺點是細尾直徑只能局限在1mm左右,再粗嚴重影響靈敏度,再細嚴重影響視覺效果,與其他漂尾比可視面積最小,視覺效果最差,一般只能在光線、背景色彩、觀察角度等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可以用于5.4米以內的魚竿,再長的魚竿使用基本看不清楚。另外細尾技術不適合做前后不同顏色的涂裝設計。其中細尾魔術魚漂指漂尾漂腳一體成型且在漂身上下各設置連接結構的魚漂,因受連接機構重量大,漂身吃水以及細尾技術的不成熟等原因的制約,導致市場占有率極低。

2)加粗圓柱型或加粗三棱柱型醒目漂尾魚漂,市場占有率遠小于細尾,是指在細尾的頂端個別漂目做加粗圓柱型或三棱柱型的漂尾,主要是老年人或視力不佳的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優點是可視效果比細尾好,缺點是重量大,明顯影響翻身及靈敏度,而且只能設計在頂端個別漂目,其他剩余未做放大目處理的漂目視覺效果跟細尾相同,有待提高,也不適合做小號魚漂。

3)小扁尾魚漂或帶細尾的小扁尾魚漂,例如中國專利02229145.8公開的一種扁平狀漂尾。一般是將細尾兩面打磨形成的扁狀細長條狀結構,可以直接用做整個漂尾,也可以通過細尾與漂身連接,優點是視覺效果優于細尾,靈敏度可以通過減小厚度實現比1mm細尾更高的靈敏度。通常小扁尾用來提高漂目清晰度和魚漂靈敏度,對各種魚漂的小動作慢動作表現 良好。缺點是其可視面因材質原因難以做到足夠薄來減輕重量,以致寬度通常設置在1.8mm以內,再寬受加工技術開始影響靈敏度和翻身性能,導致增加的視覺效果很有限。另外使用時必須保證可視面垂直于主線插入魚漂座以確保可視面正對著垂釣者,而實際使用中,使用者可能忘記確定使用方向,或者經常出現魚線打結或者起風后隨主線移動的情況,從而不能確保其可視面始終正對著垂釣者,而小扁尾的可視面并不算很寬,所以垂釣者很難判斷拋入水中的魚漂的使用方向是否正確,使用不方便影響垂釣樂趣和漁獲,其缺點造成所占比例極小。

4)大扁尾魚漂,是指在細尾頂部個別漂目額外增加薄片狀可視物的魚漂,其可視面可以輕易做到足夠大,優點是增加的可視物重量與加粗圓型漂尾和加粗三棱柱型漂尾相比非常小,通常增加3目以內大扁尾段對重量增加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對靈敏度和翻身影響很小,但是可視面積得到大幅度提升,其視覺效果比細尾和小扁尾更好,因可視面積較大,垂釣時也能保證使用者及時判斷使用方向是否正確。缺點一是靈敏度還是細尾的靈敏度沒有提高,即靈敏度低于小扁尾靈敏度,二是仍然只能設置于頂端個別漂目,設置過多仍然影響魚漂性能,其他剩余漂目仍是細尾,未做放大目處理的漂目不能有良好的視覺效果。三是使用過程中由于水底高低不平,經常出現露出水面很高一段細尾的情況,減弱了放大漂目與水面相對運動的判斷,致使魚漂的很多小動作如輕口、慢口及調漂時其他漂目得不到良好的視覺表現效果,其缺點造成占有比例極小。

5)另外還有一類僅是提出構思并未實際投入生產的魚漂,即電子傳感器類和無線電信號傳輸類。該類魚漂單從靈敏度和信號傳送兩個方面看,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結合實地使用狀態必然存在與魚竿的碰撞問題,損壞魚漂和魚竿,還有纏線打結問題無法克服,另外傳感器需要達到毫克量級,該量級普及到企業都很難,普及到消費者層面更是很難實現,成本也很難被接受,最主要的是根本不符合釣魚人的垂釣習慣,其娛樂性和審美收藏價值也遠不如傳統魚漂。因此該技術思路并不能實際解決魚漂的困境。

自對比專利02229145.8提出的小扁尾魚漂和大扁尾雛形魚漂以來已有十四年之久的時間,魚漂技術沒有實質的進步,就連該對比專利提出的兩種魚漂由于自身缺點仍不被市場認可,屬于不成熟技術,包括加粗漂尾魚漂技術也不成熟,以致占有率非常低。其他的魚漂技術如排水漂,雖然市場上能見到產品,但是受靈敏度的影響并不被釣友認可。就連市場占有率和使用頻率最高的細尾魚漂,由于自身明顯的缺點(如無法用于長竿、無法用于靈敏度要求很高的魚漂,不適合做前后不同顏色設計、漂尾重量難以減小等),技術仍然不成熟,導致像細尾換尾魚漂或者細尾魔術魚漂受細尾性能局限性的限制,更換漂尾性能提升并不大, 加上結構復雜魚漂的整體密度很難控制,也很難讓市場認可。

自魚漂問世以來,技術很難進步以致一直處于技術不成熟狀態的原因有:一是為了實現高清晰度的視覺效果而在漂尾額外增加輔助可視物,便會增加漂尾重量,繼而影響魚漂的翻身和降低了靈敏度,或者說魚漂的易翻身高靈敏度的性能要求與高視覺距離高清晰度的視覺效果要求在設計上存在矛盾性與排斥性,因此在如此簡單的漂尾上同時實現這兩方面的性能要求便成為魚漂設計上的一大瓶頸難題。二是魚漂結構極為簡單,尤其是漂尾受靈敏度和翻身性能制約,具有很高的簡潔性要求來保證苛刻的靈敏度和易翻身性能,稍微增加一點結構便不會被市場認可,例如加粗圓柱型和三棱柱型魚漂,這也是細尾魚漂能夠占主導地位的主要原因。既要滿足眾多性能上的苛刻要求又要滿足極高的結構簡潔性要求,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成為魚漂設計的另一大瓶頸難題。

此外,目前的魚漂技術不能根據各種魚類信號動作不同和各人垂釣習慣的不同制作出相對應的魚漂,例如草魚漂、鱘魚漂,主要原因是目前的魚漂技術的放大目只能設置于漂尾頂端,設置在漂尾中間部位或者漂腳上時既影響不同漂目的浮力協調性和流暢性又影響魚漂動作的流暢性,也是魚漂技術急需解決的一個瓶頸難題。

目前各魚漂廠家提高魚漂性能的慣常手段是:一是通過提高加工精度和尋找密度更輕的漂身材質來提高魚漂動作的流暢性,二是通過尋找更鮮艷明亮的色彩來提高視覺效果。因為漂尾和漂腳在魚漂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該比重甚至超過50%,所以單純降低漂身材料密度來降低魚漂整體密度的空間非常小,加工精度也達到很精美的程度,提升空間不大,色彩的鮮艷程度也已經足夠,很難找到提升空間。另外目前的魚漂可以用千篇一律形容,美感度低,不符合釣友的收藏需求,美學創造空間很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同時滿足魚漂的易翻身、高靈敏度的性能要求和更遠視覺距離、更高清晰度視覺效果的魚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雙扁尾醒目魚漂,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腳,所述漂尾的表面設置有漂目涂層;所述漂尾上同時設置有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其中小扁尾結構包括至少一段扁長條狀小扁尾段;大扁尾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大扁尾段,每個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所述大扁尾結構的寬度大于小扁尾結構的寬度,大扁尾結構中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段的厚度,大扁尾結構的總長度小于小扁尾結構的總長度。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漂尾上至少設有一組相鄰漂目,該相鄰漂目處漂尾的結構特征是上方漂目處設有大扁尾段、下方漂目處設有小扁尾段。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其改進在于:所述大扁尾段的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所在平面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軸向平面與魚漂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10°。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作為優選:所述大扁尾段的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所在平面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軸向平面與魚漂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漂尾中還設置有細尾,所述細尾設置在漂尾頂端、漂身與小扁尾段之間和/或相鄰大扁尾段之間。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的優選為,所述漂身為扁狀結構,漂腳為扁長條狀結構,漂身與漂腳的扁平方向與漂尾上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漂身的橫截面為棱形、扁狀六邊形、扁狀八邊形或扁狀十邊形。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漂腳上同時設置有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漂腳上的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扁結構與魚漂的軸向平面平行。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小扁尾結構的改進還在于:所述小扁尾結構中小扁尾段按漂目對應長度在小扁尾段扁平方向上左右錯位設置。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小扁尾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小扁尾段上可視面左右兩側邊緣處設置有減重凹槽。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漂目涂層的改進在于:所述大扁尾段前后可視面的漂目和/或小扁尾段前后可視面的漂目為上下不同顏色的圖案涂層設計或前后不同的鮮艷顏色涂層設計。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漂目涂層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漂尾最上方大扁尾段上的漂目包括色彩不同的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高吸光率涂層,下部分為彩色涂層。

上述雙扁尾醒目魚漂,所述魚漂還包括連接機構,所述漂尾通過連接機構實現與漂身的分離與結合。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所取得技術進步如下。

本發明根據魚漂的苛刻性能要求將魚漂的漂尾形狀設計成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兩種具體的扁狀形狀,大膽增加了醒目漂目種類,卻控制住了重量的增加,采用更扁的小扁尾可以實現更長的常用漂段、更輕的重量和更高的靈敏度,采用足夠薄足夠大的大扁尾結構可以實現視覺效果的飛躍性提高,同時還恰好彌補各自不足,結合實際材料和加工難度,可以輕 易實現相矛盾排斥的靈敏度與視覺效果要求同時比1mm細尾魚漂提高50%以上(理論上無上限),同時將漂尾漂腳的重量降低50%,魚漂性能實現質的飛躍,并且找到了結構與性能上的平衡點,保證了簡潔性要求;同時結合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的材質特點、功能特點以及不同魚類的信號特點,可以制作出各類放大漂目設置于漂尾中間位置的專業對象魚用漂,以及放大目設置在漂腳上的魚漂,巧妙的攻克了制約魚漂發展的三大瓶頸難題。

