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種植,具體是一種農業植物澆灌壺。
背景技術:
澆灌壺是現在最常用的種植植物的澆水工具,由于其的結構簡單,攜帶方便,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現有的澆灌壺包括簡單的澆灌壺和稍微高級點可以加壓的澆灌壺,然而由于植物種植的大小不同使得澆水時如何控制水噴出的角度成了一個困難的問題,如果角度小,容易使得澆灌大顆植物時來回移動,如果角度大,則在澆灌小顆植物時又容易灑到外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農業植物澆灌壺,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農業植物澆灌壺,包括攪拌裝置和灌溉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槳、轉軸、聯軸器、攪拌電機、蓄電池、隔板、充電口、防護罩和控制開關;所述隔板固定設置在壺體的內部,且兩端分別固定在壺體內腔的兩側上;所述攪拌電機固定設置在壺體內腔的底部上;所述蓄電池固定設置在攪拌電機的左側;所述聯軸器固定設置在隔板的下方,且一端固定設置在攪拌電機上,另一端固定設置在轉軸上;所述轉軸通過隔板固定設置在壺體的內部;所述攪拌槳固定設置在轉軸上;所述防護罩固定設置在隔板的上方,且在攪拌槳的上方;所述充電口固定設置在把手的底部上;所述控制開關固定設置在把手上;所述灌溉裝置包括壺體、蓋子、拉環、過濾罩、扣蓋、出水管、把手、定位塊、主出水口、副出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壺體固定設置在桌面上;所述蓋子通過鉸鏈設置在壺體的頂部;所述定位塊焊接在壺體內腔的上方;所述過濾板設置在定位塊上;所述拉環固定設置在過濾板上;所述把手固定設置在壺體的左側上;所述出水管固定設置在壺體的右側底部上,且在隔板的上方;所述扣蓋通過鉸鏈設置在出水管的頂部;所述出水口設置在出水管的頂部上;所述主出水口固定設置在扣蓋上;所述副出水口固定設置在扣蓋上,且在主出水口的周圍。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過濾板固定設置在定位塊上,且過濾板上設置有拉環。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管上設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上設有小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扣蓋設置在出水管的頂部,且扣蓋上設置有一個主出水口和七個副出水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裝置通過攪拌裝置對添加進來的種植需求物進行攪拌,且設置有防護罩防止對攪拌電機造成損壞,通過灌溉裝置進行灌溉澆灌,且出水口上設置有小孔,能夠在傾倒時使澆灌更加均勻,扣蓋上設有主出水口和副出水口能夠快速的對植物進行灌溉,且不會出現灑出的現象;本實用新型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節省人力,工作效率高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農業植物澆灌壺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農業植物澆灌壺中出水管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壺體,2-蓋子,3-拉環,4-過濾板,5-扣蓋,6-出水管,7-攪拌槳,8-轉軸,9-聯軸器,10-攪拌電機,11-蓄電池,12-隔板,13-充電口,14-防護罩,15-把手,16-定位塊,17-控制開關,18-主出水口,19-副出水口,20-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農業植物澆灌壺,包括攪拌裝置和灌溉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槳7、轉軸8、聯軸器9、攪拌電機10、蓄電池11、隔板12、充電口13、防護罩14和控制開關17;所述隔板12固定設置在壺體1的內部,且兩端分別固定在壺體1內腔的兩側上,將壺體1的內腔分為兩個部分,防止對攪拌電機10造成損壞;所述攪拌電機10固定設置在壺體1內腔的底部上,對添加進來的肥料等用品進行攪拌,使其混合均勻;所述蓄電池11固定設置在攪拌電機10的左側,為裝置提供動力;所述聯軸器9固定設置在隔板12的下方,且一端固定設置在攪拌電機10上,另一端固定設置在轉軸8上;所述轉軸8通過隔板12固定設置在壺體1的內部;所述攪拌槳7固定設置在轉軸8上;所述防護罩14固定設置在隔板12的上方,且在攪拌槳7的上方,防止添加的農業用品在攪拌時對裝置造成損壞;所述充電口13固定設置在把手15的底部上;所述控制開關17固定設置在把手15上;所述灌溉裝置包括壺體1、蓋子2、拉環3、過濾罩4、扣蓋5、出水管6、把手15、定位塊16、主出水口18、副出水口19和出水口20;所述壺體1固定設置在桌面上;所述蓋子2通過鉸鏈設置在壺體1的頂部;所述定位塊16焊接在壺體1內腔的上方;所述過濾板4設置在定位塊16上,對添加進來的水進行過濾,防止對植物造成傷害;所述拉環3固定設置在過濾板4上;所述把手15固定設置在壺體1的左側上;所述出水管6固定設置在壺體1的右側底部上,且在隔板12的上方;所述扣蓋5通過鉸鏈設置在出水管6的頂部;所述出水口20設置在出水管6的頂部上;所述主出水口18固定設置在扣蓋5上,用水多的時候,能夠將水快速倒出;所述副出水口19固定設置在扣蓋5上,且在主出水口18的周圍,上面設置有小孔,能夠進行均勻的灌溉。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