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農產品貯藏保鮮設施建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該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由冷藏室和空調室組成;其特征在于冷藏室由頂端的回風通道和底部的地溝送風通道構成;空調室內依次設有加熱器、消聲器、送風機、表冷器、高壓微霧加濕機組,且消聲器設置在送風機左右兩側;冷藏室內還設有溫度傳感器Ⅰ、濕度傳感器和二氧化碳傳感器;地溝送風通道通過送風管與空調室連通;空調室一側設有鼓風機,且鼓風機與空調室連通處設有溫度傳感器Ⅱ。本實用新型能夠做到恒溫恒濕控制,貯藏保鮮效果好且適合于大儲量的馬鈴薯貯藏保鮮。
【專利說明】
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農產品貯藏保鮮設施建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種植面積約為470萬公頃,年產量約6000萬噸,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對馬鈴薯的加工應用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加工產品主要為粉絲、粉條、油炸馬鈴薯食品等。目前國內市場馬鈴薯全粉和馬鈴薯衍生產品很少,有些還依賴進口。我國在2015年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將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又一主糧,隨著這一戰略的提出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通風和空氣循環在馬鈴薯貯藏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入庫期間的作用是降溫,對馬鈴薯進行干燥,提高其抗壓能力及避免病原菌的感染;以后主要是控制庫內的溫、濕度,同時給塊莖的呼吸提供適當的氧氣。
[0003]馬鈴薯貯藏初期在10-11月,溫度應控制在12-15°C,相對濕度90%以上,進行10-15d的傷口愈合。因為馬鈴薯在采收、運輸及入庫期間會產生一些傷口,通過細胞分裂使傷口愈合,并使其表皮進一步木栓化,從而增強對細菌及真菌侵染的抵抗力。在此期間,由于馬鈴薯正處在后熟期,呼吸旺盛,分解出較多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熱量,產生大量的呼吸熱,容易出現高溫、高濕,這時應以降溫散熱、通風換氣為主,最適溫度應在6°C左右;貯藏中期在12月到下年2月,正是處于嚴寒低溫季節,薯塊已進入完全休眠狀態,易受凍害,這一階段應防凍保暖,溫度控制在4°C左右;貯藏末期3-4月份,氣溫轉暖,庫溫升高,馬鈴薯開始萌芽,溫度控制在6 °C左右。
[0004]專利號201520106681.X的申請文件公開了一種自然通風式馬鈴薯貯藏庫,它包括庫體、庫頂、排氣管、進氣窗口、隔離架,庫體為長方體形狀,庫頂為“人”字架式頂蓋,排氣管為頂端上方沒有錐形帽蓋罩的圓筒件,進氣窗口為正方形窗口,隔離架為由下部5根平行分布式方形固定桿和上部條板拼合面所構成的柵面狀板面架,庫頂設置于庫體上方位置且左右兩側伸出庫體壁一部分,三個排氣管以里外等距形式分別豎向設置于庫頂左右居中的里外三個位置,十六個進氣窗口,設置于庫體左右兩側壁位置,每側八個,左右側壁對稱設置,每側八個進氣窗口以上下部各三個、中部兩個的形式均勻設置,隔離架水平設置于庫體底面靠上位置且四側與庫體固連。本申請文件公開的技術方案要達到的技術效果很明顯,但是不適用于大規模馬鈴薯貯藏使用,且保鮮效果不是很好,對庫內的溫度濕度做不到恒溫恒濕控制。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合于貯藏大量馬鈴薯,且能夠恒溫恒濕控制,貯藏保鮮效果好的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解決現有技術中適合小規模貯藏,且做不到恒溫恒濕控制保鮮效果差的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7]—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該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由冷藏室I和空調室2組成;其特征在于:冷藏室I由頂端的回風通道4和底部的地溝送風通道3構成;空調室2內依次設有加熱器10、消聲器11、送風機12、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且消聲器11設置在送風機12左右兩側;所述冷藏室I內還設有溫度傳感器15、濕度傳感器18和二氧化碳傳感器15;所述地溝送風通道3通過送風管與空調室2連通;所述回風通道4通過回風管7與空調室2連接;所述回風管7上設有回風機6和電動門8;所述空調室2—側設有鼓風機16,且鼓風機16與空調室2連通處設有溫度傳感器Π 17。
[0008]所述空調室2頂部設有排風口9,與空調室2連接的回風管7的一端設置在加熱器10頂部。
[0009]所述地溝送風通道3頂部設有送風口 19。
[0010]所述加熱器10為光面排管加熱器。
[0011]所述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由栓塞增壓栗、高壓微霧碰頭、高壓泄水閥、控制柜組成。
[0012]所述溫度傳感器15、電動門8、加熱器1、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二氧化碳傳感器15、溫度傳感器Π 17、濕度傳感器18、連接PLC控制模塊,PLC控制模塊連接顯示模塊。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將通風和空氣循環應用于馬鈴薯貯藏,對空氣進行集中冷、熱、濕處理后通過地溝送風通道送入保鮮庫內,庫內回風通過回風管道返回至空調室實現空氣循環;能夠做到恒溫恒濕控制,貯藏保鮮效果好且適合于大儲量的馬鈴薯貯藏保鮮。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原理框圖。
