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昆蟲誘集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支架的馬氏網。
背景技術:
馬氏網是一種昆蟲誘集裝置,是用于調查、收集各種昆蟲,尤其是日出性和部分夜出性膜翅目和雙翅目昆蟲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使用時,它能攔截具有向光性的飛行昆蟲,并引導其向上爬入收集瓶內,完成誘集。
然而,現有馬氏網的網架結構不夠合理,需要捆綁樹木固定,使得其只能架設于樹木的旁側,這就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如一些沒有樹木的草原地區,即不便于使用。
雖然馬氏網是常用的誘集昆蟲裝置,在國外已發展多年,但國內卻很少有針對它的設計改進及研究。現有技術中亟需一種能夠適用于草原地區的馬氏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適用于草原地區的帶支架的馬氏網。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帶支架的馬氏網,包括第一主折疊支撐桿、第二主折疊支撐桿及通過綁帶連接于第一主折疊支撐桿與第二主折疊支撐桿之間的隔斷網,所述第一主折疊支撐桿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與第一主折疊支撐桿之間通過綁帶設置有側網,所述第二主折疊支撐桿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與第二主折疊支撐桿之間通過綁帶設置有側網,所述第一主折疊支撐桿的頂端、兩根所述第一側折疊支撐桿的頂端、所述第二主折疊支撐桿的頂端、兩根所述第二側折疊支撐桿的頂端之間通過綁帶設置有頂網,所述第一主折疊支撐桿的下端、兩根所述第一側折疊支撐桿的下端、所述第二主折疊支撐桿的下端、兩根所述第二側折疊支撐桿的下端均設置有叉頭,所述第一主折疊支撐桿的頂部設置有集蟲瓶,所述集蟲瓶的上半部分設置有入口,所述側網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集蟲瓶的入口連通的開口。
所述側網設置有窗口,窗口于相應側網內側設置有窗簾,所述隔斷網設置有兩個窗口,一個窗口于所述隔斷網的前側面設置有窗簾,另一個窗口于所述隔斷網的后側面設置有窗簾。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加合理,更便于操作,它能用于沒有樹木的草原地區,適用范圍更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第一主折疊支撐桿;2-第一側折疊支撐桿;3-第二主折疊支撐桿;4-第二側折疊支撐桿;5-叉頭;6-隔斷網;7-側網;8-頂網;9-窗口;10-窗簾;11-集蟲瓶;12-綁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帶支架的馬氏網,包括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及通過綁帶12連接于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與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之間的隔斷網6,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2,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2與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之間通過綁帶12設置有側網7,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4,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4與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之間通過綁帶12設置有側網7,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的頂端、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2的頂端、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的頂端、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4的頂端之間通過綁帶12設置有頂網8,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的下端、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2的下端、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的下端、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4的下端均設置有叉頭5,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的頂部設置有集蟲瓶11,集蟲瓶11的上半部分設置有入口,側網7的頂部設置有與集蟲瓶11的入口連通的開口。
使用時,通過叉頭5將第一主折疊支撐桿1、兩根第一側折疊支撐桿2、第二主折疊支撐桿3、兩根第二側折疊支撐桿4立設于地面上,再通過綁帶12將隔斷網6、側網7及頂網8連接于支撐桿上。集蟲瓶11的下半部分盛裝有酒精,蟲子進入網內后,會通過集蟲瓶11的入口爬入集蟲瓶11下部盛裝的酒精里。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加合理,更便于操作、安裝,它能用于沒有樹木的草原地區,適用范圍更廣。
在本實用新型中,側網7設置有窗口9,窗口9于相應側網7內側設置有窗簾10,隔斷網6設置有兩個窗口9,一個窗口9于隔斷網6的前側面設置有窗簾10,另一個窗口9于隔斷網6的后側面設置有窗簾10。在大風天氣時,窗口9可以有效防止本實用新型被刮倒。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