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提純復壯和篩選有益變異的方法,屬于作物育種學領域。
背景技術:
小麥是世界上第二大糧食作物,我國是世界上小麥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作為口糧消費排在三大主糧(水稻、小麥、玉米)的第二位,為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和戰略儲備糧。近5年,中國小麥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36000-37000萬畝之間,總產量維持在1.2億噸左右,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近50年來,小麥總產和單產均提高了5倍多,小麥品種改良對于小麥單產的提高起到了顯著作用。
小麥是自花授粉作物,其混雜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剩余變異,二是機械混雜,三是基因突變。為充分發揮新品種的產量潛力,減少在大田生產過程中的機械混雜、天然雜交等因素,造成品種種性變劣、產量下降、品質變差等影響,必須加強品種的提純復壯和良種繁育工作,確保小麥種子質量要求。
在小麥新品種推廣初期,在品種育成初期的原始群體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剩余變異,一方面為了加快新品種的推廣進度,需要提供純度較高的種子;另一方面,針對該品種存在的性狀弱點,可以從其原始群體的剩余變異中,篩選出保留該品種優點,在一些性狀有所改良,產量潛力更大、穩產性更好的新材料。
提純是去偽存真,去雜選純;復壯是生產與精選優質種子,即在保證種子的品種特性的前提下,生產與精選飽滿、干凈、干燥、發芽率高和發芽勢強的優質種子,以保證種子的播種質量(耿志訓等,關于小麥品種提純復壯效果的研究,種子世界,1983,13-15)。提純復壯是為了較好地保持小麥品種的純度和優良種性,充分發揮該品種的產量潛力,使其在生產上得到較長時間的應用。
近幾十年來,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生產實踐中,探索出多種小麥種子提純復壯和良種繁育方法,主要有三圃制、兩圃制、一圃制、株系循環法、四級繁育程序、一圃三級種子生產技術(穆培源等,小麥良種繁育技術的發展現狀,新疆農墾科技,2002,5:20-24;秦起旺,一圃制繁育小麥良種,農業科技通訊,1980,6:7;聶麗紅等,小麥原種“二圃制”循環制種技術,2012,9:15-16;陸作楣等,論株系循環法,種子,1999,4:3-5,8;張萬松等,農作物四級種子生產程序及其應用,中國農業科學,1997,30(2):27-32;王春平等,四級種子生產程序及其在小麥良種繁育中的應用,河南農業科學,1999,7:5-6;姜書賢等,一圃三級小麥種子生產技術及其應用,麥類作物學報,2000,20(3):95-97)。三圃制經過一次單穗(株)選擇,一次分系比較,實現優中選優,適于在品種退化較嚴重或品種原始群體變異類型較多的情況下采用;由于該方法生產周期長,進行兩次選擇,容易發生遺傳漂移和性狀轉移。兩圃制由三圃制簡化而來,與三圃制相比,少了穗(株)系圃,該方法的穗行圃不進行單收單脫,只是嚴格去除雜行,然后對當選穗行混合收獲脫粒,比較適合對純度較高、性狀穩定的品種進行提純復壯,不適合種子純度較差或性狀分離嚴重的品種。一圃制的技術特點可以概括為“單粒點播,分株鑒定,整株去雜,混合收獲”,該方法適合品種性狀穩定、純度高的品種進行快速擴繁,由于只經過一次田間去雜,選擇強度較小,不適合性狀分離和混雜嚴重的品種。株系循環法的特點是經過第一輪的單株和株行選擇后,在每個當選株系中留出一部分植株作為一下年的株系材料,其余植株混合用來繁殖原種,依此循環,相對于選擇單穗或穗行,選擇單株或種植株行,田間工作量較大,也易導致株間混雜。四級繁育程序由貯藏保存的育種家種子開始,按稀播技術依次種植成原原種圃、原種圃、良種田,經幾個世代重復繁殖而成,該方法的核心是育種家種子,因而育種家種子的數量有時滿足不了生產用種的需求,同時選擇壓力較小,對純度較差的品種進行提純,效果不理想。一圃三級種子生產技術從育種者種子開始,選擇遺傳性狀穩定、具有該品種典型性的單穗設立穗行圃,根據品種生物學特性,在全生育期嚴格去除育種者種子中的分離行、變異行和混雜行,成熟時在具有該品種典型性狀的眾多穗行內選擇單穗,用于下一年穗行圃,其他穗行種子混收后用于點播繁殖,生產原原種,該方法將循環選擇與重復繁殖兩種良種繁育路線相結合,具有省工省時、提高繁殖系數等優點;該技術以穗行作為“保種圃”,每667m2保證有1000個左右穗行,雖然保留了盡可能多的遺傳多樣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種性,但在單穗的選擇和淘汰方面,有較高的技術要求。以上所述的方法中,一些以單穗選擇、建立穗行圃為基礎,其中單穗選擇是在品種繁殖田、穗系圃中選擇典型單穗,或者在眾多的穗行內選擇單穗,一方面需要有豐富的田間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選擇的田間工作量相對比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以上現有小麥品種提純復壯和篩選變異的方法中的問題,提供一種以小麥品種提純復壯和篩選變異的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小麥品種提純復壯和篩選變異的方法,包括逐年篩選,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年篩選:
