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養殖池。
背景技術:
水產養殖生產是中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促進中國漁業的發展,根據中國資源狀況,確定了“合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養殖業”的漁業方針,將發展養殖業作為中國漁業發展的重心,逐步由“捕撈為主”向“以養殖為主”的方向轉移。
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繁殖、培育和收獲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一般包括在人工飼養管理下從苗種養成水產品的全過程。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水產養殖是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的統稱。淡水養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池塘精養鯉科魚類,以投餌、施肥取得高產,并將各種不同食性的魚類進行混養,以充分發揮水體生產力。另一類型是在湖泊、水庫、河溝、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養苗種,主要依靠天然餌料獲得水產品。
隨著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池塘水質也非常容易變黑變濁變臭、有毒物質增加等。因此,養殖池的排污和凈化成為關鍵性問題。現有的養殖池結構單一,排污能力差,造成水質嚴重不達標;且整個系統控制麻煩,不便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養殖池存在的結構單一,排污能力差,且整個系統控制麻煩,不便操作的問題,提供一種方便快捷、控制一體化、排污能力強的新型養殖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新型養殖池,包括桶身、桶底、進水管組件、出水管組件、出水插管、排污管、底部排水管以及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和桶底均設有錐度,所述桶底的錐形空間內填充有支承塊,所述進水管組件的一端設有進水口,所述進水管組件的另一端與伸入所述桶身內的活動彎頭相連接,所述出水管組件的一端設有出水口,所述出水管組件的另一端通過活動彎頭連接于池面排水管,所述池面排水管伸入所述桶身內,所述出水管組件分別與所述排污管和所述底部排水管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設有排污口,所述底部排水管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出水插管,所述底部排水管水平置于所述桶底,所述出水插管垂直置于所述養殖池內中央,所述出水插管的底端置于所述桶底,其頂端伸出池面以上,所述出水插管的底端設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上方設有出水擋板。所述進氣裝置包括進氣圓箍管、進氣主管、進氣軟管以及氣泡石,所述進氣圓箍管設于所述桶身的頂部,所述進氣主管設于池外頂部并與所述進氣圓箍管連接,所述進氣軟管的一端與所述氣泡石連接并活動于池內,所述進氣軟管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進氣圓箍管。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管組件上設有進水控制閥,所述出水管組件上設有低水位出水控制閥和底部出水控制閥,所述出水管組件與所述池面排水管之間設有池面排水控制閥,所述出水管組件的結構設計起到控制所述養殖池水位的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進氣軟管的數量為至少1個,所述進氣主管上設有進氣閥,所述進氣軟管上設有氣量調節閥。所述進氣裝置起到排氣和增氧的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排污口附近設有排污閥。當所述桶底污水較多時,打開所述排污閥,污水依次通過所述出水孔、底部排水管、排污管以及排污口排出去。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管組件和進水管組件均通過支撐桿與所述桶身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進水、出水、排污一體化裝置,便于控制,桶身有錐度,便于運輸時疊在一起節省空間,錐形桶底的設計更加增強整個裝置的排水以及排污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養殖池的垂直截面示意圖;
圖中,1、桶身,2、桶底,3、支承塊,4、進水管組件,5、出水管組件,6、出水插管,61、出水孔,62、出水擋板,7、排污管,8、底部排水管,9、進水口,10出水口,11、排污口,12、池面排水管,13、活動彎頭,14、進氣圓箍管,15、進氣主管,16、進氣軟管,17、氣泡石,18、進水控制閥,19、低水位出水控制閥,20、底部出水控制閥,21、池面排水控制閥,22、排污閥,23、進氣閥,24、氣量調節閥,25、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一種新型養殖池,包括桶身1、桶底2、進水管組件4、出水管組件5、出水插管6、排污管7、底部排水管8以及進氣裝置,所述桶身1和桶底2均設有錐度,所述桶底的錐形空間內填充有支承塊3,所述進水管組件4的一端設有進水口9,所述進水管組件4的另一端與伸入所述桶身1內的活動彎頭13相連接,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一端設有出水口10,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另一端通過活動彎頭13連接于池面排水管12,所述池面排水管12伸入所述桶身1內,所述出水管組件5分別與所述排污管7和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排污管7的另一端設有排污口11,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出水插管6,所述底部排水管8水平置于所述桶底2,所述出水插管6垂直置于所述養殖池內中央,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置于所述桶底2,其頂端伸出池面以上,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還設有出水孔61,所述出水孔61上方設有出水擋板62。