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
背景技術:
農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耕作深度,用畜力步犁耕地,梨底不平,耕地深度一般只有12厘米左右,而且不能很好的翻土,小型拖拉機帶單鏵或雙鏵犁耕地以及旋耕機耕作質量雖然比畜力步犁好,但耕深一般也只有14到16厘米,長此以往,熟土層厚度減少,犁底層厚度增加,很難滿足農作物生長發育時對土壤的要求,糧食產量就會受到影響。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所述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包括第一本體、設置于所述第一本體上的第一旋轉軸、位于所述第一本體上方的第一調節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本體右側的第二本體、設置于所述第二本體上的深耕結構、位于所述深耕結構上方的固持裝置及位于所述固持裝置左側的連接裝置,所述第一本體上設有位于左側的三角塊、位于下表面的第一凹槽、設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上的第一滾輪、位于下方的第一固定塊、位于右側的第二凹槽及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旋轉軸上設有第一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下方的第二連接桿及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桿右側的第一深耕刀,所述第一調節裝置包括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右側的第一調節桿、位于所述第一調節桿右側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一調節桿左側的第一彈簧,所述第二本體上設有第三凹槽、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位于下表面的第四凹槽、設置于所述第四凹槽上的第二滾輪、位于下方的第二固定塊、第二支架及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矩形孔,所述深耕結構包括移動桿、位于所述移動桿下方的第二深耕刀、位于所述第二深耕刀右側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移動桿左右兩側的固定桿、位于所述固定桿上方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移動桿上方的第四彈簧,所述固持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右側的握持框、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第一固定架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方的第二固定架,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三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右側的第四連接桿及位于所述第四連接桿下方的第五連接桿。
所述三角塊的橫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塊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本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三角塊的左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一本體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連接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軸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連接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軸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上設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深耕刀呈L型,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下端與第二連接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深耕刀的上表面固定倆接。
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本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本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
所述第一調節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軸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調節桿的上端穿過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一本體的上方,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調節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移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移動桿穿過所述第四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本體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深耕刀呈L型,所述移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深耕刀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深耕刀上設有透孔。
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深耕刀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豎直向上且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本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固定桿呈長方體,所述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移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固定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實現最大深度的對土壤進行深耕,深耕效果好,并且能夠使得植物得到更好的生長,并且其深耕效率高,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包括第一本體1、設置于所述第一本體1上的第一旋轉軸2、位于所述第一本體1上方的第一調節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本體1右側的第二本體4、設置于所述第二本體4上的深耕結構5、位于所述深耕結構5上方的固持裝置6及位于所述固持裝置6左側的連接裝置7。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本體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本體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本體1上設有位于左側的三角塊11、位于下表面的第一凹槽12、設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2上的第一滾輪13、位于下方的第一固定塊14、位于右側的第二凹槽15及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5上的第一通孔16。所述三角塊11的橫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塊11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三角塊11的左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一凹槽12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凹槽12自所述第一本體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滾輪1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2中且與所述第一本體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2中旋轉。所述第一固定塊14呈鉤狀,所述第一固定塊14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4可以用于固定住本發明。所述第二凹槽15呈四分之一圓柱體狀。所述第一通孔16呈傾斜狀,所述第一通孔1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凹槽15相通,所述第一通孔1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上表面相通。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旋轉軸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旋轉軸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15中且與所述第一本體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轉軸2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15內旋轉。所述第一旋轉軸2上設有第一連接桿21、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21下方的第二連接桿22及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桿22右側的第一深耕刀23。所述第一連接桿2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桿21呈傾斜狀,所述第一連接桿2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軸2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21上設有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二通孔2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連接桿22呈傾斜狀,所述第二連接桿2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軸2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22上設有第三通孔221,所述第三通孔2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深耕刀23呈L型,所述第一連接桿21的下端與第二連接桿2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深耕刀23的上表面固定倆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調節裝置3包括第一豎桿31、位于所述第一豎桿31右側的第一調節桿32、位于所述第一調節桿32右側的第一支架33及位于所述第一調節桿32左側的第一彈簧35。所述第一豎桿3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3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3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3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3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33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調節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旋轉軸2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調節桿32的上端穿過第一通孔16延伸至所述第一本體1的上方。所述第一彈簧35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35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5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調節桿3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本體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本體4呈L型,所述第二本體4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本體4上設有第三凹槽41、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42、位于下表面的第四凹槽43、設置于所述第四凹槽43上的第二滾輪44、位于下方的第二固定塊45、第二支架46及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矩形孔47。所述第三凹槽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凹槽41自所述第二本體4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所述第四通孔42呈長方體。所述第四凹槽43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四凹槽43自所述第二本體4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滾輪44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44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43中且與所述第二本體4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44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43中旋轉。所述第二固定塊45呈鉤狀,所述第二固定塊45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本體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6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6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本體4固定連接。所述矩形孔47呈長方體狀,所述矩形孔47貫穿所述第二本體4的上下表面。
如圖1所示,所述深耕裝置5包括移動桿51、位于所述移動桿51下方的第二深耕刀52、位于所述第二深耕刀52右側的第三支架5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53上方的第二彈簧54、位于所述移動桿51左右兩側的固定桿55及位于所述固定桿55上方的第三彈簧56及位于所述移動桿51上方的第四彈簧57。所述移動桿51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桿51豎直放置,所述移動桿51穿過所述第四通孔42且與所述第二本體4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桿51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深耕刀52呈L型,所述移動桿5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深耕刀5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深耕刀52上設有透孔521,方便土壤經過。所述第三支架5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深耕刀5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3的另一端豎直向上且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41中且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41中上下移動。所述第二彈簧54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5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本體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4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5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5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固定桿55呈長方體,所述固定桿55呈水平狀,所述固定桿55的一端與所述移動桿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56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彈簧56的下端與所述固定桿5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7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57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固持裝置6包括第一支撐桿6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61右側的握持框62、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61左側的第一固定架63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63上方的第二固定架64。所述第一支撐桿6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6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6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本體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框62呈凹字形,所述握持框62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6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架63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6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本體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架63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56及第四彈簧57與所述第一固定架6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64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64的一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架6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6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61的側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連接裝置7包括第三連接桿71、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71右側的第四連接桿74及位于所述第四連接桿74下方的第五連接桿73。所述第五連接桿73呈L型,所述第五連接桿7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本體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連接桿7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本體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連接桿74呈凹字形,所述第四連接桿7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本體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連接桿7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五連接桿7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71呈長方體,所述第三連接桿71呈水平狀,所述第三連接桿71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71的右端與所述第四連接桿7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使用時,首先使得第一本體1與第二本體4向左側移動,然后通過旋轉第一調節桿32,進而旋轉第一轉軸2,進而可以調節第一深耕刀23的深度,從而可以控制土壤深耕的深度,同時可以調節移動桿51,使得第二深耕刀52的高度調節到需要的深度,從而可以對土壤進行深耕作業,直至深耕完畢。至此,本發明用于農業的土壤深耕機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建筑施工中工程測量設備的支撐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建筑施工中工程測量設備的支撐裝置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建筑施工中工程測量設備的支撐裝置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建筑施工中工程測量設備的支撐裝置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建筑施工中工程測量設備的支撐裝置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