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雙軸承繞線輪、及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
背景技術:
在以往的雙軸承繞線輪中,為了實現卷筒的輕量化,在卷筒的卷線軀干部處,形成有多個孔部(參照專利文獻1)。詳細地說,在該卷筒中,多個孔部在一對凸緣部間,被在卷線軀干部處整體地設置。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反沖(backlash)而利用磁力將卷筒制動的卷筒制動裝置被提出(參照專利文獻2、3)。在該卷筒制動裝置中,根據穿過卷筒的磁通的數量,使卷筒的制動力變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14544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20022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309158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的雙軸承繞線輪中,在卷筒的卷線軀干部上,多個孔部被整體地形成,所以為了將該卷筒如專利文獻2那樣地制動,需要像專利文獻3那樣,使有底筒狀的導電體與卷筒一體地旋轉。因此,即使設置孔部來進行輕量化(減少慣性),也因導電體的重量(慣性)會增加,所以難以將卷筒充分地制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軸承繞線輪,前述雙軸承繞線輪能夠實現卷筒的輕量化,并且能夠對于卷筒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1)涉及本發明的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具備繞線輪主體、手柄、卷筒、卷筒制動部。手柄被旋轉自如地裝配于繞線輪主體。卷筒被以能夠與手柄的旋轉聯動地旋轉的方式設置于繞線輪主體。卷筒具有卷線軀干部和一對凸緣部。卷線軀干部具有有孔筒部和無孔筒部。有孔筒部具有至少一個孔部。無孔筒部被與有孔筒部一體地形成。一對凸緣部被分別設置于卷線軀干部的兩端部。卷筒制動部被設置于繞線輪主體。卷筒制動部使磁力至少作用于無孔筒部,由此能夠將卷筒制動。
在本雙軸承繞線輪中,卷線軀干部具有有孔筒部,所以能夠實現卷筒的輕量化。此外,使卷筒制動部的磁力作用于卷線軀干部的無孔筒部,所以能夠相對于卷筒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2)在涉及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卷筒制動部被以能夠與無孔筒部的內周面相對的方式設置于繞線輪主體。由此,在上述的效果的基礎上,還能夠實現雙軸承繞線輪的小型化。
(3)在涉及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在有孔筒部的內周面處,形成有向徑向內側突出的肋部,由此,即使孔部被設置于有孔筒部,也能夠確保有孔筒部的強度及剛性。此外,即使孔部被設置于有孔筒部,也能夠使有孔筒部及無孔筒部之間的強度差及剛性差變小。即,能夠抑制有孔筒部及無孔筒部之間的變形量的差。
(4)在涉及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肋部為在有孔筒部的內周面處在周向上延伸的環狀肋。由此,能夠更有效地抑制有孔筒部及無孔筒部之間的變形量的差。
(5)在涉及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無孔筒部的內周面具有小徑部和比小徑部的直徑大的大徑部。卷筒制動部被以能夠與小徑部相對的方式設置于繞線輪主體。
該情況下,能夠以無孔筒部的內周面的小徑部和大徑部的邊界為基準,管理作用于小徑部的卷筒制動部的磁力。即,能夠相對于卷筒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6)在涉及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無孔筒部的內周面還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階梯部。階梯部將小徑部及大徑部連接,這樣地構成,也能夠得到與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7)在涉及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中,小徑部經由階梯部與大徑部連接,大徑部被與一個凸緣部連續地形成。這樣地構成,也能夠得到與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8)涉及本發明的一方面的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具備筒狀的卷線軀干部、一對凸緣部。在卷線軀干部的外周,纏繞釣魚線。一對凸緣部被分別設置于卷線軀干部的兩端部。