本發明不僅在魚漂最主要的樂趣性、靈敏度與視覺效果三大功能要求方面同時做出了跨越性進步,并且在翻身效果方面、抗走水方面、減小翻身水阻方面、醒目魚漂放大目難以設置在漂尾中間位置或者漂腳方面、一支魚漂應對不同背景環境變化能力成倍增長方面、避免經常換漂重新調整鉛墜麻煩方面、漂身和漂腳的性能要求方面、漂尾漂腳的互換功能方面以及設計出專業魔術魚漂方面做了顯著的進步,本發明還通過減小小扁尾結構的厚度和采用扁狀漂腳以及更細的細尾來有效降低魚漂整體密度,提高了動作信號的流暢性和敏捷性,在降低魚漂整體密度方面開拓了更大的空間,對魚漂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避開了電子傳感器類無線電信號傳輸類魚漂與魚竿碰撞、纏線、使用習慣、成本、審美要求等問題,具有適用范圍廣、針對性強、符合釣魚技術進步發展趨勢,符合各類對象魚的信號動作規律,符合釣魚愛好者的垂釣習慣,漂尾像一把倒立的“劍”,非常具有美感符合釣魚愛好者的收藏要求,并且保證了足夠的耐用性,在美學領域突破了魚漂的呆板形象,大幅度提高了美學創造空間。魚漂眾多性能要求雖然極高,但無論從理論分析還是實驗效果方面卻難以找到像現有技術那樣的明顯缺點,同時滿足了魚漂多項苛刻性能要求,適用范圍非常廣,打破了現有技術魚漂難以改進的魔咒,具有極高實用性;魚漂各方面性能大幅度提升有效緩解了目前釣友盲目購買一堆魚漂的問題,節約了消費者成本,僅國內按一千萬釣魚愛好者計算每年輕松節約上億元人工、材料等社會資源,擺脫了魚漂十四年來停滯不前的困境,打破了目前國內高端魚漂售價二百元左右,產品卻千篇一律沒有各種專業類魚漂的奇怪現象,彌補了眾多專業類魚漂的市場空白,例如專業輕口魚魚漂、專業鱘魚漂、專業鯽魚漂、專業長竿大物漂、專業打頻率魚漂、專業抗走水魚漂、專業色弱者用漂、專業戳窩追星魚漂、專業夜釣紫光燈魚漂、專業換尾魚漂、專業魔術套漂等等,拓展了各類專業魚漂更廣闊的空間,打開了魚漂發展新的篇章。

本發明采用大扁尾結構、小扁尾結構及細尾組合的結構,彌補了各自獨立設置時存在的缺陷:1)克服了大扁尾魚漂對小動作和慢動作表現不良的缺點,解決了大扁尾魚漂的靈敏度沒有更高提升的問題,解決了大扁尾魚漂細尾部分漂目不清晰問題、解決了大扁尾魚漂不常用漂段不能做細影響視覺效果的問題、解決了大扁尾段距離水面較高距離時不便于觀察與水 面相對運動問題,克服了大扁尾段不易設計過多漂目影響美觀及重量等缺點,本發明進一步減小了大扁尾魚漂翻身時細尾部分產生的水的阻力及流水側向力,有效降低了大扁尾魚漂的整體密度;2)克服了小扁尾魚漂視覺效果不能觀看更遠距離問題,克服了小扁尾魚漂技術使用過程中不便于判斷使用角度是否正確的缺陷,大幅度提升了前后可視面做不同色彩設計的視覺效果;3)克服了細尾無法平衡靈敏度、翻身性能以及視覺效果的缺陷,例如無法用于較長魚竿、很難用于小號魚漂、很難用于靈敏度要求很高的魚漂、很難實現前后不同顏色的涂裝、將不常用漂段做細影響美觀問題以及細尾魚漂整體密度過大問題等不成熟方面導致細尾魔術魚漂的性能局限性很大等問題,本發明的換尾技術從本質上解決了細尾魔術魚漂漂身吃水,整體密度過大問題以及不能用于長竿魚漂和靈敏度要求較高的魚漂問題;4)擺脫了電子類傳感器類無線電信號傳送類魚漂的碰撞、纏線、使用習慣、成本、審美收藏等方面的弊端。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6的俯視圖;

圖8為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7中橫截面為長邊平行式小扁尾段的部分結構視圖;

圖10為本發明所述軸向平面與使用者實現之間的關系圖。

其中:1.漂尾,11.大扁尾結構,111.翅翼,112.大扁尾段,12.小扁尾結構,121.減重凹槽,122.小扁尾段,13.細尾,14.平滑過渡結構,2.漂身,3.漂腳,4.漂目,5.刻度線涂層,6.空心軟管;

A.前可視面,B.后可視面,E.軸向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垂釣過程中,魚漂所受水的浮力為F,魚漂的重量為g,鉛墜的重量為G,子線對鉛墜的拉力為f,則在靜止狀態的力學關系為:F=g+G+f;魚鉤的重量為g’,則在半水調漂靜止狀 態力學關系為:F=g+G+g’;當調整魚漂位置使帶餌魚鉤到底時的力學關系仍然是:F=g+G+f;當調目等于釣目時,由于浮力F大小沒變,所以魚鉤帶餌著底狀態下子線的拉力f=g’,當魚兒咬鉤改變子線拉力f時,會打破魚漂的平衡狀態使魚漂表現出動作信號,信號幅度的大小為l,漂尾的橫截面積為s,則子線的拉力改變量f’=sl*9.8,所以在魚兒咬鉤力一定的情況下,信號幅度l與漂尾橫截面積s成反比,即漂尾橫截面積越小靈敏度越高,漂尾橫截面積越大靈敏度越低,所以靈敏度可以用信號動作的幅度大小來表達。

又因為魚鉤的重量g’非常小,常用魚鉤的重量在一二十毫克左右,所以可見在咬鉤前的預告信號階段子線的拉力變化在毫克量級范圍。就目前靈敏度較高的細尾魚漂來說,鯽魚入口動作小到半目甚至小,一二十斤的草魚入口動作通常也就一兩目,像黑坑回鍋鯉魚警惕性很高,吃口小而且滑,再加上釣魚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釣友喜歡采用調頓釣頓同時使用長子線大鉤距來增加子線的半彎曲狀態增加入口方便性和降低魚的警惕性,這些情況咬鉤前的預告信號和咬鉤頓口信號被嚴重過濾,只能抓魚擺頭轉身的黑漂信號,降低漁獲而且體驗不到觀漂的快樂,娛樂性大打折扣。因此,設計出一種靈敏度更高即要求漂尾的橫截面積更小的魚漂,來突破細尾魚漂1mm直徑橫截面積的限制,來充分表達咬鉤前的預告信號、咬鉤頓口信號頓感、魚兒入窩魚漂的晃動信號,魚餌的霧化緩慢上升信號等,以及大幅度提升垂釣活動的樂趣性,來順應垂釣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魚咬鉤引起子線拉力變化,無論是使魚漂上升還是下降,浮力的改變始終是阻礙魚漂運動的,顯然漂尾越細,越不容易產生阻礙,即可提高魚漂的動作的敏捷性。另外漂尾和漂腳占一定的魚漂比重,該比重不容忽視,在較小魚漂中甚至超過50%,本技術與目前只能單純依靠減小漂身材質密度的慣常手段不同,采用減小漂尾和/或漂腳橫截面積(即比重)的方式,可以大幅降低漂尾和漂腳的比重,無論理論上(理論上比重可以接近0)還是結合實際加工技術和材料特點,提升空間都非常大,從而有效的降低魚漂的整體密度,效果遠強于單純采用更輕材質的漂身來降低整體密度的傳統方法,相比目前的慣常手段有了很高的提升空間。采用本技術減小整體密度后可以進一步減小漂身體積來減小水阻,進一步提高動作的流暢性敏捷性,更有利于表達咬鉤前預告信號,對各類輕口魚用漂、小號魚漂、和競技類魚漂意義重大。

視覺效果描述的是垂釣者能否看清楚魚漂信號,可以通過可視距離或者視覺清晰度兩個角度來表達,在漂尾技術中可以通過可視面的寬度來表達。漂尾寬度在毫米級別,又是遠距離觀察,處于視力的邊緣狀態,通常,漂尾每增加0.1mm,其視覺距離至少可以增加1m,因此可以通過增加可視面寬度的方式來增加視覺效果。這一關系受背景色彩變化、空氣對光線 穿透力影響以及個人視力不同等因素的制約并非定值,但在手竿長度范圍內基本處于正比增長關系,所以通過稍微增加可視面寬度同時減小厚度的小扁尾結構可以有效的增加漂目的視覺效果同時保證所需的靈敏度。適當的增加寬度,適當的減小厚度的方式是結合加工難度和耐用度對靈敏度和視覺效果的反方向大幅度提高,目前的漂尾材質0.5mm粗即可完全保證耐用度和靈敏度,相當于把這種較細的漂尾“捏扁”,因此耐用度和靈敏度完全夠用。例如某釣友視覺能力觀看1mm細尾的可視距離為10m,那么他使用8.1m魚竿時使用可視面寬度大于1.6mm的小扁尾結構魚漂即可,但是如果采用1.6mm的圓柱型細尾,那就非常笨重了,因此需要再根據靈敏度要求來適當減小厚度。

