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業技術范疇,特別涉及水稻機插壯秧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術:
80年代初,中國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初期由于當時勞動力富余,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特定條件下,有效地激發了農村生產力的活力,使農業生產農村經濟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騰飛,農村農業農民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突出表現為,一是農村勞動力結構漸趨老齡化,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比例呈顯著下降態勢;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迅速,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呈新的發展方向。因此,適應農業機械化生產及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傳統塑盤、軟盤等育秧技術成本高(不夠簡潔、需要秧盤、鋼構大棚)、操作不夠靈活、程序復雜、秧苗質量低(移栽成活率低)、生產效率低。需要一種機械化的培育技術,機械化插秧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環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解決育秧技術成本高、操作不夠靈活、程序復雜、秧苗質量低(移栽成活率低)、生產效率低等問題,提供一種適合機械栽植的水稻壯秧培育技術,綜合利用水稻育秧技術、機械化播種等手段,對機插水稻培育壯秧方法進行高效節本輕簡化改進。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機插水稻培育壯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步驟組成:
1)選育秧床址:相對集中,便于管理,就近供秧,排灌條件好,便于運送,土壤有機質豐富,秧板面積與大田面積比例適當;
2)耕翻凍融:上年秋播結束時耕地、翻土、曬土、凍土后,春節前再耕一次;
3)備種:選擇當地推廣種植的優質水稻良種;種子入庫10天內做好發芽試驗,以備精確計量實際播種量;落谷前3-4天作曬種處理,在麻布上把種子攤鋪10cm厚度進行曬種處理;
4)制備干細土:在耕翻凍融的苗床區,一般在播種前45天左右,用1cm孔徑的網篩對經過冬季凍融的表土進行過篩處理,制備干細土,按每畝秧池約需6m3干細土準備,并對干細土均勻拌施育苗伴侶;
5)制作有孔地膜:地膜厚度0.5mm,孔距2.5cm×2.5cm,制好備用;
6)細土培肥:在做秧板前20天開始培肥處理;
7)做秧板:播種前15天上水,水旋平整,刮平后排水,讓板面自然沉淀;播種前2天進行秧板人工平整,填平裂縫并充分拍實;
8)浸種催芽:落谷前,對已備好種子進行浸種催芽,達到“快齊勻壯”;
9)落谷:①鋪有孔地膜;②在秧板上均勻上干細土;③機械播種;④機械鋪蓋種土;⑤蓋無紡布,上水淹足板面;
10)秧苗管理:①揭無紡布:一般兩葉一心時揭無紡布;②水肥管理:秧苗三葉期以前,保持床土濕潤不發白;移栽前控水,促進秧苗盤根老?。桓鶕缜榧皶r追施斷奶肥和移嫁肥;③病蟲草害防治:秧苗期根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做好防治工作,每5天防治一次,主要是預防苗瘟、立枯病、飛虱、稻薊馬;同時,應及時拔去雜株和雜草,保證秧苗純度;
11)移栽:根據常年茬口時段做到適時適齡移栽,一般在四葉一心期,苗高達12cm,白根8-10條,秧齡25天即可移栽。
優選的,所述步驟1)所述的秧板和大田面積比例為1:65。
優選的,步驟3)所述的備種量,按照每畝大田5kg種子。
優選的,所述步驟3)所述的發芽試驗指標為發芽率達≥85%,純度達99%。
優選的,所述步驟3)所述的種子攤鋪厚度為10cm左右。
優選的,所述步驟6)所述的干細土培肥,用每100kg細土拌500-800g壯秧營養劑,拌勻,篩土所用篩子篩眼1cm,粒徑0.5cm的土粒所占比例為30%,粉狀所占比例為70%。
優選的,所述步驟6)所述的干細土培肥,要充分混合均勻,用量為畝用商品有機肥500kg,有機質質量分數45%(以烘干基計),總養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的質量分數>5%(以烘干基計),水分質量分數<30%(鮮樣);三元復合肥50kg(n、p、k有效成分>25%),并和干細土充分混合均勻,先用少量干細土兌育苗伴侶粗拌,然后用粗拌好的干細土和剩余的干細土進行二次攪拌,反復抄翻,達到均勻一致。
優選的,所述步驟7)所述的秧板寬度為2米。
優選的,所述步驟8)所述浸種所用藥配方為每畝用種量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3g、6%殺螟丹4毫升和水6-7.5kg。
優選的,所述步驟8)所述的催芽完成指根芽比例適當(露根不露芽),顏色鮮白,氣味清香,無酒味。
優選的,所述步驟4)所述的①育苗伴侶的用量為每4米400g,其中n、p、k>25%);所述干細土2cm厚;播種量以干種計每米秧板播95g-100g種子。
優選的,所述步驟10)所述的揭無紡布的方法是由部分至全部逐漸揭,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優選的,所述步驟11)所說的移栽時間:適齡移栽,秧齡20天左右,一般達到四葉一心至五葉一心。