這里,卷線軀干部具有有孔筒部和無孔筒部。有孔筒部被設置于一對凸緣部的一側。有孔筒部在外周具有貫通孔。無孔筒部被設置于一對凸緣部的另一側。在這樣的結構中,若使磁力式的卷筒制動部與卷線軀干部的無孔筒部的內周面相對,則能夠實現輕量化,并且能夠在不追加有底筒狀的導電體的情況下,對卷筒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根據本發明,能夠實現卷筒的輕量化,且能夠相對于卷筒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附圖說明
圖1是采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雙軸承繞線輪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繞線輪主體內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3是卷筒的剖視圖及側視圖。
圖4是卷筒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5是卷筒及卷筒制動機構的放大剖視圖。
圖6是卷筒及卷筒制動機構的放大剖視圖(第2筒部在軸向上移動的情況)。
圖7是卷筒制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雙軸承繞線輪的結構>
圖1表示采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雙軸承繞線輪。如圖1及圖2所示,雙軸承繞線輪具備繞線輪主體1、手柄3、卷筒5、卷筒制動機構7。
以下,有時把將釣魚線向前方放出的方向表述為“前方”,把與將釣魚線向前方放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述為“后方”。此外,有時把繞線輪主體1被裝配于釣魚竿的一側表述為“下方”,把與繞線輪主體1被裝配于釣魚竿的一側相反的方向表述為“上方”。
此外,卷筒軸16延伸的方向、小齒輪36延伸的方向及蝸桿軸23延伸的方向實質上是相同的方向。因此,有時將這些方向在以下說明中表述為“軸向”。另外,在之后說明卷筒軸16、小齒輪36及蝸桿軸23。
(繞線輪主體)
繞線輪主體1如圖2所示,具有框4、第1側罩9及第2側罩11、被裝配于框4的上部的拇指座13(參照圖1)。
框4具有第1側板15、第2側板17、多個連結部(圖中未示出)。第1側板15及第2側板17被配置成,隔開既定的間隔,互相相對。詳細地說,第1側板15被設置于與手柄3相反的一側,第2側板17被設置于手柄3側。在第1側板15及第2側板17處,形成有能夠配置卷筒5的開口15a、17a。多個連結部將第1側板15及第2側板17連結。
在開口15a處,固定有制動器殼19。制動器殼19是有底筒狀的殼部件。制動器殼19例如借助卡口構造(bayonetstructure)被裝配于第1側板15的開口15a。此外,在開口15a處,經由制動器殼19配置用于抑制拋投時的反沖的卷筒制動機構7。
第1側罩9在與手柄3相反的一側,被裝配于框4,例如被裝配于第1側板15。第2側罩11在手柄3側,被拆裝自如地裝配于框4,例如被裝配于第2側板17。在第1側罩9及制動器殼19之間,配置用于操作卷筒制動機構7的操作抓手63。
在框4上,配置有卷筒5、水平卷繞機構21、離合器操作桿26。
水平卷繞機構21是用于將釣魚線均勻地纏繞于卷筒5的機構。水平卷繞機構21具有引導筒22、蝸桿軸23、線引導件24。引導筒22將線引導件24在軸向上引導。引導筒22被固定于第1側板15及第2側板17之間。蝸桿軸23被旋轉自如地配置于引導筒22內。在蝸桿軸23上形成有螺旋狀槽,線引導件24嚙合于螺旋狀槽。
根據該結構,若蝸桿軸23借助齒輪機構25(之后進行說明)旋轉,則線引導件24沿引導筒22往復移動。由此,被插通于線引導件24的釣魚線被均勻地纏繞于卷筒5。
離合器操作桿26在第1側板15及第2側板17之間,被配置于卷筒5的后方。離合器操作桿26被構成為,在上下方向上能夠滑動。離合器操作桿26能夠經由離合器凸輪(圖中未示出),使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之后進行說明)工作。