提高視覺效果是目前魚漂眾多苛刻性能要求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例如使用頻率最高的細尾魚漂,其翻身速度和靈敏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還算夠用,但是其視覺效果在多數情況下是看不清的。小扁尾結構的視覺提升原理是利用視力邊緣狀態來實現的,本發明通過與大扁尾結構的結合,利用大扁尾足夠大可視面積的特點,視覺效果遠遠超越了邊緣狀態,將視覺效果進行飛躍性提高,同時因為大扁尾結構的足夠薄的特點,三四目內其增加的重量可以近乎不計,這種效果是加粗圓柱型或者加粗三棱柱型魚漂在控制重量增加方面望塵莫及的。

另外,魚漂視覺效果一直不能盡如人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垂釣活動中會頻繁出現背景環境變化造成的,例如更換釣位,戳窩追星釣法,樹蔭里陰影和亮點交替出現,時而陰天時而晴天時而起風等等情況造成背景環境頻繁變化,傳統魚漂的單一涂裝方式很難滿足這種苛刻的使用環境,本發明在漂尾包括漂腳的前后可視面上設計兩種不同顏色或同一漂目上下設置兩種顏色的圖案的涂層設計,實現針對不同背景色彩選擇不同可視面顏色來針對性增加對比環境色差來大幅度提升視覺效果,結合足夠大的大扁尾結構和較寬的小扁尾結構的視覺疊加原理,其視覺效果已經遠遠超過了不成熟的細尾技術,包括采用細尾的各類組合魚漂和成套設計的套漂。

然而,魚漂漂尾由于靈敏度與視覺效果在設計上具有排斥性與矛盾性,因此,魚漂在設計過程中,其漂尾結構并不是越復雜越好,也不是如細尾這種最簡單的結構,而應該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既要滿足極高的簡潔性要求,又要滿足眾多苛刻的性能要求。

本發明中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利用自身的形狀特點,小扁尾結構增加可視面寬度提高視覺效果的同時通過減小厚度來控制重量實現更高的靈敏度,大扁尾結構提供足夠大可視面積大幅度提高視覺效果的同時做到足夠薄,有效控制了重量的增加。本發明突破釣友們普遍認為的增加醒目結構會嚴重影響魚漂性能的心理障礙,大膽采用兩種不被市場認可,占有率極低的,帶有明顯缺點的結構技術,突破了一般發明人劣等技術結合繼續產生劣等技術慣 常心理,打破了魚漂難有成熟技術的魔咒,結合兩種結構的形狀特點在可視面寬度限定上使大扁尾結構寬度大于小扁尾結構寬度,實際上是對相互矛盾排斥的視覺效果與靈敏度和翻身性能“反方向”強有力的大幅度優化,完全突破了這一瓶頸難題,兩者屬于互補型不可或缺結構,實現了魚漂功能上的健全和各自缺陷的相互彌補,找到了結構與性能上的平衡點。

魚漂的翻身性能主要由漂腳長度、漂身形狀、漂尾重量、漂尾與水面的粘合力決定,在具體使用時還受水下主線的長度影響。魚漂圍繞漂身翻轉,漂身形狀越接近圓球型,漂腳長度越長加大翻身力臂,漂尾越輕減小阻力扭矩,漂尾與水面的粘合力越小魚漂的翻身速度越快翻身性能越好。水下主線長度由垂釣環境限定,屬于整個釣組方面的性能,主要決定的是翻身時機或時刻的提前與滯后。

因為本雙扁尾魚漂在插入魚漂座時是讓可視面垂直于主線的,所以魚漂朝正前方拋出后,其翻身軌跡平面與可視面重合,即可視面垂直于水面,由此可見,翻身時與水面的接觸面積最小,其翻身所受粘合阻力最小有利于翻身性能。本發明采用扁狀漂身和扁狀漂腳,進一步降低了翻身時的水阻,進一步提升了翻身速度。采用橫截面積更小的小扁尾結構和采用更細的細尾時以及凹槽設計時,大幅度降低了漂尾重量,明顯提高了翻身速度。當漂腳上設有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時,實現漂腳與漂尾的互換功能,選擇較長的作為漂腳,有效提高了翻轉力臂,有效提高了翻身性能。在垂釣活動中通過采取壓水線的方法結合雙扁尾魚漂優良的翻身性能,可以將翻身時機提前。本發明的翻身性能設計對于半路截殺魚漂、打頻率類魚漂、釣行程類魚漂意義重大。

在走水側向力控制方面,無論是大水面無風情況下的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方式走水,還是魚塘因風力形成的上表層的走水,在靠近岸邊的局部來看都是平行于岸邊的。本發明的扁狀漂尾、扁狀漂身和扁狀漂腳全部正對著面向垂釣者,所以扁平方向正好與水流方向平行,有效降低了走水側向力。另一方面,因風力走水主要在表層,本發明具有的漂腳漂尾互換功能,在起風走水時可以采用較長的作為漂尾,來加大漂身沒入水中的深度,從而有效降低了表層走水對整體魚漂的側向力影響。

另外根據不同魚類的魚訊特點不同和釣友的釣魚習慣不同,目前缺少將放大漂目設置于漂尾中間位置的魚漂,例如鯽魚漂、草魚漂、鱘魚漂、綜合類魚漂等,以及在調漂過程,水底高低不平等情況下必然會露出水面較高漂目,設置于漂尾中間位置的放大目勢必影響浮力的均勻性,另外在漂腳設置放大目勢必影響動作流暢性等問題,因此設計出一款能夠在漂尾中間部位和漂腳上設置放大漂目的魚漂對魚漂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雙扁尾魚漂還可以設有細尾,當細尾設置于小扁尾與漂身之間時,主要起到支撐作用, 只要耐用度夠用即可。一款優質的浮漂,是各方面性能相互制約權衡后設計而成的,例如在魚漂長度、漂尾長度、漂身形狀、漂身材質、整體密度、漂尾形狀、以及同心度、耐用度、美觀度之間進行權衡協調,再加上對娛樂性、靈敏度、翻身性能、視覺效果的極其苛刻的要求,導致魚漂領域外行人進不來,內行人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對性能越了解心理障礙越嚴重,以致像細尾魚漂僅在色彩做工方面稍有提高便可輕易賣到一二百元,而且高價魚漂普遍銷量多于低價格魚漂,說明魚漂性能要求是非常苛刻的,魚漂技術也是不容易提高的。例如細尾技術的不常用漂段即漂尾下半部分單從性能上考慮也可以做細,如上半部分為1mm直徑下半部分為0.5mm直徑,來降低漂尾重量,但是這樣明顯不符合美觀要求,經多方面查詢并未見到這種設計,包括帶細尾的小扁尾魚漂由于自身帶有明顯缺點,并未見到過這種刻意做細的設計。由此可見,魚漂的苛刻性能要求不僅表現在某單一方面的極高要求上,還表現在整體性能的協調上,一旦某一方面性能欠佳則該設計便不會被市場認可。

本雙扁尾魚漂中起支撐作用的細尾根據魚漂具體性能的需要,可以盡量做細,一方面進一步大幅度降低漂尾重量從而降低魚漂的整體密度;另一方面采用更細的細尾與漂身結合,可以大幅度降低爆頂概率,如用于帶殼蘆葦魚漂;另外采用更細的細尾可以提高漂尾的柔軟度,方便漂尾全方向擺動;另外,為保證同心度,目前很多魚漂采用漂腳和漂尾同材質一體成型設計,通過貫穿漂身實現,采用更細的細尾,例如目前的玻璃纖維材質將橫截面積減小到一半耐用性是可以保證的,可以有效降低漂身內部細尾的重量。

本發明的設計思路與原理,可以針對不同種類的魚漂做針對性設計,例如調整大扁尾段個數與位置,調整小扁尾段的寬度、厚度以及小扁尾橫截面的形狀,根據使用環境設計不同色彩或圖案的可視面,漂尾漂腳設計兩種不同靈敏度、漂尾漂腳大扁尾段位置不同等,符合專漂專用的設計理念,而非像一些專利魚漂技術試圖一漂吃遍天下,包括使用頻率最高的細尾技術,就不能用于遠竿魚漂和靈敏度要求很高的魚漂,也很難實現前后不同色彩的印刷技術。

本雙扁尾醒目魚漂,采用前后不同色彩或圖案的設計實現一支魚漂可以應對多種不同背景環境;采用漂尾與漂腳的互換功能實現一支魚漂在翻身性能與釣行程性能之間的可選擇性;通過一個可視面采用高反光率的添加熒光粉的涂層,或者采用漂尾最上端設置一小段細尾來放置夜光棒的方式,實現白天用漂與夜晚用漂的雙重功能;另外,本發明所具備的漂尾漂腳互換功能,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魔術魚漂功能,為更高級的魔術魚漂奠定了基礎。本雙扁尾魚漂比采用細尾的魔術魚漂相比所具有的優勢是:1)視覺效果和靈敏度性能方面前者為成熟技術,后者為不成熟技術,因此后者在主要性能方面大打折扣;2)前者從根本上解決了 魔術魚漂漂身不牢固易松動問題;3)前者從根本上解決了漂身吃水問題;4)后者結構復雜,設有換尾機構,漂身內部還貫穿細尾,細尾粗細無法減小,因此整體密度較大;5)前者適用范圍不受限制,后者不能用于長竿魚漂,不能用于靈敏度要求較高的魚漂;6)前者一支魚漂便可應對多種背景環境,一支魚漂可以具備兩種靈敏度,一支魚漂可以應對不同對象魚用漂,后者功能單一,只能靠組合實現有限水平的功能;7)前者使用過程中無需換漂操作簡單,后者更換魚漂或者更換漂尾比較麻煩。8)前者在漂腳設置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后實現漂尾與漂腳的互換功能,性能成倍增長,后者性能有限。9)具備互換功能的雙扁尾魚漂,當漂尾漂腳的小扁尾結構的橫截面積相等時,漂尾漂腳對調使用前后的調目和釣目皆不變,使用非常方便;后者進行換尾操作后還要重新調整鉛墜非常麻煩。

