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態綠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建筑外墻立體全面綠化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工業化的進程,空氣污染已成為一大環境問題,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綠化為解決空氣污染發揮了重大凈化作用,其中特殊空間綠化,特別是墻面綠化效率較高、效果較理想。而且,墻面綠化還具有一定降低噪音、調節小氣候、美化環境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城市設施、生活社區、工礦企業外圍墻體結構難以滿足綠化的要求,而墻體立面作為一種立體結構的建筑物體,存在與生態植物的生長要求不相適應的困難,若能提出解決方案對現有墻體加以利用,使之具有裝飾和植物景觀效果,將達到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改善人們居住生存環境的良好效果。
現有的立體綠化,是一種在擁擠、嘈雜的城區開拓“綠色屏障”的綠化辦法,有利于降低環境噪聲,減少環境中的灰塵,實現美化環境和凈化空氣,可以提升視覺享受和身心健康,因而倍受喜愛,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然而現有的立體綠化灌溉通常采用噴淋灌溉,其存在諸多不合理,如供水不及時、立體綠化高度較高時澆水困難、養護成本高等問題,進而導致植物成活率低、景觀效果差等問題,不能為墻體綠化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與此同時,城市的防洪與排水設施不足也成為限制城市發展的一大問題,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首 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及仇保興發表的《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則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作為生態工廠的踐行者,有必要結合海綿城市的概念,設計一種設置在墻體表面的,具備蓄水保水功能,同時又方便灌溉的立體全面綠化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城市防洪設施以及現有墻面綠化技術的不足,研制一種建筑外墻立體全面綠化系統,該系統貼合墻面設置,能夠儲存雨水,且灌溉方便,將極大促進海綿城市的建成,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同時能夠達到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改善人們居住生存環境的良好效果。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建筑外墻立體全面綠化系統,包括植被盒、儲水箱、支撐板、銜接板、肋板、進水管、轉接管、連接頭,支撐板設置在建筑垂直墻體的外表面,支撐板設置多層,肋板設置在支撐板的下方,肋板一端連接支撐板、一端連接墻體,植被盒放置在支撐板上,植被盒與墻體貼合,植被盒中設置有植物培養基,儲水箱設置在植被盒開口處,銜接板豎直設置,銜接板的上端連接支撐板底面、下端連接下層植被盒,最底部的銜接板的下端連接地面;
植被盒為頂端開口的中空殼體,植被盒設置有卡槽、卡頭,卡槽與卡頭對應,植被盒的底面設置有排水孔;
儲水箱設置有進水口、出水口、植被通道,最上層端部儲水箱的進水口通過連接頭連接進水管,進水管連接供水管路或屋頂排水管,相鄰儲水箱的進水口、出水口對接,植被通道貫穿儲水箱的頂面與底面;相鄰兩層儲水箱的進水口、出水口通過連接頭與轉接管連通,最下層末端儲水箱的出水口安裝連接頭;儲水箱的底面設置有滲水孔,連接頭內通水管路的高度高于儲水箱內腔底面的高度。
作為優化,相鄰儲水箱的進水口包裹出水口。
作為優化,相鄰儲水箱的進水口與出水口的連接處設置有對接套,對接套一端連接儲水箱的進水口、一端連接相鄰儲水箱的出水口。
作為優化,所述對接套為橡膠材質。
作為優化,所述儲水箱頂面還設置有漏水口,漏水口的開口為漏斗形。
作為優化,相鄰兩層儲水箱的進水口、出水口的位置互換,以方便轉接管的連通。
作為優化,所述支撐板與墻體成銳角,支撐板上翹,植被盒的底面也設置為對應的形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進水管連接供水管路或屋頂排水管,可將雨水儲存在本綠化系統中,既減輕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同時實現了雨水回收利用,起到了海綿城市的效果。
2.通過設置連接頭內通水管路的高度高于儲水箱內腔底面的高度,使得儲水箱中的水面高度高于連接頭內通水管路后才流向鄰近的儲水箱,本層儲水箱 灌滿后才留向下一層的儲水箱,直至最下層的儲水箱灌滿,多余的水從最下層末端儲水箱的出水口處的連接頭流出。
3.同層儲水箱之間相互連接,結合進水管、轉接管、連接頭組成供水管路,避免了復雜的滴灌灌溉維護困難的問題,灌溉時只需向進水管供水即可,灌溉十分方便,且灌溉均勻,保障了植物生長的供水需求。
4.通過設置銜接板,系統的重量作用到底面上,不會對墻體過分依賴,減少了對墻體的損壞、保障了系統的穩定性。相鄰的植被盒通過卡槽、卡頭連接,增強了穩定性,當需要更換植被盒時,只需要順著卡槽的方向將植被盒抽出即可。
5.通過設置相鄰儲水箱的進水口包裹出水口,減少了水在儲水箱之間流通過程中的損失。