[0016]圖中所示:冷藏室1、空調室2、地溝送風通道3、回風通道4、溫度傳感器15、回風機
6、回風管7、電動門8、排風口 9、加熱器10、消聲器11、送風機12、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二氧化碳傳感器15、鼓風機16、溫度傳感器Π 17、濕度傳感器18、送風口 19。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其有益效果進一步說明:
[0018]實施例:如圖1-2所示。
[0019]—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該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由冷藏室I和空調室2組成;其特征在于:冷藏室I由頂端的回風通道4和底部的地溝送風通道3構成;空調室2內依次設有加熱器10、消聲器11、送風機12、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且消聲器11設置在送風機12左右兩側;所述冷藏室I內還設有溫度傳感器15、濕度傳感器18和二氧化碳傳感器15;所述地溝送風通道3通過送風管與空調室2連通;所述回風通道4通過回風管7與空調室2連接;所述回風管7上設有回風機6和電動門8;所述空調室2—側設有鼓風機16,且鼓風機16與空調室2連通處設有溫度傳感器Π 17。
[0020]所述空調室2頂部設有排風口9,與空調室2連接的回風管7的一端設置在加熱器10頂部。
[0021]所述地溝送風通道3頂部設有送風口 19。
[0022]所述加熱器10為光面排管加熱器。
[0023]所述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由栓塞增壓栗、高壓微霧碰頭、高壓泄水閥、控制柜組成。
[0024]所述溫度傳感器15、電動門8、加熱器1、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二氧化碳傳感器15、溫度傳感器Π 17、濕度傳感器18、連接PLC控制模塊,PLC控制模塊連接顯示模塊。
[0025]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施的:本保鮮庫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外界的空氣通過鼓風機16送入空調室2,空調室2內的加熱器10、消聲器11、送風機12、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對送入的新空氣進行集中冷、熱、濕處理后通過地溝送風通道3送入冷藏室I內;馬鈴薯貯藏初期,根據當地的室外氣象參數,開啟送風機12,利用室外新風對馬鈴薯進行通風降溫;在通風降溫期間,根據冷藏室I內的溫濕度對送風量及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進行調節;庫內降至6-8°C后,通風維持庫內溫度恒定;冬季當室外新風溫度低于(TC時,利用加熱器10對室外新風進行加熱;在次年的3-4月,送風溫度高于5°C時,利用表冷器13對送風進行制冷降溫;根據冷藏室I內二氧化碳濃度及溫濕度的變化控制電動門8開啟大小,調節排風量,排風由排風口 9排出;根據冷藏室I內二氧化碳濃度及溫濕度進行控制,當冷藏室I內任意一項參數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均開啟送風機12進行送風;當冷藏室I濕度小于設計參數時,開啟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管路上的電動閥,加濕機組的栓塞栗開啟,對送風進行微霧加濕;冬季室外新風溫度低于0°C時,開啟加熱器10對室外新風通過光面排管加熱器進行加熱。
【主權項】
1.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該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由冷藏室(I)和空調室(2)組成;其特征在于:冷藏室(I)由頂端的回風通道(4)和底部的地溝送風通道(3)構成;空調室(2)內依次設有加熱器(10)、消聲器(11)、送風機(12)、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且消聲器(11)設置在送風機(12)左右兩側;所述冷藏室(I)內還設有溫度傳感器I(5)、濕度傳感器(18)和二氧化碳傳感器(15);所述地溝送風通道(3)通過送風管與空調室(2)連通;所述回風通道(4)通過回風管(7)與空調室(2)連接;所述回風管(7)上設有回風機(6)和電動門(8);所述空調室(2)—側設有鼓風機(16),且鼓風機(16)與空調室(2)連通處設有溫度傳感器Π( 17)。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其特征在于:空調室(2)頂部設有排風口(9),與空調室(2)連接的回風管(7)的一端設置在加熱器(10)頂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其特征在于:地溝送風通道(3)頂部設有送風口(19)。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其特征在于:加熱器(10)為光面排管加熱器。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其特征在于: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由栓塞增壓栗、高壓微霧碰頭、高壓泄水閥、控制柜組成。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恒溫恒濕保鮮庫,其特征在于:溫度傳感器1(5)、電動門(8)、加熱器(1)、表冷器(13)、高壓微霧加濕機組(14)、濕度傳感器(18)、二氧化碳傳感器(15)、溫度傳感器Π (17)連接PLC控制模塊,PLC控制模塊連接顯示模塊。
【文檔編號】A01F25/14GK205694428SQ201620642203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7日
【發明人】楊發
【申請人】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