在框4及第2側罩11之間,配置有齒輪機構25、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離合器機構29、曳力機構31、拋投控制機構33。
齒輪機構25將來自手柄3的旋轉力傳遞至卷筒5及水平卷繞機構21。齒輪機構25具有驅動齒輪35、小齒輪36、第1齒輪37、第2齒輪38。
驅動齒輪35被裝配成,相對于驅動軸30能夠一體地旋轉且能夠相對旋轉。詳細地說,驅動齒輪35借助曳力機構31,相對于驅動軸30一體地旋轉或相對旋轉。小齒輪36被能夠旋轉地支承于第2側板17。小齒輪36被以在軸向上移動自如的方式裝配于卷筒軸16。小齒輪36實質上形成為筒狀。在小齒輪36的中心插通有卷筒軸16。
小齒輪36嚙合于驅動齒輪35。第1齒輪37被固定于蝸桿軸23的端部。第2齒輪38被不能旋轉地固定于驅動軸30,與第1齒輪37嚙合。根據該結構,若驅動軸30旋轉,則嚙合于第2齒輪38的第1齒輪37旋轉。這樣,借助該第1齒輪37的旋轉,蝸桿軸23旋轉。由此,如上所述,水平卷繞機構21進行工作。
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與離合器操作桿26的操作對應,進行離合器機構29的卡合脫離。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具有離合器軛39。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借助離合器操作桿26的操作,使離合器軛39與卷筒軸16的軸芯平行地移動。由此,離合器機構29斷開,卷筒5旋轉自如。此外,若驅動軸30在線卷繞方向上旋轉,則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使離合器軛39移動,使得離合器機構29自動地接通。
離合器機構29進行驅動軸30及卷筒軸16的連結、和驅動軸30及卷筒軸16的連結解除。離合器機構29由小齒輪36的嚙合部36b、將卷筒軸16在徑向上貫通的離合器銷16a構成。
在此,小齒輪36具有齒部36a、嚙合部36b、窄部36c。齒部36a被設置于小齒輪36的一端部,與驅動齒輪35嚙合。嚙合部36b被設置于小齒輪36的另一端部。在嚙合部36b處,形成有能夠卡合于離合器銷16a的凹部。窄部36c被設置于齒部36a和嚙合部36b之間。在窄部36c處,卡合有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的離合器軛39。
離合器銷16a能夠卡合于嚙合部36b的凹部。例如,若小齒輪36借助離合器卡合脫離機構27的離合器軛39沿卷筒軸16移動,則嚙合部36b的凹部從離合器銷16a脫離。這樣,驅動軸30及卷筒軸16的連結被解除。在該情況下,來自驅動軸30的旋轉不被傳遞至卷筒5。即,該狀態為離合器斷開狀態。
另一方面,若驅動軸30在線卷繞方向上旋轉,則離合器銷16a卡合于嚙合部36b的凹部。這樣,驅動軸30及卷筒軸16被連結。該情況下,來著驅動軸30的旋轉被傳遞至卷筒5。即,該狀態為離合器接通狀態。另外,通常狀態為離合器接通狀態。
曳力機構31在線放出時將卷筒5制動。詳細地說,在釣魚線被以超過拖曳力(dragforce)的力拉拽的情況下,曳力機構31工作,卷筒5在線放出方向上旋轉。
曳力機構31具有星形曳力裝置32和摩擦機構34。星形曳力裝置32是用于調節拖曳力的部件。詳細地說,使星形曳力裝置32旋轉,從而摩擦機構34的按壓狀態變化,拖曳力被調節。
摩擦機構34由多個制動板構成。摩擦機構34被配置于單向離合器43及驅動齒輪35之間。例如,在釣魚線被以超過拖曳力的力拉拽、卷筒5在線放出方向上旋轉的情況下,摩擦機構34工作,驅動齒輪35相對于驅動軸30相對旋轉。
拋投控制機構33通過夾持卷筒軸16的兩端來將卷筒5制動。拋投控制機構33具備帽40、第1摩擦板41、第2摩擦板42。第1摩擦板41及第2摩擦板42與卷筒軸16的兩端接觸,將卷筒軸16夾持。例如,在帽40被旋轉的情況下,借助第1摩擦板41及第2摩擦板42將卷筒軸16夾持的夾持力被調整。由此,卷筒5的制動力被調整。
(手柄)
手柄3被能夠旋轉地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詳細地說,如圖1及圖2所示,手柄3被配置于繞線輪主體1的側方,被旋轉自如地裝配于繞線輪主體1。驅動軸30以能夠一體地旋轉的方式被裝配于手柄3。驅動軸30被能夠旋轉地支承于第2側板17及第2側罩。在此,驅動軸30經由軸承被能夠旋轉地支承于第2側板17,經由單向離合器43被能夠旋轉地支承于第2側罩。單向離合器43限制線放出方向的驅動軸30的旋轉,允許線卷繞方向的驅動軸30的旋轉。單向離合器43被裝配于第2側罩11,將驅動軸30支承。該情況下,手柄3的旋轉即驅動軸30旋轉經由單向離合器43及曳力機構31被傳遞至驅動齒輪35,卷筒5旋轉。
(卷筒)
