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及畜牧業用蚊蟲等捕捉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捕蟲盒以及具備該捕蟲盒的捕蟲機。
背景技術:
家庭生活及畜牧養殖作業中,控制及捕殺蟲蟻、蟑螂以及蚊蠅等害蟲非常重要,是保障生活舒適度、控制疾病傳播的重要手段。針對該問題,傳統手段為噴殺蟲劑、煙熏驅趕以及定點投毒餌等方式進行滅蟲;這些方式長期使用對人體和家畜等動物的健康有很大影響,不光如此,蚊香煙熏等有明火還容易引發火災,而電蚊香又有觸電的危險,在使用上都缺乏安全。
申請公布號為CN103329870 A的發明專利公布了一種現較為常見的捕蚊蠅燈:把手卡接在頂蓋的上端,頂蓋的下端設置有進蚊蠅架,進蚊蠅架的下端設置有集蚊蠅桶, 集蚊蠅桶的端口套接有吸蚊蠅斗,吸蚊蠅斗的下端設置有一對單向門,集蚊蠅桶的底部設置有吸風扇,集蚊蠅桶的外側套接有前后罩體。
該種捕蚊蠅燈,為避免吸入的蚊蠅與轉動的扇葉接觸,導致蚊蠅體破碎、飛濺,極大的破壞環境的衛生的問題,吸風扇置于集蚊蠅桶外底部;但使用一定時長后,死亡蚊蠅會堵塞集蚊蠅桶的底部,阻塞吸風扇的氣流通道,較大的影響氣流流動,易導致捕蚊蠅燈捕蟲效果變差甚至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捕蟲盒以及具備該捕蟲盒的捕蟲機,以解決現有蚊蟲捕捉器易于堵塞的問題。
具體方案如下:一種捕蟲盒,包括一盒體,一捕蟲風機,該盒體設一開口端;還包括一安裝于所述盒體內的風機罩,該風機罩上朝向所述盒體的開口端的區域開置有入風口;所述的捕蟲風機產生的氣流由開口端進入所述的盒體,再穿過所述入風口到達捕蟲風機,而后由該捕蟲風機排出;該入風口包括可阻止蟲體通過的濾網,起到將捕蟲風機與所捕獲蟲體相隔絕的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風機罩上入風口所在區域以逆向氣流方向凸伸以形成一圓錐或基本為圓錐的導向面,以起到防止入風口堵塞的技術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的捕蟲風機安裝于所述風機罩內,進而使該捕蟲風機可隨風機罩一并安裝于盒體內。
進一步的:該盒體還包括有一與所述開口端相對設置的底端,所述的風機罩是安裝于該底端上的,所述的捕蟲風機是安裝于該底端與風機罩之間的區域;該底端對應捕蟲風機的位置設置有出風口,捕蟲風機產生的氣流由風機罩的入風口流入而后由該出風口流出,可達到最佳吸蟲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風機罩距與所述底端的外緣間隔一定距離設置以形成一儲蟲槽,死亡蟲體可落入該儲蟲槽內以保持盒體內的清潔。
進一步的:還包括捕蟲濾網、彈性元件以及止逆閥;所述的捕蟲濾網覆蓋安裝于盒體的開口端,該捕蟲濾網上開設有捕蟲口,所述的止逆閥覆蓋安裝于該捕蟲口上并由彈性元件壓緊;所述捕蟲風機工作時產生負壓以打開該止逆閥并將蚊蟲吸入所述盒體內。
進一步的:所述的捕蟲濾網上環繞所述捕蟲口設有由集蟲區,該集蟲區開設有多個可阻止蟲體通過的通孔;所述集蟲區朝向氣流方向凸伸以形成一錐狀或基本呈錐狀的凹槽,所述捕蟲口是位于該凹槽的底端。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還公布了一種捕蟲機,包括誘蟲器以及與該誘蟲器相連接的捕蟲器,該誘蟲器包括殼體以及誘蟲燈,該誘蟲燈安裝于該殼體內,且殼體的側壁上開設有不少于一個誘蟲通孔;該殼體上還設有一捕蟲通孔,且該殼體通過該捕蟲通孔與捕蟲器相導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捕蟲器內安裝上述的捕蟲盒,該捕蟲盒的開口端朝向誘蟲器殼體的捕蟲通孔設置;由誘蟲器吸引的蟲聚集于殼體內,而后所述捕蟲風機工作使蟲依次穿過捕蟲通孔以及捕蟲盒的開口端以吸入該捕蟲盒中。
