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203677閱讀:385來源:國知局
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尤指一種用于捕捉飛行昆蟲及搜集空氣中水份的養殖輔助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人口的急劇膨脹,相應的糧食需求也隨之提高,但人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已消耗了無數的土地與水資源,甚至嚴重造成環境的迫害,而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要解決未來糧食不足的問題,且想找回一個食安及純凈的環境,在這樣的需求之下,便衍生出有機綠色農業,并在全球各地逐漸地蔓延開來,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化學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農業」轉變。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理論為基礎,因地制宜地在某一區域建立的農業生態系統,不同于傳統農業,又有別于大規模集約化經營的「石油農業」,生態農業吸取了傳統農業與石油農業的精華,通過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結構,在不斷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保障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生態農業從維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出發,并且還需注意保持區域內物質、能量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以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高效、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

綠色農業的理念,貫穿了生態農業整體生產過程,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倡導通過理性行為、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建立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在保持人類生命力、自然生命力和經濟生命力三者和諧持續發展的同時,讓農業走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的良性循環。

目前的生態農業中,有一種應用食物鏈概念的共生養殖,是由魚、蚯 蚓、及菜所形成的栽種養殖循環,其中蚯蚓不但能作為魚的飼料,蚯蚓所產出蚯蚓液,還能作為栽種菜的有機肥使用,在三者的配合之下,形成食物鏈般的共生關連,但是,魚的養殖,若是單單只靠蚯蚓作為飼料,有難以滿足的問題,對整體生態循環容易產生不良影響,而為了符合生態循環的要件,又不能使用一般的飼料。

另一方面,在整體共生養殖中,有一個元素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水,充足的水,才能讓魚、蚯蚓、及菜順利地被栽種養殖,但全球為了發展經濟,消耗了許多天然資源和石化能源,打亂自然環境系統的碳循環,帶來了全球暖化和各種氣候變遷的現象,對水資源產生沖擊,面臨到缺水的問題。

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種能解決前述問題,并且符合生態循環的要件,讓共生養殖能高效、穩定、持續地發展的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便成為本實用新型欲改進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通過與水產養殖搭配實施,以提供天然餌料及補水雙重功效的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及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所述養殖輔助裝置能配合養殖池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輔助裝置,其包括有一框架、一集蟲裝置、以及一捕霧裝置;所述框架,能直立架設在所述養殖池上,并由上而下形成有一容納空間、及一運用空間;所述集蟲裝置,其包括有一集蟲組件、一控制組件、及一集蟲燈,所述集蟲組件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容納空間一側內的第一軸體、及一卷繞在所述第一軸體外的透光布體,而所述透光布體還具有一與所述第一軸體連接的布體固定端、及一垂設在所述運用空間一側的布體自由端,所述控制組件設在所述框架一側且能帶動所述第一軸體旋轉,進而能控制所述布體自由端是否往所述運用空間的底側端方向移動、而展開所述透光布體形成一擋蟲平面,所述集蟲燈為懸掛在所述運用空間內,一端與所述框架連接,能在所述透 光布體展開后,自所述運用空間內對外發光、利用趨旋光性讓昆蟲撞上所述擋蟲平面后、掉落到所述養殖池中;所述捕霧裝置,其包括有一捕霧組件、及一操作組件,所述捕霧組件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容納空間另一側內并平行于所述第一軸體的第二軸體、及一卷繞在所述第二軸體外并的捕霧網體,而所述捕霧網體還具有一與所述第二軸體連接的網固定端、及一垂設在所述運用空間另一側的網自由端,所述操作組件設在所述框架一側且能帶動所述第二軸體旋轉,進而能控制所述網自由端是否往所述運用空間的底側端方向移動、而展開所述捕霧網體形成一集水用的捕霧平面。

更優選的是,所述第一軸體,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側外的第一凸出軸部;所述第二軸體,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側外的第二凸出軸部;所述控制組件,其還包括有一第一轉盤、一第一定位單元、及一第一限位彈簧,所述第一轉盤設在所述框架一側外,與所述第一凸出軸部軸接并且還能連動,所述第一定位單元設在所述第一轉盤與所述框架間,套設在所述第一凸出軸部外,并且與所述第一轉盤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所述第一限位彈簧為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一凸出軸部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一轉盤、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一凸出軸部;所述操作組件,其還包括有一第二轉盤、一第二定位單元、及一第二限位彈簧,所述第二轉盤設在所述框架一側外,與所述第二凸出軸部軸接并且還能連動,所述第二定位單元設在所述第二轉盤與所述框架間,套設在所述第二凸出軸部外,并且與所述第二轉盤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所述第二限位彈簧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二凸出軸部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二轉盤、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二凸出軸部;所述框架,其對應于所述第一定位單元及第二定位單元的一側面,還設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定位用的第一卯眼、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定位用的第二卯眼。

