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減少蝴蝶幼蟲疾病的飼養籠及其飼養方法。
背景技術:
:
現有的蝴蝶幼蟲養殖通常采用室內飼養,是從室外采摘寄主植物葉片,放置在養蟲籠或容器內飼養,這種飼養方法的缺點是:(1)現有的養蟲籠均是固定不可拆卸,這就導致養蟲操作困難,如:更換飼料難,養蟲籠的清洗和消毒難;(2)現有的蝴蝶幼蟲飼養都是采用葉片飼養,葉片在離開枝條后容易干枯,葉片上的蛋白質容易變質;(3)飼養的葉片均是放置在飼養籠的底部,蝴蝶幼蟲在葉片上取食、爬行、排糞,蟲糞是病源的重要載體,這就導致飼養葉片中容易受蟲糞中病源的感染,蝴蝶幼蟲食用該飼養葉片后容易得病;(4)現有的蝴蝶幼蟲飼養過程中,當需要更換飼料時,需要移動幼蟲,這就驚動了幼蟲,容易導致:(a)蝴蝶幼蟲停食、(b)無法完成蛻皮而死亡,(c)正在化蛹的老熟幼蟲無法完成化蛹;(5)老熟幼蟲要化蛹時,會爬上籠子頂部化蛹,由于飼養籠是固定的,化了的蛹無法及時移走,當達到一定密度時,老熟幼蟲的爬動會干擾正在蛻皮化蛹的蟲子,致使幼蟲化蛹不能完成而死亡。
這些飼養方法不僅操作不便、花費較多工時、效率低,養蟲籠清洗消毒困難,而且疾病傳播快,幼蟲得病率增高,增加了蝴蝶幼蟲的死亡率,有時死亡率達100%。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減少蝴蝶幼蟲疾病的飼養籠及其飼養方法,結構設計簡單、合理,使用方便,有效降低蝴蝶幼蟲的得病率,提高養殖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減少蝴蝶幼蟲疾病的飼養籠,包括飼養籠本體,所述飼養籠本體是由前端面框、后端面框以及兩側部面框圍成一中空的六面體框架,所述飼養籠本體的上端設有一可活動的頂蓋,飼養籠本體的下端設有一可活動的底座,所述頂蓋、底座、前端面框、后端面框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中間均固定有以利封閉的紗網,所述前端面框的上端和后端面框的上端之間設有若干用于夾持植物枝條的夾持件。
進一步的,所述飼養籠本體為長方體狀,所述前端面框、后端面框以及兩側部面框均為邊長相等的正方形框,所述前端面框和后端面框的左、右兩邊框上分別開設有若干用于與兩側部面框固聯的螺孔,所述前端面框和后端面框的上邊框沿其長度方向上均開設有若干并排設置的穿繩孔。
進一步的,所述夾持件包括兩條相互平行并緊貼的支撐繩,兩條所述支撐繩的一端穿過前端面框上邊框的同一穿繩孔并進行打結,兩條所述支撐繩的另一端穿過后端面框上邊框的對應穿繩孔并進行打結,所述支撐繩與兩側部面框相平行。
進一步的,所述頂蓋與前端面框、后端面框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上端可拆連接,所述底座與前端面框、后端面框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下端可拆連接。
本發明另一種方案:一種減少蝴蝶幼蟲疾病的飼養籠的飼養方法,飼養時:取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枝條倒掛在飼養籠本體內,植物枝條的基部夾持在兩條支撐繩之間,蝴蝶幼蟲在倒掛的植物枝條上取食;當更換寄主植物時,將新鮮的植物枝條靠近舊植物枝條,幼蟲自動轉移到新鮮植物枝條上;飼養一段時間后,更換底座以清理蝴蝶幼蟲的糞便,更換頂蓋以收集老熟幼蟲化成的蛹。
進一步的,所述植物枝條帶有葉片,植物枝條的長度為40厘米,植物枝條的剪斷處與基部第一葉的葉柄距離為1-2厘米。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效果:(1)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飼養籠方便飼養操作,易拆卸,便于徹底清洗和消毒;(2)使用帶有葉片的植物枝條飼養蝴蝶幼蟲,植物枝條的保鮮期更長,葉片不易干枯,葉片上的蛋白質不易變質,且葉片懸空設置,蟲糞易掉落在飼養籠底部,不會粘在葉片上,減少幼蟲接觸蟲糞的機會,降低蝴蝶幼蟲的得病率;(3)植物枝條的基部由支撐繩夾持,更換寄主植物時,只需將新鮮植物枝條靠近舊植物枝條即可,幼蟲會自動爬到新鮮植物上,不用手動轉移幼蟲,就不會驚動幼蟲的取食和蛻皮,提高幼蟲的存活率;(4)植物枝條懸掛在飼養籠中,蝴蝶幼蟲的糞便直接落入至底座上,清理時只需更換底座即可,清理方便,及時;(5)頂蓋裝拆方便,便于更換,可及時移走蝴蝶的蛹,當老熟幼蟲化蛹密度大時,及時更換頂蓋,可減少老熟幼蟲化蛹的干擾,提高化蛹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中:
