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槽,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羊顆粒飼料飼喂的自動食槽,屬于動物飼養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規模化養羊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精粗分飼養殖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養殖業的需要,羊全混合顆粒飼料的研究和開發得到了養殖戶的高度重視。羊全混合顆粒飼料有著明顯的優勢,能夠大幅度降低喂養的勞動強度,提升了養殖效益,尤其是肉羊肥育階段,效果更加顯著。傳統的羊類食槽結構簡單,山羊雖然很容易進食,但是山羊喜歡進入食槽內部,山羊在進食的同時會將屎尿拉在食槽內,由于山羊的嗅覺比較靈敏,有異味的飼料山羊不會吃,這樣就導致了飼料的嚴重浪費。另外,傳統的食槽在投喂飼料時需要精心管理,勞動強度大,飼料利用率不高,缺少簡單耐用、投料即使高效的能自動送料的食槽。
例如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 204047514U,公告日為:2014年12月31日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移動式山羊食槽,包括框架和食槽,框架安裝在食槽兩側,框架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框架內安裝有橫桿,橫桿上等間距的安裝有頸夾,頸夾的寬度為18厘米,頸夾的高度為25-30厘米,食槽底部設有導流口,在對食槽進行清洗時,廢水從導流口流出,而且食槽可拆卸的安裝在框架上,拆卸方便;在固定架上安裝有頸夾,在山羊進食的時候,可以一個頸夾內只有一只山羊。但是該裝置結構單一,山羊容易爬進食槽內,對飼料的浪費比較嚴重,飼料利用率不高,而且無法自動送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羊類食槽結構簡單,山羊容易爬進食槽內,山羊對飼料的浪費比較嚴重,飼料利用率不高,無法自動送料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山羊無法進入食槽內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飼料的浪費,飼料利用率得到了提高,還能自動間歇式送料的一種用于羊顆粒飼料飼喂的自動食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用于羊顆粒飼料飼喂的自動食槽,包括盤型食槽,盤型食槽的底部設置有固定支座,盤型食槽通過固定支座固定在地面上或羊欄槽型地板上,所述盤型食槽的內部上表面固定有安裝軸座,安裝軸座的正上方垂直固定有底部直管,底部直管的上端口上連接設置有儲料斗,儲料斗的底部與底部直管同軸連通,底部直管的底部內圈中同軸套有旋轉管,旋轉管的底部通過軸承安裝在安裝軸座上,底部直管的外壁上開設有一個或多個出料口,旋轉管上對應于出料口開設有出料孔洞,旋轉管的外圓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觸動件。
所述旋轉管上端外圓周上設置有旋轉環,旋轉環固定在底部直管的下端,旋轉環與旋轉管之間的接觸部位設置有滾輪或滾動軸承。
所述儲料斗的上端為圓柱形筒,儲料斗的下端為圓錐筒,圓錐筒的大口端與圓柱形筒的下端相連接,圓錐筒的小口端與底部直管的上端相連。
所述盤型食槽的深度為8厘米-10厘米,儲料斗的圓錐面與軸心之間所呈的角度為30度-60度,儲料斗的垂直高度為60厘米-100厘米,儲料斗的直徑大于等于盤型食槽的直徑。
所述儲料斗的上端口上安裝有可活動開啟的弧形料斗蓋,弧形料斗蓋的上端設置有向上拱起的圓弧面。
所述底部直管的底部內環面與旋轉管之間設置有環形彈性密封橡膠。
所述觸動件為向外伸出的金屬桿、金屬環或金屬半圓環,金屬桿、金屬環或金屬半圓環位于盤型食槽的內部。
所述盤型食槽以及儲料斗的直徑方向上垂直設置有分隔欄,分隔欄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支座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在盤型食槽的正上方設置有儲料斗,底部直管的外壁上開設有出料口,山羊在進食過程中碰觸或擠壓到觸動件后就能推動旋轉管轉動,儲料斗內的飼料才會從出料口中流出,進入到盤型食槽的內部。
