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播種機械技術領域,是一種便拆扭簧式窩眼穴播器。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窩眼穴播器使用較為廣泛,其取種裝置一般都帶有取種扭簧,由于取種扭簧為易損件,若取種扭簧損壞則取種裝置無法正常工作,會造成對應的鴨嘴不下種,導致空穴和漏播,現有窩眼穴播器的取種扭簧更換時,通常需要將穴播器從播種機機架上拆下來,之后需要完全卸開穴播器的壓盤,才能夠更換取種扭簧,由于組裝穴播器的螺釘較多,更換取種扭簧時,拆裝穴播器較為繁瑣,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拆扭簧式窩眼穴播器,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有窩眼穴播器存在的取種扭簧不便于更換、拆卸繁瑣、費時費力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便拆扭簧式窩眼穴播器,包括外定盤、中心軸、右壓環、內定盤、左壓盤、右擋圈和能轉動的穴播器總成;外定盤的中心固定有右部能夠安裝在機架上的中心軸,外定盤上設有能夠與種箱出口相連通的進種孔,外定盤外部套裝有右壓環,中心軸的中部通過軸承安裝有內定盤,內定盤外部套裝有穴播器總成,內定盤與外定盤相連接并能夠相對穴播器總成保持不動,中心軸的左端安裝有左壓盤,左壓盤和右壓環通過連接螺栓固定連接在一起并壓緊在穴播器總成的左右兩端,穴播器總成包括輪圈體、鴨嘴和取種圈,輪圈體外側安裝有鴨嘴,輪圈體內部固定有取種圈,對應各鴨嘴位置的取種圈上分別安裝有帶有取種扭簧的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內定盤上安裝有能夠帶動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工作的撥塊裝置,對應取種扭簧位置的右壓環內緣處固定安裝有右擋圈,取種扭簧的右端壓緊在右擋圈的左側面上。
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可包括取種轉塊和拐臂轉軸,取種圈上設有轉塊座孔,取種轉塊安裝在轉塊座孔內并能夠轉動,取種轉塊的外側設有取種孔,取種轉塊的體內設有轉塊軸孔,對應轉塊軸孔位置的取種圈上設有樞軸安裝孔,拐臂轉軸包括轉塊樞軸和驅動拐臂,轉塊樞軸安裝在樞軸安裝孔內,轉塊樞軸的左端伸至樞軸安裝孔左方并固定有驅動拐臂,轉塊樞軸中部與取種轉塊相固定,轉塊樞軸右部與取種圈之間安裝有取種扭簧,該取種扭簧能夠使離開撥塊裝置的取種轉塊關閉取種孔并將取種孔內種子傾倒至轉塊座孔內,對應各轉塊座孔位置的輪圈體上分別設有出種孔,轉塊座孔通過出種孔與對應位置的鴨嘴內腔相連通。
對應上述樞軸安裝孔右端位置的取種圈右側面上可設有種圈簧孔,靠近各種圈簧孔位置的取種圈右側面上分別設有簧臂卡槽,取種扭簧安裝在種圈簧孔內,取種扭簧的一個旋臂套裝在簧臂卡槽內,轉塊樞軸的右端設有樞軸凹槽,取種扭簧的另一個旋臂套裝在樞軸凹槽內。
對應上述各種圈簧孔及簧臂卡槽位置的右壓環內緣處可分別設有取簧開口,相鄰兩個取簧開口之間形成壓環座塊,右擋圈呈環狀或半環狀,右擋圈通過擋圈螺釘固定安裝在壓環座塊上,對應各取簧開口位置的右擋圈左側分別設有擋圈壓塊,擋圈壓塊的左端壓緊在對應取種扭簧的右端面上。
上述內定盤的右側下部可固定安裝有填種裝置,填種裝置包括扇形座板和撥種刷塊,扇形座板的上部設有長軸沿豎向的調節長孔,扇形座板通過扇座螺釘和調節長孔固定安裝在內定盤上,扇形座板下部右端設有不少于兩個的刷塊固定柱,撥種刷塊包括連接座塊、弧狀刷頭座和錐狀刷頭,對應各刷塊固定柱位置的弧狀刷頭座的上端分別設有連接座塊,各連接座塊中部分別有安裝孔,連接座塊通過安裝孔固定安裝在對應的刷塊固定柱上,弧狀刷頭座的下端均布有上大下小的錐狀刷頭。