本發明還可以設置連接結構實現漂尾與漂身的連接與分離,方便較長漂尾魚漂拆卸后放進魚漂盒攜帶,漂尾損壞后可以只更換漂尾,降低了消費者成本。通常實際產品一支可拆卸式魚漂可以搭配多支漂尾,例如三支靈敏度不同的漂尾、三支長短不同的漂尾或者兩支涂裝不同的漂尾等方案進行搭配,也可以將靈敏度高的較長的與靈敏度低的較短的兩支搭配,這樣搭配更換漂尾后魚漂的調目基本不變,無需重新調整鉛墜。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現有技術的靈敏度和視覺效果處于不夠用狀態,而且很難突破,本發明是同時大幅度提升,體現的是一個范圍,即靈敏度和視覺效果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當然最佳靈敏度是根據具體使用環境和對象魚而定的,本發明不做具體限定。本發明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有益效果大幅度上的提升,關鍵是多方面性能甚至矛盾性排斥性性能的同時提升,比如通常視覺效果與靈敏度之間、視覺效果與翻身性能之間、眾多苛刻性能設計要求與簡潔性設計要求之間、在降低魚漂密度空間和增加醒目結構等設計要求之間同時存在矛盾性和排斥性,并且越優等的技術越應注重實用性和耐用性,簡單說本技術結合目前最常見的玻璃纖維材質的硬度、韌性、彈性、耐磨性等性能特點,大于0.5mm直徑的細尾的耐用度是可以保證的,實際上像玻璃纖維絲制成的玻璃布耐用性能都能保證,耐用性方面相當于將大于0.5mm直徑的細尾“捏扁”形成扁狀結構,耐用性仍然可以保證。當然本發明對魚漂各部分材質不做限定。同時本發明的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不能等同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在具體結構的形狀方面的優化,排列方式的創新,一體成型式和可移動式的創新,以及設置位置的變化,包括在漂腳上的運用顯然超出了現有技術的呆板結構。本發明所述的大扁尾和小扁尾兩種“結構”實際主要是運用的與魚漂性能有關系的“形狀”屬性,即本發明屬于形狀類范圍的創新。本發明的創新核心是找到了兩種具體的醒目結構,找到了性能要求與結構簡潔性要求上的平衡點使各部分各盡其用,并且巧妙地克服了各自的缺點,本發明提出的核心設計對魚漂的發 展有深刻的影響。當然在此基礎之上設計成的各類專業對象魚魚漂、漂尾漂腳互換功能魚漂、魔術套漂、換尾魚漂等對魚漂的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本發明所指的成熟技術并非指萬能技術或完美技術,是結合具體的魚漂歷史發展狀況和魚漂的眾多苛刻性能要求,對照本發明實際使用中的跨越性有益效果并且難以找到明顯的缺點,同時考慮到形狀類創新難度以及淘汰率而提出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是以能夠滿足魚漂的苛刻性能要求且不允許具有明顯的缺點這一較大分界嶺為衡量標準做出的判斷,并非主觀上沒有根據無限范圍的臆斷。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雙扁尾醒目魚漂,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腳,漂尾的表面設置有漂目涂層;漂尾上同時設置有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其中小扁尾結構包括至少一段扁長條狀小扁尾段;大扁尾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大扁尾段,每個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所述大扁尾結構的寬度大于小扁尾結構的寬度,大扁尾結構中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段的厚度,大扁尾結構的總長度小于小扁尾結構的總長度。

在本發明中,大扁尾結構與小扁尾結構的前后兩個較寬的面為可視面,可視面是指能起到較好視覺效果的面,即正常使用魚漂時,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正對使用者的、前后兩個較寬的、能起到較好視覺效果的規則或不規則面,圖9中示出了一種前可視面A和后可視面B均為平面的小扁尾結構。

本發明中大扁尾段的主要形狀特征為薄片狀,其厚度足夠薄,薄如蟬翼,通常由額外增加的性能優良的材質制成,大扁尾段的薄片狀翅翼厚度為0.01mm~0.4mm,實際產品越薄越好,另外大扁尾段的可視面足夠大,所謂的足夠大不是指無限大,而是根據具體魚漂的視覺效果需要,起到對應足夠大的視覺效果,能夠明顯超越小扁尾的邊緣視覺效果,并且不影響魚漂美觀要求和耐用性能要求的可視面積。本發明大扁尾段的足夠大的可視面積主要依靠翅翼的寬度決定。本發明中大扁尾結構的翅翼與魚漂的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10°時可以實現本發明的基本性能,當夾角為0°時處于最理想狀態,即所有翅翼同平面設置,且與魚漂軸向平面同時垂直面朝垂釣者時可以實現最佳視覺效果。本發明中,大扁尾段設置4目以內重量可以近似不計,寬度為2mm~6mm,大扁尾結構足夠大的可視面積大幅度提升了魚漂的視覺效果,在本發明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形狀可設置為矩形、帶倒角矩形或橢圓形,也可以為矩形和帶倒角矩形以及橢圓形的近似形狀結構,或其他形狀,該形狀主要起到增加視覺效果作用,形狀與設計原理無關,只要滿足美觀要求和耐用要求即可,本發明對大扁尾段可視面形狀不做限定。在相同可視面積下,理論上以圓形視覺效果最佳,但結合魚漂的靈敏度要求、美觀性要求、 漂目長度要求以及浮力均勻性要求,采用矩形或帶倒角的矩形為大扁尾可視面形狀,以大大提高大扁尾的視覺性能。如果采用帶倒角結構的翅翼時,其倒角可以為直角、倒角也可以是圓弧倒角。

根據大扁尾結構的結構特征和形狀特征,大扁尾結構的主要功能特征是大幅度提升視覺效果,而對魚漂的美觀要求、翻身性能要求影響不大,甚至可以減小放大目與水面的附著粘合力,有利于翻身性能。大扁尾結構的主要作用是表達魚訊中的大動作和快動作的視覺效果,但受其結構限制,魚漂單獨使用大扁尾結構時存在以下功能上的不足:1)目前大扁尾魚漂中起支撐作用的細尾仍然局限在1mm左右無法突破,對魚漂的靈敏度沒有產生變劣,也沒產生更高的靈敏度。2)因為大扁尾結構的視覺效果是利用與水面的相對運動來判斷,對魚訊中的小動作和慢動作表達能力欠佳,尤其是水底高低不平和有風浪時,大扁尾結構脫離水面較高距離時影響更嚴重。3)因為目前大扁尾結構中的細尾小于1mm直徑時會嚴重影響視覺效果對對小動作和慢動作的識別,所以漂尾的重量和漂尾與水面的粘合力仍然很大,影響翻身性能。4)由于漂尾很難繼續做細做輕,所以不適于制作吃鉛較小的小號魚漂。

根據連接方式或者說做工方式不同,大扁尾段的翅翼可采用包括內插式、外包式、可移動式和與小扁尾一體成型式結構。其中:內插式為將額外增加的薄片狀翅翼內插于細尾或者小扁尾中,并固定加工形成的結構;外包式是指額外增加的薄片狀翅翼包裹于細尾或者小扁尾上并固定加工而成的結構;一體成型式是指薄片狀翅翼與小扁尾結構采用相同的材質一體成型的方式加工而成,一體成型式翅翼的厚度以翅翼最薄處為準;可移動式是指薄片狀翅翼采用彈性材質制作,利用彈性材質自身的緊縮力固定于漂尾主體上形成。因為不同款式的本發明魚漂的細尾或者小扁尾在各款式之間的橫截面積不同,只要彈性材質大扁尾結構外裹于該款魚漂漂尾上的細尾處或者小扁尾處不易滑落即屬于本發明的設計理念,可移動式結構能夠在漂尾主體上上下移動,可以根據不同魚情或釣法靈活選擇合適的位置,增加了魚漂的適用性,由于自身重量不改變,所以改變位置后無需重新調漂,避免了換漂重新調整鉛墜的麻煩。

在漂尾中,大扁尾結構的可視面寬度足夠大,超越了視力邊緣狀態,滿足了極佳的視覺效果要求,而設置的足夠薄,且通常只設置在個別漂目處,克制了重量的增加,保證了魚漂極高靈敏度和翻身性能的要求。因此本發明中的大扁尾結構在漂尾中有著不可置換性和不可替代性。

本發明中,小扁尾段的形狀特征是扁狀長條狀,只要整體表現為其寬度大于其厚度即符合本發明的設計原理。小扁尾結構由小扁尾段組成,結合小扁尾段自身橫截面形狀多樣性、 加工精準度、寬度比較小以及是在較遠距離來觀看等等具體情況,各段小扁尾段基本處于同一扁平方向即屬于本發明的設計原理。理論上各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與魚漂的軸向平面平行時效果最佳。結合實際情況,本設計原理允許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與魚漂的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在10度以內。小扁尾結構特征優勢是:1)小扁尾結構可以實現足夠長的常用漂段而重量基本不增加、甚至重量還會有所減小,有利于小號魚漂降低整體密度。2)可以提高可視面寬度;3)可以通過調整小扁尾結構的厚度,實現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直徑1mm細尾的靈敏度;4)小扁尾結構所在漂段可以減小與水面的粘合力;5)小扁尾結構可以減小走水側向力。然而單獨采用小扁尾結構仍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實際產品受材質和加工難度的限制,厚度難以像大扁尾額外增加的薄片那樣薄,太薄則影響耐用度,通過打磨方式加工的話也容易磨破,為保證較小的橫截面積,即保證翻身性能和靈敏度,小扁尾結構的常用寬度在1mm-1.8mm之間即可,使用環境特別苛刻的情況可以繼續增加寬度。

