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邊坡生態修復防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巖土體邊坡抗侵蝕與生態修復防護方法。
背景技術:
對于巖土體邊坡,其既包含土壤成分又含有一些巖砂顆粒,形成了砂性土顆粒土體,由于巖土顆粒間松散無粘結力,在降雨沖刷的作用下邊坡表面土層非常容易流失,因而其上的植被也難以穩定生長、存活。同時由于邊坡的蓄水能力差,生長在其上的植物很難得到足夠的水分以供生長需要,單純的通過噴灌、澆灌等方式難以使水分充足的供應給邊坡植物根部。此外,現有技術中,在邊坡上如何大面積標準化的均勻種植植被也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巖土體邊坡抗侵蝕與生態修復防護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巖土體邊坡抗侵蝕與生態修復防護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沿巖土體邊坡鏟除5-15公分厚的邊坡面,再對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刨松并沿邊坡面耙平,在此過程中去除不利于植物的根部向下生長的粒徑尺寸大于3公分的巖土顆粒;
2)在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上楔入若干個按矩陣排列的樁柱,同時在已刨松的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內埋設灌溉用滲水管網;
3)制作包含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種子在內的植物種子攜帶層,并在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上開設若干個與步驟2)中的若干個按矩陣排列的樁柱一一對應的套接孔;
4)將制作好的植物種子攜帶層的各個套接孔穿入對應的樁柱,并將植物種子攜帶層覆蓋于巖土體邊坡面上進行壓實;
5)在各橫向以及各縱向排布的樁柱之間固定擋土隔板,同時使擋土隔板緊壓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
6)將步驟1)中所鏟除的5-15公分厚的邊坡面進行搗碎得到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所需的土壤,同時去除混雜在其中的不利于植物向上生長的粒徑尺寸大于2公分的巖土顆粒;
7)將步驟6)中得到的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所需的土壤填充于所述擋土隔板之間,使之均勻的覆蓋于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之上,形成最終的巖土體邊坡面;
8)對步驟7)中所形成的最終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噴水灌溉以及通過該邊坡面內所埋設的滲水管網進行邊坡內部滲水灌溉,當噴水灌溉量和滲水灌溉量達到種植要求后結束噴水灌溉和滲水灌溉;
9)在巖土體邊坡面內的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發芽、生長期內,根據種植需求對巖土體邊坡面繼續進行養護及灌溉工作,直至生長出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
步驟1)中在對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刨松并耙平時,同時施入底肥。
步驟1)中沿巖土體邊坡具體鏟除10公分厚的邊坡面,再對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刨松、耙平。
步驟2)中所述的樁柱下端設為有利于楔入巖土體邊坡面內的錐形結構,所述樁柱垂直于巖土體邊坡面楔入。
步驟2)中所述的滲水管網為網狀管路結構,網狀管路結構包括一進水口,網狀管路結構的每條管路上均密布有若干出水孔,且在每條管路上均包裹有土工布。
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包括上層面和下層面,所述上層面和下層面均由粗麻布或者植物纖維面層制成,所述上層面和下層面之間設有植物纖維層,植物纖維層內填充有營養土,營養土內分布有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種子;植物種子攜帶層上所開設的套接孔的邊緣上設有避免其被撕裂的不銹鋼護邊;所述灌木植物種子包括馬棘種子、二色胡枝子種子、紫穗槐種子以及沙打旺種子;所述草本植物種子包括二月蘭種子、馬蘭種子、波斯菊種子、金雞菊種子、小冠花種子、石竹種子以及紫花地丁種子。
步驟5)中所述的擋土隔板上開設有若干個密布其板面的通孔。
步驟7)中將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所需的土壤填充于所述擋土隔板之間后,若所填充的土壤高度低于擋土隔板高度,則繼續填充外運土壤,直至所填充的土壤高度與擋土隔板高度持平,形成最終的巖土體邊坡面。
步驟5)中所述的擋土隔板以及樁柱上均設有螺孔,擋土隔板和樁柱之間通過不銹鋼螺栓螺紋連接所述螺孔進行固定。
步驟7)中當將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所需的土壤填充至高度與擋土隔板高度持平后,在最終形成的巖土體邊坡面上覆蓋保土網,保土網與各樁柱的頂端所設的掛鉤固定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巖土體邊坡抗侵蝕與生態修復防護方法,通過樁柱、擋土隔板、植物種子攜帶層以及滲水管網在加固巖土體邊坡的同時使得固土保水植被穩定的生長于邊坡上,克服了雨水對邊坡的沖刷侵蝕;所采用的樁柱、擋土隔板、植物種子攜帶層以及滲水管網均能夠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大量生產,降低了邊坡改造綠植設備成本,能夠廣泛適用于各類邊坡地帶的綠植需求。