2、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有效避免了山羊的攀爬和進入食槽,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飼料的浪費,飼料利用率得到了提高,還能自動間歇式送料,降低了飼喂和投料的勞動強度,適合于羊類以及其它動物的規模化養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弧形料斗蓋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分隔欄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盤型食槽1,固定支座2,儲料斗3,底部直管4,安裝軸座5,旋轉管6,旋轉環7,出料口8,觸動件9,弧形料斗蓋10,分隔欄11。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羊顆粒飼料飼喂的自動食槽,包括盤型食槽1,盤型食槽1的底部設置有固定支座2,盤型食槽1通過固定支座2固定在地面上或羊欄槽型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盤型食槽1的內部上表面固定有安裝軸座5,安裝軸座5的正上方垂直固定有底部直管4,底部直管4的上端口上連接設置有儲料斗3,儲料斗3的底部與底部直管4同軸連通,底部直管4的底部內圈中同軸套有旋轉管6,旋轉管6的底部通過軸承安裝在安裝軸座5上,底部直管4的外壁上開設有一個或多個出料口8,旋轉管6上對應于出料口8開設有出料孔洞,旋轉管6的外圓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觸動件9。
所述旋轉管6上端外圓周上設置有旋轉環7,旋轉環7固定在底部直管4的下端,旋轉環7與旋轉管6之間的接觸部位設置有滾輪或滾動軸承。
所述儲料斗3的上端為圓柱形筒,儲料斗3的下端為圓錐筒,圓錐筒的大口端與圓柱形筒的下端相連接,圓錐筒的小口端與底部直管4的上端相連。
所述盤型食槽1的深度為8厘米-10厘米,儲料斗3的圓錐面與軸心之間所呈的角度為30度-60度,儲料斗3的垂直高度為60厘米-100厘米,儲料斗3的直徑大于等于盤型食槽1的直徑。
所述儲料斗3的上端口上安裝有可活動開啟的弧形料斗蓋10,弧形料斗蓋10的上端設置有向上拱起的圓弧面。
所述底部直管4的底部內環面與旋轉管6之間設置有環形彈性密封橡膠。
所述觸動件9為向外伸出的金屬桿、金屬環或金屬半圓環,金屬桿、金屬環或金屬半圓環位于盤型食槽1的內部。
所述盤型食槽1以及儲料斗3的直徑方向上垂直設置有分隔欄11,分隔欄11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支座2上。
盤型食槽1與傳統食槽相同,盤型食槽1的底部設置有固定支座2,盤型食槽1通過固定支座2固定在地面上或羊欄槽型地板上。盤型食槽1的內部上表面固定有安裝軸座5,盤型食槽1的正上方設置有儲料斗3,儲料斗3能夠不斷向盤型食槽1內補充飼料。安裝軸座5的正上方垂直固定有底部直管4,底部直管4的上端口上連接設置有儲料斗3,儲料斗3的底部與底部直管4同軸連通。盤型食槽1以及儲料斗3的直徑方向上垂直設置有分隔欄11,分隔欄11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支座2上,分隔欄11可以對盤型食槽1兩邊進食的羊進行分隔,實現相鄰的兩個羊圈公用同一個食槽的目的,當然也可以單獨使用。
儲料斗3的上端為圓柱形筒,儲料斗3的下端為圓錐筒,圓錐筒的大口端與圓柱形筒的下端相連接,圓錐筒的小口端與底部直管4的上端相連。儲料斗3的圓錐面與軸心之間所呈的角度為30度-60度,儲料斗3的垂直高度為60厘米-100厘米,儲料斗3的直徑大于等于盤型食槽1的直徑,盤型食槽1與儲料斗3的直徑及料斗高度及錐面角度的設計,使得山羊不能在食槽內站立,有效避免了山羊將屎尿拉在盤型食槽1內。儲料斗3采用這個圓錐筒設計不僅能夠保證顆粒料的落下排出,而且還能避免山羊攀爬儲料斗3。儲料斗3的上端口上安裝有可活動開啟的弧形料斗蓋10,弧形料斗蓋10的上端設置有向上拱起的圓弧面,山羊即使跳躍爬上儲料斗3上端口上的弧形料斗蓋10后,由于采用了圓弧形設計,使得山羊在弧形料斗蓋10站不穩,直接滑落下來。
底部直管4的底部內圈中同軸套有旋轉管6,旋轉管6的底部通過軸承安裝在安裝軸座5上,旋轉管6能夠繞旋轉管6的軸心線旋轉。旋轉管6上端外圓周上設置有旋轉環7,旋轉環7固定在底部直管4的下端,旋轉環7與旋轉管6之間的接觸部位設置有滾輪或滾動軸承,旋轉環7能夠對旋轉管6的上端進行約束,并減小旋轉過程中的摩擦。底部直管4的底部內環面與旋轉管6之間設置有環形彈性密封橡膠,這樣保證了底部直管4與旋轉管6之間連接的緊密,在能夠相對轉動的同時,飼料顆粒又不會進入到底部直管4與旋轉管6之間的間隙中。
底部直管4的外壁上開設有一個或多個出料口8,旋轉管6上對應于出料口8開設有出料孔洞,在旋轉管6轉動過程中,只有當旋轉管6上的出料孔洞與底部直管4上的出料口8對準或部分對準時,儲料斗3內的飼料才會從出料口8中流出,進入到盤型食槽1的內部。由于出料口8相對于盤型食槽1設置在較高的位置,飼料在流出過程中會在盤型食槽1內散布較大的區域,有利于山羊進食。另外,旋轉管6內腔的中部或底部且位于出料口8的下端設置有密封結構,避免飼料進入死角無法排除而霉變。
本實用新型為了讓旋轉管6旋轉,在旋轉管6的外圓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觸動件9,觸動件9為向外伸出的金屬桿、金屬環或金屬半圓環,金屬桿、金屬環或金屬半圓環位于盤型食槽1的內部。山羊在進食過程中很容易碰觸或擠壓到觸動件9,進而推動旋轉管6旋轉,只要旋轉管6一開始旋轉,儲料斗3內的飼料就會從出料口8中流出,實現了間歇式自動給料。有效避免了飼料的浪費,飼料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本實用新型不僅適合于羊類的規模化養殖,還適合于其它動物的規模化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