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園林電動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打草機。
背景技術:
為了降低打草機內電機工作時的溫度,保證電機的正常工作,現有技術中的打草機通常在機殼本體或頂蓋上開設進風口,機殼本體內安裝有電機和風扇,在風扇的作用下,外界空氣從進風口進入并流經電機后從機殼本體上的出風口排出,以達到對電機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這種進風口的加工卻較為復雜,且降低了整個機殼的外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打草機,具有加工簡單、外形美觀的特點。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打草機,包括機殼、打草頭以及安裝在所述機殼內的電機和風扇,所述電機驅動所述打草頭工作,所述機殼包括機殼本體和頂蓋,所述機殼本體與所述頂蓋裝配形成進風通道,所述機殼本體上設有出風口,所述進風通道與所述出風口連通。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風通道環形設置在所述機殼本體與所述頂蓋之間。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風通道包括水平設置的進風口和排風口,所述排風口與所述出風口連通并位于所述進風口上方。
更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機殼本體上設有止口和設置在所述止口壁外圍的底邊,所述底邊低于所述止口端面,所述頂蓋底面與所述底邊之間形成所述進風口,所述頂蓋內壁與所述止口端面形成所述排風口。
更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頂蓋內壁與所述止口端面之間還設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用于限制所述排風口的大小。
更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筋的數量至少為兩個,所述至少兩個限位筋間隔設置在所述頂蓋內壁上,所述止口端面上設有與所述限位筋配合的限位槽。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頂蓋底面與所述底邊之間還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用于保持所述進風口的大小。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機殼本體和所述頂蓋其中之一設有定位部,另一個設有安裝部,所述定位部與所述安裝部連接,以使所述機殼本體與所述頂蓋之間形成所述進風通道。
更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部包括兩個前螺柱和兩個后螺柱,兩個前螺柱間隔設置在機殼本體的前端,兩個后螺柱間隔設置在機殼本體的后端,且兩個前螺柱之間的距離與兩個后螺柱之間的距離不相等。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機殼本體包括左半殼體和右半殼體,所述左半殼體和右半殼體可拆裝連接形成所述機殼本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打草機包括機殼、打草頭以及安裝在機殼內的電機和風扇,電機驅動打草頭工作,機殼包括機殼本體和頂蓋,機殼本體與頂蓋裝配形成進風通道,機殼本體上設有出風口,進風通道與出風口連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中的頂蓋與機殼本體通過裝配即可形成進風通道,無需在機殼本體或頂蓋上單獨開設進風口,因此簡化了機殼的加工工藝,同時由于進風通道由機殼本體和頂蓋裝配形成的,也就是進風通道位于機殼本體和頂蓋之間,因此進風通道的位置相對比較隱蔽,這便提升了機殼的整體外觀,同時也不容易進草,由此避免了進風通道的堵塞,從而保證了對電機的持續散熱降溫,延長了電機的使用壽命。
進風通道環形設置在機殼本體與頂蓋之間。如此設計,可使外界空氣圍繞電機流動,以實現對電機360度全方位降溫,提升電機的散熱效果。
進風通道包括水平設置的進風口和排風口,排風口與出風口連通并位于進風口上方。如此設計,可進一步防止草進入機殼內。
機殼本體上設有止口和設置在止口壁外圍的底邊,底邊低于止口端面,頂蓋底面與底邊之間形成進風口,頂蓋內壁與止口端面形成排風口。如此設計,可進一步簡化機殼的結構。
頂蓋底面與底邊之間還設有加強筋,加強筋用于保持進風口的大小。加強筋用于避免頂蓋因螺釘過度鎖緊而導致頂蓋發生變形使頂蓋與機殼本體處的進風口變小的現象。
機殼本體和頂蓋其中之一設有定位部,另一個設有安裝部,定位部與安裝部連接,以使機殼本體與頂蓋之間形成進風通道。如此設計,安裝簡單方便,且便于后續拆卸和維護。
定位部包括兩個前螺柱和兩個后螺柱,兩個前螺柱間隔設置在機殼本體的前端,兩個后螺柱間隔設置在機殼本體的后端,且兩個前螺柱之間的距離與兩個后螺柱之間的距離不相等。如此設計,可防止頂蓋裝反。
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機殼的半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機殼本體的俯視圖;