換言之,小扁尾結構受材料和目前的加工技術的限制,一味地追求可視面較大寬度勢必會影響靈敏度和翻身性能,例如截面為矩形的小扁尾段要制作2.5mm的寬度,要求厚度小于0.3mm才能實現高于1mm直徑細尾靈敏度,打磨時容易磨破,所以既要追求靈敏度又要追求視覺效果的時候,采用同扁平角度或者說同一平面設置的大扁尾結構可以大幅度提升視覺效果,即小扁尾是結合視力邊緣狀態對寬度設定,視覺效果稍微強于邊緣狀態即可,大扁尾由于形狀特征足夠薄足夠大的特點可以大幅度超越視力邊緣寬度,使疊加后的視覺效果飛躍性提高。

小扁尾結構的主要功能是:1)小扁尾結構的視覺效果是通過觀察漂尾與水面交界處漂目涂層位置變化來實現的,漂目可視面做寬后更加清晰,只要該處漂目與水面稍微發生位置變化,小扁尾段上的漂目與刻度線像一把尺子一樣可以清楚地看出較小變化量,所以小扁尾結構主要作用是表現魚漂的慢動作、小動作,如輕口魚的咬鉤動作和鯽魚咬鉤時的緩慢上升動作,還有魚漂調頓釣頓時的動作,這些動作小到幅度只有半目,或者表現為緩慢上升或下沉,但都是良好的吃口,以及方便調漂時清楚的看清露出水面的漂目個數。2)小扁尾結構因為可以實現結構上的足夠長,而增加的重量可以控制,所以可以大幅度增加常用漂段的長度范圍,提高魚漂適用性。3)通過調整小扁尾的厚度,從而實現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直徑1mm的細尾的靈敏度,因為魚漂主要表現的是咬鉤前的預告信號和頓口信號,所以多數情況采用更薄的小扁尾結構實現盡可能高的靈敏度。在特別長的魚竿垂釣時,通常是釣深水大物,此時可以主要追求視覺效果,降低靈敏度的設計要求,例如將小扁尾寬度增加到2mm以上。此種情況也非常符合釣大物時無需太高靈敏度的垂釣習慣。4)采用更小橫截面積的小扁尾結構的設置, 可以大幅度減輕漂尾的重量,因漂尾在整個魚漂中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因此采用更薄的小扁尾結構不僅是降低了漂尾運動的水阻還大幅度減小漂尾重量,即相當于大幅度降低了魚漂的整體密度,有效提高了魚漂動作的敏捷性,有效提高了小號魚漂和靈敏度要求較高的魚漂性能,擺脫了細尾魚漂密度空間很小的限制。5)有效降低了小扁尾結構漂段處與水面的粘合力,有效降低走水側向力,其中的粘合力通過實驗證明在翻身性能影響方面是不容忽視的。小扁尾結構的不足之處是:一是由于寬度通常不會超過2mm,在使用時存在不便宜觀察判斷可視面角度是否正對著垂釣者的缺陷;二是小扁尾結構受寬度的限制,在沒有大扁尾結構輔助的情況下視覺效果仍然不夠理想。

本發明中小扁尾段采用可視面寬度大于其厚度的扁長條狀結構,能保證耐用度即可,因為正常使用時是遠距離觀察,因此其扁狀橫截面的具體形狀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是:棱形、矩形、帶倒角的矩形、長邊平行式四邊形、半圓形、月牙形、一長邊為直線另一長邊為圓弧的月牙形、雙圓弧形、橢圓形、從長軸劈開的半橢圓形、底邊長于兩倍高度的三角形以及其他不規則扁狀形狀。小扁尾段在加工時,通常是將細尾經打磨后形成。鑒于相同寬度和厚度的棱形面積是矩形面積的一半、半圓形是圓形面積的一半、三角形是棱形面積的一半,同時結合玻璃纖維最常用的打磨加工方式,采用截面形狀為棱形、半圓形、三角形的小扁尾段時,可以實現比其他截面形狀的小扁尾段具有更高的易加工性和更高的靈敏度。

在突出靈敏度的情況下,可盡量減小小扁尾段的厚度,此種魚漂常用于競技類魚漂、鯽魚漂、輕口魚魚漂、鯽魚鯉魚混養情況用漂、黑坑魚類食欲不振情況用漂、短桿用漂以及無小雜魚情況用漂。在突出視覺效果用漂的情況下,可盡量增加小扁尾段的寬度,此種魚漂常用于大物魚漂、草魚魚漂、長竿用漂以及有小雜魚情況用漂。如兼顧靈敏度和視覺效果的魚漂,則特別適用于主流鯉魚漂、混養魚漂。

在漂尾中,小扁尾結構的形狀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魚漂的靈敏度要求、表達小動作和慢動作的要求、清晰表達露出水面漂目個數的要求、翻身所受水阻要求、走水情況所受側向力要求決定了小扁尾結構的在雙扁尾醒目魚漂中的不可置換性和不可替代性。

本發明中,大扁尾結構的整體軸向長度不包括刻度線涂層的軸向長度,僅是多個大扁尾段的總體軸向長度,可設置為1~4個大扁尾段,通常對應漂目的長度與大扁尾段長度相等,即大扁尾結構所占的漂目數為1~4個漂目,是對大扁尾重量以及翻身速度影響而做出的限制。漂目的長度即是彩色涂層的軸向長度。大扁尾段的長度通常與漂目長度相同,也可以不相等,當大扁尾未占滿1個漂目時數量計為1個漂目,例如第一目設置大扁尾時在上方留出一小段細尾。大扁尾翅翼的厚度為0.01mm-0.4mm。大扁尾結構的寬度為2mm~6mm,保證了足夠的視 覺效果,其寬度即是大扁尾段翅翼在可視面上左右外邊緣最寬處之間的距離。各個大扁尾段的寬度可以不同,只要有一個大扁尾段的寬度大于小扁尾段的寬度即屬于本發明的設計原理。小扁尾結構的整體軸向長度只要滿足常用漂段的長度需要即可。小扁尾段的厚度為0.2mm-1.2mm,十米內魚竿用漂小扁尾寬度為0.5mm-2.5mm。當小扁尾的厚度或/和寬度從小往上逐漸變小時的形狀為滑尾小扁尾。滑尾處理的小扁尾的寬度和厚度每個漂目不同,因為靈敏度由經常與水面交接的漂段形成,所以本發明小扁尾的數值以任意一組大扁尾結構下方相鄰的漂目處的小扁尾數值為判斷標準來確定。本發明的截面為棱形的小扁尾的寬度和厚度分別為長對角線和短對角線數值。同樣細尾做滑尾設計時,本發明所指的數值是最細部位的數值,漂尾的總長度以及魚漂的總長度根據具體條件設計。實際使用時,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在寬度和所占漂目數量方面的具體數值是結合其自身的材質特點、形狀特點、處于漂尾具體位置特點、所要達到的功能特點以及魚漂各種不同的魚訊動作特點等綜合因素而確定的。

所述漂尾上至少設有一組相鄰漂目,該相鄰漂目處漂尾的結構特征是上方漂目處設置大扁尾段、下方漂目處設置小扁尾段。即該相鄰漂目處的漂尾結構靠近漂尾頂端的為大扁尾段,靠近漂身的為小扁尾段,換句話說,當漂尾上設置一段或一組多個大扁尾段時,其下方相鄰漂目即開始設置小扁尾段,而不是細尾或其他結構;該設計的目的是使相鄰漂目的小扁尾段與大扁尾段在使用時處于同一視野內(通常大扁尾結構露出水面三目左右整體視覺效果最佳),達到視覺疊加效果。這種大扁尾段與小扁尾段相鄰的組合結構可以有一組或者多組,在漂尾比較長的綜合類魚漂,可以在漂尾頂端和其他位置設置兩組或多組這種視覺疊加效果的相鄰組合結構。

本發明中,大扁尾結構的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軸向平面與魚漂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10°,是考慮到現實垂釣活動和加工精度等復雜原因,比如魚漂插入魚漂座時并不能保證可視面正好垂直于主線,或者因風力原因魚竿拋竿后魚漂發生偏左或偏右導致可視面不能完全正對著使用者的情況,或者考慮增加光線反射角度問題,以及實際產品不規則可視面情況、前后可視面不平行等復雜情況,或者生產加工存在誤差,或者大扁尾左右翅翼的角度誤差,或者可視面為曲面,或者前后可視面不對稱等復雜情況,并結合小扁尾寬度比較小的情況下很難確定小扁尾的扁平角度等情況下,給出的兩者間比較合理的角度范圍。在這個角度范圍內,魚漂在遠距離使用時可以實現本發明設計的基本功能,屬于本發明的設計原理及保護范圍。為了追求魚漂的最佳性能,將大扁尾結構的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需設置在一個平面內,且該平面與小扁尾結構扁平方向相平行,即大扁尾結構的左右 兩個薄片狀翅翼與小扁尾結構扁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0°,也就是說漂尾上的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為統一方向上的扁平狀,或者說是兩者同平面設置,從而使得使用過程中漂尾上的大扁尾結構的可視面和小扁尾結構的可視面處于同一最佳可視角度,使使用者獲得最大的觀察面積以及最佳的視覺效果,同時使魚漂的翻身所受阻力影響、走水所受側向力影響以及美觀要求等達到最佳狀態。

本發明中所述的軸向平面即圖9和圖10中所示的平面E,是指當漂尾的可視面正對使用者正常使用時,與使用者視線相垂直、位于大扁尾段或者小扁尾段中的通過軸線的豎直平面。軸向平面通常作為復雜扁狀結構設計的參考準平面,扁狀結構在實際設計和生產時以此為準的虛擬平面。由于本發明所有扁狀結構同平面設置時為最佳狀態,各扁平方向稍有偏離的情況仍然可以實現本發明的基本功能,因此在本發明中,大扁尾段、小扁尾段、扁狀漂身以及漂腳上的大扁尾段和小扁尾段采用同一個軸向平面作為角度的參考準平面進行設計和生產,即采用魚漂的軸向平面作為各角度的參考基準平面。

