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葉種植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混種方式的有機茶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茶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人們就發現新鮮茶葉可以解毒。此后,隨著茶葉的廣泛飲用,人們發現它不僅有益心血管健康,還能預防癌癥,延緩衰老。紅薯中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每500克紅薯約可產熱能635千卡,含蛋白質11.5克、糖14.5克、脂肪1克、磷100毫克、鈣90毫克、鐵2克,胡蘿卜素0.5毫克,另含有維生B1、B2、C與尼克酸、亞油酸等。其中維生素B1、B2的含量分別比大米高6倍和3倍。根據科學研究,吃紅薯是不會使人發胖的,相反紅薯還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它的含熱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飯低得多,所以吃了之后不必擔心會發胖,反而可起到減肥作用。紅薯中還含有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對保護人體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名稱為“茶樹的栽培方法”(CN1663350A)的中國專利文獻記載道如下技術方案:第一茶園遮蔭:在茶園周圍和茶樹行間種植落葉喬木;第二是茶園覆蓋:茶園實行隔行覆蓋稻草和間種豆科綠肥及施用有機茶專用肥料等。該方法在應用時存在其提供的某些樹種在不同地區適應較差或與茶樹有共同病蟲害的缺點,另外也未揭示如何提高每株茶樹單產的質量和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種方式的有機茶種植方法,有利于防止茶園病蟲害的同時保證有機茶葉的品質。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混種方式的有機茶種植方法,其包括:
在茶園各定植畦上采用單條行種植茶樹,控制茶樹的行間距為1~1.2m,同行茶樹之間的株距為0.8~1.0m,每畝種植茶樹苗數800~1000株;
茶樹行間種植紅薯防止茶樹大面積蟲害傳染;
茶園土壤改良:對茶樹下的土壤進行兩、三次松土,松土深度為15-22cm,第一次松土在春茶結束后進行,其余松土在夏秋茶期間進行;
平衡施肥:在每個茶樹采摘季節的前一個月施肥一次,每次的施肥量為每畝150-200公斤有機肥;
蟲害管理:在茶園周邊種植香樟樹等具有驅蟲功能的植物;在茶園內養殖2只/畝的雞或者鵝,既能防止蟲害,還可以平衡有機肥的噴灑。
進一步的,春茶追肥時期耕作深度為10~12cm,夏茶追肥時期耕作深度為12~15cm,秋季基肥時期耕作深度為18~20cm,耕幅寬度均控制在50~60cm。
優選的,番薯的播種量為1.5~2.0kg/畝。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中由于茶葉是耐蔭樹種,通過番薯莖葉對茶樹的蔽蔭能夠促進茶樹的生長,香樟樹等驅蟲性植物能夠有效防止蟲害發生,番薯的間隔種植,既能夠防止茶樹大面積蟲害傳染,保證單株茶樹的生長環境,又能改善番薯的水肥條件,促進番薯增加產量和營養價值;雞或者鵝的養殖,在進一步防止蟲害的同時,雞或者鵝的排泄物還可以平衡肥料,從而促進茶葉的生長,從根本上杜絕農藥及肥料的噴施,提升有機茶的產量和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混種方式的有機茶種植方法,其包括:
在茶園各定植畦上采用單條行種植茶樹,控制茶樹的行間距為1~1.2m,同行茶樹之間的株距為0.8~1.0m,每畝種植茶樹苗數800~1000株;
茶樹行間種植紅薯,茶樹需要通過番薯莖葉的蔽蔭存進生長,同時防止茶樹大面積蟲害傳染,確保單株茶樹的生長環境;
茶園土壤改良:對茶樹下的土壤進行兩、三次松土,松土深度為15-22cm,第一次松土在春茶結束后進行,其余松土在夏秋茶期間進行;
平衡施肥:在每個茶樹采摘季節的前一個月施肥一次,每次的施肥量為每畝150-200公斤有機肥;
蟲害管理:在茶園周邊種植香樟樹等具有驅蟲功能的植物,香樟樹對氯氣、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氣等有害氣體具有抗性,能驅蚊蠅,種植香樟樹可以替代農藥的噴灑,防止農藥對茶葉的污染。
優選的,在茶園內養殖2只/畝的雞或者鵝,既能進一步防止蟲害,雞或者鵝的排泄物也可以作為有機肥直接作用于茶樹,可以平衡有機肥的噴灑,促進茶樹的生長。
進一步的,春茶追肥時期耕作深度為10~12cm,夏茶追肥時期耕作深度為12~15cm,秋季基肥時期耕作深度為18~20cm,耕幅寬度均控制在50~60cm。
優選的,番薯的播種量為1.5~2.0kg/畝。
如上所述即為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發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