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田灌溉系統,尤其是涉及田間節水灌溉輸配水管道布置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農業灌溉系統中的管網布置均是樹狀結構。即農田灌溉管網系統特別是滴灌系統分為首部、主干管、分干管、給水栓、支管、毛管,首部包括首部加壓系統、過濾系統,首部與水源相連通,主干管與首部相通,分干管與主干管相連通,分干管上設置給水栓,支管通過給水栓與分干管連通,毛管再與支管相連通;主干管上分布多條分干管,分干管一端與主干管連通,另一端封堵或者與排水井連通,形成樹狀結構,一般采用這樣樹狀結構施工的灌溉工程缺少調壓設施,給水栓沿著分干管依次排布,各給水栓處的壓力不均衡,造成與之連通的支管上的毛管出水量不均勻;每個給水栓由單一的分干管供水,如果分干管或給水栓出現故障,必須切斷該處的水流進行維修,使該分干管上的給水栓均不能灌溉,系統供水可靠性差;毛管的一端與支管連通,作為毛管的進水口,另一端封堵不出水,采用這樣的結構,支管鋪設長度短,毛管出水量不均勻,毛管不易沖洗;而且分干管與主干管之間設有截水裝置,各分干管獨立設置,每個輪灌小區單獨設置截水裝置,根據輪灌小區的不同,輪流開啟和關閉截水裝置,使不同的分干管進行輸水,灌溉時有部分管道閑置,管道利用率低,運行能耗高,成本高,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損小、供水穩定、維修方便、管道利用率高、運行能耗低、灌水均勻的環狀管網灌溉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環狀管網灌溉系統,包括首部、主干管、分干管、給水栓、支管、毛管,所述首部包括加壓系統、過濾系統,所述首部與水源相連通,所述主干管與所述首部相通,所述分干管與所述主干管相連通,所述分干管上設置給水栓,所述支管通過所述給水栓與所述分干管連通,所述毛管與所述支管相連通,所述分干管至少為兩條,所述兩條分干管一端分別與所述主干管連通,另一端相互連通,所述主干管與所述分干管之間形成環狀管網,可以實現多條分干管同時向給水栓供水,使所述分干管上的所述給水栓出水時的水損減小,供水穩定和可靠,當一條所述分干管出現故障,其它所述分干管仍可向所述給水栓供水,不會因為其中一條分干管出現故障而停止供水,維修方便,管道利用率高,運行能耗低,運行穩定;
進一步改進,所述主干管與所述分干管之間形成多個環狀管網,可以擴大灌溉小區的面積,可使輪灌小區的劃分更加靈活;
進一步改進,所述毛管設在所述相鄰兩條支管之間,所述毛管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條相鄰支管連通,從而使所述毛管和所述支管形成環狀管網,提高了所述毛管出水量的均勻性;
進一步改進,所述相鄰兩條支管一端分別與所述給水栓連通,另一端相互連通;
進一步改進,所述同一給水栓與兩條所述支管相連通,這樣從給水栓出來的水流經過兩條所述支管輸送到所述毛管,在管徑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了水損,增加支管的鋪設長度和分干管間距50%以上,有效提高了毛管的灌水均勻度;
進一步改進,所述支管末端設置沖洗閥,有利于滴灌系統毛管中泥沙和污物顆粒的能及時沖洗及排除,降低毛管的堵塞;
進一步改進,所述給水栓上設有排氣閥,有利于將管道內的空氣排出,減少氣阻和負壓對灌溉設施的不利影響和損壞;
進一步改進,所述毛管與所述支管形成多個環狀管網,增大了輪灌小區的面積。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主干管與分干管形成閉合環狀管網系統,使分干管上的給水栓出水處水損小,供水穩定,維修方便,管道利用率高;與現有技術相比,在供水量相同的情況下,減小了分干管的直徑,降低了成本,在分干管直徑相同的情況下,減小了水損,降低了系統運行能耗及成本,運行穩定;毛管設在相鄰兩條支管之間,毛管兩端分別與相鄰兩給水栓連接的支管連通,從而使毛管和支管形成閉合環路管道,提高了毛管出水量的均勻性;每個給水栓與兩條支管相連接,降低了水損,增加了支管的鋪設長度,有效提高灌水均勻度,使輪灌小區的劃分更為方便、靈活和多樣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支管末端設置沖洗閥,利于毛管內累積的泥沙和污物顆粒能及時沖洗排除。