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過魚建筑,尤其涉及一種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
背景技術:
按照世界上廣泛接受的劃分方法,鰻鱺屬共有魚類16種,分布在我國的有兩種鰻鱺即日本鰻鱺和花鰻鱺,日本鰻鱺分布在廣東至江蘇主要入??谇抑饕杏陂L江口水域,花鰻鱺常見于福建、廣東、臺灣、海南等省的河流及海域中。二者均為降河洄游魚類,性成熟后降河到海洋中繁殖,孵出的幼體隨后慢慢向大陸浮游,進入河川生長。在我國河口地區目前建有大量的攔河建筑物,大部分未考慮到鰻鱺這種特殊魚類的洄游需求,阻隔了鰻鱺洄游通道,造成了如今我國兩種鰻鱺數量的急劇減少,花鰻鱺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日本鰻鱺的資源量也呈現逐日減少的趨勢,形式十分嚴峻。
魚道被認為是溝通魚類洄游通道最有效的過魚設施形式,我國魚道建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步發展、停滯、二次發展3個階段,如今魚道再次成為業內人士研究的熱點??傮w看來,我國魚道主要涉及有橫隔板式、原生態式、槽式魚道,一直未見具體的針對鰻魚的魚道結構形式。
幼鰻游泳能力較差,但攀爬能力較強,這種特殊性使得鰻魚道與常規魚道存在很大的差別。根據鰻魚的特點設置專門的過魚通道滿足其洄游需求,有助于解決我國鰻鱺魚類資源日漸枯竭的趨勢,對維持我國兩種鰻鱺的魚類資源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生態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運行方便,有效地幫助幼鰻魚洄游的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包括在豎向上傾斜設置的過魚道、連接并支撐在所述過魚道下方的伸縮支撐機構、設置在所述過魚道內的攀爬層、以及設置在所述過魚道的出口處的魚簍收集裝置;所述過魚道朝下的端部開口形成所述過魚道的進口,朝上的端部開口形成所述過魚道的出口。
優選地,所述過魚道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5-45°。
優選地,所述伸縮支撐機構包括可伸縮支撐筒以及桁桿;所述可伸縮支撐筒的頂部連接所述過魚道,所述桁桿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過魚道和可伸縮支撐筒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攀爬層包括鋪設在所述過魚道內底面上的墊層、凸出設置在所述墊層上的攀爬結構。
優選地,所述墊層為混凝土層,所述攀爬結構包括在所述墊層上間隔分布的多個混凝土凸塊或毛刷結構。
優選地,所述魚簍收集裝置包括頂部封閉的收集容器以及設置在所述收集容器內的逆回結構;
所述收集容器連接在所述過魚道的出口并與所述過魚道相連通;
所述逆回結構包括呈倒八形并連接在所述收集容器內壁上的逆回片。
優選地,所述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還包括可活動蓋合在所述過魚道上的遮光板。
優選地,所述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過魚道的進口處的誘魚燈和提供吸引水流的引水管道;所述引水管道位于所述誘魚燈和所述過魚道之間。
優選地,所述誘魚燈的入射角度與水流方向的夾角為45°。
優選地,所述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還包括為所述過魚道提供薄層水流的供水裝置。
優選地,所述供水裝置包括供水水泵以及供水水管,所述供水水管連接在所述供水水泵的出口上并延伸至所述魚簍收集裝置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結構簡單可移動、運行方便,能夠最有效地幫助幼鰻生長洄游,有效解決河口地區等鰻鱺生長洄游受阻的問題,在保護我國兩種珍稀的鰻鱺資源的同時填補我國鰻魚道形式空白。其中:
1、整體結構簡單,體積輕巧,運行方便,相比傳統魚道無需過多機械輔助設備,無需過多人力安排,最大程度地節約了工程建設成本;
2、簡單的結構形式具有可移動性,實際工程中可以根據下游實際情況更改鰻魚道入口位置,有效保障了最佳水力入口位置,解決了傳統魚道由于下游水位變幅過大而失效的問題;
3、伸縮支撐機構的設置使得過魚道具有調坡功能,可根據不同的攔河建筑物水頭大小,將魚簍收集裝置與上游有效連接,適用于多種工程實例;
4、過魚道內只需極小的水流流量,為鰻魚攀爬提供薄層水流,解決了傳統魚道運行過程中與水庫其它功能所產生的用水矛盾。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的前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用于設置在攔河建筑物等處,幫助鰻鱺等鰻魚洄游。
