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誘蟲裝置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便攜式多功能誘蟲裝置。
背景技術:
昆蟲學是以昆蟲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通過對昆蟲進行觀察、收集、飼養和試驗,昆蟲學研究涵蓋了整個生物學規律的范疇,包括進化、生態學、行為學、形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方面。這些研究的總體特征就是研究的生物體是昆蟲,在昆蟲學研究中就必須要收集各類昆蟲。則誘蟲裝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誘蟲裝置就是一種利用各種引誘物作餌料來誘捕昆蟲的裝置,針對所誘捕的昆蟲,根據實驗或者是科研要求,有時是需要將所誘捕的昆蟲進行毒殺,因而毒瓶是針對昆蟲的生物學特性運用各種有毒物質所制作的殺蟲裝置,通常運用于農業昆蟲研究、法醫昆蟲研究等相關昆蟲學的研究中。在昆蟲學研究中,特別是搞昆蟲調查的,誘蟲裝置與毒瓶是必備的工具,而它們都存在著很多待改進的問題,具體分述如下:
對于誘蟲裝置,一般的誘蟲裝置都涉及了未將蟲體與誘餌很好的分離,以至于誘餌同蟲體混存,導致大部分的蟲體被毀或污染,不利于或阻礙后續的研究開展。誘捕后期的蟲體與誘餌分離是非常困難的且周期短不利于蟲體的保存,也浪費工作人員的時間。
對于毒瓶,通常野外采集時的必備工具,對于野外昆蟲調查工作者來說,體力是至關重要的,最好是工具齊全且輕裝上陣,而毒瓶的單獨存在必將增加工作人員的負載力,阻礙這一過程的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裝靈活,便于攜帶,誘蟲效果好,可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昆蟲進行誘捕和保存的誘蟲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便攜式多功能誘蟲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便攜式多功能誘蟲裝置,所述誘蟲裝置包括有引入裝置、防逃裝置和集蟲裝置,所述防逃裝置的頂部與引入裝置的底部連接,防逃裝置的底部與集蟲裝置的頂部連接;還包括有誘捕裝置或毒瓶裝置,所述集蟲裝置的底部與誘捕裝置的頂部連接構成餌誘裝置,所述集蟲裝置的底部與毒瓶裝置的頂部連接構成毒殺裝置。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和呈錐形狀的小漏斗,在所述瓶蓋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在所述呈錐形狀的小漏斗的大頭端設有與所述瓶蓋的小頭端相匹配的螺紋,所述瓶蓋與小漏斗通過螺紋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在所述回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在所述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誘捕裝置為餌料杯,在所述餌料杯的頂部內側面設有螺紋結構;通過所述瓶蓋、小漏斗、回蟲杯、集蟲杯和餌料杯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餌誘裝置。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和呈錐形狀的小漏斗,在所述瓶蓋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在所述呈錐形狀的小漏斗的大頭端設有與所述瓶蓋的小頭端相匹配的卡接結構,所述瓶蓋與小漏斗通過卡接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在所述回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在所述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誘捕裝置為餌料杯,在所述餌料杯的頂部內側面設有卡接結構;通過所述瓶蓋、小漏斗、回蟲杯、集蟲杯和餌料杯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餌誘裝置。
進一步地,作為優選技術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蟲杯中還設有兩個密織紗網布,所述密織紗網布分別設在靠近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蟲杯頂部的密織紗網布的中心位置處設有圓形通孔。
進一步地,作為最優選的技術方案,其中所述小漏斗與瓶蓋通過螺紋結構連接后,并倒立狀位于所述回蟲杯中,小漏斗和瓶蓋連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蟲杯的高度;所述小漏斗、瓶蓋、回蟲杯和密織紗網布形成防逃回蟲區,在所述防逃回蟲區中,所述圓形通孔與小漏斗頂部之間形成高度可調的阻隔通道,通過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織紗網布上的昆蟲逃跑。
進一步地,其中在所述餌料杯中放置有用以誘捕蟲子的目標引誘劑或餌料。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和圓形瓶蓋,在所述瓶蓋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在所述圓形瓶蓋的內側面設有與所述瓶蓋的小頭端相匹配的螺紋,所述瓶蓋與圓形瓶蓋通過螺紋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在所述回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在所述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毒瓶裝置為毒蟲杯,在所述毒蟲杯的頂部內側面設有螺紋結構;通過所述圓形瓶蓋、瓶蓋、回蟲杯、集蟲杯和毒蟲杯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毒殺裝置。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和圓形瓶蓋,在所述瓶蓋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在所述圓形瓶蓋的內側面設有與所述瓶蓋的小頭端相匹配的卡接結構,所述瓶蓋與圓形瓶蓋通過卡接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在所述回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在所述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毒瓶裝置為毒蟲杯,在所述毒蟲杯的頂部內側面設有卡接結構;通過所述圓形瓶蓋、瓶蓋、回蟲杯、集蟲杯和毒蟲杯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毒殺裝置。
