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果實采摘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大棗采摘設備。
背景技術:
冬棗因其脆甜可口的口感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但冬棗吃起來美味采摘卻相當麻煩,棗在每年的 8-10 月份就開始采摘,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踩著梯子進行緩慢采摘,全家出動、還要雇傭工人,由于大棗樹上有刺,采摘過程中會劃傷手,這樣幾天下來,人們的手臂和胳膊都會被劃傷,并且非常疼痛,嚴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目前大部分都是人工采摘,費時費力,勞動強度大。不僅采摘效率低,非常累,且不安全,對于高大的棗樹單純依靠人力無法完成采摘。而且在采摘過程中因棗樹較高,冬棗容易掉落下來表面磕碰嚴重,致使冬棗不易存放,而且不易出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大棗采摘設備,能夠完成高大棗樹的采摘,采摘效率高,解決了采摘中怕碰、怕摔、不能打落的問題,采摘時間短,人力消耗小,使用方便,實用性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大棗采摘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小車、枝條抓取手、氣缸、采集箱、收集箱、螺旋輸送管,所述動力小車內部設有電瓶,所述氣缸、所述收集箱設置在所述動力小車上,所述氣缸與連桿固定連接,所述連桿與曲軸連接,所述曲軸與擺動手臂連接,所述擺動手臂端部設有所述枝條抓取手,所述枝條抓取手下方設有所述采集箱,所述采集箱底部與所述螺旋輸送管連接,所述螺旋輸送管下端與所述收集箱連接,所述擺動手臂與所述采集箱之間設有限位擋板,所述限位擋板固定在所述動力小車上。
所述采集箱內設有枝葉篩網。
所述枝條抓取手由3-5個手指狀結構組成,所述枝條抓取手為彎曲狀。
所述采集箱由支架支撐。
所述動力小車底部設有移動輪子。
所述采集箱內壁設有海綿或棉花或碎布條材質做成的柔軟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置了枝條抓取手,枝條抓取手通過氣缸和曲軸控制,實現左右擺動,并完成對枝條的抓取,進而將冬棗敲落在采集箱中;限位擋板用于限制擺動手臂擺動的位置,防止擺動手臂擺動幅度過大,便于擺動手臂歸位;采集箱內設有柔軟層,被打落的冬棗進入采集箱時不會被摔壞,保證了冬棗的完整性;采集箱內設有枝葉篩網,在采集過程完成對冬棗與雜物的初步分離,節約了后面的工序;螺旋輸送管用于冬棗從采集箱進入收集箱時防止磕碰;動力小車的設置節約了人力,由動力小車承載整套設備。本實用新型能夠對已成熟的冬棗準確的完成采摘,尤其對于高大的棗樹,采摘效率高,解決了冬棗采摘中怕碰,怕摔,不能打落的特點,采摘時間短,人力消耗大的問題,使用方便,實用性強,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動力小車,2、枝條抓取手,3、支架,4、采集箱,5、收集箱,6、螺旋輸送管,7、氣缸,8、連桿,9、曲軸,10、擺動手臂,11、枝葉篩網,12、柔軟層,13、限位擋板,14、移動輪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做出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大棗采摘設備,包括動力小車1、枝條抓取手2、采集箱4、收集箱5、螺旋輸送管6,所述動力小車1內部設有電瓶,電瓶用于驅動動力小車1移動,所述氣缸7、所述收集箱5設置在所述動力小車1上,所述氣缸7與連桿8固定連接,所述連桿8與曲軸9連接,所述曲軸9與擺動手臂10連接,所述擺動手臂10端部設有所述枝條抓取手2,所述枝條抓取手2由3-5個手指狀結構組成,所述枝條抓取手2為彎曲狀。
所述枝條抓取手2下方設有所述采集箱4,所述采集箱4由支架3支撐,所述采集箱4內設有枝葉篩網11,枝葉篩網11用于初步分離冬棗與枝葉雜物。所述采集箱4內壁設有海綿或棉花或碎布條材質做成的柔軟層12,可以防止冬棗從樹上掉落時的磕碰,保證冬棗完整不受損害。
所述采集箱4底部與所述螺旋輸送管6連接,所述螺旋輸送管6下端與所述收集箱5連接,所述擺動手臂10與所述采集箱4之間設有限位擋板13,所述限位擋板13固定在所述動力小車1上,所述動力小車1底部設有移動輪子14。為了更好的實現限位作用,可以在擺動手臂10兩側均設置一個限位擋板13。
使用時,氣缸7驅動連桿8帶動曲軸9,曲軸9帶動擺動手臂10實現左右擺動,擺動的位置通過限位擋板13控制,每擺動一次,實現一次對冬棗枝條的抓取拍打,成熟的冬棗就會落入采集箱4內,采集箱4內有柔性層,所以冬棗不會被磕碰,在經過采集箱4時,初步完成碎葉枝條的篩分,碎葉枝條留在篩網表層,冬棗通過篩網、在經過螺旋輸送管6進入收集箱5內,如此往復,實現冬棗的無損傷采摘過程,自動化程度高,節約了人力。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