如圖1、2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包括在豎向上傾斜設置的過魚道10、連接并支撐在過魚道10下方的伸縮支撐機構20、設置在過魚道10內的攀爬層30、以及設置在過魚道10的出口處的魚簍收集裝置40。
該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可設置在攔河建筑物,過魚道10的傾斜設置對應下游向上延伸至上游的走勢,形成一個坡道。過魚道10朝下的一端對應攔河建筑物的下游,朝上的一端對應攔河建筑物的上游。其中,過魚道10朝下的端部開口形成過魚道的進口,過魚道10朝上的端部開口形成過魚道的出口。
過魚道10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5-45°(過魚道10的坡度),具體夾角可在實際運用中根據情況調節。
過魚道10的橫截面呈U形,中間的通道供鰻魚通過。優選地,該過魚道10可采用U型鋼制成,長度可根據需要設置。
伸縮支撐機構20支撐在過魚道10的下方和攔河建筑物底層之間,并用于調節過魚道10的坡度,將過魚道10以一定的傾斜角度定位在攔河建筑物上。
本實施例中,伸縮支撐機構20包括可伸縮支撐筒21以及桁桿22??缮炜s支撐筒21的頂部可通過焊接方式連接過魚道10,通過伸長或縮短來調節過魚道10的坡度??缮炜s支撐筒21可由至少兩個套管套接形成,套接處設置開關以固定套管。
桁桿22的兩端分別連接過魚道10和可伸縮支撐筒21的底部,增強可伸縮支撐筒21的支撐,提高過魚道10的穩定性。桁桿22的兩端以鉸接方式連接過魚道10和可伸縮支撐筒21,使得桁桿22的傾斜角度可隨著可伸縮支撐筒21的伸縮、過魚道10的坡度變化而變化。
伸縮支撐機構20不限于一組,可如圖2中所示的兩組,相對支撐在過魚道10下方。可伸縮支撐筒21也可由伸縮氣缸等替換。
攀爬層30鋪設在過魚道10的內底面上,有助于鰻魚發揮其攀爬能力,沿著過魚道10攀爬至上游。攀爬層30包括鋪設在過魚道內底面上的墊層31、凸出設置在墊層31上的攀爬結構32。
優選地,墊層31為混凝土層,通過混凝土漿料澆注在過魚道10內固化形成。攀爬結構32可包括多個混凝土凸塊,可一體形成在墊層31上。多個混凝土塊在墊層31上間隔分布,可形成梅花形、多行平行排列等分布?;炷镣箟K也可由毛刷結構(毛刷條等)代替。
魚簍收集裝置40可包括頂部封閉的收集容器41,可由鐵板或鋼板等焊接形成,外周形狀不限定。收集容器41連接在過魚道10的出口并與過魚道10相連通,通過過魚道10的鰻魚可進入該收集容器41內。收集容器41整體可呈倒錐形。
魚簍收集裝置40還包括設置在收集容器41內的逆回結構42,避免鰻魚進入收集容器41后又游出,提高收集效率。
其中,逆回結構42包括呈倒八形并連接在收集容器41內壁上的逆回片,使得魚簍收集裝置40形成魚簍形式。逆回片可為連接在收集容器41內相對兩壁上的鐵片或鋼片,也可為連接在收集容器41內周壁上的漏斗形的環形鐵片或鋼片。
進一步地,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還包括可活動蓋合在過魚道10上的遮光板50。遮光板50可采用輕質鐵皮制成,其與以合頁連接方式連接在過魚道10的一側壁上,可為鰻魚提供洞穴環境以吸引鰻魚上溯,同時可以有效地防止食魚鳥對過魚道10內鰻魚的襲擊。
進一步地,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還包括設置在過魚道10的進口處的誘魚燈60和提供吸引水流的引水管道70,為鰻鱺有效地指引了上溯入口,保證鰻魚道較高的通過率。引水管道70位于誘魚燈60和過魚道10之間。
其中,誘魚燈60在過魚道10進口的設置,有助于鰻鱺找到進口以進入過魚道10。誘魚燈60的入射角度與水流方向呈45°根據幼鰻對弱紫光有一定的趨向性,誘魚燈60優選紫色水下景觀燈且功率為3W。
本實施例中,誘魚燈60設置兩排,分別設置在過魚道10進口的相對兩側。
引水管道70以出水口朝向過魚道10的進口,用于產生鰻鱺的喜愛流速,將其引至過魚道10進口。本實施例中,引水管道70包括兩根,分別設置在過魚道10進口的相對兩側。兩根引水管道70的出水口之間的距離小于兩排誘魚燈60之間的距離。
可移動斜坡式鰻魚道還包括為過魚道10提供薄層水流的供水裝置80。供水裝置80將水抽送至魚簍收集裝置40并流向過魚道10,在過魚道10內形成覆蓋攀爬層30的薄層水流。
作為選擇,供水裝置80包括供水水泵81以及供水水管82,供水水管82連接在供水水泵81的出口上并延伸至魚簍收集裝置40內。供水水泵81可直接從攔河建筑物下游取水,解決了傳統魚道運行過程中與水庫其它功能所產生的用水矛盾。
本發明使用時,根據現場情況選擇位置定位并調節過魚道10坡度,隨后調整供水水泵81流量大小使過魚道10內產生適合鰻鱺上溯的薄層細流。白天過魚時,蓋上遮光板50同時開啟引水管道70產生吸引水流;晚上過魚時,遮光板50可打開,此時開啟誘魚燈60(與水流方向呈45°夾角)和引水管道70。洄游幼鰻通過過魚道10被儲存在魚簍收集裝置4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