卷筒5例如是鋁合金制的,是非磁性的導電體。如圖1及圖2所示,卷筒5以能夠與手柄3的旋轉聯動地旋轉的方式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如圖3所示,卷筒5具有卷線軀干部51、一對凸緣部59、裝配部61。
以下,有時將一對凸緣部59的一個、例如手柄3側的凸緣部表述為第1凸緣部59a。此外,有時將一對凸緣部59的另一個、例如與手柄3相反的一側的凸緣部表述為第2凸緣部59b。
在卷線軀干部51的外周纏繞釣魚線。卷線軀干部51實質上形成為筒狀。卷線軀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和無孔筒部53。
有孔筒部52是有助于卷筒5的輕量化(減少慣性)的部分。有孔筒部52至少被設置于第1凸緣部59a側。在此,如圖3所示,有孔筒部52由第1凸緣部59a的附近、第1凸緣部59a及第2凸緣部59b的軸向間的中央部構成。
具體而言,有孔筒部52具有第1主體部54、多個孔部54a、肋部54b。第1主體部54實質上被形成為筒狀。第1主體部54形成手柄3側的卷線軀干部51。第1主體部54一體地形成于第1凸緣部59a,且一體地形成于無孔筒部53的第2主體部55(之后進行說明)。
在第1主體部54的外周面纏繞釣魚線。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連接于無孔筒部53的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即,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被與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連續地形成。此外,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被連續地連接于第1凸緣部59a的外表面。
多個孔部54a分別是將第1主體部54從內周面朝向外周面貫通的貫通孔。即,多個孔部54a分別是在徑向上貫通的貫通孔。多個孔部54a被設置于第1主體部54。具體地說,多個孔部54a被在軸向上,在從第1凸緣部59a及第2凸緣部59b之間的中央部至第1凸緣部59a的范圍內,被形成在第1主體部54的周向上。換言之,多個孔部54a在裝配部61的連接板部(web)61b(之后進行說明)的兩側,在裝配部61的連接板部61b的徑向外側及第1凸緣部59a的附近,被形成在第1主體部54的周向上。
另外,有孔筒部52(第1主體部54)的范圍與設置有多個孔部54a的范圍對應。詳細地說,借助從第1凸緣部59a離開最多的孔部54a的內周面,定義有孔筒部52及無孔筒部53的邊界。在圖3中,將該邊界用虛線表示。
肋部54b被設置于有孔筒部52的內周面。在此,肋部54b被形成為環狀。具體地說,肋部54b被配置于在軸向上相鄰的孔部54a之間。肋部54b以從有孔筒部52的內周面例如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向徑向內側突出的方式,被形成于第1主體部54。此外,肋部54b以在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處在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于第1主體部54。
無孔筒部53是被卷筒制動機構7的磁力制動的部分。如圖3及圖4所示,無孔筒部53被設置于第2凸緣部59b側。
具體地說,無孔筒部53具有第2主體部55、小徑部56、大徑部57、階梯部58。第2主體部55實質上被形成為筒狀。第2主體部55形成與手柄3相反的一側的卷線軀干部51。第2主體部55被與第1主體部54一體地形成,且被一體地形成于第2凸緣部59b。
在第2主體部55的外周面處纏繞釣魚線。即,借助上述的第1主體部54的外周面及第2主體部55的外周面,形成卷線軀干部51的外周面。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被連接于有孔筒部52的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即,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被與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連續地形成。
具體地說,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由小徑部56、大徑部57、階梯部58構成。小徑部56形成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小徑部56經由階梯部58連接于大徑部57。此外,小徑部56連接于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在此,小徑部56的內徑與第1主體部54的內徑為相同直徑。