上述撥塊裝置可為撥齒塊,內定盤的左側面固定安裝有撥齒塊,撥齒塊呈倒C狀,撥齒塊的上端位于左壓盤的中前部,撥齒塊的下端位于左壓盤的后下部,撥齒塊的前下部、下端、后下部位置的外緣處均設有撥齒。
上述內定盤可通過卡頭裝置與外定盤相連接,內定盤的右部設有鎖塊環槽,鎖塊環槽的上部設有定盤卡塊,卡頭裝置包括卡頭座、卡頭轉軸、凸頭卡塊和卡塊扭簧,對應中心軸前上方的外定盤中部設有卡頭座,卡頭座后方的外定盤上設有卡頭通孔,凸頭卡塊的前部有卡塊軸孔,凸頭卡塊通過卡塊軸孔、卡頭轉軸安裝在卡頭座上,凸頭卡塊的后部設有楔形卡塊,楔形卡塊的前部有沿前右后左方向傾斜的導引斜面,楔形卡塊穿過卡頭通孔并伸至外定盤左側,卡頭轉軸上安裝有能夠使楔形卡塊后端頂緊在定盤卡塊前端面上的卡塊扭簧。
上述取種圈可包括不少于兩個的取種座塊,各取種座塊的一端分別有燕尾卡槽,各取種座塊的另一端分別有燕尾卡塊,各取種座塊通過燕尾卡塊和相鄰取種座塊的燕尾卡槽首尾依次固定連接在一起,靠近燕尾卡塊位置的各取種座塊上分別設有種座固定孔,各取種座塊通過種座固定孔和種座螺栓固定安裝在輪圈體上,各取種座塊上分別安裝有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
上述左壓盤的右端中心可固定有壓盤軸套,中心軸的左端套裝在壓盤軸套內,中心軸的右部焊接固定在外定盤上,外定盤右方的中心軸右部設有能夠鎖定在播種機機架上的定位平臺,中心軸的右端中心設有固定螺孔。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其通過取下右擋圈即可方便地更換取種扭簧,不用將穴播器完全拆開,即可實現取種扭簧的更換,省時省力,維修快捷方便。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附圖3中的右壓環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外定盤,2為中心軸,3為右壓環,4為內定盤,5為左壓盤,6為右擋圈,7為進種孔,8為輪圈體,9為鴨嘴,10為取種圈,11為取種扭簧,12為取種轉塊,13為轉塊座孔,14為取種孔,15為轉塊軸孔,16為樞軸安裝孔,17為轉塊樞軸,18為驅動拐臂,19為出種孔,20為種圈簧孔,21為簧臂卡槽,22為樞軸凹槽,23為取簧開口,24為壓環座塊,25為擋圈螺釘,26為擋圈壓塊,27為扇形座板,28為調節長孔,29為刷塊固定柱,30為連接座塊,31為弧狀刷頭座,32為錐狀刷頭,33為撥齒塊,34為撥塊輔助安裝孔,35為鎖塊環槽,36為定盤卡塊,37為卡頭座,38為卡頭轉軸,39為凸頭卡塊,40為卡塊扭簧,41為卡頭通孔,42為楔形卡塊,43為導引斜面,44為燕尾卡槽,45為燕尾卡塊,46為種座固定孔,47為壓盤軸套,48為定位平臺,49為固定螺孔。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系是依據說明書附圖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3所示,該便拆扭簧式窩眼穴播器包括外定盤1、中心軸2、右壓環3、內定盤4、左壓盤5、右擋圈6和能轉動的穴播器總成;外定盤1的中心固定有右部能夠安裝在機架上的中心軸2,外定盤1上設有能夠與種箱出口相連通的進種孔7,外定盤1外部套裝有右壓環3,中心軸2的中部通過軸承安裝有內定盤4,內定盤4外部套裝有穴播器總成,內定盤4與外定盤1相連接并能夠相對穴播器總成保持不動,中心軸2的左端安裝有左壓盤5,左壓盤5和右壓環3通過連接螺栓固定連接在一起并壓緊在穴播器總成的左右兩端,穴播器總成包括輪圈體8、鴨嘴9和取種圈10,輪圈體8外側安裝有鴨嘴9,輪圈體8內部固定有取種圈10,對應各鴨嘴9位置的取種圈10上分別安裝有帶有取種扭簧11的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內定盤4上安裝有能夠帶動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工作的撥塊裝置,對應取種扭簧11位置的右壓環3內緣處固定安裝有右擋圈6,取種扭簧11的右端壓緊在右擋圈6的左側面上。由于右擋圈6易于拆卸,通過取下右擋圈6即可方便地更換取種扭簧11,不用將穴播器完全拆開,即可實現取種扭簧11的更換,省時省力,維修快捷方便。
