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組合犁鏵。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于各種類型的組合犁鏵的需求日益增大。
通常來說,組合犁鏵是用來翻土的鐵器,早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便發明了鐵犁,而歐洲人直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
在現有技術中,犁鏵通常是V形,用來在土地上豁出一條條溝,土向兩邊排出,中間為溝,從而達到松土的效果;然而現有技術的犁鏵往往功能較為單一,只能開墾單一類型的壟溝,因而適用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合犁鏵,該組合犁鏵可以開墾深淺不一的壟溝,且工作效率較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組合犁鏵,包括犁體,所述犁體的前后兩端分別豎直設置前柱和后柱,所述前柱和所述后柱的底部分別設置前鏵與后鏵,所述前鏵的尺寸小于所述后鏵的尺寸;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前鏵和所述后鏵相連、用以調節所述前鏵和所述后鏵高度的調節機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犁鏵,在前柱和后柱分別設置前鏵與后鏵,且前鏵的尺寸小于后鏵的尺寸,調節機構能夠調節前鏵和后鏵的高度;使得組合犁鏵能夠開墾深度不同的壟溝,提高組合犁鏵的使用廣泛性;采用一犁雙鏵的設置方式,省工省力;由于前鏵的尺寸小于后鏵的尺寸,在開墾過程中,前鏵趟土壟不高,將干土分開于前鏵的兩側,而后鏵的尺寸大于前鏵的尺寸,因此后鏵翻土時開墾較深,從而確保長出好苗,這樣便可以開墾深淺不一的壟溝,且工作效率較高。
優選地,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后柱頂部的升降輪以及兩根鋼絲,兩根所述鋼絲的第一端均連接于升降輪,兩根所述鋼絲的第二端分別連接所述前鏵和所述后鏵,以實現當所述升降輪轉動后,所述前鏵和所述后鏵同步上升或下降。
優選地,還包括與所述升降輪相連、用以驅動所述升降輪轉動的手柄。
優選地,所述調節機構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前鏵和所述后鏵的活塞缸。
優選地,所述前鏵與所述前柱之間還鉸接有前鉸接軸,所述后鏵與所述后柱之間還鉸接有后鉸接軸。
優選地,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犁體前端的牽引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組合犁鏵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組合犁鏵的結構 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組合犁鏵,包括犁體1,犁體1沿水平方向設置,并且在犁體1的前后兩端分別豎直設置前柱2和后柱3;即,前柱2和后柱3之間相互平行,且與地面垂直。
前柱2的底部設置前鏵21,后柱3的底部設置后鏵31;前柱2與前鏵21之間以及后柱3與后鏵31之間并非固定連接,前鏵21能夠相對于前柱2的位置上下移動,且后鏵31能夠相對于后柱3的位置上下移動,從而調節前鏵21與后鏵31的離地高度。
前鏵21的尺寸小于后鏵31的尺寸,前鏵21小而后鏵31大;利用調節機構能夠調節前鏵21與后鏵31的離地高度。
采用上述設置方式,使得組合犁鏵能夠開墾深度不同的壟溝,提高組合犁鏵的使用廣泛性;采用一犁雙鏵的設置方式,省工省力;由于前鏵21的尺寸小于后鏵31的尺寸,在開墾過程中,前鏵21趟土壟不高,將干土分開于前鏵21的兩側,而后鏵31的尺寸大于前鏵21的尺寸,因此后鏵31翻土時開墾較深,從而確保長出好苗,這樣便可以開墾深淺不一的壟溝,且工作效率較高。
本實用新型優選將前鏵21與后鏵31的尺寸比設置在1:1.2~1:1.7之間,這樣能夠有效確保開墾后的壟溝較為適宜播種,翻得壟好,壟中不夾干土,愛出苗,土塊少,深度夠,大小壟都能開墾,提高保苗保墑等效果。
針對調節機構的設置方式,可以有多種不同設置方式;例如,在前鏵21與后鏵31處分別設置活塞缸;第一活塞缸的缸體與活塞桿分別連接前柱2與前鏵21,第二活塞缸的缸體與活塞桿分別連接后柱3與后鏵31,這樣一來,利用第一活塞缸與第二活塞缸便能夠實現前鏵21與后鏵31的離地高度的調節;當然,活塞缸可以設置為氣缸或液壓缸等,只要能夠實現前鏵21與后鏵31離地高度的調節即可。
本實用新型綜合成本、使用環境等因素考慮,優選將調節機構設置為鋼絲升降機構;即,升降輪4設置于后柱3頂部,兩根鋼絲6的第一端與升降輪4連接,兩根鋼絲6的第二端分別連接前鏵21與后鏵 31。當升降輪4轉動后,兩根鋼絲6均能夠實現纏繞于升降輪4或放松于升降輪4的運動,從而實現前鏵21和后鏵31同步上升或下降。
顯然利用兩根鋼絲6分別帶動前鏵21和后鏵31的上升或下降,并且兩根鋼絲6相對于升降輪4同步運動,因而實現動前鏵21和后鏵31的同步上升或下降。
為了實現升降輪4的轉動,還可以設置于升降輪4相連、用以驅動升降輪4轉動的手柄;即,類似于舀水井的方式實現升降輪4的轉動,從而實現前鏵21和后鏵31的同步上升或下降。
在前鏵21與前柱2之間還鉸接有前鉸接軸22,后鏵31與后柱3之間還鉸接有后鉸接軸32。這樣便能夠有效確保前鏵21與前柱2的連接,后鏵31與后柱3同樣能夠有效的連接為一體。
在犁體1前端還可以設置牽引部5,從而帶動組合犁鏵向前運動,完成相應的開墾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諸如第一和第二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與另外幾個實體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組合犁鏵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