卷筒制動機構7能夠與小徑部56相對。在此,由小徑部56及階梯部58形成的角部p被用作管理作用于小徑部56的卷筒制動機構7的磁力的基準。
例如,角部p在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即小徑部56處,在周向上延伸。借助該角部p,定義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的小徑部56的基準線。在此,小徑部56形成為在軸向上直徑相同。因此,在小徑部56處,能夠將磁通量穿過的面積(磁通量的穿過面積)以角部p為基準,容易地管理。例如,以角部p為基準,磁通量的穿過面積與小徑部56的軸向長度對應地增加,所以能夠使對于卷筒5的制動力的變化穩定。
另外,在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上不設置角部p的情況下,難以定義小徑部56的基準。在該情況下,例如,在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的兩端側設置彎曲部。此外,在兩端的彎曲部之間設置同徑部。在該結構中,在彎曲部的形成時,彎曲部及同徑部的邊界的位置在軸向上可能會不同。由此,同徑部的磁通量的穿過面積與設置角部p的情況相比難以穩定。即,難以使對于卷筒5的制動力的變化穩定。
大徑部57形成為比小徑部56直徑大。大徑部57形成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大徑部57經由階梯部58被連接于小徑部56。大徑部57被連續地連接于第2凸緣部59b的外表面。
階梯部58是連接小徑部56及大徑部57的部分。階梯部58在周向上延伸,在小徑部56及大徑部57間形成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詳細地說,階梯部58從小徑部56向大徑部57直徑變大,形成第2主體部55的內周面。
如圖3所示,第1及第2凸緣部59a、59b實質上被形成為盤狀。第1及第2凸緣部59a、59b被分別設置于卷線軀干部51的兩端部。詳細地說,第1及第2凸緣部59a、59b分別以從卷線軀干部51的端部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方式,一體地形成于卷線軀干部51的端部。另外,在此,將包括卷線軀干部51的外周面的曲面、比該曲面靠徑向外側的部分概括地定義為第1及第2凸緣部59a、59b。第1及第2凸緣部59a、59b和卷線軀干部51的邊界在圖4中被用虛線表示。
如圖3所示,裝配部61具有凸臺部61a、連接板部61b。凸臺部61a實質上被形成為筒狀。凸臺部61a被裝配于卷筒軸16。詳細地說,凸臺部61a借助固定機構例如花鍵連接(セレーション結合),被不能旋轉地固定于卷筒軸16。連接板部61b實質上被形成為圓環狀。連接板部61b將凸臺部61a和卷線軀干部51連結。詳細地說,連接板部61b被一體地形成于凸臺部61a的外周面和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
如圖2及圖3所示,卷筒軸16被以能夠與卷筒5一體地旋轉的方式裝配于卷筒5。卷筒軸16將第2側板17貫通,延伸至第2側罩11。卷筒軸16的一端部經由軸承被旋轉自如地支承于第2側罩11。此外,卷筒軸16的另一端部經由軸承被旋轉自如地支承于制動器殼19。進而,如上所述,卷筒軸16在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之間,被固定于卷筒5(裝配部61的凸臺部61a)。由此,卷筒軸16與卷筒5一同旋轉。
(卷筒制動機構)
卷筒制動機構7能夠用磁力將卷筒5制動。詳細地說,卷筒制動機構7對卷筒5施加與卷筒5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將卷筒5制動。在此,卷筒制動機構7將與卷筒5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至少施加于卷筒5的無孔筒部53,將卷筒5制動。
如圖2所示,卷筒制動機構7被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詳細地說,如圖5及圖6所示,卷筒制動機構7經由制動器殼19被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制動器殼19具有筒部19a、多個貫通孔19b。卷筒制動機構7被設置于筒部19a。在筒部19a的內周部,設置用于將卷筒軸16支承的軸承。在多個貫通孔19b處,卡合有用于操作卷筒制動機構7的操作抓手63(之后進行說明)。
