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昆蟲培育工具,具體為一種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
背景技術:
五倍子Rhus chinensis Mill.,又名百蟲倉、百藥煎、棓子,為同翅目蚜蟲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于漆樹科植物“鹽膚木”及其同屬其他植物的嫩葉或葉柄,刺傷而生成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經烘倍干燥后所得。五倍子是我國重要的林特產品和出口創匯商品,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中藥,而且是生產單寧酸、沒食子酸和焦性沒食子酸等化工產品的主要原料,在醫藥、化工、紡織、食品、環保和農業等行業中用途廣泛。
五倍子的形成必須具備倍蚜蟲、夏寄主樹、冬寄主蘚和適宜的生長環境四要素,在自然條件下五倍子產量非常有限,只能通過人工培育發展。五倍子倍春遷蚜需要經過遷飛,產性蚜和干母后再遷移到夏寄主樹上。因此,采用收集、袋裝進行春遷蚜孵育,能夠大大提高五倍子的產量。目前春遷蚜孵育袋大多采用三角形牛皮紙袋填充棕絲團,已經沿用了20 多年,但這種孵育袋會導致性蚜過多擠附在三角紙袋邊角處,袋軟易變形,春遷蚜和性蚜因擠壓而死亡。再者傳統三角形孵育袋掛袋時需要在內側劃口,便于干母上樹。其刀片劃口可能傷及蚜蟲,掛袋時如果因疏忽沒有劃口,后期不便檢查,最終導致五倍子蟲癭產量下降,不利于大規模五倍子人工培育工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
為達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由牛皮紙制成的半圓袋形狀,半圓袋圓周邊上的內側為粘接部,圓周邊上設有折疊形成的疊邊,所述半圓袋中部的一側上設有孔,所述孔上貼有便帖。
進一步,所述半圓袋內裝有玉米苞皮填充物。
進一步,所述半圓袋的半徑為4-5厘米。
進一步,所述孔的直徑為4-10毫米。
進一步,所述便帖的長度超過半圓袋的直徑邊。
進一步,所述便帖為紅色或白色。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這種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由圓形牛皮紙折疊粘接而成,內部填充反復折疊的玉米苞皮,成本低,制作容易,便于大規模五倍子人工培育使用。半圓孵育袋設有圓周設有疊邊支撐袋內空間,在粘接時操作成型,不易變形,可抗輕微擠壓。在孵育袋側邊設有蟲孔和便貼,掛袋上樹時撕掉便貼,一是相對割開袋子操作簡單,二是因疏忽導致未撕便貼可以一眼檢查出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側面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的制作紙。
圖中,1-半圓袋,2-疊邊,3-便貼,4-孔,5-圓形紙片,6-粘接部,7-中線,8-玉米苞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介紹本實用新型,但本實用新型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可以預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結合現有技術的情況下,實施情況可能產生種種變化。
如圖3,先用牛皮紙制作半徑4-5厘米的圓形紙片5,在中心偏上位置打一個直徑為4-10毫米的蟲孔4,在孔4上貼上便貼3,便帖3的長度需要超過中心一段,便帖3的不能粘得太牢固,以可以容易撕下為宜,可采用稀釋的漿糊粘接,為使便帖3醒目,采用紅色紙或白紙。由此制作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的基礎紙片就準備好了,可以提前大量制作,一是降低加工成本,二是使用時要方便的多,存放起來在收集春遷蚜時再用。
在春遷蚜遷飛前2 天,將玉米苞皮與新鮮的夏寄主樹枝條或皮一起浸泡,約1日后取出,晾干,撕成長條,反復均勻折疊,得到玉米苞皮8。
收集春遷蚜后,取出存放的孵育袋的基礎紙片,在中線7上邊的圓周邊的粘接部6涂上漿糊,將玉米苞皮8和蚜蟲放入紙片中心,再把圓形紙片5沿中線7對折,使便帖3朝外,雙手將劑壓和拉扯粘接部6中間,形成皺狀的疊邊2,捏緊粘接部6,得到如圖1的五倍子春遷蚜孵育袋,疊邊2和玉米苞皮8起到支撐內部空間的作用,疊邊2為1-2個,像一個大號的半圓形餃子。其側面視圖如圖2。
將裝有春遷蚜的孵育袋放置在通風、陰涼處,避免擠壓,疊放不超過20厘米。
根據養殖經驗,約30天左右檢查孵育袋,當有干母出現后,將孵育袋固定在寄主樹上,便貼3一側靠樹,再撕掉便貼3,干母即可上樹,形成倍子。掛蚜蟲孵育袋需要上山,地形復雜,工作量大,割開或撕開孵育袋都會因疏忽而遺漏,需要檢查,由于紅色或白色的便帖3與牛皮紙的黃色比較醒目,可以一眼檢查出遺漏,從而保證孵育袋每個都達到效果,提高五倍子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