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生產領域,涉及一種田間原位微區試驗桶。
背景技術:
同位素標記肥料試驗可以很好的研究水稻對不同來源養分的吸收和利用情況。但是因為同位素標記肥料價格較高,通常采用盆栽試驗或田間微區試驗來降低同位素標記肥料試驗的成本。盆栽試驗能較好防止肥料的流失和滲漏,但是因為盆栽試驗中水稻的生長條件與大田生長條件不完全一致,盆栽試驗結果僅能為大田水稻養分吸收特性研究提供參考。而在大田條件下,設置與小區田間土壤結構、肥力及水稻生長管理措施完全一致的微區進行同位素標記肥料試驗,不僅可以提高大田水稻養分吸收特性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試驗成本。田間試驗中較小的微區一般是預先在小區中埋設水桶或圓柱水管,采用先挖坑將桶或水管埋入,然后再在水桶或水管中填入泥土的方法,埋設過程不僅需要耗費較多人工,而且埋設過程中可能破壞微區原始的土壤耕層結構,使得微區的土壤條件與小區土壤條件不一致,導致試驗誤差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田間原位微區試驗桶,可以快速的埋入田間,省時省力;與小區隔離效果好,微區桶中土壤耕層結構與小區完全一致,增加了試驗結果的可靠性;隔離桶可以多年重復使用,減少試驗投入。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田間原位微區試驗桶,原位微區試驗桶為硬聚氯乙烯板做成的圓柱形無底桶,在桶的兩側離頂部分別開設有握手孔,原位試驗桶最底部壁厚為0.3cm,往頂部方向10cm的桶壁厚度逐漸增加到0.5cm,其他部位的桶壁厚均為0.5cm。
進一步,原位微區試驗桶直徑為40cm,高為45cm,壁厚為0.5cm。
進一步,握手孔為寬8cm,高2cm的矩形孔,該握手孔(2)與試驗桶頂部的距離為3.0cm。
進一步,原位微區試驗桶開設握手孔的四周做加厚處理。
進一步,原位微區試驗桶頂部做翻邊處理。
本實用新型因為有兩個握手孔,而且因為微區桶的下部桶壁較薄,因此可以徒手方便的在整理好的田間小區進行埋設微區桶,不僅節省大量人工,而且與小區保持完全隔離,隔離效果好,還可以保證微區土壤條件與小區土壤條件完全一致;微區桶可以多年重復使用,減少了試驗投入。
附圖說明
圖1為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原位微區試驗桶1為硬聚氯乙烯板做成的圓柱形無底桶,直徑為40cm,高為45cm,壁厚為0.5cm,在桶的兩側離頂部3.0cm處分別有一個寬8cm,高2cm的握手孔2。
原位試驗桶1最底部壁厚為0.3cm,往頂部方向10cm的桶壁厚度逐漸增加到0.5cm,其他部位的桶壁厚均為0.5cm。
握手孔2為寬8cm,高2cm的矩形孔,避免筒壁損壞在原位微區試驗桶1開設握手孔2的四周做加厚處理。原位微區試驗桶1頂部做翻邊處理。
在田間設定原位微區試驗時,在田間耕整粑平后,在插秧前田間有水的情況下,選好需要設置微區的地點,將試驗桶1水平的放在田里,雙手握住握手孔2,左右轉動,使桶入土深度在20-25cm,就安裝完畢,就可以在試驗桶1中種水稻。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