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生態(tài)保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巖質邊坡植被生長基質條件再造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邊坡綠化,還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更沒有明確的監(jiān)理范圍與預算定額。因此,邊坡綠化工程從設計開始,直到業(yè)主、監(jiān)理、施工等工程技術人員,對于邊坡綠化技術的了解都十分有限,概念都十分模糊不清,甚至還發(fā)生了一些十分慘重的工程實例。邊坡綠化能起到保護土地、生態(tài)、景觀等作用。對于邊坡綠化,一般方法是植被混凝土邊坡綠化方法和邊坡頂部、底部種植藤類植物的方法。目前,在面對巖質邊坡綠化植被生長基質再造困難的問題,仍然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巖質邊坡植被生長基質條件再造方法,解決對巖質邊坡綠化植被生長基質再造困難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采用技術效果如下:
巖質邊坡植被生長基質條件再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巖質邊坡上按照與坡面法線夾角10°內的方向選位鉆孔;
2)在鉆孔底部填裝碎石厚度25-35cm;中間填裝沙土厚度25-35cm;表層填裝腐殖土厚度45-55cm;將植被根部種植在腐殖土中。
按上述方案,所述植被為沙地柏、鋪地柏、爬山虎的任意一種或者混合。
按上述方案,孔徑為45-55mm,孔深為0.95~1.25m,孔距為1-1.4m,排距為1.3-1.5m。
按上述方案,距孔口20cm內進行擴孔處理;擴孔后為孔徑為80-120mm。
按上述方案,鉆孔方向與坡面法線夾角為10°。
鉆孔是為了給植物的生長、根系延伸和充足的基質條件提供空間,而且所選取的孔網參數,是考慮到既不能破壞巖質邊坡的自身穩(wěn)定性,也要滿足植物自身正常生長的空間和生長基質的需要。鉆孔采用直徑為50mm的鉆頭,在距孔口約20cm處進行擴孔處理,孔徑擴成約80-120mm,方便植物正常生長,且方便施工。
由于巖質邊坡,生長條件惡劣,一般的大型植物很難生長,只能選擇小型的灌木或者藤蔓類植物,且還必須特別耐干旱和貧瘠。
底部碎石是為了蓄水,中間沙土是為了給植物根系發(fā)展提供足夠空間,表層腐殖土是為了給植物生長提供所需養(yǎng)分;定期維護減少植物不能正常生長而導致的死亡。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解決了對巖質邊坡綠化植被生長基質再造困難的問題,通過對巖質邊坡種植一些耐貧瘠、干旱的攀爬植物來實現對巖質邊坡的綠化,能起到凈化和美化環(huán)境、減弱噪音的作用,還可以減緩巖質邊坡的自然風化速度,對于邊坡上自然脫落的巖石也能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防止砸傷他人,除此之外,施工過程中,有造價低廉,綠化效果好,安全性較高,一次建成長期使用等優(yōu)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進一步闡釋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
實施例1
按照孔徑Φ=50mm,孔深L=1.1m,孔與坡面法線約成10°,孔距a=1.2m,排距b=1.4m,在距孔口20cm處將孔口直徑擴成100mm,采用梅花形(三角形)方式來鉆取相應的孔。
在鉆好的孔里面按照本發(fā)明設計填裝方式,依次裝入30cm的碎石,30cm的沙土,和50cm的腐殖土,然后在腐殖土層中插入鋪地柏的幼苗,灑水。
當種植完之后,每隔半個月定期灑水,觀察幼苗生長情況,做好相關記錄,兩個月之后,不時過來看看生長狀況即可。
生長情況介紹:種植鋪地柏完幼苗半個月之后,幼苗存活率達到90%,除個別光線不好的地方出現幼苗枯萎或者長勢不好外,其余幼苗生長狀況良好,然后灑水并對長勢不好的幼苗施肥;一月后,幼苗存活很好,長勢也比較茂盛,灑水;兩個月后,幼苗都正常生長,長勢茂盛。
實施例2
按照孔徑Φ=50mm,孔深L=1.2m,孔與坡面法線約成15°,孔距a=1.15m,排距b=1.3m,在距孔口30cm處將孔口直徑擴成100mm,采用梅花形(三角形)方式來鉆取相應的孔。
在鉆好的孔里面按照本發(fā)明設計填裝方式,依次裝入30cm的碎石,30cm的沙土,和60cm的腐殖土,然后在腐殖土層中插入沙地柏的幼苗,灑水。
當種植完之后,每隔半個月定期灑水,觀察幼苗生長情況,做好相關記錄,兩個月之后,不時過來看看生長狀況即可。
生長情況介紹:種植完沙地柏幼苗半個月之后,幼苗存活率達到85%,除個別光線不好的地方出現幼苗枯萎或者長勢不好,其余幼苗生長狀況良好,然后灑水并對長勢不好的幼苗施肥;一月之后,幼苗存活很好,存活率達95%,長勢也比較茂盛,灑水;兩個月后,幼苗都正常生長,長勢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