進一步地,作為優選技術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蟲杯中還設有兩個密織紗網布,所述密織紗網布分別設在靠近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蟲杯頂部的密織紗網布的中心位置處設有圓形通孔。
進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毒蟲杯中放置有用以殺蟲的毒藥。
采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便攜式多功能誘蟲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集蟲杯的頂部和底部設有密織紗網布,通過所述密織紗網布可以起隔離或分離的作用;通過在餌料杯中放置不同的用以誘捕蟲子的目標引誘劑或餌料,可以誘捕不同類型的昆蟲,同時在毒蟲杯中也可放置不同種類用以殺蟲的毒藥,另外,由于在餌誘裝置中所形成的防逃回蟲區中設有高度可調的阻隔通道,通過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織紗網布上的蟲子逃跑,從而可大大地提高捕蟲的效率。本發明所述的誘蟲裝置特別適合于野外采蟲,具有結構簡單穩固,使用方便,拆裝靈活,便于攜帶,誘蟲效果好,能使蟲體與餌料分離等特點,可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昆蟲進行誘捕和保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攜帶方便、移動方便、結構穩固、對昆蟲誘捕效果好。
2、便于將昆蟲與餌料分開,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昆蟲的整潔度和完整度,從而獲取具有較完整特征的昆蟲標本。
3、便于捕獲受機械損傷較小的活體昆蟲,滿足實驗或科研的需求。
4、充分的將餌料引誘瓶與毒瓶相結合,大大的減少制造材料與野外采標的負荷量。
5、本發明充分的結合實際捕蟲技術與個人經驗,在餌誘裝置中所形成的防逃回蟲區中,設置有高度可調的阻隔通道,通過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織紗網布上的昆蟲逃跑,從而可大大地提高捕蟲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一;
圖2為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二;
圖3為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三;
圖4為本發明中形成餌誘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四;
圖6為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五;
圖7為本發明中形成毒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六;
圖9為本發明中的小漏斗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瓶蓋、2-圓形瓶蓋、3-小漏斗、4-集蟲杯、5-回蟲杯、6-密織紗網布、61-圓形通孔、7-餌料杯、8-毒蟲杯、9-防逃回蟲區。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的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是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如圖1至圖9所示,本發明的一種便攜式多功能誘蟲裝置,所述誘蟲裝置包括有引入裝置、防逃裝置和集蟲裝置,所述防逃裝置的頂部與引入裝置的底部連接,防逃裝置的底部與集蟲裝置的頂部連接;還包括有誘捕裝置或毒瓶裝置,所述集蟲裝置的底部與誘捕裝置的頂部連接構成餌誘裝置,所述集蟲裝置的底部與毒瓶裝置的頂部連接構成毒殺裝置。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1和呈錐形狀的小漏斗3,在所述瓶蓋1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在所述呈錐形狀的小漏斗3的大頭端設有與所述瓶蓋1的小頭端相匹配的螺紋,所述瓶蓋1與小漏斗3通過螺紋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5,在所述回蟲杯5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4,在所述集蟲杯4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誘捕裝置為餌料杯7,在所述餌料杯7的頂部內側面設有螺紋結構;通過所述瓶蓋1、小漏斗3、回蟲杯5、集蟲杯4和餌料杯7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餌誘裝置。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1和呈錐形狀的小漏斗3,在所述瓶蓋1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在所述呈錐形狀的小漏斗3的大頭端設有與所述瓶蓋1的小頭端相匹配的卡接結構,所述瓶蓋1與小漏斗3通過卡接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5,在所述回蟲杯5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4,在所述集蟲杯4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誘捕裝置為餌料杯7,在所述餌料杯7的頂部內側面設有卡接結構;通過所述瓶蓋1、小漏斗3、回蟲杯5、集蟲杯4和餌料杯7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餌誘裝置。
