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小麥育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優質強筋抗病小麥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小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幾十年來,我國的小麥生產水平發展較快,但隨著小麥產量的逐步提高,高產、穩產與倒伏、耐高溫的矛盾日益突出。小麥倒伏從時間上可分為早倒和晚倒,從形式上分為根倒和莖倒。根倒多發生在晚期,受損失較小;莖倒則在早期和晚期均可發生,受損失較大,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是莖倒。傳統的選育抗倒伏小麥品種的過程中,通過會希望于通過選育出株高低于75cm的小麥品種,以避免出現莖倒,但是株高低會影響小麥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等生長過程,進而導致小麥產量下降。小麥耐高溫通常是指小麥生長后期對高溫(>32℃)天氣的耐受程度,目前適于黃淮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耐高溫性能較差,容易高溫逼熟,產量下降。
因此,選育出抗倒伏和耐高溫性能優異,產量高的小麥品種,對促進小麥育種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優質強筋抗病小麥的培育方法,該培育方法培育的小麥品種優質強筋、高產、適用性廣、抗倒伏、抗病、抗后期高溫。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優質強筋抗病小麥的培育方法,包括以漯麥6010為母本,以Florida301為父本經過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得到性狀穩定的株系,記為漯麥163,即得所述的優質強筋抗病小麥。
上述優質強筋小麥的培育方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1)種植父本和母本,待父本和母本生長至花期,進行授粉雜交,培育得F1代;
2)收獲F1代的全部籽粒,在室內催芽后,移栽至大田種植,培育得F2代;
3)將收獲的F2代的每個單株收獲的籽粒分開播種,田間生長過程中鑒定每個單株的生長性能,選擇出符合要求的株系,得F3代;
4)從選育的F3代中的每個株系中選擇多個單株,每個單株分開播種,田間生長過程中鑒定每個單株的生長性能,選擇出符合要求的穩定株系,記為漯麥163,即完成。
步驟1)中父本和母本生長至花期,進行授粉雜交的具體方法為:當母本抽穗3天后剪穎、去雄,并將去雄后的每個母本麥穗套裝在袋子中,再過兩天將抽穗3天的父本剪穎后裝入套裝有母本麥穗的袋子中,使母本麥穗和父本麥穗處于同一袋子中,并在袋子外再套一層袋子,完成授粉。由于父本散粉比較慢,采用上述將父本麥穗放入母本麥穗袋子中,且在袋子外再套一層袋子保溫和保濕的方式,使得母本能夠盡量完全接收父本花粉,提高授粉率,進而提高結實率,提高培育進程和培育成功率。
上述授粉過程中一個母本麥穗對應一個父本麥穗。
步驟3)中選擇出符合要求的株系的選擇標準為:株型合理,旗葉上舉,株高80cm左右,田間抗性好,小穗排列較稀的單株。
步驟4)中選擇出符合要求的穩定株系的選擇標準為:首先選擇抗病性好的株系,對符合要求的株系選擇株型合理,旗葉上舉,株高80cm左右,田間抗性好,小穗排列較稀的單株,然后對符合要求的單株篩選出產量高、硬質的籽粒記為漯麥163。
步驟2)中所述室內催芽的具體方法為:在培養皿內放置一層濾紙,將待催芽種子擺放在濾紙上,然后蓋上濾紙,用滴管滴水,將濾紙全部浸濕,在15℃溫度下,催芽24小時,提高種子田間出苗率。
還包括鑒定選育出的F2代和F3代單株籽粒的品質,將硬質籽粒和軟質籽粒分開播種。
親本性能簡介:
漯麥6010取自河南省漯河市農科院,屬弱春性品種,株高83.7厘米;抗病性鑒定為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條銹病,高感紋枯病,需要加強病蟲害防治,防治紋枯病和赤霉病;中后期易出現倒伏,需要田間管理,防止倒伏,田間倒伏。容重806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3.13%,濕面筋含量27.7%,吸水率52.3%,穩定時間3.2分鐘,平均畝產量430公斤。
Florida301,,該材料株高85cm,抗病性好,籽粒硬質,莖稈彈性差,不抗倒伏。
本發明培育的漯麥163的性能如下:株高80cm,半冬性偏春,屬于黃淮地區早熟品系,長江流域中熟品系;經農業部谷物檢測中心檢測,容重796g/L,粗蛋白含量14.34%,濕面筋含量30.6%,穩定時間7.7min,屬于強筋小麥,品質好;經湖北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中感赤霉病,中抗條銹病,抗病性能較強;在河南省漯河、湖北省襄陽、隨州等低試驗,均表現出抗倒伏、耐高溫、高產的性能,平均畝產量達到528公斤每畝。
本發明優質強筋抗病小麥的培育方法,以漯麥6010為母本,以Florida301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系譜選育的方法育成新品種漯麥163,克服現有小麥品種抗倒伏、抗病與高產性能無法兼顧的缺陷,打破常規選育抗倒伏品種選育過程中通常育種目標株高75cm的思維定式,選育獲得株高80cm的新品種,使得獲得的新品種具有抗倒伏性能的同時,具有好的抗病性能和耐高溫性能,具有高的產量,同時兼具高面筋含量、高蛋白含量的優良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
一種優質強筋小麥的選育方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1)以漯麥6010為母本,以Florida301為父本,將父本和母本播種至試驗田,當母本抽穗3天后剪穎、去雄,并將去雄后的每個母本麥穗套裝在袋子中,再過兩天將抽穗3天的父本剪穎后裝入套裝有母本麥穗的袋子中,使母本麥穗和父本麥穗處于同一袋子中,并在袋子外再套一層袋子,完成授粉,培育得F1代,收集F1代籽粒;
2)在培養皿內放置一層濾紙,將F1代籽粒擺放在濾紙上,然后蓋上濾紙,用滴管滴水,將濾紙全部浸濕,在15℃溫度下,催芽24小時后播種至試驗田中,培育得到96株單株,記為F2代;
3)將F2代每個單株籽粒分開播種,每個單株籽粒按照行距30cm,株距3cm,播種3行,并且鑒定每個單株籽粒的品質,將粉質籽粒和硬質籽粒分開播種,每個株系生長過程中進行田間鑒定,篩選出株型合理,旗葉上舉,株高80cm左右,田間抗性好,小穗排列較稀的15個株系,記得F3代;
4)對F3代15個株系中選擇共253個單株,每個單株籽粒按照行距30cm,株距3cm播種3行,并且鑒定每個單株籽粒的品質,將粉質籽粒和硬質籽粒分開播種,每個株系生長過程中進行田間鑒定,首先選擇抗病性好的株系,對符合要求的株系選擇株型合理,旗葉上舉,株高80cm左右,田間抗性好,小穗排列較稀的單株,然后對符合要求的單株篩選出產量高、硬質的籽粒,記為漯麥163,即完成。
本實施例培育的漯麥163株高80cm,半冬性偏春,屬于黃淮地區早熟品系,長江流域中熟品系;經農業部谷物檢測中心檢測,容重796g/L,粗蛋白含量14.34%,濕面筋含量30.6%,穩定時間7.7min,屬于強筋小麥,品質好;經湖北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中感赤霉病,中抗條銹病,抗病性能較強;在河南省漯河、湖北省襄陽、隨州等低試驗,均表現出抗倒伏、耐高溫、高產的性能,平均畝產量達到52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