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播種裝置,尤其是一種用于大蔥播種的大蔥播種機。
背景技術:
農業(yè)生產機械化,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工勞動力是農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對于大面積的農作物種植,農機播種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大蔥種植過程中,播種工作量較大,需要先進行開溝,之后播種,其人工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效率較低,并且人工成本較高,無法適應大規(guī)模種植。
中國專利CN203279472U所公開的一種大蔥種植整地機,雖然能在一定程度減低勞動輕度,但是任然無法滿足大規(guī)模生產的需要。
因此,一種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節(jié)約生產成本的大蔥播種機被提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節(jié)約生產成本的大蔥播種機。
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1),其特征在于:機架(1)上至少設有開溝機構(6)、起壟機構(10)和播種機構,所述開溝機構(6)設置在起壟機構(10)的前部,所述播種裝置至少包含:種箱(12)和驅動種箱(12)轉動的驅動裝置,所述種箱(12)至少包含殼體A(12-2),殼體A(12-2)圍成一個腔體,所述腔體為種子室(12-3),在殼體A(12-2)表面設有若干下種口A(12-1),所述驅動裝置驅動種箱(12)轉動,在種箱(12)內種子室(12-3)的種子從下種口A(12-1)排出,實現(xiàn)點種。
所述種箱(12)上設有開口,該開口處設有種箱蓋(12-4),種箱蓋(12-4)可開啟或閉合其開口,防止種箱(12)里的種子散落,該開口的作用是用于添加種子,添加完種子以后,種箱蓋(12-4)將開口閉合,所述種箱蓋(12-4)是通過合頁或鉸接軸(12-5)與種箱(12)殼體鉸接。
所述開溝機構(6)為旋耕刀或開溝犁。
所述起壟機構(10)上部呈喇叭狀開口,下部呈垂直狀。
作為改進,為了一次實現(xiàn)開溝,播種,鋪管,還設有鋪管裝置,所述鋪管裝置包含滴灌帶架(2),起壟機構(10)內設有導帶輪(16)。
實際使用時:牽引機與設在機架(1)上的懸掛架(13)相連接,在行進過程中開溝機構(6)將播種地塊進行松土開溝,之后由開溝機構(6)后方的起壟機構(10) 在開溝位置進行起壟,設在機架(1)上的播種裝置下種并在所開溝內進行播種,同時鋪設滴灌帶(3),滴灌帶(3)通過設在起壟機構(10)中間的導帶輪(16)緩緩的鋪設在所開溝槽內,實際播種時:種箱(12)通過種箱軸(5)與驅動地輪(7)連接,隨著牽引車行走,驅動地輪(7)轉動,帶動種箱(12)轉動,在種箱(12)內種子室(12-3)內的種子從下種口排出,落在下種箱(12)內,下種箱(12)下方設有下種管道,進行播種。
作為改進,所述種箱(12)的具體結構為:包含殼體A(12-2)和殼體B(12-7),所述殼體A(12-2)和殼體B(12-7)共同圍成一個腔體,所述腔體為種子室(12-3),在殼體A(12-2)表面設有若干下種口A(12-1),在殼體B(12-7)表面設有若干下種口B(12-6),所述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位置重疊,通過旋轉殼體A(12-2)和殼體B(12-7),可改變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的相對位置,實現(xiàn)種子室(12-3)與外部的連通的下種口數(shù)量。
實際使用時:殼體A(12-2)和殼體B(12-7)通過螺紋等方式連接,并且其連接部為殼體A(12-2)和殼體B(12-7)的重疊部,所述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就分別設在該重疊部,當需要調整下種量時,通過旋轉殼體A(12-2)和殼體B(12-7)的相對位置,改變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一一對應位置,改變種子室(12-3)與外部連通的下種口數(shù)量,以實現(xiàn)根據(jù)不同需要實現(xiàn)下種數(shù)量的改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節(jié)約生產成本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主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種子箱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種子箱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種子箱調節(jié)不同下種量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A-A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是機架,2是滴灌帶架,3是滴灌帶,4是下種箱,5是種箱軸,6是開溝機構,7是驅動地輪,8是仿形彈簧,9是劃行器,10是起壟機構,11是張緊 輪,12是種箱,12-1是下種口A,12-2是殼體A,12-3是種子室,12-4是種箱蓋,12-5是鉸接軸,12-6是下種口B,12-7是殼體B,13是懸掛架,14是動力輸入軸,15是齒輪箱,16是導帶輪。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照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一種大蔥播種機,包括機架(1),其特征在于:機架(1)上至少設有開溝機構(6)、起壟機構(10)和播種機構,所述開溝機構(6)設置在起壟機構(10)的前部,所述播種裝置至少包含:種箱(12)和驅動種箱(12)轉動的驅動裝置,所述種箱(12)至少包含殼體A(12-2),殼體A(12-2)圍成一個腔體,所述腔體為種子室(12-3),在殼體A(12-2)表面設有若干下種口A(12-1)。
所述種箱(12)上設有開口,該開口處設有種箱蓋(12-4),種箱蓋(12-4)可開啟或閉合其開口,防止種箱(12)里的種子散落,該開口的作用是用于添加種子,添加完種子以后,種箱蓋(12-4)將開口閉合,所述種箱蓋(12-4)是通過合頁或鉸接軸(12-5)與種箱(12)殼體鉸接。
所述開溝機構(6)為旋耕刀或開溝犁。
所述起壟機構(10)上部呈喇叭狀開口,下部呈垂直狀。
作為改進,為了一次實現(xiàn)開溝,播種,鋪管,還設有鋪管裝置,所述鋪管裝置包含滴灌帶架(2),起壟機構(10)內設有導帶輪(16)。
實際使用時:牽引機與設在機架(1)上的懸掛架(13)相連接,在行進過程中開溝機構(6)將播種地塊進行松土開溝,之后由開溝機構(6)后方的起壟機構(10)在開溝位置進行起壟,設在機架(1)上的播種裝置下種并在所開溝內進行播種,同時鋪設滴灌帶(3),滴灌帶(3)通過設在起壟機構(10)中間的導帶輪(16)緩緩的鋪設在所開溝槽內,實際播種時:種箱(12)通過種箱軸(5)與驅動地輪(7)連接,隨著牽引車行走,驅動地輪(7)轉動,帶動種箱(12)轉動,在種箱(12)內種子室(12-3)內的種子從下種口排出,落在下種箱(12)內,下種箱(12)下方設有下種管道,進行播種。
實施例2:參照圖7~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種箱(12)的具體結構為:包含殼體A(12-2)和殼體B(12-7),所述殼體A(12-2)和殼體B(12-7)共同圍成一個腔體,所述腔體為種子室(12-3),在殼體A(12-2)表面設有若干下種口A(12-1),在殼體B(12-7) 表面設有若干下種口B(12-6),所述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位置重疊,通過旋轉殼體A(12-2)和殼體B(12-7),可改變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的相對位置,實現(xiàn)種子室(12-3)與外部的連通的下種口數(shù)量。
實際使用時:殼體A(12-2)和殼體B(12-7)通過螺紋等方式連接,并且其連接部為殼體A(12-2)和殼體B(12-7)的重疊部,所述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就分別設在該重疊部,當需要調整下種量時,通過旋轉殼體A(12-2)和殼體B(12-7)的相對位置,改變下種口A(12-1)和下種口B(12-6)一一對應位置,改變種子室(12-3)與外部連通的下種口數(shù)量,以實現(xiàn)根據(jù)不同需要實現(xiàn)下種數(shù)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