進一步地,作為優選技術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蟲杯4中還設有兩個密織紗網布6,所述密織紗網布6分別設在靠近集蟲杯4的頂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蟲杯4頂部的密織紗網布6的中心位置處設有圓形通孔61。
進一步地,作為最優選的技術方案,其中所述小漏斗3與瓶蓋1通過螺紋結構連接后,并倒立狀位于所述回蟲杯5中,小漏斗3和瓶蓋1連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蟲杯5的高度;所述小漏斗3、瓶蓋1、回蟲杯5和密織紗網布6形成防逃回蟲區9,在所述防逃回蟲區9中,所述圓形通孔61與小漏斗3頂部之間形成高度可調的阻隔通道,通過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織紗網布6上的昆蟲逃跑。
進一步地,其中在所述餌料杯7中放置有用以誘捕蟲子的目標引誘劑或餌料。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1和圓形瓶蓋2,在所述瓶蓋1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在所述圓形瓶蓋2的內側面設有與所述瓶蓋1的小頭端相匹配的螺紋,所述瓶蓋1與圓形瓶蓋2通過螺紋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5,在所述回蟲杯5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4,在所述集蟲杯4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螺紋結構;所述毒瓶裝置為毒蟲杯8,在所述毒蟲杯8的頂部內側面設有螺紋結構;通過所述圓形瓶蓋2、瓶蓋1、回蟲杯5、集蟲杯4和毒蟲杯8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毒殺裝置。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裝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狀的瓶蓋1和圓形瓶蓋2,在所述瓶蓋1的大、小兩頭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在所述圓形瓶蓋2的內側面設有與所述瓶蓋1的小頭端相匹配的卡接結構,所述瓶蓋1與圓形瓶蓋2通過卡接方式可拆卸連接;所述防逃裝置為回蟲杯5,在所述回蟲杯5的頂部和底部的內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集蟲裝置為集蟲杯4,在所述集蟲杯4的頂部和底部的外側面分別設有卡接結構;所述毒瓶裝置為毒蟲杯8,在所述毒蟲杯8的頂部內側面設有卡接結構;通過所述圓形瓶蓋2、瓶蓋1、回蟲杯5、集蟲杯4和毒蟲杯8從上至下依次相連構成毒殺裝置。
進一步地,作為優選技術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蟲杯4中還設有兩個密織紗網布6,所述密織紗網布6分別設在靠近集蟲杯4的頂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蟲杯4頂部的密織紗網布6的中心位置處設有圓形通孔61。
進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毒蟲杯8中放置有用以殺蟲的毒藥。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昆蟲,可以將小漏斗3設置呈不同結構形式,各種不同結構的小漏斗3形狀如圖9所示。當需要進行誘捕昆蟲時,首先將瓶蓋1的頂部與小漏斗3相連接,則形成如圖1所示的倒錐狀結構;然后再將回蟲杯5頂部與瓶蓋1的底部相連接,則形成如圖2所示的結構;再將集蟲杯4頂部與回蟲杯5底部相連接,則形成如圖3所示的結構;最后將集蟲杯4的底部與餌料杯7的頂部相連接,則形成如圖4所示的餌誘裝置。在誘捕過程中,可通過在餌料杯7中放置不同種類用以誘捕昆蟲的目標引誘劑或餌料,這樣一來,就可以對試驗或科研所需要的昆蟲進行誘捕。另外,由于小漏斗3與瓶蓋1連接后,并倒立狀位于所述回蟲杯5中,小漏斗3和瓶蓋1連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蟲杯5的高度;同時因小漏斗3、瓶蓋1、回蟲杯5和密織紗網布6形成防逃回蟲區9,在所述防逃回蟲區9中,所述圓形通孔61與小漏斗3頂部之間形成高度可調的阻隔通道;在具體調節過程中,可以通過調節瓶蓋1和小漏斗3之間的連接距離,從而實現其高度可調。這樣就可以通過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織紗網布6上的昆蟲直接從小漏斗3中逃跑,從而大大地提高誘捕效率。
當誘捕成功之后,將圖1所示的結構從回蟲杯5頂部取出,然后把瓶蓋1與小漏斗3進行分開,將瓶蓋1的底部與回蟲杯5頂部再次進行相連接,此時則形成如圖5所示的結構;再將圓形瓶蓋2與瓶蓋1頂部相連接,最后則形成如圖6所示結構,以便對誘捕的昆蟲進行保存。
當需要進行毒殺昆蟲時,首先將與集蟲杯4的底部相連接的餌料杯7拆卸下來,用毒蟲杯8更換餌料杯7;然后通過集蟲杯4的底部與毒蟲杯8的頂部相連接,此時則形成如圖7所示的毒殺裝置。毒殺過程中,可通過在毒蟲杯8中放置不同種類的用以殺蟲的毒藥,則可以對誘捕成功之后的昆蟲進行毒殺。
當毒殺完成之后,則可以將集蟲杯4拆卸下來,通過回蟲杯5底部與毒蟲杯8的頂部相連接,則形成如圖8所示的空毒瓶裝置結構。
另外,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可根據不同的目的從而選擇不同的連接方式,只需要進行拼裝即可。在拼裝過程中,由于采用可拆式結構,其連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紋結構進行螺旋式連接,或者是采用卡接結構進行卡接連接,或者是常用常規的連接結構方式進行連接,實現其可拆卸連接的目的,因此,具有組裝方便快捷,能反復拆裝等優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替換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