進一步的:在豎直方向上,所述的誘蟲器是位于捕蟲器的上方,所述的捕蟲通孔、開口端、風機罩以及捕蟲風機由上到下依次排布;所述捕蟲風機產生的氣流方向是沿豎直方向。
本實用新型的捕蟲盒以及捕蟲機,通過在捕蟲盒內設置風機罩,實現了捕入的蟲體與捕蟲風機的隔離,進而捕蟲風機裝入捕蟲盒內或捕蟲盒外均可實現;風機罩是裝入盒體內的,使入風口距捕蟲盒盒體的壁面存在一定間距,死亡的蟲體可落入捕蟲盒盒體的壁面上并沉積,不堵塞入風口,保證了捕蟲風機正常吸入蚊蠅、螞蟻等害蟲,解決了現有蚊蟲捕捉器易于堵塞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剖視圖;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正視圖;
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提供有附圖。這些附圖為本實用新型揭露內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說明實施例,并可配合說明書的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圖中的組件并未按比例繪制,而類似的組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組件。
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結合圖1、圖2可見,該實施例的捕蟲盒包括一盒體1,一捕蟲濾網2,一風機罩5以及一捕蟲風機6:
盒體1:該盒體1包括一開口端11以及一與該開口端11相對設置的底端3以及連接該開口端11與底端3的側壁12,為確保捕入的蚊蠅、螞蟻等蟲類無法由盒體1內逃脫,該實施例中,底端3采用實體壁面,側壁12上開設多個透氣孔而后覆蓋有致密的通孔,使蟲體無法穿過;開口端11由捕蟲濾網2覆蓋且封閉。
捕蟲濾網2:該捕蟲濾網2的中間位置開設有一貫穿的捕蟲口21,環繞該捕蟲口1還設置有由致密的網格組成的集蟲區22;集蟲區22朝向盒體1內的方向,即沿氣流方向凸伸,以使捕蟲濾網2的集蟲區22形成一錐狀或基本呈錐狀的凹槽,捕蟲口21是位于該凹槽的底端;由于集蟲區22由可阻止蟲體通過的致密網格組成,捕蟲濾網2附近的蟲體無法穿過集蟲區22,而氣流穿過集蟲區22產生負壓,使蟲體聚集于捕蟲濾網2的凹槽內;捕蟲口21上覆蓋安裝有止逆閥4,且該止逆閥4上設有由作為彈性元件的彈簧41,止逆閥4在彈簧41的彈力下壓緊捕蟲口21,捕蟲風機6工作時產生氣壓以打開該止逆閥4并將集蟲區22處的蚊蟲吸入所述盒體1內。
風機罩5以及捕蟲風機6:風機罩5安裝于盒體1內,該風機罩5上朝向所述捕蟲濾網2的區域開置有入風口51,該入風口51包括可阻止蟲體通過的濾網,在該實施例中,入風口51是有由致密的條形網格組成的,起到通風但是阻隔盒體1內蟲體的作用;風機罩5的具體安裝方式為,風機罩5安裝于底端3之上,同時在風機罩5與底端3之間形成一空腔,捕蟲風機6即安裝于該底端3與風機罩5之間的空腔區域;捕蟲風機6產生的氣流由開口端11進入所述的盒體1,再穿過所述入風口51到達捕蟲風機6,而后由該捕蟲風機6排出盒體1外。
為達到最佳的吸蟲效果,該底端3對應捕蟲風機6的正下方的位置設置有出風口31,捕蟲風機產6生的氣流由風機罩5的入風口51流入而后由該出風口31流出,其風背壓最小,作用于開口端11處捕蟲濾網2的負壓最大。