6.通過設置對接套,且對接套密封連接,增強了供水管路的密封性,減少了水在儲水箱之間流通過程中的損失。
7.通過設置漏水口,漏水口的開口為漏斗形,下雨時雨水能夠通過漏水口進入儲水箱,儲水箱中儲存的水通過滲水孔持續緩慢的滲透至植物培養基中,從而持續為植物生長供水;同時避免了雨水沖擊對植物培養基的沖刷破壞。
8.通過設置支撐板與墻體成銳角的形式,增強了植被盒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安裝狀態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安裝狀態的右視圖。
圖3、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安裝狀態的總體結構圖。
圖5為圖2沿B-B方向的剖視圖。
圖6為圖5C區域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圖4D區域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植被盒、儲水箱組合后的總體結構圖。
圖9為植被盒的總體結構圖。
圖10為植被盒的正視圖。
圖11為植被盒的右視圖。
圖12、圖13為儲水箱的總體結構圖。
圖14為儲水箱的正視圖。
圖15為儲水箱的右視圖。
圖16為圖15沿A-A方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來詳細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圖1至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建筑外墻立體全面綠化系統,包括植被盒1、儲水箱2、支撐板3、銜接板4、肋板5、進水管6、轉接管7、連接頭8,支撐板3設置在建筑垂直墻體的外表面,支撐板3設置多層,肋板5設置在支撐板3的下方,肋板5一端連接支撐板3、一端連接墻體,植被盒1放置在支撐板3上,植被盒1與墻體貼合,植被盒1中設置有植物培養基,儲水箱2設置在植被盒1開口處,銜接板4豎直設置,銜接板4的上端連接支撐板3底面、下端連接下層植被盒1,最底部的銜接板4的下端連接地面。
如圖8至圖11所示,植被盒1為頂端開口的中空殼體,植被盒1設置有卡槽101、卡頭102,卡槽101與卡頭102對應,植被盒1的底面設置有排水孔103;組裝時,卡頭102卡入相鄰植被盒1的卡槽101中。
如圖12至圖16所示,儲水箱2設置有進水口201、出水口202、植被通道203,最上層端部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通過連接頭8連接進水管6,進水管6連接供水管路或屋頂排水管,相鄰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出水口202對接,植被通道203貫穿儲水箱2的頂面與底面;相鄰兩層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出水口202通過連接頭8與轉接管7連通,最下層末端儲水箱2的出水口202安裝連接頭8;儲水箱2的底面設置有滲水孔205,連接頭8內通水管路的高度高于儲水箱2內腔底面的高度。
相鄰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包裹出水口202。通過設置相鄰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包裹出水口202,減少了水在儲水箱2之間流通過程中的損失。
相鄰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與出水口202的連接處設置有對接套9,對接套9一端連接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一端連接相鄰儲水箱2的出水口202。所述對接套9為橡膠材質。通過設置對接套9,且對接套9密封連接,增強了供水管路的密封性,減少了水在儲水箱2之間流通過程中的損失。
所述儲水箱2頂面還設置有漏水口204,漏水口204的開口為漏斗形。
相鄰兩層儲水箱2的進水口201、出水口202的位置互換,以方便轉接管7的連通。
所述支撐板3與墻體成銳角,支撐板3上翹,植被盒1的底面也設置為對應的形狀。通過設置支撐板3與墻體成銳角的形式,增強了植被盒1的穩定性。
通過設置漏水口,漏水口的開口為漏斗形,下雨時雨水能夠通過漏水口進入儲水箱,儲水箱中儲存的水通過滲水孔持續緩慢的滲透至植物培養基中,從而持續為植物生長供水;同時避免了雨水沖擊對植物培養基的沖刷破壞。
通過設置進水管6連接供水管路或屋頂排水管,可將雨水儲存在本綠化系統中,既減輕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同時實現了雨水回收利用,起到了海綿 城市的效果,通過設置連接頭8內通水管路的高度高于儲水箱2內腔底面的高度,使得儲水箱2中的水面高度高于連接頭8內通水管路后才流向鄰近的儲水箱2,本層儲水箱2灌滿后才留向下一層的儲水箱2,直至最下層的儲水箱2灌滿,多余的水從最下層末端儲水箱2的出水口202處的連接頭8流出。同層儲水箱之間相互連接,結合進水管、轉接管、連接頭組成供水管路,避免了復雜的滴灌灌溉維護困難的問題,灌溉時只需向進水管供水即可,灌溉十分方便,且灌溉均勻,保障了植物生長的供水需求。通過設置銜接板4,系統的重量作用到底面上,不會對墻體過分依賴,減少了對墻體的損壞、保障了系統的穩定性。相鄰的植被盒1通過卡槽101、卡頭102連接,增強了穩定性,當需要更換植被盒1時,只需要順著卡槽101的方向將植被盒1抽出即可。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