更優選的是,所述第一軸體,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側外的第一凸出軸部;所述第二軸體,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一側外的第二凸出軸部;所述控制組件,其還包括有一第一轉盤、一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一第一限位彈簧、一第一被動輪、一第一傳動組件、及一第一轉 軸,所述第一轉軸是設置在框架外側的下方,所述第一轉盤是與所述第一轉軸結合,所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設在所述第一轉盤與所述框架之間,并與所述第一轉盤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而所述第一限位彈簧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一轉軸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一轉盤、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被動輪與所述第一凸出軸部軸接并且還能連動,而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與第一被動輪之間以第一傳動組件結合;所述操作組件,其還包括有一第二轉盤、一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一第二限位彈簧、一第二被動輪、一第二傳動組件、及一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轉軸是設置在框架外側的下方,所述第二轉盤與所述第二轉軸結合,所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設在所述第二轉盤與所述框架之間,并與所述第二轉盤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而所述第二限位彈簧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二轉軸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二轉盤、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被動輪與所述第二凸出軸部軸接并且還能連動,而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與第二被動輪之間以第二傳動組件結合;所述框架外側下方,其對應于所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及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的一側面,還設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定位用的第一卯眼、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定位用的第二卯眼。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透光布體,其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布體自由端處的第一配重體;所述捕霧網體,其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網自由端處的第二配重體。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集蟲燈,其還包括有一燈體、一懸掛片體、及一開關,所述燈體位于所述運用空間內,并具一正對所述透光布體的發光側、及一背對所述透光布體的固定側,所述懸掛片體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側連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容納空間內后與所述框架連接,能供所述燈體懸掛在所述運用空間內用,所述開關設在所述容納空間內,定位在所述框架內,能被所述第一凸榫所觸動、以用于控制所述燈體運作;所述框架,其對應于所述開關處,還穿設有一穿孔,能讓所述第一凸榫穿入以供觸動所述開關、及定位所述第一凸榫用。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透光布體,其是為一軟質透光塑料布體;所述捕霧網體,其是為一細目編織尼龍網體。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框架,其還包括有一殼體、及數支支撐腳架,所述殼體在內部還形成所述容納空間,各支所述支撐腳架的一端,分別對應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各角隅處,以形成所述運用空間,且所述支撐腳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養殖池連接,以使所述框架能在所述養殖池上直立架設。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支撐腳架,其分別還凹設有一導槽,所述導槽能供引導所述透光布體及所述第一配重體、或所述捕霧網體及所述第二配重體其中一組配合者用。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軸體,其還凹設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透光布體是布體固定端用的第一階梯面;所述第二軸體,其還凹設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捕霧網體的網固定端用的第二階梯面。

更進一步的是,所述框架,其還包括有一與各個所述支撐腳架底端連接的基座。

更優選的是,所述點火系統,其為下列之一:電容放電式磁電機點火系統、電容放電式蓄電池點火系統、感應放電式點火系統。

根據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點:本實用新型中,通過框架、集蟲裝置及捕霧裝置的配合,構成一養殖輔助裝置,能通過集蟲裝置,吸引大量的昆蟲落水,讓魚蜂擁而至搶食落水昆蟲,給魚提供大量的優良蛋白質餌料,廣辟餌料來源,降低養魚成本,提高養魚效益,又可將害蟲消滅,最終生產出人們希望的綠色食品。

第二點:本實用新型中,通過捕霧裝置的使用,提供一集水的功能,因為霧中的水滴直徑小,且還會隨風飄揚,運用這個特性通過不吸水的捕霧網體捕捉霧中所含有的水,讓細微水滴附著在網上并漸漸聚集成水珠,而流入養殖池中,達到無動力環保集水的效果。

第三點:本實用新型中,框架除了能讓本實用新型養殖輔助裝置能直立架設在養殖池上,更能不阻礙空氣的流動,讓霧氣能順利流經捕霧平面,得以實現集水的功能,不用擔心會有集水效率過低的問題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時控制組件的動作示意圖。

圖6: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的實施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時操作組件的動作示意圖。

圖8:本實用新型配合養殖池應用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9:本實用新型配合養殖池應用時的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10:本實用新型的捕霧網體下方朝一端傾斜的示意圖。

