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田水利灌溉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農田水利循環排灌設施。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農業現有灌溉主要依靠以下方式:一年四季等一春,望天降雨灌青苗,但由于自然降雨不確定因素,如降雨過量或過少,過早或過晚等現象,并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生 長周期,也必然影響到收后產量。人工開渠引入江河或水庫水源到田頭進行人工或機械灌 溉,但由于灌溉管理粗放和水利設施功能局限性以及水資源緊缺和引水成本過高等,難以滿足大面積農田灌溉需求,而且一年四季難以定時、定量灌溉,使農作物生長周期和收后產 量仍然避免不了受到極大影響。這些灌溉方法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又不能節水利用,可持續性發展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農田水利循環排灌設施,將灌溉時溢出的多余水和自然降水進行有效回收,提高了節水利用率,降低了引水灌溉成本,有效地減小了因澆灌過多造成的水資源的浪費。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農田水利循環排灌設施,包括灌溉用的水井,所述水井內放入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上端與水井井口的抽水泵連接,所述抽水泵連接布置在農田上用于灌溉的主水管,所述主水管沿長度方向連接豎直噴水支管,農田于豎直噴水支管的兩側設置排水溝槽,所述排水溝槽的槽底部連接回水支管,所述回水支管的下管端連接回水主管,所述回水主管的出水管口連接至水井的井壁面。
進一步地,所述抽水管的下端管口設置過濾球。
進一步地,所述豎直噴水支管的上端管口設有噴嘴。
進一步地,所述回水支管豎直布置,且回水支管連接排水溝槽的上端管口設有過濾網。
進一步地,所述回水主管水平布置。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農田的豎直噴水支管的兩側設置排水溝槽,并在排水溝槽的槽底部連接豎直布置的回水支管,同時將回水支管與水平布置的回水主管連接,使豎直噴水支管噴灌時,溢出的多余水收集在排水溝槽,且沿回水支管、回水主管,從回水主管的管口流回至水井,由此構成的水利循環,同時排水溝槽可充分聚集降水,將水收集沿回水支管、回水主管排入水井收集有效利用,同時在回水支管連接排水溝槽的上端管口設置過濾網,過濾水中雜物,避免堵塞管道,將灌溉時溢出的多余水和自然降水進行有效回收,提高了節水利用率,降低了引水灌溉成本,有效地減小了因澆灌過多造成的水資源的浪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農田水利循環排灌設施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水井。2、抽水管;3、過濾球;4、抽水泵;5、主水管;6、噴水支管;7、噴嘴;8、排水溝槽;9、過濾網;10、回水支管;11、回水主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田水利循環排灌設施,包括灌溉用的水井1,所述水井1內放入抽水管2,所述抽水管2的上端與水井1井口的抽水泵4連接,所述抽水泵4連接布置在農田上用于灌溉的主水管5,所述主水管5沿長度方向連接豎直噴水支管6,農田于豎直噴水支管6的兩側設置排水溝槽8,所述排水溝槽8的槽底部連接回水支管10,所述回水支管10的下管端連接回水主管11,所述回水主管11的出水管口連接至水井1的井壁面,所述抽水管2的下端管口設置過濾球3,所述豎直噴水支管6的上端管口設有噴嘴7,所述回水支管10豎直布置,且回水支管10連接排水溝槽8的上端管口設有過濾網9,所述回水主管11水平布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農田的豎直噴水支管6的兩側設置排水溝槽8,并在排水溝槽8的槽底部連接豎直布置的回水支管10,同時將回水支管10與水平布置的回水主管11連接,使豎直噴水支管6噴灌時,溢出的多余水收集在排水溝槽8內,且沿回水支管10、回水主管11,從回水主管11的管口流回至水井1,由此構成水利循環,同時排水溝槽8可充分聚集降水,將水收集沿回水支管10、回水主管11排入水井1收集利用,同時在回水支管10連接排水溝槽8的上端管口設置過濾網9,過濾水中雜物,避免堵塞管道,將灌溉時溢出的多余水和自然降水進行有效回收,提高了節水利用率,降低了引水灌溉成本,有效地減小了因澆灌過多造成的水資源的浪費。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