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曲柄驅動的芋頭收獲機。
背景技術:
振動式芋頭收獲機是通過振動篩的往復振動來實現芋頭和土塊的分離并且將芋頭輸送至機具后方的壟上。目前傳統的振動式芋頭收獲機一般只有一個振動機構,導致振動篩在往復運動時產生較大的慣性力,使得機具產生激烈震動,對機具的穩定性和操作者的舒適度都用很大的影響,且泥土的清除的不徹底。此外,挖掘完成后還需要再次到田里收集芋頭,浪費人力物力,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做出改進,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曲柄驅動的芋頭收獲機,機架穩定,泥土清楚效果好,可實現挖掘收集一步到位。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曲柄驅動的芋頭收獲機,包括微耕機,所述微耕機后端設置有帶后車輪的水平的機架,所述機架上部設置有鏈輪,該鏈輪通過鏈條與微耕機的動力輸出裝置傳動連接,所述機架底部前端設置有挖掘鏟,所述機架底部后端鉸接有兩個前后設置的并聯四桿驅動機構,所述并聯四桿驅動機構包括中部鉸接在機架上的搖桿和一端鉸接在機架上的連桿,所述搖桿的底端鉸接有振動篩,所述連桿的底端鉸接在該振動篩的另一端,所述搖桿的頂端鉸接有一傳動桿,所述傳動桿的另一端鉸接在轉盤的一側上,另一個并聯四桿驅動機構的傳動桿鉸接在轉盤的另一側上,以使兩個并聯四桿驅動機構同時做反向運動;所述挖掘鏟的出口處位于振動篩的入口處;所述機架后端還設有料斗和座盤,且料斗位于振動篩的出口處,座盤位于料斗上方,所述料斗旁側設有振動器,所述料斗后端設有風機,所述料斗底部和側壁還設有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挖掘鏟后端設有若干根篩條,且相鄰兩根篩條的間距為15mm~20mm。
進一步的,所述后車輪為可升降的車輪。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裝置通過設置兩個同時反向往復運轉的振動機構,將振動機構的在往復運動的過程中將慣性力相互抵消,減小機械的振動,增加機具的壽命和操作者的舒適性。而料斗的設置可以實現挖掘、收集一步到位,效率大大提高,同時;料斗上振動器可以使得進入料斗的芋頭和泥土進一步分離,然后通過料斗的通孔落入田里;料斗上風機可以進一步吹掉混在芋頭里的塵土和輕小的垃圾雜物,再次清潔芋頭。座盤使得人們使用時可以坐著操作,為人們減負。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
圖中:1-微耕機,2-機架,21-后車輪,22-鏈輪,23-轉盤,24-傳動桿,25-搖桿,26-連桿,3-挖掘鏟,4-振動篩,5-料斗,51-振動器,52-風機,6-座盤,7-篩條。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雙曲柄驅動的芋頭收獲機,包括微耕機1,所述微耕機1后端設置有帶后車輪21的水平的機架2,所述機架2上部設置有鏈輪22,該鏈輪22通過鏈條與微耕機1的動力輸出裝置傳動連接,所述機架2底部前端設置有挖掘鏟3,所述機架2底部后端鉸接有兩個前后設置的并聯四桿驅動機構,所述并聯四桿驅動機構包括中部鉸接在機架上的搖桿25和一端鉸接在機架上的連桿26,所述搖桿25的底端鉸接有振動篩4,所述連桿26的底端鉸接在該振動篩4的另一端,所述搖桿25的頂端鉸接有一傳動桿,所述傳動桿的另一端鉸接在轉盤23的一側上,另一個并聯四桿驅動機構的傳動桿鉸接在轉盤23的另一側上,以使兩個并聯四桿驅動機構同時做反向運動;所述挖掘鏟3的出口處位于振動篩4的入口處;所述機架2后端還設有料斗5和座盤6,且料斗5位于振動篩的出口處,座盤6位于料斗5上方,所述料斗5旁側設有振動器51,所述料斗5上端設有風機52,所述料斗5底部和側壁還設有通孔。
本實施例中,所述挖掘鏟3后端設有若干根篩條7,且相鄰兩根篩條的間距為18mm。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車輪21為可升降的車輪。
工作時,人可以直接坐在座盤6里操作。微耕機1驅使轉盤23轉動,轉盤23同時帶動兩根傳動桿,再分別帶動兩個并聯四桿驅動機構同時做反向運動,振動篩4隨之振動,微耕機1前行,挖掘鏟3將帶泥土的芋頭挖出并往后送進入振動篩4,泥土從篩條7的間隙中掉落一部分。振動篩4的振動使得芋頭和泥土再次分離,且泥土從振動篩4的間隙里掉落,最終芋頭被送入料斗5。風機52的持續吹風使得一些輕小的垃圾雜物在芋頭進入料斗5前便被吹落,而振動器51的振動,使得一些小的泥土進一步和芋頭分離,并最終通過通孔掉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