如圖5至圖7所示,卷筒制動機構7具有磁性體71、筒狀的第1筒部73、筒狀的第2筒部75、彈簧部件77、防脫部件79。另外,在該情況下,可以將卷筒制動機構7考慮成卷筒制動部的一例,也可以將磁性體71考慮成卷筒制動部的一例。
磁性體71通過使磁力作用于卷筒5,將卷筒5的旋轉制動。磁性體71例如由多個磁鐵71a構成。作為多個磁鐵71a,例如使用永久磁鐵。
多個磁鐵71a被固定于第2筒部75的外周部。在此,多個磁鐵71a在周向上隔開既定的間隔,被固定于第2筒部75的外周部。
如圖4至圖6所示,多個磁鐵71a被以能夠與卷筒5的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相對的方式設置。詳細地說,多個磁鐵71a被以能夠與卷線軀干部51的無孔筒部53的內周面相對的方式設置。更詳細地說,多個磁鐵71a被以能夠與無孔筒部53的小徑部56相對的方式設置。
如圖5及圖6所示,第1筒部73被裝配于制動器殼19的筒部19a的外周部。詳細地說,第1筒部73的內周部被裝配于制動器殼19的筒部19a的外周部。具體地說,如圖7所示,第1筒部73具有被卡合部73a。在被卡合部73a處,第2筒部75的卡合部75a(之后進行說明)進行卡合。例如,被卡合部73a被形成為凹狀。
如圖5及圖6所示,第2筒部75被裝配于第1筒部73的外周部。詳細地說,第2筒部75被以相對于第1筒部73的外周部能夠相對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的方式裝配。具體地說,如圖7所示,第2筒部75具有卡合部75a。卡合部75a被設置于第2筒部75的內周部。卡合部75a卡合于被卡合部73a而被引導,前述被卡合部73a被形成于第1筒部73。詳細地說,若卡合部75a在卡合于被卡合部73a的同時移動,則第2筒部75及多個磁鐵71a相對于第1筒部73一邊相對旋轉一邊在軸向上移動。
如圖5至圖7所示,彈簧部件77是用于對第2筒部75施力的部件。詳細地說,彈簧部件77將第2筒部75向制動器殼19側(圖5及圖6的左側)施力。彈簧部件77被配置于防脫部件79和第2筒部75之間。彈簧部件77例如是圓錐螺旋彈簧。彈簧部件77被使用例如sus303等非磁性材料來形成,使得不被磁鐵71a吸引。
防脫部件79是用于防止彈簧部件77脫離的部件。防脫部件79被裝配于第1筒部73。具體地說,使防脫部件79的外螺紋部與第1筒部73的內螺紋部螺紋接合,從而防脫部件79被裝配于第1筒部73。
在這樣的卷筒制動機構7中,與卷筒5的旋轉對應,卷筒5的制動力被調整。詳細地說,在多個磁鐵71a和卷筒5的卷線軀干部51(無孔筒部53的小徑部56)在徑向上相對的狀態下,在卷筒5旋轉的情況下,與卷筒5的轉數(旋轉速度)相對應,卷筒5的制動力被調整。
具體地說,在卷筒5被配置于磁鐵71a的磁場的狀態下,若卷筒5旋轉,則產生與卷筒5的轉數對應的渦流。由于此渦流的產生,與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在卷筒5上。由此,卷筒5被與旋轉速度對應地制動。
這樣,與卷筒5的制動力對應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第2筒部75。借助該反作用力,第2筒部75相對于第1筒部73旋轉。與該第2筒部75的旋轉量對應,卡合部75a沿被卡合部73a移動。這樣,第2筒部75及磁鐵71a相對于第1筒部73旋轉的同時在軸向上移動。
由此,卷筒5的卷線軀干部51(無孔筒部53的小徑部56)和磁鐵71a的相對面積變化,卷筒5的制動力變化。另外,相對范圍對應于,在徑向上卷筒5的卷線軀干部51(無孔筒部53的小徑部56)與磁鐵71a相對的部分的面積。
操作抓手63是用于設定卷筒5的初始制動力的部件。如圖5及圖6所示,操作抓手63具有圓形的抓手部63a、多個按壓部63b。抓手部63a從在第1側罩9處形成的開口9a露出。多個按壓部63b分別從抓手部63a突出。多個按壓部63b分別被插通于貫通孔19b,以能夠按壓第1筒部73的方式與第1筒部73抵接。
抓手部63a被旋轉自如地支承于開口9a。抓手部63a包括將抓手部63a的旋轉變換為按壓部63b的軸向移動的凸輪機構(圖中未示出)。由此,若將抓手63a順時針旋轉,則第1筒部73被按壓部63b按壓,第1筒部73、第2筒部75及磁鐵71a朝向卷筒5在軸向(圖3的右側)上移動。結果,穿過卷筒5的磁通的數量增加,對于卷筒5的初始制動力變強。
另一方面,若將抓手部63a逆時針旋轉,則第1筒部73、第2筒部75、及磁鐵71a以從卷筒5離開的方式在軸向(圖3的左側)上移動。結果,穿過卷筒5的磁通的數量減少,對于卷筒5的初始制動力變弱。
<雙軸承繞線輪的動作>