所述進氣裝置包括進氣圓箍管14、進氣主管15、進氣軟管16以及氣泡石17,所述進氣圓箍管14設于所述桶身1的頂部,所述進氣主管15位于池外頂部并與所述進氣圓箍管14連接,所述進氣軟管16的一端與所述氣泡石17連接并活動于池內,所述進氣軟管16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圓箍管14。
所述進水管組件4上設有進水控制閥18,所述出水管組件5上設有低水位出水控制閥19和底部出水控制閥20,所述出水管組件5與所述池面排水管12之間設有池面排水控制閥21。打開所述進水控制閥18,水流依次通過所述進水口9和進水管組件4進入池內。所述池面排水閥21長期處于打開狀態。當池面水位高于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頂端時,池水依次通過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組件5的上端以及出水口10自動排出;當池面水位低于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頂端且需要排水時,打開所述低水位出水控制閥19 ,池水依次通過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組件5的下端以及出水口10排出。
所述進氣軟管16的數量為3個,所述進氣主管15上設有進氣閥23,所述進氣軟管16上設有氣量調節閥24。氣體依次通過所述進氣主管15、進氣圓箍管14、進氣軟管16以及氣泡石17進入池內,所述進氣裝置起到排氣和增氧的作用。
所述排污口附近設有排污閥22。當需要排污時,打開所述排污閥22,污水依次通過所述出水孔61、底部排水管8、排污管7以及排污口11排出去。所述出水擋板62促使底部污水更好地進入所述出水孔61。
所述出水管組件5和進水管組件4均通過支撐桿25與所述桶身1固定連接。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的一種新型養殖池,包括桶身1、桶底2、進水管組件4、出水管組件5、出水插管6、排污管7、底部排水管8以及進氣裝置,所述桶身1和桶底2均設有錐度,所述桶底的錐形空間內填充有支承塊3,所述進水管組件4的一端設有進水口9,所述進水管組件4的另一端與伸入所述桶身1內的活動彎頭13相連接,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一端設有出水口10,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另一端通過活動彎頭13連接于池面排水管12,所述池面排水管12伸入所述桶身1內,所述出水管組件5分別與所述排污管7和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排污管7的另一端設有排污口11,所述底部排水管8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出水插管6,所述底部排水管8水平置于所述桶底2,所述出水插管6垂直置于所述養殖池內中央,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置于所述桶底2,其頂端伸出池面以上,所述出水插管6的底端還設有出水孔61,所述出水孔61上方設有出水擋板62。所述進氣裝置包括進氣圓箍管14、進氣主管15、進氣軟管16以及氣泡石17,所述進氣圓箍管14設于所述桶身1的頂部,所述進氣主管15位于池外頂部并與所述進氣圓箍管14連接,所述進氣軟管16的一端與所述氣泡石17連接并活動于池內,所述進氣軟管16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進氣圓箍管14。
所述進水管組件4上設有進水控制閥18,所述出水管組件5上設有低水位出水控制閥19和底部出水控制閥20,所述出水管組件5與所述池面排水管12之間設有池面排水控制閥21。
所述進氣軟管16的數量為5個,所述進氣主管15上設有進氣閥23,所述進氣軟管16上設有氣量調節閥24。所述進氣裝置起到排氣和增氧的作用。所述排污口附近設有排污閥22。
所述出水管組件5和進水管組件4均通過支撐桿25與所述桶身1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為:當需要進水時,打開所述進水控制閥18,水流依次通過所述進水口9和進水管組件4進入池內。所述池面排水閥21長期處于打開狀態。當池面水位高于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頂端時,池水依次通過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組件5的上端以及出水口10自動排出;當池面水位低于所述出水管組件5的頂端且需要排水時,打開所述低水位出水控制閥19 ,池水依次通過所述池面排水管12、出水管組件5的下端以及出水口10排出。當需要更換池水時,打開所述底部出水控制閥20和低水位出水控制閥19,池水依次通過所述出水孔61、底部排水管8、出水管組件5的下端以及出水口10排出。當需要排污時,打開所述排污閥22,污水依次通過所述出水孔61、底部排水管8、排污管7以及排污口11排出去。所述出水擋板62促使底部污水更好地進入所述出水孔61。氣體依次通過所述進氣主管15、進氣圓箍管14、進氣軟管16以及氣泡石17進入池內,所述進氣裝置起到排氣和增氧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進水、出水、排污一體化裝置,便于控制,桶身有錐度,便于運輸時疊在一起節省空間,錐形桶底的設計更加增強整個裝置的排水以及排污能力。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