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施肥穴植器,特別適合小麥的施肥。
背景技術:
氮素揮發損失已成為我國農田生產系統中非點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當前,一般小麥施肥的方法都是底面裸撒,導致氮肥中大量的氮元素揮發流失,既不能被小麥植物充分吸收,還污染了空氣。
如何改變不科學的施肥方法,防止氮素流失,保護環境,實現高效省肥成為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緊湊且使用方便的施肥穴植器。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施肥穴植器,包括固定軸、一對對稱設置在固定軸上的星齒盤以及下端與星齒盤對應的施肥管;
星齒盤包括中心殼體、 至少兩個以中心殼體旋轉軸心線為基準圓周陣列設置在中心殼體圓周外側壁上的點穴施肥觸角星齒以及設置在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端面上的觸角星齒結合面;
所述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斜交設置,在豎直平面內所述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的旋轉軸心線交于一點;
在所述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的中心殼體之間形成中間間隙;
所述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同步轉動,
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為沿錐套軸截面截開的對半結構;觸角星齒結合面設置在錐套軸截面上,
所述一對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觸角星齒結合面貼合后,該一對點穴施肥觸角星齒圍成具有存肥錐腔的錐套結構,存肥錐腔位于星齒盤的旋轉軸心線交點的正下方或位于行走時星齒盤的旋轉軸心線交點的斜下前方;
施肥管下端與存肥錐腔對應。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星齒盤在固定軸上轉動設置。
在點穴施肥觸角星齒外端部設置有用于在地面開穴的尖端。
所述中間間隙與施肥管下端對應或存肥錐腔與施肥管下端對應。
至少一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外端部始終插于地表內。
觸角星齒結合面為過軸心線的截面。
所述固定軸包括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斜軸;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斜軸分別固定施肥裝置上或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斜軸通過連接軸連接;星齒盤套裝在斜軸。
固定軸為水平設置的直軸,星齒盤旋轉的軸心線與固定軸的軸心線斜交。
觸角星齒結合面在星齒盤旋轉時形成圓錐面,所述圓錐面的側母線與星齒盤旋轉的軸心線夾角α為銳角。
星齒盤與固定軸之間設置有軸承,斜軸軸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β,所述α+β等于90°;在其中一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兩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同步定位塊;所述錐套結構為圓錐套或棱錐套。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將其后置與拖拉機上的施肥裝置或單獨的施肥裝置上,點穴施肥觸角星齒與地面接觸,通過其作用力撥動星齒盤繞固定軸轉動,兩個星齒盤的橫截面為V型,最下端的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觸角星齒結合面貼合,形成一個用于存放施肥管落下肥料的存肥錐腔,通過尖端開穴;通過斜交設置,隨著星齒盤旋轉,最下端的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觸角星齒結合面張開,使得存肥錐腔內的肥料落入地面的穴中,通過后置在施肥裝置的撥土板將肥料覆蓋上土,完成一個工作循環,
中間間隙可以避免旋轉時阻擋施肥管;通過與地面的摩擦力實現同步轉動,對半錐套結構落肥方便,結構合理,存肥錐腔的底部設置有開口,施肥管的肥料從開口落入存肥錐腔中,尖端便于開穴,至少一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外端部始終插于地表內,從而保證地面通過摩擦力帶動其轉動; 觸角星齒結合面為過軸心線的截面,結構合理,組裝方便,放置夾雜肥料,增大施肥量,通過八字形設置結構合理,安裝方便;同步定位塊進一步提高旋轉的同步效果;錐套結構為圓錐套或三棱錐套或多棱錐套。
作為優選,存肥錐腔位于星齒盤的旋轉軸心線交點斜前下方,即當星齒盤在地面上行走的時候,預先在裝滿存肥錐腔,開穴,當其繼續向前行走的時候,存肥錐腔緩慢張開,肥料繼續穴中,延長了穴施肥的時間,同時施肥徹底避免夾雜。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保護環境,高效便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固定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固定軸變形I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固定軸變形II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固定軸;2、施肥管;3、星齒盤;4、斜軸;5、連接軸;6、中心殼體;7、存肥錐腔;8、點穴施肥觸角星齒;9、觸角星齒結合面;10、同步定位塊;11、中間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的施肥穴植器,包括固定軸1、一對對稱設置在固定軸1上的星齒盤3以及下端與星齒盤3對應的施肥管2;
