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對建筑立面綠化的綠植建筑邊線設計,特別涉及一種建筑立面綠化的給排水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化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然后在如此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城市社區,就連屋面綠化都已經很普及的當代社會,我們還能怎樣提高綠化面積以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日益提高的需求呢?立面綠化就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既增加了綠化面積,也豐富了立面造型,同時也為建筑的保溫隔熱功能提供了不小的作用。然而立面綠化就涉及到對水的控制,即需要能搞保障植被的灌溉需求,又不能用量過多而影響建筑墻面的防水功能。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既能夠滿足植被灌溉的需求,又能夠有組織的將富余的水排走。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立面綠化的給排水系統,該系統能夠有效解決富余水且滿足立面綠化灌溉需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建筑立面綠化的給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結構和補水結構,在排水工狀態時,高于排水結構入水口位置的富集雨水經排水結構的排水口8排出;在補水工作狀態時,由補水結構向土體中供給水分,多余的水由補水結口的出水口9排出。
進一步,所述排水結構包括積水匯水管3和積水溢流管4,所述積水溢流管一端與灌溉區域的土體連通,積水溢流管的另一端與積水匯水管連通,積水匯水管與排水口8連通。
進一步,所述積水溢流管由灌溉區域向積水匯水管傾斜。
進一步,所述補水結構包括匯水管2和保護管1,所述保護管與匯水管連通,匯水管與出水口連通,所述保護管內設置有吸水結構,吸水結構的一端設置于匯水管內,吸水結構的另一端設置于灌溉區域的土體中。
進一步,所述補水結構還包括防塌落結構7,防塌落結構設置于保護管的管口上方。
進一步,所述補水結構還包括灌溉留置口5,所述匯水管包括匯水管I和匯水管II,匯水管I的一端與灌溉留置口連通,匯水管I的另一端與外部連通;匯水管II的一端與灌溉留置口連通,匯水管II的另一端與出水口連通。
進一步,所述匯水管I由外部向灌溉留置口傾斜。
進一步,所述匯水管II由灌溉留置口向出水口傾斜。
有益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了由保護管、匯水管、積水匯水管、積水溢流管、灌溉留置口、吸水結構和防塌落結構組成的給排水系統,有效的保證了屋面植物給水需求又將富余的水及時的排走。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剖面詳圖;
圖3為圖1中B處的剖面詳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一種建筑立面綠化的給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結構和補水結構,在排水工狀態時,高于排水結構入水口位置的富集雨水經排水結構的排水口8排出;在補水工作狀態時,由補水結構向土體中供給水分,多余的水由補水結口的出水口9排出。
所述排水結構包括積水匯水管3和積水溢流管4,所述積水溢流管一端與灌溉區域的土體連通,積水溢流管的另一端與積水匯水管連通,積水匯水管與排水口8連通。所述積水溢流管由灌溉區域向積水匯水管傾斜,傾斜度為1.5%。所述積水管溢流管的管口高于灌溉區域的最底部。
所述補水結構包括匯水管2和保護管1,所述保護管與匯水管連通,匯水管與出水口連通,所述保護管內設置有吸水結構,吸水結構的一端設置于匯水管內,吸水結構的另一端設置于灌溉區域的土體中。在本實施例中,吸水結構由吸水材料制成,吸水材料吸收匯水管中的水,向土體中供給水分。
所述補水結構還包括防塌落結構7,防塌落結構設置于保護管的管口上方,能夠防止土體進入保護管。在本實施例中,防塌結構為半球狀。
所述補水結構還包括灌溉留置口5,所述匯水管包括匯水管I21和匯水管II22,匯水管I的一端與灌溉留置口連通,匯水管I的另一端與外部連通;匯水管II的一端與灌溉留置口連通,匯水管II的另一端與出水口連通。所述匯水管I由外部向灌溉留置口傾斜,傾斜度為0.5%。所述匯水管II由灌溉留置口向出水口傾斜,傾斜度為0.5%。
當需要灌溉進,可以將水從外部倒入到匯水管I中,然而流入到灌溉留置口內,進而流入到匯水管中,通過匯水管中的吸水材料去灌溉植被。同時,如果倒入的水流過量時,使灌溉區域的增多,水就會通過積水溢流管排到積水匯水管中,然后再沿著積水匯水管排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