在此,對繞線輪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通常狀態下,離合器軛39是被推向內側而離合器接通的狀態。結果,來自手柄3的旋轉力經由驅動軸30、驅動齒輪35、小齒輪36及卷筒軸16被傳遞至卷筒5。即,若將手柄3旋轉,則卷筒5在線卷繞方向上旋轉。
在進行拋投的情況下,為了抑制反沖,使操作抓手63轉動,調整初始制動力。在欲抑制整體的制動力的情況下,將操作抓手63逆時針旋轉,使磁鐵71a從卷筒5離開即可。若使操作抓手63逆時針旋轉,則借助凸輪作用,磁鐵71a向從卷筒5離開的方向移動。由此,穿過卷筒5的磁通的數量減少,整體的制動力變弱。
另一方面,在欲將整體的制動力變大的情況下,將操作抓手63順時針旋轉,使磁鐵71a接近卷筒5即可。若使操作抓手63順時針旋轉,則借助凸輪作用,磁鐵71a向接近卷筒5的方向移動。由此,穿過卷筒5的磁通的數量增加,整體的制動力變強。
接著,若離合器操作桿26被推向下方,則借助離合器操作桿26的移動,離合器軛39向手柄3側移動,小齒輪36在相同方向上移動。結果,呈離合器斷開狀態。在該離合器斷開狀態下,來自驅動軸30的旋轉不被傳遞至卷筒5及卷筒軸16,卷筒5能夠自由地旋轉。若在離合器斷開狀態下,一邊用拇指撥弄(thumbing)卷筒,一邊以卷筒軸16沿著鉛垂面的方式使繞線輪傾向軸向,揮動釣魚竿,則魚餌被投出,卷筒5在線放出方向上旋轉。
若在磁鐵71a與卷筒5的卷線軀干部51(無孔筒部53的小徑部56)相對的狀態下,卷筒5旋轉,則制動力對卷筒5作用。這樣在卷筒5被制動的狀態下,在第2筒部75上作用與制動力對應的反作用力。然后,若借助該反作用力,第2筒部75旋轉,則卡合部75a由被卡合部73a引導而移動。這樣,第2筒部75及磁鐵71a朝向手柄3側(圖4的右側)在軸向上移動。
在此,若卷筒5的轉數(旋轉速度)增加,則與制動力對應的反作用力也變大。這樣,第2筒部75及磁鐵71a向卷筒5的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部移動。由此,作用于卷筒5的磁通的數量增加,相對于卷筒5的制動力變強。另一方面,隨著卷筒5的轉數(旋轉速度)減少,對應于制動力的反作用力變小。這樣,使第2筒部75及磁鐵71a借助彈簧部件77,被以從手柄3離開的方式在軸向上移動。由此,作用于卷筒5的磁通的數量減小,對于卷筒5的制動力變弱。這樣,與卷筒5的旋轉對應,卷筒5的制動力被自動地調節。
<總結>
(1)雙軸承繞線輪具備繞線輪主體1、手柄3、卷筒5、卷筒制動機構7。手柄3被旋轉自如地裝配于繞線輪主體1。卷筒5被以能夠與手柄3的旋轉聯動地旋轉的方式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卷筒5具有卷線軀干部51和一對凸緣部59(第1及第2凸緣部59a、59b)。卷線軀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和無孔筒部53。有孔筒部52具有至少一個孔部54a。無孔筒部53與有孔筒部52一體地形成。一對凸緣部59被分別設置于卷線軀干部51的兩端部。卷筒制動機構7被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卷筒制動機構7使磁力至少對無孔筒部53作用,由此能夠將卷筒5制動。
在雙軸承繞線輪中,卷線軀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所以能夠實現卷筒5的輕量化。此外,使卷筒制動機構7的磁力作用于卷線軀干部51的無孔筒部53,所以能夠對于卷筒5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2)在雙軸承繞線輪中,卷筒制動機構7被以能夠與無孔筒部53的內周面相對的方式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由此,在上述效果的基礎上,能夠實現雙軸承繞線輪的小型化。
(3)在雙軸承繞線輪中,在有孔筒部52的內周面處,形成有向徑向內側突出的肋部54b,由此,即使孔部54a被設置于有孔筒部52,也能夠確保有孔筒部52的強度及剛性。此外,即使孔部54a被設置于有孔筒部52,也能夠將有孔筒部52及無孔筒部53之間的強度差及剛性差變小。即,能夠抑制有孔筒部及無孔筒部之間的變形量的差。
(4)在雙軸承繞線輪中,肋部54b為在有孔筒部52的內周面處在周向上延伸的環狀肋。由此,能夠更有效地抑制有孔筒部52及無孔筒部53之間的變形量的差。
(5)在雙軸承繞線輪中,無孔筒部53的內周面具有小徑部56和比小徑部56的直徑大的大徑部57。卷筒制動機構7以能夠與小徑部56相對的方式被設置于繞線輪主體1。