1)從小麥品種的原始群體中選擇退化小穗數少于2個的優異典型單穗,單穗脫粒后,對籽粒性狀進行評價,淘汰籽粒不飽滿、有病粒的單穗,當選單穗種成穗行圃;
2)在穗行圃中,從苗期至成熟期,去除與育成品種主要特征特性差異明顯、綜合農藝性狀較差的穗行,保留與育成品種主要特征特性有明顯區別、抗病性強、綜合性狀好的優異穗行;
3)成熟后,按照穗行收獲整行單穗,根據病小穗有無、退化小穗數、穗長度等指標,淘汰有病小穗、退化小穗數大于2個、穗長較短的劣質單穗后,獲得80~120個優良單穗,再分別單穗脫粒后,淘汰有病粒、籽粒不飽滿的單粒,作為相應的初級穗系;
4)經過以上3個步驟淘汰的穗行圃種子混收脫粒后作為原原種種子,下一年進行原種生產;
第二年篩選:
第一年獲得的各初級穗系按照不同穗系單穗種成穗行圃,重復第一年的第2步驟,收獲成熟時,收獲2-5個穗行的全部單穗,重復第一年的第3步驟和第4步驟,分別獲得新的穗行圃穗系和原原種種子;
第三年及以后,依次以上一年獲得的穗行圃穗系單穗種成新的穗行圃,并重復第二年的篩選方法。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以穗系穗行圃為核心、以單穗→穗行→穗系→穗行→單穗為循環路線的品種提純復壯和篩選變異的方法,相對于其他方法,其主要特點為:
1、以單穗選擇為基礎,易于田間選擇、收獲、脫粒、籽粒考種、田間種植,減少機械混雜;
2、以單穗→穗行圃→穗系穗行圃為循環路線,在穗系穗行圃中選擇穗行,按單穗再進行考種,相對于選擇單株、在繁殖田或穗系圃中選擇單穗,或在穗行圃的眾多穗行中選擇單穗,操作更為簡單,更易于優中選優、去除混雜、發現有益變異;
3、根據生產用種需求,便于增加或減少穗系穗行圃中收獲穗行的數量,安排下一年的原原種生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涉及小麥品種提純復壯和篩選變異的方法流程圖。圖中路徑①為選優路徑;路徑②為原原種生產;路徑③為發現新的變異類型。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寧麥13號的原原種生產
寧麥13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育成的小麥品種(錢存鳴等,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寧麥13的選育與應用,江蘇農業科學,2006,5:36-37),是目前江蘇省淮南麥區和長江中下游麥區主要推廣品種之一。
第一年:
在寧麥13原始群體中選擇典型單穗18000個,去除退化小穗數超過2個的單穗,脫粒后淘汰籽粒不飽滿、有病粒的單穗,當選12800個單穗種成穗行圃。穗行圃種植在每塊長為75米、寬為50米的試驗田中,穗行行長1.6米,行距27厘米,每塊試驗田內四周有40厘米寬、30厘米深的排水溝;在寬的方向每隔7.7米挖一條排水溝,寬幅為7.7米地塊內,設置4條穗行,2個寬為50厘米的走道,1個寬為30厘米的間隔道(1.6米×4 + 0.5米×2 + 0.4米 = 7.7米)。
在穗行圃中,從苗期至成熟期,淘汰綜合性狀差和非典型的穗行156個。選擇了綜合性狀優異且具有寧麥13典型性狀的穗行220個,收獲時分穗行收割,在脫粒時淘汰退化小穗數超過2個的單穗,再按穗行分穗脫粒,室內考種后,共獲得單穗19000個,平均每個穗行經選擇后獲得優良單穗90個左右。然后,將剩余的穗行混收,獲得寧麥13原原種約4500公斤。
第二年:
將中選的220個穗行的19000個單穗,按穗行種植成穗系(初級穗系穗行圃)。經過生育期間的系統觀察和最后的室內種子評價,選擇結果如下:(1)決選出生長整齊,穗大而又典型的寧麥13穗行圃穗系50個,在每個穗系中選擇2-5個穗行,收獲穗行220個,收獲時分穗行收割,在脫粒時淘汰穗部性狀(根據退化小穗數、病害有無)差的單穗,再按穗行分穗脫粒,經室內考種后,當選單穗20000個,作為寧麥13進一步提純復壯的基礎材料。(2)淘汰了長勢差,長相不典型的穗系19個。(3)在去除長勢差、長相不典型的19個穗系后,將剩余穗系,實行混合收獲脫粒,此種子為寧麥13的原原種,約為4000公斤。
第三年及以后:
將第二年決選出的50個穗行圃穗系的20000個單穗,按穗行種植成穗行圃穗系,再按上述步驟進行循環選擇和淘汰。本發明提供的提純復壯后的原原種種子保留了小麥品種寧麥13的優良性狀,而不斷篩選變異的過程,會獲得性狀更加優異的新種質或新品種。
本實施例不是對本發明的唯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