因此本發明方法能夠改善邊坡較差的固土、蓄水能力,且能夠對生長于其上的植被起到穩定的固定作用,提高了植被穩定生長、存活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方法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的樁柱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擋土隔板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樁柱、植物種子攜帶層以及擋土隔板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滲水管網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參見圖1,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巖土體邊坡抗侵蝕與生態修復防護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沿巖土體邊坡鏟除5-15公分厚的邊坡面,再對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刨松并沿邊坡面耙平,在此過程中去除不利于植物的根部向下生長的粒徑尺寸大于3公分的巖土顆粒;
2)在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上楔入若干個按矩陣排列的樁柱1,同時在已刨松的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內埋設灌溉用滲水管網4;
3)制作包含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種子在內的植物種子攜帶層2,并在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2上開設若干個與步驟2)中的若干個按矩陣排列的樁柱1一一對應的套接孔3;
4)將制作好的植物種子攜帶層2的各個套接孔3穿入對應的樁柱1,并將植物種子攜帶層2覆蓋于巖土體邊坡面上進行壓實;
5)在各橫向以及各縱向排布的樁柱1之間固定擋土隔板6,同時使擋土隔板6緊壓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2(參見圖4所示);
6)將步驟1)中所鏟除的5-15公分厚的邊坡面進行搗碎得到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2所需的土壤,同時去除混雜在其中的不利于植物向上生長的粒徑尺寸大于2公分的巖土顆粒;
7)將步驟6)中得到的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2所需的土壤填充于所述擋土隔板6之間,使之均勻的覆蓋于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2之上,形成最終的巖土體邊坡面;
8)對步驟7)中所形成的最終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噴水灌溉以及通過該邊坡面內所埋設的滲水管網4進行邊坡內部滲水灌溉,當噴水灌溉量和滲水灌溉量達到種植要求后結束噴水灌溉和滲水灌溉;
9)在巖土體邊坡面內的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發芽、生長期內,根據種植需求對巖土體邊坡面繼續進行養護及灌溉工作,直至生長出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
進一步地,步驟1)中在對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刨松并耙平時,同時施入底肥。
進一步地,步驟1)中沿巖土體邊坡具體鏟除10公分厚的邊坡面,再對新露出的巖土體邊坡面進行刨松、耙平。
進一步地,參見圖2,步驟2)中所述的樁柱1下端設為有利于楔入巖土體邊坡面內的錐形結構;所述樁柱1垂直于巖土體邊坡面楔入。
進一步地,參見圖5,步驟2)中所述的滲水管網4為網狀管路結構,網狀管路結構包括一進水口11,網狀管路結構的每條管路上均密布有若干出水孔5,且在每條管路上均包裹有土工布。
進一步地,所述植物種子攜帶層2包括上層面和下層面,所述上層面和下層面均由粗麻布或者植物纖維面層制成,所述上層面和下層面之間設有植物纖維層,植物纖維層內填充有營養土,營養土內分布有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種子;植物種子攜帶層2上所開設的套接孔3的邊緣上設有避免其被撕裂的不銹鋼護邊;所述灌木植物種子包括馬棘種子、二色胡枝子種子、紫穗槐種子以及沙打旺種子;所述草本植物種子包括二月蘭種子、馬蘭種子、波斯菊種子、金雞菊種子、小冠花種子、石竹種子以及紫花地丁種子。
進一步地,參見圖3,步驟5)中所述的擋土隔板6上開設有若干個密布其板面的通孔7。
進一步地,步驟7)中將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2所需的土壤填充于所述擋土隔板6之間后,若所填充的土壤高度低于擋土隔板6高度,則繼續填充外運土壤,直至所填充的土壤高度與擋土隔板6高度持平,形成最終的巖土體邊坡面。
進一步地,參見圖4,步驟5)中所述的擋土隔板6以及樁柱1上均設有螺孔8,擋土隔板6和樁柱1之間通過不銹鋼螺栓9螺紋連接所述螺孔8進行固定。
進一步地,步驟7)中當將覆蓋植物種子攜帶層2所需的土壤填充至高度與擋土隔板6高度持平后,在最終形成的巖土體邊坡面上覆蓋保土網,保土網與各樁柱1的頂端所設的掛鉤10固定連接。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巖土體邊坡抗侵蝕與生態修復防護方法,通過樁柱、擋土隔板、植物種子攜帶層以及滲水管網在加固巖土體邊坡的同時使得固土保水植被穩定的生長于邊坡上,克服了雨水對邊坡的沖刷侵蝕;所采用的樁柱、擋土隔板、植物種子攜帶層以及滲水管網均能夠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大量生產,降低了邊坡改造綠植設備成本,能夠廣泛適用于各類邊坡地帶的綠植需求。因此本發明方法能夠改善邊坡較差的固土、蓄水能力,且能夠對生長于其上的植被起到穩定的固定作用,提高了植被穩定生長、存活能力。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發明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實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