在該情況下,能夠以無孔筒部53的內周面的小徑部56和大徑部57的邊界為基準,管理作用于小徑部56的卷筒制動機構7的磁力。即,能夠對于卷筒5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6)在雙軸承繞線輪中,無孔筒部53的內周面還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階梯部58。階梯部58將小徑部56及大徑部57連接,這樣地構成,也能夠得到與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7)在雙軸承繞線輪中,小徑部56經由階梯部58連接于大徑部57,大徑部57被與一個凸緣部59(第2凸緣部59b)連續地形成。這樣地構成,也能夠得到與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8)雙軸承繞線輪的卷筒5具備筒狀的卷線軀干部51和一對凸緣部59。在卷線軀干部51的外周,纏繞釣魚線。一對凸緣部59被分別設置于卷線軀干部51的兩端部。
在此,卷線軀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和無孔筒部53。有孔筒部52被設置于一對凸緣部59的一側(第1凸緣部59a側)。有孔筒部52在外周具有孔部54a。無孔筒部53被設置于一對凸緣部59的另一側(第2凸緣部59b側)。在這樣的結構中,若使磁性體71(磁鐵71a)與卷線軀干部51的無孔筒部53的內周面相對,則能夠實現輕量化,并且能夠在不追加現有技術那樣的有底筒狀的導電體的情況下,對卷筒5適當地施加制動力。
<其他實施方式>
(a)在前述實施方式中,多個磁鐵71a被配置成在第2筒部75的外周部處在周向上隔開間隔,但磁鐵71a的個數、間隔能夠任意地設定。
(b)在前述實施方式中,為了充分地確保第2筒部75向軸向的移動量,例示了彈簧部件77是圓錐螺旋彈簧的情況,但彈簧部件77也可以是外形為恒定的螺旋彈簧。
(c)在前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況的例子,在卷線軀干部51的內周面處,在小徑部56及大徑部57之間設置階梯部58。也可以將其取代,在小徑部56及大徑部57之間設置環狀槽部。在該情況下,由小徑部56及槽部的壁部形成的角部p能夠作為管理對小徑部56作用的卷筒制動機構7的磁力的基準來使用。
(d)在前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況的例子,多個孔部54a在軸向上,被形成在從一對凸緣部59的軸向之間的中央部至第1凸緣部59a的范圍內。多個孔部54a的形成范圍不限于前述實施方式。例如,若多個孔部54a至少被配置于第1凸緣部59a側的附近,則多個孔部54a的形成范圍可以任意設定。例如,多個孔部54a也可以不形成在一對凸緣部59的軸向之間的中央部,僅形成在第1凸緣部59a的附近。
(e)在前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況的例子,肋部54b在有孔筒部52(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被形成為環狀,但肋部54b的形狀可以任意地形成。例如,也可以是,肋部54b在有孔筒部52(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處,被在周向上間斷地形成。
(f)在前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況的例子,一個肋部54b被形成于有孔筒部52(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但肋部54b的個數可以任意設定。例如,也可以將多個肋部54b在有孔筒部52(第1主體部54)的內周面處在軸向上排列地形成。
(g)在前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況的例子,在卷筒制動機構7處,使磁性體71(磁鐵71a)在軸向上移動,由此相對于卷筒5的制動力被調整,但卷筒制動機構7的結構也可以是其他結構。例如,可以是,將磁性體71(磁鐵71a)在圖4及圖6的位置處固定,使磁性體71(磁鐵71a)在徑向上移動,或使筒狀的屏蔽板在磁性體71(磁鐵71a)及無孔筒部53的徑向之間在軸向上移動。在該情況下,能夠在不設置階梯部58的情況下,調整穿過無孔筒部的磁通的數量。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廣泛地應用于雙軸承繞線輪。
附圖標記說明
1 繞線輪主體
3 手柄
5 卷筒
7 卷筒制動機構
51 卷線軀干部
52 有孔筒部
53 無孔筒部
54a 孔部
54b 肋部
56 小徑部
57 大徑部
58 階梯部
59 凸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