本發明的原理:1、水稻是在水生環境下完成進化的植物2、稻田土壤鹽堿度適中,雜草少,利于水稻生長3、水稻是感溫作物。
本發明的優點:
1、成本低(無需秧盤、鋼構大棚)、操作靈活簡單、秧苗質量好(移栽成活率99%)、效率高(每平方米約15000根苗)
本發明的優點:
1、水稻實行機插秧,培育適合機插的壯秧苗是其重要的技術環節。本項機插水稻壯秧培育技術較傳統塑盤、軟盤等育秧技術成本低(簡潔、無需秧盤、鋼構大棚)、操作靈活、簡單、秧苗質量高(移栽成活率99%)、效率高(每平方米約15000根苗)
2、成功解決了制約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諸多問題,切實推動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
3、節約材料和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明所述機插水稻培育壯秧方法的秧池板面縱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一種機插水稻培育壯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步驟組成:
1)選育秧床址:相對集中,便于管理,就近供秧,排灌條件好,便于運送,土壤有機質豐富,秧板6面積與大田面積比例適當;
2)耕翻凍融:上年秋播結束時耕地、翻土、曬土、凍土后,春節前再耕一次;
3)備種:選擇當地推廣種植的優質水稻良種;種子入庫10天內做好發芽試驗,以備精確計量實際播種量;落谷前3-4天作曬種處理,在麻布上把種子攤鋪10cm厚度進行曬種處理;
4)制備干細土5:在耕翻凍融的苗床區,一般在播種前45天左右,用1cm孔徑的網篩對經過冬季凍融的表土進行過篩處理,制備干細土,按每畝秧池約需6m3干細土準備,并對干細土均勻拌施育苗伴侶4;
5)制作有孔地膜2:地膜厚度0.5mm,孔距2.5cm×2.5cm,制好備用;
6)細土培肥:在做秧板6前20天開始培肥處理;
7)做秧板6:播種前15天上水,水旋平整,刮平后排水,讓板面自然沉淀;播種前2天進行秧板6人工平整,填平裂縫并充分拍實;
8)浸種催芽:落谷前,對已備好種子進行浸種催芽,達到“快齊勻壯”;
9)落谷:①鋪有孔地膜;②在秧板6上均勻上干細土;③機械播種;④機械鋪蓋種土3;⑤蓋無紡布,上水淹足板面;
10)秧苗1管理:①揭無紡布:一般兩葉一心時揭無紡布;②水肥管理:秧苗1三葉期以前,保持床土濕潤不發白;移栽前控水,促進秧苗11盤根老?。桓鶕缜榧皶r追施斷奶肥和移嫁肥;③病蟲草害防治:秧苗1期根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做好防治工作,每5天防治一次,主要是預防苗瘟、立枯病、飛虱、稻薊馬;同時,應及時拔去雜株和雜草,保證秧苗1純度;
11)移栽:根據常年茬口時段做到適時適齡移栽,一般在四葉一心期,苗高達12cm,白根8-10條,秧齡25天即可移栽。
本項機插水稻壯秧培育技術較傳統塑盤、軟盤等育秧技術成本低(簡潔、無需秧盤、鋼構大棚)、操作靈活、簡單、秧苗質量高(移栽成活率99%)、效率高(每平方米約15000根苗)。
優選的,所述步驟1)所述的秧板6和大田面積比例為1:65。
優選的,步驟3)所述的備種量,按照每畝大田5kg種子。
優選的,所述步驟3)所述的發芽試驗指標為發芽率達≥85%,純度達99%。
優選的,所述步驟3)所述的種子攤鋪厚度為10cm左右。
優選的,所述步驟6)所述的干細土培肥,用每100kg細土拌500-800g壯秧營養劑,拌勻,篩土所用篩子篩眼1cm,粒徑0.5cm的土粒所占比例為30%,粉狀所占比例為70%。
優選的,所述步驟6)所述的干細土培肥,要充分混合均勻,用量為畝用商品有機肥500kg,有機質質量分數45%(以烘干基計),總養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的質量分數>5%(以烘干基計),水分質量分數<30%(鮮樣);三元復合肥50kg(n、p、k有效成分>25%),并和干細土充分混合均勻,先用少量干細土兌育苗伴侶4粗拌,然后用粗拌好的干細土和剩余的干細土進行二次攪拌,反復抄翻,達到均勻一致。
優選的,所述步驟7)所述的秧板6寬度為2米。
優選的,所述步驟8)所述浸種所用藥配方為每畝用種量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3g、6%殺螟丹4毫升和水6-7.5kg。
優選的,所述步驟8)所述的催芽完成指根芽比例適當(露根不露芽),顏色鮮白,氣味清香,無酒味。
優選的,所述步驟4)所述的①育苗伴侶的用量為每4米400g,其中n、p、k>25%);所述干細土2cm厚;播種量以干種計每米秧板播95g-100g種子。
優選的,所述步驟10)所述的揭無紡布的方法是由部分至全部逐漸揭,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優選的,所述步驟11)所說的移栽時間:適齡移栽,秧齡20天左右,一般達到四葉一心至五葉一心。
本發明的原理:水稻是在水生環境下完成進化的植物;稻田土壤鹽堿度適中,雜草少,利于水稻生長;水稻是感溫作物。機械化插秧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環節,不僅省工省時節本,且深受廣大農戶的肯定和歡迎。
本發明成功解決了制約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的諸多問題,切實推動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據調查,實行本發明所述的機插水稻培育壯秧方法可使整季水稻栽插提前10天左右結束;每畝栽秧成本可以降低60%左右;機插秧可使水稻增產5%左右。
本發明尚有多種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變換而形成的所有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