圖11: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框架 2312 固定側

11 第一卯眼 232 懸掛片體

12 第二卯眼 233 開關

13 穿孔 3 捕霧裝置

14 殼體 31 捕霧組件

15 支撐腳架 311 第二軸體

151 導槽 3111 第二凸出軸部

16 基座 3112 第二階梯面

2 集蟲裝置 312 捕霧網體

21 集蟲組件 3121 網固定端

211 第一軸體 3122 網自由端

2111 第一凸出軸部 3123 第二配重體

2112 第一階梯面 32 操作組件

212 透光布體 321 第二轉盤

2121 布體固定端 322 第二定位單元

2122 布體自由端 3221 第二凸榫

2123 第一配重體 323 第二限位彈簧

22 控制組件 324 第二被動輪

221 第一轉盤 325 第二傳動組件

222 第一定位單元 326 第二轉軸

2221 第一凸榫 10 容納空間

223 第一限位彈簧 20 運用空間

224 第一被動輪 30 擋蟲平面

225 第一傳動組件 40 捕霧平面

226 第一轉軸 100 養殖輔助裝置

23 集蟲燈 200 養殖池

231 燈體 300 搜集槽

2311 發光側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依據圖面所示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圖中揭示出一種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所述養殖輔助裝置100就如圖8所示一般,能配合養殖池200應用,其中,所述養殖輔助裝置100,其包括有一框架1、一集蟲裝置2、以及一捕霧裝置3;所述框架1,能直立架設在所述養殖池200上,并由上而下形成有一容納空間10、及一運用空間20;所述集蟲裝置2,其包括有一集蟲組件21、一控制組件22、及一集蟲燈23,所述集蟲組件21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容納空間10一側內的第一軸體211、及一卷繞在所述第一軸體211外的透光布體212,而所述透光布體212還具有一與所述第一軸體211連接的布體固定端2121、及一垂設在所述運用空間20一側的布體自由端2122,所述控制組件22設在所述框架1一側且能帶動所述第一軸體211旋轉,進而能控制所述布體自由端2122是否往所述運用空間20的底側端方向移動、而展開所述透光布體212形成一擋蟲平面30,所述集蟲燈23懸掛在所述運用空間20內,一端與所述框架1連接,就如圖4和圖9所示一 般,能在所述透光布體212展開后,自所述運用空間20內對外發光、利用趨旋光性讓昆蟲撞上所述擋蟲平面30后、掉落到所述養殖池200中;所述捕霧裝置3,其包括有一捕霧組件31、及一操作組件32,所述捕霧組件31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容納空間10另一側內并平行于所述第一軸體211的第二軸體311、及一卷繞在所述第二軸體311外并的捕霧網體312,而所述捕霧網體312還具有一與所述第二軸體311連接的網固定端3121、及一垂設在所述運用空間20另一側的網自由端3122,所述操作組件32設在所述框架1一側且能帶動所述第二軸體311旋轉,就如圖6和圖9所示一般,能控制所述網自由端3122是否往所述運用空間20的底側端方向移動、而展開所述捕霧網體312形成一集水用的捕霧平面40。

其中,框架1讓本實用新型養殖輔助裝置100的能穩穩地直立架設在養殖池200上,并通過容納空間10有效收納定位集蟲裝置2及捕霧裝置3,通過運用空間20來讓集蟲裝置2、捕霧裝置3兩者能在不相互干擾的前提下,發揮作用。

其次,集蟲裝置2的應用,理想的有機結合了生態、生物學,能提供一理想的養魚環境,因為魚類有較強的趨旋光性,夜間利用燈光誘蟲,人為地增強了魚類吃食活動和新陳代謝強度,加快了魚類的生長速度,同時昆蟲是魚類的優質餌料,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一定量的脂肪、醣類和維生素等,而且由于昆蟲一落入養殖池200,即被魚類撲食,餌料新鮮,魚吞食后容易消化,不易得病,采用透光布體212形成一擋蟲平面30,配合集蟲燈23誘蟲喂魚,雖然針對養殖池200所在處的不同,集蟲效果也有不同,但已經能降低餌料成本,提高養魚的經濟效益,還能提高魚肉的質量、加快魚的生長速度,讓養殖出來的魚,甚至能相媲美于野生魚,所以十分適合應用于共生養殖上,當然一般的養殖也能適用。