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中:1水源,2首部,3止回閥,4主干管,5分干管,5-1分干管,5-2分干管,6給水栓,6-1給水栓,6-2給水栓,6-3給水栓,7球閥,8支管,8-1支管,8-2支管,8-3支管,8-4支管,8-5支管,8-6支管,9毛管,10排水井,11閘閥,12沖洗閥。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環狀管網灌溉系統,包括首部、地埋系統和地面系統,首部包括水源1、首部2、止回閥3,地埋系統包括主干管4、分干管5和給水栓6,地面系統包括支管8、毛管9,首部2將水源1與地埋系統的主干管4相連通,地埋系統中,分干管5為兩條即分干管5-1和分干管5-2,分干管5-1與分干管5-2一端分別與主干管4連通,另一端相互連通,分干管5-1和5-2上均設有閘閥11,分干管5-1和分干管5-2上設有排水井10,主干管4與分干管5-1、分干管5-2之間形成閉合環狀管網,地埋系統與地面系統通過給水栓6連通,給水栓6-1和給水栓6-2分別與支管8-1和支管8-2連通,支管8-1和支管8-2上分別靠近給水栓6-1和給水栓6-2的一端設有球閥7,地面系統中,毛管9設在相鄰兩條支管8-1和支管8-2之間,毛管9兩端分別與兩條相鄰支管8-1和支管8-2連通,從而使毛管9和支管8-1、支管8-2形成閉合環狀管網。
當地塊的面積為498.7畝、南北順坡坡度為0.3%、地塊長度840米、寬度396米、壓力水源流量為100m3/h時,地埋主干管4分別與分干管5-1和分干管5-2的一端連通,分干管5-1和分干管5-2的另一端相互連通,輪灌小區設置兩條相鄰支管即圖1中支管8-1和支管8-2,兩條支管間距210米,支管長度即輪灌小區寬度等于99米,本地塊設置輪灌小區16個,支管8的管徑選擇為¢90mm,圖1中9為毛管;本地塊的作物為棉花,毛管9即滴灌帶的間距為0.76米,毛管9的滴頭流量為1.1L/h,滴頭間距300mm、內徑¢16mm;毛管9兩端與兩條支管8連通,每一輪灌小區灌水時兩條支管8同時進水,即毛管9的兩端同時進水。
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相鄰兩條支管8-1和支管8-2一端分別與所述給水栓6-1和給水栓6-2連通,另一端相互連通。
實施例3,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地塊在輪灌小區的邊界,為管網灌溉系統的特殊情況,給水栓6-1與兩條支管8-1和支管8-3連通,地邊給水栓6-3與支管8-4連通,毛管9設在相鄰兩條支管8-1和支管8-2之間并且分別與支管8-1和支管8-2連通,從而使毛管9和支管8-1、支管8-2形成閉合環狀管網,支管8-3用于連接相鄰閉合環狀管網,即支管8-3與支管8-4之間設有毛管9,支管8-3、支管8-4和毛管9形成相鄰的環狀管網,如此連接,使環狀管網不斷擴大,輻射到整個輪灌小區;支管8-2和支管8-3上設有沖洗閥12,與當灌溉水源水質較差的時候,或者灌溉系統毛管9多年使用時,需要經常對毛管9進行沖洗。
實施例4,與實施例3不同之處在于:支管8-1和支管8-2一端分別與給水栓6-1和給水栓6-2連通,另一端通過支管8-5相互連通,使支管8-1、支管8-2與支管8-5形成環狀管路,支管8-3與支管8-4一端分別與給水栓6-1和給水栓6-3連通,另一端通過支管8-6相互連通。
實施例5,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地埋系統中,主干管4與分干管5之間形成兩個閉合環狀管網,所述毛管9和所述支管8形成兩個閉合環狀管網。
上述方式僅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改進和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