將大扁尾結構與小扁尾結構作正對著垂釣者視線設計,或者說為同平面或同一扁平方向設置,可以實現的技術效果是:1)因為大扁尾結構具有足夠大的可視面積,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可以輕易判斷可視面角度是否使用正確,因此只要確認大扁尾結構的使用角度正確就可以確認小扁尾結構的角度正確,克服了小扁尾魚漂忘記確認使用角度,使用時難以判斷使用角度是否正確的缺陷。2)小扁尾結構的寬度的增加比較有限,通過與大扁尾結構的同一扁平方向設置,且露出水面的兩者處于同一視野內,視覺效果相疊加,大幅度提升了小扁尾結構,或者說魚漂的整體視覺效果。3)通過像尺子一樣的小扁尾表達小動作和慢動作功能,克服了大扁尾結構表達小動作、慢動作欠佳的缺點。4)克服了大扁尾結構脫離水面較高距離時不便判斷與水面的相對運動的缺陷。5)利用小扁尾結構可以制作足夠長的優點,可以彌補大扁尾結構放大常用漂段范圍過小的缺點,大幅度提升常用漂段的長度和視覺清晰度,使中上部漂尾甚至整個漂尾的視覺效果都得到大幅度提高。6)克服了大扁尾魚漂無法改變靈敏度的缺陷。通過與小扁尾結構的結合,通常大扁尾結構露在水面外,小扁尾結構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小扁尾結構實現的靈敏度就是魚漂的靈敏度。7)通過與小扁尾結構的結合,當小扁尾結構采用比較小的橫截面積時,大幅度降低了漂尾的比重降低了魚漂的整體密度,有利于進一步減小漂身體積,大幅度提升了魚漂的敏捷性。8)通過小扁尾結構采用更小的橫截面積,實現更輕的漂尾重量,有效的提高了翻身性能。9)兩者同角度設置,翻身站立時與該角度垂直于水面,有效降低了漂尾與水面的附著粘力,進一步提高了翻身性能。10)通過與小扁尾結構的結合,在因風力引起的表層走水情況,因走水方向平行于扁平角度,可以有效減 小魚漂的走水側向力。

由此可見,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互相彌補了對方的缺點,卻又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優點,使魚漂的眾多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雖然采用兩種放大漂目結構,卻很好的控制了重量等不利因素的增加,未產生不利影響,保證了魚漂的簡潔性要求,找到了結構與性能上的平衡點。在漂尾同時設置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是充分利用了二者在結構方面和功能方面的優點,大幅度提升了魚漂的性能,同時大幅度優化了漂尾的結構,不僅是找到了性能與結構上的平衡點,還突破了視覺效果與靈敏度和翻身性能設計上互相矛盾的瓶頸難題。

此外,由于小扁尾結構中漂目的長度通常為1cm左右,小扁尾結構中刻度線的長度為在3mm左右,因此在較遠距離觀察時不容易識別漂目個數,為克服上述問題,本發明將小扁尾結構中相鄰漂目的小扁尾段在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軸向平面上左右反方向錯位設置,以魚漂的軸線為基準單方向錯位距離為0.05~0.4mm,從而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時,能更容易識別露出水面的漂目個數,同時也有利于魚漂對小動作和慢動作的表達。

本發明中,漂尾中還可設置有細尾,細尾采用傳統的實心細尾。因為本發明的細尾主要起到支撐連接作用,對視覺效果影響不大,所以不受1mm直徑的限制也不影響美觀度,可以更細,也可以采用滑尾細尾,細尾的橫截面可以為圓形,也可以是接近圓形的其他結構,細尾是指在正常使用中繞軸線旋轉一周其表現的視覺效果無顯著變化。本發明中,細尾可以設置在漂尾的頂端和/或靠近漂身的漂尾底端,也可以設置于相鄰兩漂目之間的漂尾部分,以及大扁尾段兩翅翼的連接部位。

當細尾設置漂尾的頂端時,細尾的長度可以在3mm-8mm,此時細尾實現放置夜光棒功能,以便魚漂能夠在夜釣時使用夜光棒;在漂尾漂腳互換功能的魚漂上采用時,可以通過插入魚漂座實現互換功能;此外在漂尾頂端設置細尾還可為內插式大扁尾段結構提供更牢固的粘合固定強度。

當細尾設置于漂尾底端,即漂尾下方的不常用漂段,此種情況小扁尾段通過細尾與漂身連接,可以有效提高耐用性防止爆頂有效降低加工難度,還可以杜絕漂尾與漂身連接處吃水。小扁尾與細尾連接部分可以采用平滑過度、平臺階或者斜臺階過渡連接方式實現。采用平滑過度時,過度部分長度計為小扁尾段長度內。因此時的細尾不起視覺效果,橫截面積可以做到盡量小,如0.5mm直徑甚至更細,以大幅度減輕漂尾的總重,只需要滿足支撐功能和耐用性即可,不用擔心像細尾那樣影響漂尾的美感,進一步減小了漂尾重量提高了翻身速度和降低漂尾的比重減小了魚漂的整體密度,提高了魚漂信號的流暢性和敏捷性,適用于對靈敏度要求苛刻的魚漂。

當然細尾起支撐作用時,可以用小扁尾結構代替,此時不常用漂段的小扁尾結構與常用漂段的小扁尾結構相比,寬度更小,滿足耐用性及美觀要求即可。

漂目設置在漂尾表層的任意位置,即通過在漂尾表層涂覆涂層來形成漂目,不同位置漂目的軸向長度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漂目長度起到表達魚漂動作幅度大小的功能以及調漂時判斷漂目數量表達釣組靈敏度的功能,漂目的色彩與背景產生色差,起增加視覺效果的功能屬性,其中色差越大,起到的視覺效果越好。本發明中漂目的鮮艷顏色包括黃色、紅色、綠色、橘黃色、草綠色等鮮艷顏色,也包括黑色和白色。還包括夜晚使用時能充反射身夜釣燈的涂層顏色或者是能自身充分發光的涂層。本發明的較強的鮮艷黑色或白色是指盡量大的吸光率和盡量大的反光率。本發明在視覺效果上的設計原理,首先著重采用不同種類色彩與背景環境色彩產生較大的色差,例如背景為冷色調的藍褐色涂層采用暖色調黃色來產生較大色差。采用前后可視面不同色域顏色設計和圖案設計,大范圍的提高了魚漂適用不同背景環境能力,并且采用鮮艷程度進一步提高色差,同時從可視面寬度方面采用小扁尾段和大扁尾段進行兩級升級,將魚漂的各個結構要素充分利用,實現非常理想的視覺效果。

相鄰兩漂目的涂層可以為不同顏色的或不同圖案的,也可以為相同色彩的或相同圖案的。漂目的圖案涂層是指在同一漂目的上下方向排列設有兩種或多種不同顏色的涂層。結合不同人眼的辨色能力和光線角度不同等因素影響,本發明對具體顏色不做限定,只要在魚漂具體使用的特定背景環境中使用起到明顯增加色差效果的色彩即屬于本發明的設計原理。

當然,相對于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來說,為適用不同垂釣環境的需要,大扁尾結構的前后可視面和/或小扁尾結構的前后可視面上可設置為相同或者不同的鮮艷顏色涂層或圖案涂層,該涂層也即是對應漂目的涂層。例如:光線強時作晴天尾設計,光線弱時作陰天尾設計,起風水面發白時或者對岸倒影為白色時采用黑色設計,對于紅綠色弱垂釣者采用黃色設計,夜釣在紫光燈環境下使用高反光的熒光涂層設計等等。

本發明中,漂尾最上方大扁尾段表面涂層為圖案設計時,還可以采用色彩不同的上下兩部分來形成圖案涂層,即上部分為高吸光率涂層,下部分采用鮮艷色彩涂層。高吸光率涂層例如黑色涂層、茶褐色涂層、深藍色涂層等。此種圖案設計,可以在經常出現的起微風水面發白時或對岸背景為白墻時或者逆光觀漂時或者水面泛磷光情況下使用,利用與水面的鏡面效應產生上下兩個黑點,通過觀察兩個黑點的相對運動來判斷魚漂動作。

刻度線也是通過在漂尾表層涂覆涂層來形成,刻度線涂層為黑色涂層或者深顏色涂層,刻度線涂層起到減弱視覺效果從而清晰分割相鄰漂目便于識別漂目個數的作用。刻度線涂層屬于慣常設計,但非本發明的必要組成要素。刻度線部分的漂尾結構可以是細尾,也可以是 小扁尾段。當刻度線采用小扁尾段時,可以在刻度線可視面的左右兩側設置有減重凹槽,因漂尾通常設置若干個漂目,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漂尾的重量,有利于提高魚漂翻身性能,也有利于降低魚漂的整體密度,同時還可以提高辨識漂目個數的視覺效果。本發明對凹槽的形狀及個數不做具體限定。當漂尾不設置刻度線涂層時,減重凹槽可以設置在相鄰漂目之間。

漂尾的大扁尾段和小扁尾段與表層的漂目涂層及刻度線涂層只是依附關系,在軸向長度上沒有必然限定,因此漂尾的自身結構與漂尾表面涂層的軸向長度可以依次對應,也可以為根據自身需要設計。通常只有第一目大扁尾段的長度存在小于第一目漂目涂層的長度,其他位置通常做相等設計即可。本發明所指的第一目漂目即是漂尾最上方的漂目。