再者,捕霧裝置3的應用,利用不吸水的捕霧網體312來集水,原理是霧中的水滴直徑,比雨中的水滴來得小,可以隨風飄揚,捕霧網體312就是運用這個特性,設計來捕捉霧中所含有的水,當霧穿過捕霧網體312所形成的捕霧平面40時候,所含的細微水滴就會附著在網在線,使得細微水滴漸漸聚集成水珠,接著流向捕霧網體312下方的養殖池200中,而且 最重要的是,這種捕捉過程不需要使用其它能源,非常環保。

還有,集蟲裝置2與捕霧裝置3兩者,更是一完美的搭配,集蟲燈23會產生熱量,讓運用空間20內的空氣向外產生流動,使外界的空氣流入,此時,霧氣就能一起被帶動,流經捕霧平面40,達到提升集水效率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養殖輔助裝置100集蟲的方式,是通過透光布體212配合集蟲燈23來集蟲,而非電擊擊暈昆蟲的方式來集蟲,除了能更吸引魚來吃食之外,重要的是不用過于擔心漏電問題,使用上方便、節能、安全。

請參閱圖3、圖5和圖7,所述第一軸體211,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側外的第一凸出軸部2111;所述第二軸體311,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側外的第二凸出軸部3111;所述控制組件22,其還包括有一第一轉盤221、一第一定位單元222、及一第一限位彈簧223,所述第一轉盤221設在所述框架1一側外,與所述第一凸出軸部2111軸接并且還能連動,所述第一定位單元222設在所述第一轉盤221與所述框架1間,套設在所述第一凸出軸部2111外,并且與所述第一轉盤221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1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2221,所述第一限位彈簧223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一凸出軸部2111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一轉盤221、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一凸出軸部2111;所述操作組件32,其還包括有一第二轉盤321、一第二定位單元322、及一第二限位彈簧323,所述第二轉盤321設在所述框架1一側外,與所述第二凸出軸部3111軸接并且還能連動,所述第二定位單元322設在所述第二轉盤321與所述框架1間,套設在所述第二凸出軸部3111外,并且與所述第二轉盤321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1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3221,所述第二限位彈簧323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二凸出軸部3111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二轉盤321、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二凸出軸部3111;所述框架1,其對應于所述第一定位單元222及第二定位單元322的一側面,還設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2221定位用的第一卯眼11、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3221定位用的第二卯眼12。

其中,通過控制組件22的第一轉盤221、第一定位單元222及第一限 位彈簧223的配合,使用上非常簡單,就如圖5所示一般,以往外拉動第一轉盤221,超過第一限位彈簧223的回復力,就能帶動第一定位單元222,使第一凸榫2221離開框架1,此時就能開始展開透光布體212了,之后當透光布體212展開完成了,就能讓放松第一轉盤221,讓第一定位單元222的第一凸榫2221定位在框架1上,固定透光布體212的位置,而透光布體212的收回(圖中未揭示),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其次,通過操作組件32的第二轉盤321、第二定位單元322及第二限位彈簧323的配合,使用上一樣非常簡單,就如圖7所示一般,以往外拉動第二轉盤321,超過第二限位彈簧323的回復力,就能帶動第二定位單元322,使第二凸榫3221離開框架1,此時就能開始展開捕霧網體312了,之后當捕霧網體312展開完成了,就能讓放松第二轉盤321,讓第二定位單元322的第二凸榫3221定位在框架1上,固定捕霧網體312的位置,而捕霧網體312的收回(圖中未揭示),同樣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再者,通過第一卯眼11、第二卯眼12的應用,讓對應的第一凸榫2221、第二卯眼12能順利的定位,不用煩惱會有不易使用的問題,讓各式各樣的消費者,都能簡單的上手使用,而且還不用擔心會有定位不確實的問題發生。

請參閱圖1和圖3,所述透光布體212,其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布體自由端2122處的第一配重體2123;所述捕霧網體312,其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網自由端3122處的第二配重體3123。

其中,通過第一配重體2123的應用,讓透光布體212能快速地往下展開,不用擔心會有難以展開,設置時間過長的問題發生,便于消費者應用。

其次,捕霧網體312相對于透光布體212,更不容易展開,但是配合上第二配重體3123后,讓捕霧網體312一樣能快速地往下展開,更不用擔心會容易皺折,而有難以展開的問題發生,能順利地應用。

