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種植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伸縮式蔬菜種植大棚。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大棚支架都是采用多單獨的支撐桿通過繩子綁定形成,這種支架拆裝比較麻煩。此外,由于季節(jié)的不同,農作物不同,有事需要大棚保溫,有時不需要,支撐桿使用一次便丟棄,下次使用時采用新的支撐桿,頻繁的拆裝比較浪費資源,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伸縮式蔬菜種植大棚,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大棚拆裝比較麻煩的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伸縮式蔬菜種植大棚,包括前棚體、后棚體和兩根平行的導軌。前棚體包括前支架、前連桿、前塑料膜和前U形桿,前連桿有兩根且前后方向水平設置,兩根前連桿的前端分別固定在前支架的左右兩側,前U形桿有多根,前U形桿的兩根支桿分別套接在兩根前連桿上。前塑料膜覆蓋在前U形桿。后棚體包括后支架、后連桿、后塑料膜和后U形桿,后連桿有兩根且前后方向水平設置,兩根后連桿的后端分別固定在后支架的左右兩側,后U形桿有多根,后U形桿的兩根支桿分別套接在兩根后連桿上。后塑料膜覆蓋在后U形桿。前連桿和后連桿均為伸縮桿。兩根前連桿分別與兩根后連桿通過可拆的方式連接。兩根前連桿分別與兩根后連桿連接在一起時,前棚體和后棚體構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兩根導軌分別設置在前支架與后支架之間的左右兩側,兩根導軌均鋪設在地面上且均前后方向平行設置,兩根導軌上均設有定位孔。前U形桿和后U形桿均開口向下,前U形桿的兩個下端均設有通過螺紋沿著前U形桿上下移動的前螺紋套管,兩個螺紋套管分別插接在兩根導軌的定位孔內;后U形桿的兩個下端均設有通過螺紋沿著后U形桿上下移動的后螺紋套管,兩個后螺紋套管分別插接在兩根導軌的定位孔內。
進一步,大棚還包括螺紋管,前連桿的后端設有外螺紋,后連桿的前端設有外螺紋,前連桿的后端與后連桿的前端通過螺紋管相連。便于前連桿與后連桿的拆裝。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本發(fā)明包括前棚體和后棚體兩部分,減輕了折疊時的重量;前棚體通過前U形桿在前連桿上的滑動,便可以實現(xiàn)前棚體的收放;通過前螺紋套管插入定位孔內可以固定前U形桿的位置;連接桿可以伸縮,方便折疊。后棚體與前棚體的工作原理相同。本發(fā)明方便拆裝,不使用時,可以折疊收起;使用時,可以隨時展開;可以多次使用,節(jié)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采用導軌可以防止前后螺紋套管收到地面的腐蝕。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中本發(fā)明中整個架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和圖2,一種伸縮式蔬菜種植大棚,包括前棚體、后棚體和兩根平行的導軌1。
前棚體包括前支架2、前連桿3、前塑料膜4和前U形桿5,前連桿3有兩根且前后方向水平設置,兩根前連桿3的前端分別固定在前支架2的左右兩側,前U形桿5有多根,前U形桿5的兩根支桿分別套接在兩根前連桿3上。前塑料膜4覆蓋在前U形桿5。
后棚體包括后支架6、后連桿7、后塑料膜8和后U形桿9,后連桿7有兩根且前后方向水平設置,兩根后連桿7的后端分別固定在后支架6的左右兩側,后U形桿9有多根,后U形桿9的兩根支桿分別套接在兩根后連桿7上。后塑料膜8覆蓋在后U形桿9。
前連桿3和后連桿7均為伸縮桿。兩根前連桿3分別與兩根后連桿7通過可拆的方式連接。兩根前連桿3分別與兩根后連桿7連接在一起時,前棚體和后棚體構成一個密閉的空間。
兩根導軌1分別設置在前支架2與后支架6之間的左右兩側,兩根導軌1均鋪設在地面上且均前后方向平行設置,兩根導軌1上均設有定位孔。
前U形桿5和后U形桿9均開口向下,前U形桿5的兩個下端均設有通過螺紋沿著前U形桿5上下移動的前螺紋套管11,兩個螺紋套管11分別插接在兩根導軌1的定位孔內;后U形桿9的兩個下端均設有通過螺紋沿著后U形桿9上下移動的后螺紋套管12,兩個后螺紋套管12分別插接在兩根導軌1的定位孔內。
大棚還包括螺紋管10,前連桿3的后端設有外螺紋,后連桿7的前端設有外螺紋,前連桿3的后端與后連桿7的前端通過螺紋管10相連。
折疊時,將全部前螺紋套管11旋轉上移脫離定位孔,然后使前U形桿5沿著前連接桿朝向前支架2滑動,從而堆放在一起;然后對后棚體進行同樣的工作,然后旋轉螺紋管10,使前連桿3和后連桿7分離并收縮,折疊完成。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但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