本發明中,漂身還可以采用扁平狀結構,例如漂身的橫截面形狀為橢圓型、雙圓弧型、棱形、扁六邊形、扁八邊形等。漂腳可以設置為扁長條狀結構,漂身與漂腳的扁平方向與漂尾上小扁尾結構和大扁尾結構的扁平方向相同,即扁狀漂身、扁狀漂腳、大扁尾結構、小扁尾結構的扁平方向與魚漂的軸向平面夾角為0度,也即是同扁平角度設置可以獲得最佳使用效果。采用此種結構,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魚漂正常使用時,漂尾的可視面垂直于主線,所以在魚漂翻身站立過程中,其翻身軌跡所在平面垂直于水平面,即扁平面與水面垂直;采用上述結構可使大扁尾結構、小扁尾結構、扁狀漂身、扁狀漂腳所處的同一扁平面與翻身軌跡平面重合,從而實現了最小的翻身阻力,進一步提高了翻身速度;2)無論是無風情況下的大水域旋轉方式走水,還是因為風力原因的風浪走水,在靠近岸邊水域的水流運動方向平行于岸邊,而正常垂釣魚漂都是基本朝向正前方的,即水面主線垂直于岸邊,采用上述結構可使魚漂的大扁尾、小扁尾、扁狀漂身、扁狀漂腳所處的同一扁平面垂直于水面主線,即扁平方向與流水方向平行,從而實現魚漂流水產生的側向力最小,也進一步保證了魚漂的靈敏度。3)將漂身做成扁狀,有利于將橫漂在水面的魚漂快速切入水中,打破漂尾的附著粘合狀態,將翻身時刻提前,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做成扁狀漂身,其最大浮力不變,快速切入水中相當于向上的反轉力快速提升,魚漂相對于漂腳最下端做中心向上旋轉力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反轉速度,減少手持魚竿等待時間以及表層風浪對主線的側向力影響,同時對于提前壓水線操作,利用水下與水面主線的合力作用提高壓水線效果,將魚漂翻身時刻進一步提前,彌補了未翻身前魚兒咬鉤不能表達動作的不足,有利于制作專業打頻率魚漂、釣行程魚漂和打接口魚漂,且在深水垂釣水下主線長,擺動時間長的情況有較好的表現。4)由于漂尾與水面存在附著粘力,翻身時魚漂的軸向平面垂直于水面,采用扁狀漂尾可以減小漂尾與水面的接觸面積,從而大幅度降低水面的附著粘力,進一步將翻身時刻提前加快翻身速度。

在漂腳上設置同一扁平方向的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并與扁狀漂身以及漂尾上的大 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同平面設置,可以實現漂尾漂腳的互換功能,并具有以下優點:1)在扁狀漂腳上設置與漂身同平面的大扁尾結構,對魚漂上下方向運動產生的阻力和流水側向力以及浮力均勻性可以忽略不計,從而不影響魚漂的所有性能。2)當原魚漂為短漂腳長漂尾設計時,體現的是比較好的釣行程特性和比較差的翻身性能,此時將魚漂上下翻轉使用時,即原先的漂尾變成現在的漂腳,原先的漂腳變為現在的漂尾,可以將原魚漂變為一款翻身迅速的魚漂。3)同理,當原魚漂為長漂腳短漂尾設計時,體現的是優良的翻身性能,此時將魚漂上下反轉使用,可將原魚漂變成一款主釣行程的魚漂。4)將漂腳上設置同平面的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實際上原漂腳變成了備用的漂尾,可以實現其前后可視面上做不同色彩或圖案的涂層設計,當頻繁更換釣點而出現更復雜的背景環境時,備用漂尾可以更多的適用于不同的背景環境,成倍提升了魚漂應對不同背景環境的能力。5)所有漂尾漂腳上下調換使用時,因為魚漂的浮力不變,無需重新調整鉛墜,省去調整鉛墜的麻煩。6)漂腳上可以設有細尾,也可以盡量做細,起到減輕漂腳重量、減小加工難度,避免漂腳與漂身連接處進水破裂等問題。7)漂尾與漂腳的互換功能結合漂身上下形狀的不同,可以實現在有無小雜魚的情況下進行選擇,有小雜魚的情況漂肩朝下使用,可以出現完全不同的小雜魚鬧鉤動作,魚漂表達不同魚訊的能力成倍提升。8)漂尾與漂腳的互換功能,可以實現在漂尾和漂腳做兩種不同靈敏度設計,應對兩種不同靈敏度要求的使用環境。9)漂尾與漂腳上大扁尾位置可以一個設置在頂端,另一個設置在其他位置,實現一支魚漂應對不同對象魚的功能。10)當漂尾上的小扁尾橫截面積與漂腳上小扁尾的橫截面積相等的情況,漂尾漂腳對調使用前后調目和釣目皆不變,使用非常方便。

魚漂漂尾與漂腳的互換功能,結合現有魚漂座的結構,是需要在漂尾的最頂端和漂腳的最下端設置一小段細尾的,但是考慮到隨著魚漂座技術的發展創新,本發明不對此要求做結構上的進一步限定。通常扁狀漂腳因橫截面積與細尾橫截面積差別不大時,可以直接插在現有技術魚漂座上使用。

漂尾通過連接機構實現與漂身的分離與結合時,連接機構可以為固定設置在漂身頂端、與漂尾底端過盈配裝的空心管,空心管為軟管;也可以設有內螺紋的硬管,與底端設有外螺紋的漂尾實現連接與分離;還可以是外層為硬管內層為軟管的結構,與漂尾低端過盈裝配。本發明中的連接機構可以部分露出漂身,也可以全部隱藏在漂身內部,還可以設置在漂身外部,通過細尾與漂身連接。當然魚漂漂尾不可拆卸時,還可以是漂尾、漂腳一體成型的方式與漂身固定連接以便實現較佳的同心度,也可以是漂尾漂腳斷開的方式與漂身固定連接。

漂腳上同時設置大扁尾結構和小扁尾結構,其設計原理實現的是一支魚漂同時具備兩支 漂尾功能,不管是漂尾還是漂腳只要結構符合本發明設計原理,或者說不管“漂尾”“漂腳”的名稱,只要結構覆蓋本發明權利要求,即落入本發明權利范圍。

本發明的使用方法為:將漂尾的可視面旋轉到與主線垂直方向,然后將漂腳插入魚漂座即可使用。當改變釣點或者背景環境時,只需將魚漂在魚漂座上旋轉180度即可使用應對另一種背景環境。正常使用時,以大扁尾結構高離水面1~3目最佳。

垂釣活動是一項各個環節非常繁瑣的過程,這種繁瑣從某種程度上說也蘊含了垂釣的樂趣性,目前大扁尾魚漂和小扁尾魚漂因為只是在眾多苛刻性能要求里單一方面性能的提升而且具有明顯的缺點,并且存在使用角度問題,加上很多釣友對該類魚漂可能存在招風一吹就歪了的誤解,影響認可率。然而,本發明由于在眾多苛刻性能上同時有革命性飛躍進步,滿足了釣友多方面迫切需要,魚漂性能有了顯而易見的飛躍進步,并且沒有像現有技術那樣都存在明顯的缺點,因此在插入魚漂座時多增加一個角度判斷動作,并不影響釣友的垂釣習慣,就算是忘記確認也可以在垂釣過程中及時發現,并且在插入魚漂座時需要根據背景來選擇相適用的可視面涂層顏色,所以具體使用時想忘記確認使用角度都難。

需要將快速翻身功能與釣行程功能互換時,或者需要使用漂腳上更多應對不同背景環境的功能時或者選用不同靈敏度時等等情況下,需要實現漂尾與漂腳的互換功能,只需要將魚漂上下對調,即將魚漂的漂尾和漂腳反轉后,再將漂尾頂端的細尾插入魚漂座使用即可,此時,原先的漂尾變成現在的漂腳,原先的漂腳變成現在的漂尾。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1所示,魚漂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腳3,漂尾1包括大扁尾結構11和小扁尾結構12,整個漂尾上間隔設置有若干漂目,相鄰漂目之間設置有黑色刻度線。

大扁尾結構11包括一個大扁尾段112,大扁尾段的長度為一個漂目的長度,大扁尾段上的色彩涂層即為大扁尾段漂目的色彩涂層;每個大扁尾段包括兩片左右對稱設置的薄片狀翅翼111,兩片薄片狀翅翼111位于同一平面。小扁尾結構12為一段一體的小扁尾段122,小扁尾段上設有若干漂目,大扁尾段的左右兩個薄片狀翅翼所在平面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平面與魚漂的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度,即大扁尾結構與小扁尾結構同平面設置,此時大扁尾段的可視面與小扁尾段的可視面同時正對著垂釣者,以保證良好的視覺效果。

本實施例中,大扁尾段設置在頂端的第一漂目,大扁尾結構的做工方式采用內插式,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5mm,大扁尾段翅翼的厚度為0.05mm。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前可視面上的涂層為圖案涂層,該圖案涂層包括上方三分之一部分的黑色涂層、下方三分之二部分 的晴天色彩涂層;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后可視面上的涂層為陰天色彩涂層。

小扁尾段設置在第二漂目到漂身之間所有漂段,大扁尾段與小扁尾段為同平面設置,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為棱形,如圖1中放大的黑色陰影部分,小扁尾段的寬度為1.4mm,小扁尾段的厚度為0.4mm。小扁尾段可視面上的漂目與大扁尾段可視面的漂目采用相同設置,即前可視面均為晴天色彩涂層,后可視面上均為陰天色彩涂層。