為進一步確保風機罩5的入風口51不被堵塞,風機罩5上入風口51所在區域以逆向氣流方向凸伸以形成一圓錐或基本為圓錐的導向面52,在該實施例中,導向面52呈圓錐形,且頂端朝向捕蟲濾網2凸伸,吸入的蟲體以及死亡的蟲體可沿導向面52滑出以脫離入風口51,起到防止入風口51堵塞的技術效果;進一步的,風機罩5的邊緣距與所述底端3的外緣間隔一定距離,即在風機罩5、底端3以及側壁12之間形成一凹陷的儲蟲槽13,死亡蟲體可沿導向面52滑動落入該儲蟲槽13內,且對應儲蟲槽13的風機罩5為實體壁面,捕蟲風機6的氣流不會吹乳該儲蟲槽13,達到了以保持盒體內的清潔的技術效果。
在該實施例中,盒體1的開口端11覆蓋安裝有捕蟲濾網2,以起到防止捕入盒體1內的蟲體逃逸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該開口端11還可以不安裝捕蟲濾網2,由于捕蟲風機6在開口端產生吸入氣流,同樣可起到防止盒體1內蟲體逃逸的技術效果。捕蟲風機6可以是離心風機或軸流風機,捕蟲濾網2、風機罩5均是布置于該捕蟲風機6的轉動軸線上的且逐步靠近該捕蟲風機6,即捕蟲風機6安裝于使氣流通過該風機罩5入風口51的位置,使得捕蟲風機6產生的氣流可依次穿過捕蟲濾網2以及以及風機罩5,而后由出風口31排出;同樣的,為確保捕蟲風機6在開口端11即捕蟲濾網2處產生足夠的氣流,盒體1的側壁12還可以采用實體壁面的結構。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在捕蟲盒的盒體1內設置風機罩5,實現了捕入的蟲體與捕蟲風機6的隔離;且由于風機罩5是裝入盒體1內的,使入風口51距捕蟲盒盒體1的壁面存在一定間距,死亡的蟲體可落入捕蟲盒盒體1的壁面上并沉積,不堵塞入風口51,保證了捕蟲風機6正常吸入蚊蠅、螞蟻等害蟲,解決了現有蚊蟲捕捉器易于堵塞的問題。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捕蟲風機6可安裝于風機罩5內,并由風機罩5完全包覆(該風機罩5只通氣體,隔絕蟲體),進而使該捕蟲風機6可隨風機罩5一并安裝于盒體1內;捕蟲風機還可以安裝于盒體1外部,通過導通至風機罩5的風道使氣流通過入風口51,同樣可達到本實用新型技術效果;風機罩5還可以與底端3呈一體式結構,捕蟲風機安裝于盒體1外底端3的壁面上,入風口51與底端3之間設有一定的高度差,該種結構也屬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
實施例二:
結合圖3至圖5,該實施例公布了一種捕蟲器,該捕蟲器包括誘蟲器7以及與該誘蟲器相連接的捕蟲器8:
誘蟲器7包括殼體71以及誘蟲燈72,該誘蟲燈72安裝于該殼體71內,且殼體71的側壁上開設有不少于一個誘蟲通孔73,誘蟲燈72可發射出吸引蚊蠅等害蟲的燈光,蚊蠅可由誘蟲通孔73進入殼體71內;該殼體71的下端還設有一捕蟲通孔74,該捕蟲通孔74是由大孔網格組成,且該殼體71通過該捕蟲通孔74與捕蟲器8相導通;
捕蟲器8內安裝有實施例一所述的捕蟲盒,該捕蟲盒的捕蟲濾網2朝向誘蟲器7的殼體71所開設的捕蟲通孔74設置;由誘蟲器7吸引的蟲體聚集于殼體71內,而后所述捕蟲風機6工作使蟲依次穿過捕蟲通孔74以及捕蟲濾網2以吸入該捕蟲盒中,捕蟲風機6停止工作后,單向閥4復位,使蟲體困于捕蟲盒中無法逃脫,直至風干或饑餓致死。
由圖5可見,在豎直方向上,所述的誘蟲器7是位于捕蟲器8的上方,所述的捕蟲通孔74、捕蟲濾網2、風機罩5以及捕蟲風機6是沿豎直方向由上到下依次排布;所述捕蟲風6機產生的氣流方向是沿豎直方向,該種結構設置的捕蟲機,氣流由上至下流動,穿過捕蟲盒的污染氣體直接沖向地面,最大程度的確保了空氣的清潔;且儲蟲槽13位置低于風機罩5的入風口,死亡蟲體可在重力作用下直接落入儲蟲槽13,確保了捕蟲機持續工作能力。
盡管結合優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