星齒盤3包括中心殼體6、 至少兩個以中心殼體6旋轉軸心線為基準圓周陣列設置在中心殼體6圓周外側壁上的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以及設置在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端面上的觸角星齒結合面9;
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3斜交設置,在豎直平面內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3的旋轉軸心線交于一點;
在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3的中心殼體6之間形成中間間隙11;
一對對稱設置的星齒盤3同步轉動,
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為沿錐套軸截面截開的對半結構;觸角星齒結合面9設置在錐套軸截面上,
所述一對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的觸角星齒結合面9貼合后,該一對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圍成具有存肥錐腔7的錐套結構,存肥錐腔7位于星齒盤3的旋轉軸心線交點的正下方或位于行走時星齒盤3的旋轉軸心線交點的斜下前方;
施肥管2下端與存肥錐腔7對應。存肥錐腔7的底部設置有開口,施肥管2下端經開口與存肥錐腔7連通。
星齒盤3在固定軸1上轉動設置。
在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外端部設置有用于在地面開穴的尖端。
中間間隙11與施肥管2下端對應或存肥錐腔7與施肥管2下端對應。
至少一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的外端部始終插于地表內。
觸角星齒結合面9為過軸心線的截面。
固定軸1包括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斜軸4;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斜軸4分別固定施肥裝置上或兩個呈八字形設置的斜軸4通過連接軸5連接;星齒盤3套裝在斜軸4。
固定軸1為水平設置的直軸,星齒盤3旋轉的軸心線與固定軸1的軸心線斜交。
觸角星齒結合面9在星齒盤3旋轉時形成圓錐面,圓錐面的側母線與星齒盤3旋轉的軸心線夾角α為銳角。
星齒盤3與固定軸1之間設置有軸承,斜軸4軸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β,α+β等于90°;在其中一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的兩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同步定位塊10;錐套結構為圓錐套或棱錐套。
為了優化結構,減少前進的阻力,可以根據施肥間距與施肥量來設定齒數、中心高與模式等參數。
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將其后置與拖拉機上的施肥裝置或單獨的施肥裝置上,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與地面接觸,通過其作用力撥動星齒盤3繞固定軸1轉動,兩個星齒盤3的橫截面為V型,最下端的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的觸角星齒結合面9貼合,形成一個用于存放施肥管2落下肥料的存肥錐腔7,通過尖端開穴;通過斜交設置,隨著星齒盤3旋轉,最下端的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的觸角星齒結合面9張開,使得存肥錐腔7內的肥料落入地面的穴中,通過后置在施肥裝置的撥土板將肥料覆蓋上土,完成一個工作循環,
中間間隙11可以避免旋轉時阻擋施肥管2;通過與地面的摩擦力實現同步轉動,對半錐套結構落肥方便,結構合理,存肥錐腔7的底部設置有開口,施肥管2的肥料從開口落入存肥錐腔7中,尖端便于開穴,至少一個點穴施肥觸角星齒8的外端部始終插于地表內,從而保證地面通過摩擦力帶動其轉動,齒數優選為3個.4個或5個以上; 觸角星齒結合面9為過軸心線的截面,結構合理,組裝方便,放置夾雜肥料,增大施肥量,通過八字形設置結構合理,安裝方便;α為銳角,優選60°--85°,以75°--80°為佳。α+β等于90°,優選90°結構合理,阻力小;同步定位塊10進一步提高旋轉的同步效果;錐套結構為圓錐套或三棱錐套或多棱錐套。
作為優選,存肥錐腔7位于星齒盤3的旋轉軸心線交點斜前下方,即當星齒盤3在地面上行走的時候,預先在裝滿存肥錐腔7,開穴,當其繼續向前行走的時候,存肥錐腔7緩慢張開,肥料繼續穴中,延長了穴施肥的時間,同時施肥徹底避免夾雜。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保護環境,高效便捷。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作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多個技術方案進行組合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