本實施例可以實現橫截面積為0.28mm2的靈敏度,相當于0.6mm直徑細尾靈敏度,相對于傳統截面直徑為1mm的細尾,靈敏度提高64%,小扁尾處寬度提升40%,結合同視野內大扁尾段視覺疊加效果,漂尾的綜合視覺效果至少提升250%,漂尾重量降低了64%,在實現靈敏度提升64%的同時,視覺效果得到飛躍性提高,在使用時不僅視覺效果達到游刃有余的狀態,在表達咬鉤前的預告信號方面也表現的淋漓盡致,樂趣性得到充分彰顯。這種大扁尾設置于最頂端位置、靈敏度較高的魚漂,常用于小號魚漂、黑坑垂釣用漂、普通鯽魚魚漂、輕口魚用漂、打頻率魚漂、水底較平整情況用漂、無小雜魚情況用漂以及光線強弱變化的情況等,視覺效果好,樂趣性更強。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2所示,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大扁尾結構11包括兩個大扁尾段112,漂尾還設置有細尾13。

兩個大扁尾段設置在漂尾頂端第一目、第二目處,第一目大扁尾段的長度大于第二目大扁尾段的長度,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5mm,大扁尾段的翅翼厚度為0.05mm。小扁尾結構設置在第三漂目至第七目,小扁尾段的橫截面采用棱形結構,小扁尾的可視面寬度為1.5mm,厚度為0.5mm。從第八目開始到漂身漂段為直徑0.6mm的細尾。漂腳為扁長條狀結構。整個魚漂的大扁尾段、小扁尾段、扁長條狀漂腳為同一扁平方向。

大扁尾段及小扁尾段的前可視面漂目為晴天設計,后可視面漂目為添加熒光粉涂層設計,且在第一目大扁尾段前可視面的上三分之一漂段做黑色涂層設計;

本實施例的魚漂能夠實現0.38mm2靈敏度,相當于0.7mm直徑的細尾,可以用作主流鯉魚魚漂,靈敏度和翻身性能高于目前細尾鯉魚魚漂,視覺效果有飛躍性提高,適合黑坑專用鯉魚漂,可以在白天和夜晚紫光燈照射下使用,作為專業夜釣紫光燈鯉魚漂,還可以對起微風水面發白的時候使用。

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3所示,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漂尾第八漂目上方漂段在可視面的左右兩側邊緣位置的刻度線處分別設置減重凹槽121;漂身采用扁狀長漂身,漂腳與漂尾 一樣采用截面為棱形的扁狀結構,整個魚漂的大扁尾段、小扁尾段、扁狀漂身、扁長條狀漂腳各自所在的軸向平面互相平行或者說同平面設置,即各扁狀結構在生產時以魚漂軸向平面為基準參考平面進行0角度的校準生產。

本實施例中,漂尾通過空心軟管6實現與漂身的分離與結合時,空心軟管6與漂尾底端過盈配裝。

本實施例的漂尾重量進一步減輕,扁狀漂身和扁狀漂腳進一步降低了翻身阻力和走水側向力影響,適用做專業競技魚漂、抗走水魚漂、打頻率魚漂、長漂尾魚漂,以及大物魚漂需要減輕漂尾重量時。

實施例4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4所示,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小扁尾結構包括三個小扁尾段,大扁尾段設置于漂尾中間位置;具體為:漂尾自頂端向下的第一漂目至第三漂目為第一小扁尾段,第一小扁尾段的橫截面采用棱形結構,小扁尾段截面對角線長度為1.4mm和0.4mm,則橫截面積為0.28mm2,靈敏度等同于直徑0.6細尾的靈敏度;大扁尾段設置在第四漂目,大扁尾段采用外包式結構,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mm,大扁尾段的翅翼厚度0.05mm;漂尾的第五漂目至第九漂目為第二小扁尾段,第二小扁尾段的橫截面采用棱形結構,第二小扁尾段截面對角線長度為1.5mm和0.5mm,則橫截面積為0.38mm2,靈敏度等同于直徑0.7mm細尾的靈敏度;第十漂目至漂身之間的漂段為第三小扁尾段,第三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為橢圓形,小扁尾段截面的長軸與短軸分別為1mm和0.5mm,第三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積為0.39mm2。本實施例中,漂身采用棗核型漂身設計;漂腳做扁長條狀,漂腳橫截面為橢圓型,橢圓形漂腳的長軸與短軸分別為1.6mm和0.5mm,橫截面積為0.6mm2,相當于0.9mm直徑的細尾,因此可以直接插入現有魚漂座使用;整個魚漂的大扁尾段、所有小扁尾段、扁長條狀漂腳各自所在的軸向平面互相平行。

本實施例適合釣高目的情況,例如用作專業鯽魚魚漂,或用作專業混養魚塘使用以及水底高低不平的魚塘使用。

實施例5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5所示,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漂尾頂端第一漂目的上方設置有一段細尾13,細尾的截面為圓形,直徑為0.9mm,長度為5mm,用于放置夜釣用夜光棒。漂尾上的兩個大扁尾段設置在自頂端向下的第一漂目和第二漂目,采用內插式結構,即大扁尾段的兩片翅翼插接在細尾可視面的左右兩側,其中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5mm,厚度為0.1mm,第二漂目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3mm,厚度為0.1mm;第三漂目至第八漂 目之間的漂段設置為小扁尾結構,此處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為棱形,小扁尾段截面對角線長度為1.4mm和0.4mm,則橫截面積為0.28mm2,靈敏度等同于直徑0.6mm細尾的靈敏度;第九漂目至漂身之間的漂段設置直徑0.9mm細尾結構。

本實施例中,漂腳做扁長條狀,長度是漂尾的一半,漂腳上也同時設置大扁尾結構、小扁尾結構和細尾,此時漂腳也具有漂尾功能,漂尾最頂端的一小段細尾除放置夜光棒功能外還具有將漂尾實現用于漂腳的功能。漂腳上的大扁尾結構包含一個大扁尾段,小扁尾結構包含一段小扁尾段;大扁尾段的兩個翅翼采用外包式結構包覆在漂腳最下端往上第三漂目的小扁尾段上,大扁尾段的寬度為3.5mm,厚度為0.1mm;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為矩形,小扁尾段的寬度為1.5mm,厚度為0.4mm,漂腳用作漂尾時相當于0.9mm直徑細尾靈敏度,漂腳最下端設置5mm長的細尾用于插入魚漂座使用。

整個魚漂的大扁尾段、所有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均與魚漂的軸向平面夾角為0度,漂腳上前后可視面設有不同種類顏色的漂目。

本實施例主要是實現了漂尾漂腳的互換功能,以及夜釣放置夜光棒功能,本實施例具有強大的應對不同背景環境能力,以及可以使用于多種不同的對象魚,并且在水底不平時,翻身性能與釣行程性能互換選擇上有很好的表現。

實施例6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6所示,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翅翼111與第二目大扁尾段的翅翼111’角度為交叉設置,且分別與魚漂軸向平面之間的夾角為5度,如圖7所示;漂尾與漂身連接處為細尾13,小扁尾段與細尾13之間為平滑過度結構14,平滑過度結構的長度計入小扁尾段長度。位于漂尾前可視面上的刻度線涂層添加熒光粉,且漂尾的前后可視面上的漂目段均設置為黃色涂層。

本實施例能夠對紅綠色弱垂釣者產生極佳的視覺效果,并可以在夜間紫光燈照射下使用,適用作專業色弱魚漂,且在有風不能朝正前方拋竿時視覺效果較好。

實施例7

本實施例的結構如圖8所示,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漂尾頂端第一漂目設置大扁尾結構,大扁尾段采用內插式結構,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5mm,翅翼的厚度為0.1mm;第二漂目、第三漂目設置為小扁尾結構,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為棱形,小扁尾段截面對角線長度為1.7mm和0.4mm,則橫截面積為0.34mm2,靈敏度等同于直徑0.7mm細尾的靈敏度;第四漂目設置大扁尾結構,大扁尾段采用外包結構,此處大扁尾段的可視面寬度為3mm,厚度為0.1mm;第五漂目至第九漂目設置為小扁尾結構,小扁尾段的橫截面為長邊平行式結構,即小扁尾段 的前后可視面均為平行平面,如圖9所示,該段小扁尾段的寬度為1.8mm,厚度為0.4mm,橫截面積約為0.72mm2,靈敏度等同于直徑1mm細尾的靈敏度;第十漂目至第十三漂目采用小扁尾結構向細尾過渡的平滑過渡結構14;第十四漂目至漂身之間的漂段設置為1mm直徑的細尾。漂身為扁狀,其截面為扁狀六邊形,漂腳做扁長條狀結構,整個漂尾的兩個大扁尾段、所有小扁尾段、扁長條狀漂腳以及扁狀漂身的扁平方向相同。

本實施例特別適用于水底不平時的混養魚塘,以及對靈敏度要求不高的專業草魚漂、鱘魚漂等大物魚漂。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提出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本發明在實際使用設計過程中,可根據魚漂使用過程中的具體需要,對大扁尾段可視面形狀、小扁尾段橫截面形狀進行選擇性設計,也可以對大扁尾結構、小扁尾結構和細尾的排列組合位置、做工方式等進行優化,從而保證魚漂的靈敏度、翻身性能和視覺效果。當然,也根據魚漂不同的種類和用途進行設計,例如可以偏向高靈敏度方向,也可以偏向突出寬度增加視覺效果方向,還可以折中兼顧方式處理。但凡是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魚漂結構均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對于因生產加工精度誤差等原因造成的大扁尾段與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偏離魚漂軸向平面的情況也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孝昌县| 贡山| 丰镇市| 信阳市| 西青区| 连南| 馆陶县| 靖远县| 米泉市| 淮北市| 玉环县| 玉树县| 绥芬河市| 永寿县| 永康市| 柘城县| 长沙市| 景洪市| 化德县| 综艺| 延吉市| 乐昌市| 阳城县| 鄂州市| 揭东县| 日土县| 定结县| 临夏市| 临潭县| 张家界市| 芜湖县| 综艺| 筠连县| 普定县| 镇雄县| 绥江县| 霞浦县| 泰来县| 佛学|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