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栽培用栽培料及栽培方法,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促進杏鮑菇二次出菇的調理液及方法。
背景技術:
杏鮑菇又名刺芹側耳,是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亞地區高山、草原、沙漠地帶的一種品質優良的大型傘菌。肉肥厚,質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檔的食用菌,具有的很高的食用和理療作用。
目前采用的商業栽培模式主要為工廠化栽培,出菇模式為一潮出菇制,鮮菇產量水平為生物學產量42%。但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杏鮑菇將最終由高檔菇降格為大眾化的消費品,價格趨于平民化,真正走向大眾餐桌,而現有的栽培模式下的產量水平將不能維持企業的生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促進杏鮑菇二次出菇的調理液,其能夠使杏鮑菇在一次出菇后,再二次出菇。
本發明是基于發明人的下列發現而完成的:
發明人發現,在現有工廠化栽培條件下,采摘完一潮菇后,經過合理的人工調控,可以再出一潮菇,從而使得商業產量翻倍。
由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促進杏鮑菇二次出菇的調理液,每1000ml水溶液中包括:
VB917-20mg、KH2PO485-107mg、MgSO475-100mg、精簡蛋白胨55-80mg、尿素90-120mg。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調理液中,每1000ml水溶液中還包括:生長調節劑18-30mg。
其中,所述生長調節劑是由杏鮑菇菇柄碎屑(簡稱下腳料)浸提得到。具體是將下腳料與水按1∶1的重量比混合,并加入適量95%的酒精浸泡,過濾上清液得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選用每10公斤下腳料粉碎,加水10公斤、95%醫用酒精500ml,浸泡24小時,過濾得上清液而獲得所述生長調節劑。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了前述調理液在促進杏鮑菇二次出菇中的用途。
在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促進杏鮑菇二次出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向經過一次出菇后的杏鮑菇菌包中輸入前述使杏鮑菇二次出菇的調理液;
(2)將所述菌包置于適于出菇的條件下,以便獲得二次出菇的杏鮑菇。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步驟(1)中所述調理液以小流量慢輸入的方式輸入,具體為以30-35mL/s的流量輸入,優選33.4mL/s,這樣有利于輸入的液體在菌包中的有效吸收并最大程度的保護菌絲體少受傷害,加快菌包恢復,由此可以有效地補充杏鮑菇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生理含水量,以盡快恢復菌絲活力。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步驟(1)中輸入所述調理液后調節所述菌包中的含水量至50-55%。由此可以有效調節菌包菌絲體的活力至最佳,達到最優的二次出菇需求。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步驟(1)前還包括手掰采收所述杏鮑菇的第一潮菇后,清理所述菌包表面。本發明將通常使用的刀割采菇法改為手掰采菇法,這樣既可提高采菇速度,又能保持菌包袋口的完整。優選地,所述清理所述菌包表面包括:結合掻菌清理所述菌包表面的死菇蕾和病斑菌皮,由此可以清潔菌塊表層。其中,掻菌為將菌塊表面老菌皮和上潮殘留菇體清除,并刺激菌包表層菌絲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步驟(2)中所述適于出菇的條件包括:調控菇房溫度17-22℃、空氣相對濕度70-85%、遮光率80-90%條件下培菌5-7天,由此可以調理所述菌包生長,恢復菌絲活力。