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便拆扭簧式窩眼穴播器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所示,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包括取種轉塊12和拐臂轉軸,取種圈10上設有轉塊座孔13,取種轉塊12安裝在轉塊座孔13內并能夠轉動,取種轉塊12的外側設有取種孔14,取種轉塊12的體內設有轉塊軸孔15,對應轉塊軸孔15位置的取種圈10上設有樞軸安裝孔16,拐臂轉軸包括轉塊樞軸17和驅動拐臂18,轉塊樞軸17安裝在樞軸安裝孔16內,轉塊樞軸17的左端伸至樞軸安裝孔16左方并固定有驅動拐臂18,轉塊樞軸17中部與取種轉塊12相固定,轉塊樞軸17右部與取種圈10之間安裝有取種扭簧11,該取種扭簧11能夠使離開撥塊裝置的取種轉塊12關閉取種孔14并將取種孔14內種子傾倒至轉塊座孔13內,對應各轉塊座孔13位置的輪圈體8上分別設有出種孔19,轉塊座孔13通過出種孔19與對應位置的鴨嘴9內腔相連通。驅動拐臂18離開撥塊裝置后,在取種扭簧11的彈力作用下,取種轉塊12旋轉復位,此時取種孔14處的取種轉塊12旋轉至轉塊座孔13內部,使得取種孔14關閉,并且取種孔14內的種子被傾倒至轉塊座孔13內,之后種子通過出種孔19落入鴨嘴9內腔內,當穴播器總成旋轉一周,驅動拐臂18再次接觸撥塊裝置時,驅動拐臂18被撥塊裝置推動旋轉,轉塊樞軸17克服取種扭簧11的彈力帶動取種轉塊12轉動,取種孔14處的取種轉塊12旋轉至轉塊座孔13外部,準備再次取種;取種孔14最好呈內小外大的喇叭狀,以便于種子進入,同時便于種子倒入轉塊座孔13內。
如附圖1、2、3所示,對應樞軸安裝孔16右端位置的取種圈10右側面上設有種圈簧孔20,靠近各種圈簧孔20位置的取種圈10右側面上分別設有簧臂卡槽21,取種扭簧11安裝在種圈簧孔20內,取種扭簧11的一個旋臂套裝在簧臂卡槽21內,轉塊樞軸17的右端設有樞軸凹槽22,取種扭簧11的另一個旋臂套裝在樞軸凹槽22內。通過種圈簧孔20、簧臂卡槽21和樞軸凹槽22安裝及定位取種扭簧11不但可靠,而且更換時較為方便,取下右擋圈6后,通過起子即可將損壞的取種扭簧11挑出,將新的取種扭簧11裝入種圈簧孔20,并使其兩個旋臂分別嵌入簧臂卡槽21和樞軸凹槽22內即可。
如附圖1、2、3、4所示,對應各種圈簧孔20及簧臂卡槽21位置的右壓環3內緣處分別設有取簧開口23,相鄰兩個取簧開口23之間形成壓環座塊24,右擋圈6呈環狀或半環狀,右擋圈6通過擋圈螺釘25固定安裝在壓環座塊24上,對應各取簧開口23位置的右擋圈6左側分別設有擋圈壓塊26,擋圈壓塊26的左端壓緊在對應取種扭簧11的右端面上。當取種扭簧11需要更換時,取掉擋圈螺釘25將透明的右擋圈6取下,換上新取種扭簧11后再將右擋圈6通過擋圈螺釘25固定好,簡單快捷。右擋圈6及擋圈壓塊26最好為透明材料制成,通過右擋圈6及擋圈壓塊26能夠直接觀察到對應取種扭簧11的情況,使用更加方便。