請參閱第1至3圖,所述集蟲燈23,其還包括有一燈體231、一懸掛片體232、及一開關233,所述燈體231位于所述運用空間20內,并具一正對所述透光布體212的發光側2311、及一背對所述透光布體212的固定側2312,所述懸掛片體232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側2312連接、另一端伸入 所述容納空間10內后與所述框架1連接,能供所述燈體231懸掛在所述運用空間20內用,所述開關233設在所述容納空間10內,定位于與所述框架1內,能被所述第一凸榫2221所觸動、以供控制所述燈體231運作與否用;所述框架1,其對應于所述開關233處,還穿設有一穿孔13,能讓所述第一凸榫2221穿入以供觸動所述開關233、及定位所述第一凸榫2221用。

其中,通過燈體231的應用,提供足夠的光線來吸引昆蟲,還能加強養殖場所的夜間安全,不用擔心會有人闖入而不易被發現的問題產生。

其次,懸掛片體232的應用,能穩定的定位燈體231,讓燈體231能穩固地懸掛在運用空間20內,且還能便于安裝與維護燈體231。

再者,開關233的應用,不外露在框架1外,降低被誤觸的可能,不用擔心會有誤啟動燈體231的情況發生,而且不外露的設計,還不用擔心會有被水氣滲入或是被水弄濕的問題產生,能延長開關233的使用壽命,降低故障率,漏電可能性更低。

請參閱圖3,所述透光布體212,其是為一軟質透光塑料布體;所述捕霧網體312,其是為一細目編織尼龍網體。

其中,以軟質透光塑料布體做為透光布體212使用,除了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之外,重要的是,昆蟲不容易停留在透光布體212上,也不容易察覺到,非常容易撞到后掉落,達到提高集蟲效果的目標。

其次,以細目編織尼龍網體做為捕霧網體312使用,一樣除了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之外,重要的是,不會吸水,能更有效地集水。

請參閱圖3、圖8和圖9,所述框架1,其還包括有一殼體14、及數支支撐腳架15,在所述殼體14內部還形成所述容納空間10,各支所述支撐腳架15的一端,分別對應設置在所述殼體14的各角隅處,以形成所述運用空間20,且所述支撐腳架15的另一端,與所述養殖池200連接,以使所述框架1能在所述養殖池200上直立架設。

其中,通過殼體14形成的容納空間10,有效收納定位集蟲裝置2及捕霧裝置3,利用各支撐腳架15與殼體14的配合,形成運用空間20,讓集蟲裝置2、捕霧裝置3兩者,能互干擾,使集蟲裝置2能順利集蟲,捕 霧裝置3能順利捕霧集水。

其次,利用支撐腳架15與殼體14的配合,除了形成運用空間20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一個非密閉的通風環境,讓霧能順利地隨著空氣的流動,穿過捕霧網體312所形成的捕霧平面40,以順利地集水。

請參閱第1至3圖,所述支撐腳架15,其分別還凹設有一導槽151,所述導槽151能供引導所述透光布體212及所述第一配重體2123、或所述捕霧網體312及所述第二配重體3123其中一組配合者用。

其中,通過導槽151的應用,讓第一配重體2123及第二配重體3123,在利用地心引力拉動對應的透光布體212、捕霧網體312時,不易產生皺起的狀況,不會有被透光布體212、捕霧網體312影響,而發生展開不順的問題。

其次,通過導槽151除了能便于展開之外,更讓透光布體212、捕霧網體312不易在收回時產生皺起的情況,能便于快速收回透光布體212、捕霧網體312,讓本實用新型能便于應用。

請參閱圖3和圖9,所述第一軸體211,其還凹設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透光布體212的布體固定端2121用的第一階梯面2112;所述第二軸體311,其還凹設有一能供配合定位所述捕霧網體312的網固定端3121用的第二階梯面3112。

其中,通過第一階梯面2112的應用,能快速地定位透光布體212,不用擔心布體固定端2121會有被扯離第一軸體211的問題發生,相同地,第二階梯面3112的應用,也能快速地定位捕霧網體312,一樣不用擔心網固定端3121會有被扯離第二軸體311的問題發生。