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步驟(2)中所述適于出菇的條件還包括:調節菇房溫度10-14℃、空氣相對濕度87-95%、光照強度450-1500勒克斯、CO2濃度為0.5%-0.7%,保持1-3天,以使杏鮑菇催蕾。優選地,催蕾期間的所述菇房溫度與步驟(2)中培菌期間的所述菇房溫度相比,降低8-12℃,發明人意外地發現,這樣更利于催蕾。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步驟(2)中所述適于出菇的條件進一步包括:菇蕾開始膨大時降低菇房的空氣相對濕度至75-85%,CO2濃度調節至0.8-2.2%,溫度控制在13-18℃,保持5-7天,直至所述杏鮑菇二次出菇的子實體采收。其中,CO2濃度調節具體是在菇蕾生長前期將CO2濃度由0.8%逐步調控至2.2%,保持1-2天,菇蕾生長后期再將CO2濃度逐步回控至0.8%。
現行的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模式是只出一潮菇,第二潮菇因為產量和性狀達不到商品菇的市場要求而沒有價值,本發明提供的使杏鮑菇二次出菇的栽培方法,使得杏鮑菇在采摘完一潮菇后再出一潮符合市場要求的優質菇,可以使商業產量翻倍,從而在市場價格出現大的波動后仍能保持杏鮑菇的工廠化栽培有合理的利潤,進而確保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以下實施例中所用水均符合GB5749規定。
實施例1
1.調理液的配制
每1000ml水溶液中包括:
VB917-20mg、KH2PO485-107mg、MgSO475-100mg、精簡蛋白胨55-80mg、尿素90-120mg。
2.二次出菇步驟:
原菇房在采摘完一潮菇后,對菇房進行清潔、消毒。
在原出菇房中,剔除無用菌包后,仍按網格狀逐層放置菌包。
2.1菌包要求
要求菌包無雜菌和蟲害,菌絲色澤潔白,菌塊健康。
2.2菌包調理
(1)搔菌:清除菌包表面的殘留菇根、老菌皮、去除不良附著物。
(2)補液:輸入配制好的調理液,調理液輸入速度為33.4mL/s,結合補充菌包生理用水,補充至菌包培養料相對含水量50%-55%。
(3)培菌:將所得菌包在18-22℃、空氣相對濕度70-85%、遮光率80-90%的條件下培養5~7天。
2.3催蕾
待菌包表層50%己現白色絨狀菌絲體時,增加空氣相對濕度至90%~95%,調節溫度至10-14℃,光照強度450-1500Lx,CO2濃度為0.5%-0.7%,保持1-2天,減少通風。其中,催蕾期間的菇房溫度與培菌期間的所述菇房溫度相比,降低幅度控制在8-12℃。
2.4疏蕾
每包留2-3個長勢好的大蕾。
2.5出菇管理
(1)溫度:菇蕾生長前期(1-3天)控制溫度在13-16℃之間,之后保持不變。
(2)濕度:菇蕾生長前期(1-3天)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中后期(4-7天)即菇蕾開始膨大時逐步降低至75%-80%。
(3)CO2濃度
調控菇房CO2濃度在0.8%-2.2%,具體是在菇蕾生長前期將CO2濃度由0.8%逐步調控至2.2%,保持1-2天,菇蕾生長后期(5-7天)再將CO2濃度逐步回控至0.8%。
(4)光照
菇蕾生長前期控制菇房光照強度在500-800Lx,后期300-500Lx,直至杏鮑菇二次出菇的子實體采收。
最終所得菌包的平均產量是每個菌包產量為170克,其中子實體為:柄長8cm,直徑3cm,菇蓋直徑4.5cm。
實施例2
1.調理液的配制
每1000ml水溶液中包括:
VB917-20mg、KH2PO485-107mg、MgSO475-100mg、精簡蛋白胨55-80mg、尿素90-120mg。
其中,所述生長調節劑是由杏鮑菇菇柄碎屑(簡稱下腳料)浸提得到。具體是將每10公斤下腳料粉碎,加水10公斤、95%醫用酒精500ml,浸泡24小時,過濾得上清液而獲得所述生長調節劑。
2.二次出菇步驟:
經過與實施例1相同條件的栽培管理。
最終所得菌包的平均產量是每個菌包產量為276克,其中子實體為:柄長14.7cm,直徑5.6cm,菇蓋直徑6.1cm。
比較實施例1
除未加本發明的調理液以外,采用與實施例1相同條件的栽培管理。最終所得菌包的平均產量是每個菌包產量為65克,其中子實體為:菌柄長5.1cm,直徑2.4cm,菌蓋3.2cm。
通過比較實施例可已看出,通過使用本發明的調理液后得到的第二潮菇,產量和性狀明顯優于未使用調理液得到的第二潮菇。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