圖3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左半殼體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左半殼體的部分右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右半殼體的主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右半殼體的部分左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頂蓋的仰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中頂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參照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打草機,包括機殼和打草頭(圖中未示出),機殼包括機殼本體1和頂蓋2,機殼本體1內安裝有電機4和風扇5,打草頭安裝在機殼本體1的底部,風扇5安裝在電機4和打草頭之間,電機4驅動打草頭工作,頂蓋2裝配在機殼本體1上后形成進風通道3,在機殼本體1上還設有出風口,風扇工作時,機殼內產生負壓,外界空氣從進風通道3進入機殼內,然后流經電機4,最后經出風口排出,在外界空氣流動的過程中,空氣會帶走電機4產生的一部分熱量,從而達到對電機4散熱降溫的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中的頂蓋2與機殼本體1通過裝配即可形成進風通道3,無需在機殼本體1或頂蓋2上單獨開設進風口,因此簡化了機殼的加工工藝,同時由于進風通道3由機殼本體1和頂蓋2裝配形成的,也就是進風通道3位于機殼本體1和頂蓋2之間,因此進風通道3的位置相對比較隱蔽,這便提升了機殼的整體外觀,同時也不容易進草,由此避免了進風通道3的堵塞,從而保證了對電機4的持續散熱降溫,延長了電機4的使用壽命。
具體的,如圖2至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機殼本體1由左半殼體11和右半殼體12可拆連接形成,例如通過螺釘連接、插裝連接或卡扣連接等。以便于后期的拆卸和維護。左半殼體11的上端面設有左半止口壁111和左半底邊112,左半底邊112位于左半止口壁111的外圍,且左半底邊112低于左半止口壁111的端面。右半殼體12的上端面設有右半止口壁121和右半底邊122,右半底邊122位于右半止口壁121的外圍,且右半底邊122低于右半止口壁121的端面。出風口包括設置在左半殼體11上的左出風口113和設置在右半殼體12上的右出風口123。
左半殼體11與右半殼體12組裝完成后,左半止口壁111和右半止口壁121拼接形成止口13的環形側壁,左半底邊112與右半底邊122拼接形成環形的底邊14,底邊14圍繞在止口13的外圍。
為了使機殼本體1與頂蓋2裝配完成后形成進風通道3,在機殼本體1上還設有定位部,為了保證連接的可靠性,定位部為螺柱,螺柱的數量至少為兩個,本實用新型中螺柱的數量為四個,包括兩個前螺柱61和兩個后螺柱62,具體的,兩個前螺柱61分別設置在左半殼體11和右半殼體12的前端,兩個后螺柱62分別設置在左半殼體11和右半殼體12的后端,且兩個前螺柱61和兩個后螺柱62分別以機殼本體1的中心線O對稱分布,前螺柱61和后螺柱62的上端面高于底邊14且低于止口13的上端面。
如圖7和8所示,頂蓋2的下端面上設有與定位部連接的安裝部,安裝部包括安裝凸臺,安裝凸臺不高于頂蓋2的底面20,安裝凸臺包括與前螺柱61配合連接的前安裝凸臺71和與后螺柱62配合連接的后安裝凸臺72,前安裝凸臺71和后安裝凸臺72上設有通孔,頂蓋2與機殼本體1通過螺釘固定連接,螺釘穿過安裝凸臺上的通孔后旋緊在螺柱上,以實現機殼本體1與頂蓋2的固定連接。
為了防止頂蓋2安裝反向,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的兩個前螺柱61之間的距離與兩個后螺柱62之間的距離不相等,當頂蓋2安裝反向時,安裝凸臺無法與螺柱配合,進而提醒工作人員安裝錯誤。
當然,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將左半殼體上兩個螺柱之間的距離設置成與右半殼體上兩個螺柱之間的距離不相等的情況來防止頂蓋的反裝,其也能達到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基本效果,在此不再詳述。
如圖1所示,機殼本體1與頂蓋2通過螺釘固定連接后形成環形的進風通道3,具體的,頂蓋底面20與底邊14之間形成進風通道3的進風口31,頂蓋內壁與止口13的端面形成進風通道3的排風口32,進風口31和排風口32水平設置,且排風口32位于進風口31的上方,進風口31與外界連通,排風口與止口13連通,頂蓋2的側壁與止口13的側壁形成過渡通道33,外界空氣經進風口31進入后向上流動進入過渡通道33并經排風口3排向止口13內。由于進風通道呈環形,因此可使外界空氣圍繞電機4流動,以實現對電機4的360度全方位降溫,提升電機4的散熱效果;此外,環形的進風通道3的一部分被草堵塞后,外界空氣還可通過其他部分進入機殼內,以防止電機4因溫度過高而燒機,或機殼及其內部樹脂結構發生變形;最后,由于進風通道3將空氣的流動方向轉換了兩次,因此可進一步防止草進入機殼內,避免草堵塞進風通道3。
當然,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螺柱和安裝凸臺的位置還可互換,此時螺柱的底面低于頂蓋的底面和/或安裝凸臺的頂面高于底邊,只要滿足螺柱與安裝凸臺裝配完成后,頂蓋的底面與底邊之間、頂蓋的內壁與止口端面之間以及頂蓋側壁與止口側壁之間存在間隙即可,其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為了防止在頂蓋2與機殼本體1裝配過程中,由于頂蓋2因螺釘過度鎖緊而導致頂蓋2發生變形使頂蓋2與機殼本體1處的進風口31和排風口32變小的現象。本實用新型的止口13的端面與頂蓋2的內壁之間還設有限位筋8,限位筋8與頂蓋2一體成型,止口13的端面上還設有與限位筋8配合的限位槽(圖中未示出),限位筋8用于限制排風口32的大小,限位筋8的數量至少為兩個,以6個為例,頂蓋內壁的前端和后端各設一個,頂蓋內壁的兩側各間隔設有兩個。此外,頂蓋底面20與底邊14之間還設有加強筋9,加強筋9設于頂蓋底面20上,加強筋9用于保持進風口31的大小,以防止進風口31封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