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消除水中藻類的技術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絲狀藻熟稱“青苔、水毛子”,是水綿、剛毛藻、黃絲藻、鞘藻等絲狀藻類的通稱,一般在春夏季節容易大量繁殖,在透明度較高的景觀水體、養殖池塘、稻田等水流較緩水體經常可見形成團團亂絲而占領水體空間的絲狀藻。絲狀藻大量生長不僅給水體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也給漁業資源和生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且還給旅游業和人類帶來了危害,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災害之一。
目前國內對于絲狀藻的治理技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操縱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曝氣、打撈等人工方法和氣浮等自動化機械等進行藻體和水體的分離,但物理法較為費時費力,且打撈時藻絲容易斷裂,斷裂的藻絲又可通過細胞分裂快速長成新的絲狀藻,因此,物理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化學方法主要是通過化學藥劑對藻細胞的直接抑制手段,破壞生理結構,從而控制藻類生長的影響。化學法具有見效快,效果顯著等優點,但化學試劑本身往往具有毒害作用,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對水中生物及水質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生物操縱法即通過重建生物群落來抑制藻類的生長等,如以藻抑藻、高等水生植物控藻、濾食性魚類食藻等,生態方法無疑是一種環保的除藻方法,但由于除藻所需時間長,且容易反彈,較難達到理想效果。
因此,急需研發一種新的、能快速抑制并清除絲狀藻的環境友好型除藻劑。本發明通過對農業廢棄物——常見植物落葉進行合理的篩選和組方,研發了一種可快速清除水中絲狀藻的新型植物源除藻劑,對生產和生活均存在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這些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擬利用一種新的、能快速抑制并清除絲狀藻的環境友好型除藻劑,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是由松針,柳葉及水杉葉組成。
其中,所述松針,柳葉及水杉葉重量份數計為松針5-10份,柳葉10-30份,水杉葉10-50份。
其中,所述重量為粉碎烘干后的干粉重量。
上述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的制備方法為將各組分洗凈后,烘干,粉碎過篩,過篩后的各組分按比例混合均勻即可。
其中,烘干的溫度為60℃-80℃,烘干時間為2-10個小時。
其中,過篩的篩網目數為100-200目。
優選的,本發明提供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對于去除常見絲狀藻,如水綿、剛毛藻、鞘藻等效果比較明顯。
優選的,在應用本發明提供的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可將混合均勻后的植物源除藻劑裝入300目的紗絹袋中,懸掛于絲狀藻密集生長的水體中。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
(1)選用的原材料組分均為天然植物源,取材常見植物的落葉,成本低廉,原料易得,且組分易于降解,殺藻后不會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克服了現有化學藥品藥物殘留的問題。
(2)制備方法簡單,原材料豐富,價格低廉,適合規模化生產的需要。
(3)殺滅絲狀藻的起效快,效果好,施藥后24h即可見效,絲狀藻的光合活性下降明顯,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絲狀藻葉綠體出現明顯的濃縮和黑化,肉眼可觀測到絲狀藻體出現失綠,斷裂,溶解等現象。
本發明所述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配方的殺藻原理是植物間的化感原理:即,將各組分進行復配后投入到水體中,植物浸出液中含有抑制絲狀藻繁殖、生長、失綠及殺滅絲狀藻的活性物質,各組分按照特定的比例聯合使用,相互協同增效,對于清除絲狀藻效果突出。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處理前后,顯微鏡下水綿形態對比圖,A為處理前,B為處理后;
圖2為實施例1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處理前后水綿生物量變化對比圖;
圖3為實施例2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處理前后剛毛藻顯微結構變化對比圖,A為處理前,B、C為處理后;
圖4為實施例2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處理前后剛毛藻生物量變化對比圖。
圖5為實施例3的針對絲狀藻的植物源除藻劑處理前后鞘藻顯微結構變化對比圖,A為處理前,B為處理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實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的內容,但本發明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用于清除水中絲狀藻的純天然植物源制劑,由松針,柳葉及水杉葉組成,其中松針5g,柳葉15g,水杉葉10g,各組分烘干粉碎后過100-200目篩網,各組分混合均勻后用300目絹布袋分裝成袋,3g/袋。準備1L大小的燒杯,添加1L過濾后的湖水,投加鮮重為2g左右的生命力旺盛的水綿。取一袋植物源抑制劑浸入燒杯中,觀察藻體顏色、形態,并測定光合活性與鮮重。24h后投加藥劑組水綿明顯出現萎縮,48h后絲狀藻開始出現死亡,絲狀藻顏色由綠色逐漸變為黃棕色及褐色,藻團變成散沙狀,并全部沉底。顯微觀察可見藻體斷裂成碎片狀,葉綠體解體嚴重(如圖1所示)。在96h后使用PAM測得的結果表明,藻體實際光合效率接近0。與對照相比,處理后絲狀體鮮重下降了73%(如圖2所示)。
實施例2:
一種用于清除水中絲狀藻的純天然植物源制劑,由松針,柳葉及水杉葉組成,其中松針10g,柳葉10g,水杉葉10g,各組分烘干粉碎后過100-200目篩網,混合均勻,混合后用300目絹布袋分裝成袋,3g/袋。準備1L大小的燒杯,添加1L過濾后的湖水,投加鮮重為2g左右的生命力旺盛的剛毛藻。取一袋植物源抑制劑浸入燒杯中,觀察藻體顏色、形態,并測定光合活性與鮮重。24h后投加藥劑組剛毛藻開始枯萎,48h后絲狀體顏色由翠綠色逐漸變為黃色,甚至發白沉底(如圖3所示)。96h后全部沉底,與對照組相比,藻體的光合活性下降了95%,最大光合效率和實際光合效率均接近零,基本全部呈失活狀態。生物量下降了70%(如圖4所示)。
實施例3:(針對鞘藻的處理效果)
一種用于清除水中絲狀藻的純天然植物源制劑,由松針,柳葉及水杉葉組成,其中松針5g,柳葉30g,水杉葉25g,各組分烘干粉碎后過100-200目篩網,混合均勻,混合后用300目絹布袋分裝成袋,3g/袋。準備1L大小的燒杯,添加1L過濾后的湖水,投加鮮重為1g左右的生命力旺盛的鞘藻。取一袋植物源抑制劑浸入燒杯中,觀察藻體顏色、形態,并測定光合活性與鮮重。
24h后投加藥劑組鞘藻開始枯萎變黃(如圖5所示),48h后絲狀體顏色由翠綠色逐漸變為棕黃色,并開始沉底。顯微觀察可見藻體葉綠體解體嚴重。96h后藻體不再懸浮,全部沉底,藻體最大光合效率和實際光合效率均接近零。與對照相比,最大光合效率下降了90%以上。
以上所述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但本發明不應該局限于該實施例所公開的內容。所以凡是不脫離本發明所公開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