如附圖1、2所示,內定盤4的右側下部固定安裝有填種裝置,填種裝置包括扇形座板27和撥種刷塊,扇形座板27的上部設有長軸沿豎向的調節長孔28,扇形座板27通過扇座螺釘和調節長孔28固定安裝在內定盤4上,扇形座板27下部右端設有不少于兩個的刷塊固定柱29,撥種刷塊包括連接座塊30、弧狀刷頭座31和錐狀刷頭32,對應各刷塊固定柱29位置的弧狀刷頭座31的上端分別設有連接座塊30,各連接座塊30中部分別有安裝孔,連接座塊30通過安裝孔固定安裝在對應的刷塊固定柱29上,弧狀刷頭座31的下端均布有上大下小的錐狀刷頭32。通過刷塊固定柱29來固定連接撥種刷塊,能夠避開內定盤4左側的撥塊裝置,通過扇形座板27的調節長孔28能夠調節撥種刷塊的上下位置,從而調節錐狀刷頭32對取種轉塊12的壓力,撥種刷塊最好采用橡膠或樹脂等彈性材料制作,通過錐狀刷頭32能夠將種子撥入取種孔14內,防止播種出現空穴和漏播,并將多余種子撥離取種孔14的開口處。
如附圖1、2所示,撥塊裝置為撥齒塊33,內定盤4的左側面固定安裝有撥齒塊33,撥齒塊33呈倒C狀,撥齒塊33的上端位于左壓盤5的中前部,撥齒塊33的下端位于左壓盤5的后下部,撥齒塊33的前下部、下端、后下部位置的外緣處均設有撥齒。各撥齒的齒尖最好朝向前下方,通過撥齒能夠使與其接觸的驅動拐臂18抖動,從而帶動對應的取種轉塊12抖動,促進種子進入取種孔14內。撥齒塊33最好通過三個撥塊螺釘固定安裝在內定盤4的左側,對應中部兩個連接座塊30之間位置的扇形座板27上設有撥塊輔助安裝孔34,通過撥塊輔助安裝孔34即可將撥齒塊33中部通過撥塊螺釘固定在內定盤4上,撥齒塊33兩端處的撥塊螺釘由于遠離填種裝置,安裝位置不受影響。
如附圖1、2、3所示,內定盤4通過卡頭裝置與外定盤1相連接,內定盤4的右部設有鎖塊環槽35,鎖塊環槽35的上部設有定盤卡塊36,卡頭裝置包括卡頭座37、卡頭轉軸38、凸頭卡塊39和卡塊扭簧40,對應中心軸2前上方的外定盤1中部設有卡頭座37,卡頭座37后方的外定盤1上設有卡頭通孔41,凸頭卡塊39的前部有卡塊軸孔,凸頭卡塊39通過卡塊軸孔、卡頭轉軸38安裝在卡頭座37上,凸頭卡塊39的后部設有楔形卡塊42,楔形卡塊42的前部有沿前右后左方向傾斜的導引斜面43,楔形卡塊42穿過卡頭通孔41并伸至外定盤1左側,卡頭轉軸38上安裝有能夠使楔形卡塊42后端頂緊在定盤卡塊36前端面上的卡塊扭簧40。通過卡頭裝置能夠在本實用新型向前轉動作業時使內定盤4相對外定盤1保持不動,確保填種裝置和撥塊裝置的位置保持不變,當拖拉機帶動本實用新型倒退時,或者當需要倒轉穴播器總成清理堵塞的鴨嘴9時,穴播器總成及內定盤4能夠向后轉動,從而避免穴播器損壞,當設備繼續前行時,內定盤4相對外定盤1向前旋轉直至卡頭裝置的楔形卡塊42再次卡在定盤卡塊36上,楔形卡塊42被限定在鎖塊環槽35內能夠保證其作業時不易脫出,避免工作時填種裝置和撥塊裝置移動位置,杜絕了現有穴播器因內定盤4工作時移位造成的空穴和漏播,提高了播種作業的可靠性。
如附圖1、2所示,取種圈10包括不少于兩個的取種座塊,各取種座塊的一端分別有燕尾卡槽44,各取種座塊的另一端分別有燕尾卡塊45,各取種座塊通過燕尾卡塊45和相鄰取種座塊的燕尾卡槽44首尾依次固定連接在一起,靠近燕尾卡塊45位置的各取種座塊上分別設有種座固定孔46,各取種座塊通過種座固定孔46和種座螺栓固定安裝在輪圈體8上,各取種座塊上分別安裝有拐臂式窩眼取種裝置。通過多個取種座塊連接組成取種圈10,各取種座塊通過燕尾卡塊45和燕尾卡槽44連接,組裝及維修拆裝方便,而且固定取種座塊的種座螺栓數量明顯減少,顯著降低了穴播器的制造維護成本。
如附圖1、2所示,左壓盤5的右端中心固定有壓盤軸套47,中心軸2的左端套裝在壓盤軸套47內,中心軸2的右部焊接固定在外定盤1上,外定盤1右方的中心軸2右部設有能夠鎖定在播種機機架上的定位平臺48,中心軸2的右端中心設有固定螺孔49。中心軸2通過定位平臺48和固定螺孔49固定安裝在播種機機架上。實際使用時,內定盤4的左右兩邊最好分別設置有軸承,對應軸承位置的中心軸2上設有徑向油孔,固定螺孔49左端與徑向油孔之間連通有軸向油孔,通過固定螺孔49能夠向軸承處添加潤滑油脂,以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