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沉水植物播種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沉水植物播種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水環境污染的加劇,水體環境的富營養化,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環境的生態修復。沉水植物人工快速建群作為水體修復的一種手段,在越來越多的環境修復工程得到應用。苦草由于其整株或絕大多數植株都在水體里,因其吸附量高,處理效果好,在水體修復中使用越來越廣泛。
傳統的苦草種子繁殖技術,在大型水體下,由于較大風浪的存在,容易受到風浪的影響,種子經常會被風浪帶到岸邊淺水灘地方,然后生根發芽,等水位退下去以后,已經發芽或者還未發芽的種子由于缺水而死亡,影響苦草的建群。除此之外,不少魚類以苦草的種子為食,剛剛播撒至水體的種子很容易被魚類吃光。中國專利CN105265055中提及的苦草種子繁殖技術中,將苦草種子與粘土混合后制粒,在人工將種球拋灑在水體中,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苦草種植的成活率。但是人工播撒種球在大水面條件下,該技術的使用仍然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沉水植物播種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具體實現:
一種沉水植物播種裝置,包括種箱,播種箱與增壓裝置,其中,所述種箱為漏斗形,在所述種箱底部設置有種子流量控制裝置,所述種箱與所述播種箱連通,所述增壓裝置與所述播種箱連通,在所述播種箱上設置有播種管。
進一步地,所述種子流量控制裝置包括轉盤,所述轉盤通過電機驅動轉動,在所述轉盤上設置有孔道。
進一步地,所述孔道為設置在所述轉盤上的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孔道為設置在所述轉盤側壁上的凹槽。
進一步地,所述種箱上方設置有上蓋。
進一步地,所述播種管為多根。
進一步地,所述多根播種管均勻設置在所述播種箱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增壓裝置為增壓氣泵,所述增壓氣泵通過氣體管路與所述播種箱連通。
進一步地,沉水植物播種裝置放置在水上交通工具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沉水植物播種裝置,結構設計簡單合理,材料易于獲得,容易組裝便于大量生產,且花費少,將整個裝置安裝在快艇、小船等水上交通工具上,通過機械播撒種子,極大的減少了人力勞作,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采用本裝置進行機械播撒,播撒均勻;通過調控電機速度,可實現播撒速度的調節,便于調控沉水植物種植密度和后期成活率的統計;通過增壓將種球噴射入水,增加種球入水速度,防止種球在水中泡散,減少種球的浪費,實現沉水植物種子的機械化播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沉水植物播種裝置結構簡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沉水植物播種裝置中轉盤結構示意圖;
其中:
1-種箱,2-轉盤,3-種子,4-播種箱,5-氣體管路,6-導種管,7-增壓氣泵,8-播種管,9-軸心,10-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沉水植物播種裝置,包括種箱1,種箱1為倒錐形結構,或者方形漏斗狀,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用于存放種子或種球,在種箱1上方,設置有上蓋,防止雨水進行種箱1。
在種箱1下部底面上設置有轉盤2,所述轉盤2通過電機(圖中未示出)控制轉動,如圖2所示,在轉盤2側壁上,設置有上下貫通的凹槽10,轉盤繞軸心9轉動,軸心9偏心設置,具體的,如圖2所示,夾角α為10°,這種偏心設置即方便種子更快的通過口徑10,同時還增加轉盤的速度和增壓氣泵壓力加快和減少播種的速度。當然,凹槽10也可以設置為通孔,設置在轉盤2上,并將轉盤2上下空間連通。通過電機控制轉盤2轉速來控制經凹槽10進入導種管6的種子數量,進而控制播種密度。
在轉盤2下方,連接有導種管6,通過設置在轉盤2側壁上的凹槽10將種箱1與導種管6連通,在導種管6的另一端與播種箱4連通,通過導種管6將種箱1內的種子或種球送至播種箱4。
在播種箱4的上方,通過氣體管路5與增壓氣泵7連通,增壓氣泵7通過氣體管路5向播種箱4內施加高壓氣體,在播種箱4的下方,均勻設置有多個播種管8,播種管8一端與播種箱4內部連通,另一端與外部連通。
進一步地,沉水植物播種裝置放置在船上或快艇上。
下面介紹應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沉水植物播種裝置進行播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準備沉水植物種子3;
步驟二:將沉水植物種子3放置在種箱1內,蓋上上蓋;
步驟三:將種箱1內的種子3通過轉盤2上的凹槽10以及導種管6運至播種箱4內;
步驟四:通過增壓氣泵7向播種箱4內輸入高壓氣體,種子3在高壓氣體作用下經過播種管8高速從播種箱4噴出。
在步驟一中,也可以將種子3與黏土混合制成種球。
在步驟三中,種子經過設置在種箱1下方的轉盤2后經導種管6進入播種箱,轉盤2通過電機控制轉速。
在步驟四中,同時能夠向播種箱外噴出多顆種子。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