請參閱圖1和圖2,所述框架1,其還包括有一與各個所述支撐腳架15底端連接的基座16。

其中,通過基座16的應用,使框架1能更穩定地定位在養殖池200上,不用擔心會有容易晃動的問題產生,另外一方面,還能便于安裝與運送。

如圖4、圖5、圖8和圖9所示,圖中揭示出,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如圖所示一般,首先將控制組件22的第一轉盤221往外拉動,超過第一限位彈簧223的回復力,就能帶動第一定位單元222,使第一凸 榫2221離開第一卯眼11,此時透光布體212受到第一配重體2123的影響,會自動往下展開,使用者能利用第一轉盤221控制往下展開的速度,之后當透光布體212展開完成,放松第一轉盤221,讓第一凸榫2221對準插入穿孔13,以觸動開關233,讓集蟲燈23的燈體231的發光側2311發光,發揮集蟲功能,自運用空間20內對外發光、利用趨旋光性讓昆蟲撞上所述擋蟲平面30后、掉落入所述養殖池200中,而透光布體212的收回(圖中未揭示),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如圖6、圖7、圖8和圖9所示,圖中揭示出,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如圖所示一般,應用上非常簡單,首先將操作組件32的第二轉盤321往外拉動,超過第二限位彈簧323的回復力,就能帶動第二定位單元322,使第二凸榫3221離開第二卯眼12,此時捕霧網體312受到第二配重體3123的影響,會自動往下展開,使用者能利用第二轉盤321控制往下展開的速度,之后當捕霧網體312展開完成,放松第二轉盤321,并讓第二凸榫3221插回第二卯眼12,以定位捕霧網體312,利用不吸水的捕霧網體312所形成的捕霧平面40,使得霧中的細微水滴能停留在捕霧網體312上,并漸漸聚集成水珠,流向捕霧網體312下方的養殖池200中,而定位捕霧網體312的收回(圖中未揭示),只要反向操作即可。

再參第10圖所示,本圖與上述圖6不同處在于捕霧網體312的下方是由一端朝另一端傾斜,換言之,捕霧網體312下方的所述第二配重體3123是以一斜角θ設置,形成一端高而另一端低的狀態;如此一來,捕霧網體312集水后水份朝下流動,且最后會流往低處,而在捕霧網體312低處下方處設置一搜集槽300,就能充份搜集水份。

最后請參第11圖,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捕昆蟲集濕氣兩用養殖輔助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所述第一軸體211,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側外的第一凸出軸部2111;所述第二軸體311,其還具有一凸出于所述框架1一側外的第二凸出軸部3111;所述控制組件22,其還包括有一第一轉盤221、一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222、一第一限位彈簧223、一第一被動輪224、一第一傳動組件225、及一第一轉軸226,所述第一轉軸226設置在框架1外側的下方,所述第一轉盤221與所述第一轉軸226結合,所 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222設在所述第一轉盤221與所述框架1之間,并與所述第一轉盤221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1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一凸榫2221,而所述第一限位彈簧223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一轉軸226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一轉盤221、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一轉軸226;所述第一被動輪224與所述第一凸出軸部2111軸接并且還能連動,而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222與第一被動輪224之間以第一傳動組件225結合;所述操作組件32,其還包括有一第二轉盤321、一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322、一第二限位彈簧323、一第二被動輪324、一第二傳動組件325、及一第二轉軸326,所述第二轉軸326設置在框架1外側的下方,所述第二轉盤321與所述第二轉軸326結合,所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322設在所述第二轉盤321與所述框架1之間,并與所述第二轉盤321固接,而且鄰近所述框架1的一側面還具有一能供定位用的第二凸榫3221,而所述第二限位彈簧323套設定位在所述第二轉軸326外,并且一端抵頂所述第二轉盤321、另一端抵頂所述第二轉軸326;所述第二被動輪324與所述第二凸出軸部3111軸接并且還能連動,而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322與第二被動輪324之間以第二傳動組件325結合;所述框架1外側下方,其對應于所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222及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322的一側面,還設有一能供所述第一凸榫2221定位用的第一卯眼11、及一能供所述第二凸榫3221定位用的第二卯眼12。

上述中,所述兼具主動輪的第一定位單元222及兼具主動輪的第二定位單元322可為皮帶輪、煉輪、阻尼輪、滑輪等,而所述第一被動輪224及第二被動輪324可為皮帶輪、煉輪、阻尼輪、滑輪等,又所述第一傳動組件225及第二傳動組件325可為皮帶、煉條、索煉、麻繩等。

以上依據圖示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衡南县| 莱阳市| 布拖县| 四会市| 永修县| 平罗县| 屯昌县| 十堰市| 克什克腾旗| 当涂县| 洛川县| 方山县| 连城县| 皋兰县| 开鲁县| 化德县| 彭水| 乾安县| 平原县| 黔江区| 两当县| 应用必备| 枞阳县| 东乡县| 遂川县| 蚌埠市| 无棣县| 宿州市| 海城市| 辽阳市| 博湖县| 宜君县| 犍为县| 丰顺县| 进贤县| 五原县| 汽车| 呼图壁县| 岳普湖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