1-飼養籠本體;10-前端面框;11-后端面框;12-左端面框;13-右端面框;14-螺孔;15-穿繩孔;2-紗網;3-支撐繩;4-頂蓋;5-底座;6-植物枝條;60-葉片;61-枝條基部;62-枝條尾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2所示,本發明一種減少蝴蝶幼蟲的飼養籠,包括飼養籠本體1,所述飼養籠本體1是由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左端面框11和右端面框12)圍成一中空的六面體框架,所述飼養籠本體1的上端設有一可活動的頂蓋4,飼養籠本體1的下端設有一可活動的底座5,所述頂蓋4、底座5、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中間均固定有以利封閉的紗網2,所述前端面框10的上端和后端面框11的上端之間設有若干用于夾持植物枝條的夾持件;飼養時:取帶有葉片的植物枝條6,其基部60通過夾持件3夾持,實現倒掛懸空設置在飼養籠本體1內,蝴蝶幼蟲在植物枝條6上取食,蝴蝶幼蟲的糞便落至底座5上,可隨時更換底座5,以清除糞便,老熟幼蟲在頂蓋4上化蛹,可隨時更換頂蓋4,以收集蟲蛹。
本實施例中,所述飼養籠本體1為長方體狀,所述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12,13)均為邊長相等的正方形框,所述前端面框10和后端面框11的左、右兩邊框(12,13)上分別開設有若干用于與兩側部面框固聯的螺孔14,所述前端面框10和后端面框11的上邊框沿其長度方向上均開設有若干并排設置的穿繩孔15。
本實施例中,為了加工方便,所述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左端面框12、右端面框13、頂蓋4以及底座5的材質可以是木材,也可以是鋁合金或不銹鋼等,所述左端面框12、右端面框13、前端面框10以及后端面框11均由4根邊長為0.6米,厚度為3厘米的條狀邊框組成,所述頂蓋4和底座5均是2根邊長為0.66米,2根寬為0.6米,厚度為3厘米的條狀邊框組成。
本實施例中,所述夾持件包括兩條相互平行并緊貼的支撐繩3,兩條所述支撐繩3的一端穿過前端面框10上邊框的同一穿繩孔15并進行打結,兩條所述支撐繩3的另一端穿過后端面框11上邊框的對應穿繩孔15并進行打結,所述支撐繩3與兩側部面框相平行;使用時,只需將植物枝條6的基部60夾持在兩支撐繩3之間即可,夾持牢固,方便植物枝條的更換,且加工成本低廉。
本實施例中,所述頂蓋4與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上端可拆連接,所述頂蓋4;所述底座5與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下端可拆連接,即為了裝拆方便和提高頂蓋4以及底座5連接的牢固性,頂蓋4的四邊中部分別與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上邊框的中部通過搭扣鎖可拆連接;底座5的中部分別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以及兩側部面框的下邊框的中部通過搭扣鎖可拆連接;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也可以直接將前端面框、后端面框11、左端面框12以及右端面框13搭接在底座5上,頂蓋4直接覆蓋在前端面框10、后端面框11、左端面框12以及右端面框13的上端。
本發明另一種方案:一種減少蝴蝶幼蟲疾病的飼養籠的飼養方法,飼養時:取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枝條6倒掛在飼養籠本體1內,植物枝條6的基部60夾持在兩條支撐繩3之間,蝴蝶幼蟲在倒掛的植物枝條6上取食;當更換寄主植物時,將新鮮的植物枝條靠近舊植物枝條,幼蟲自動轉移到新鮮植物枝條上;飼養一段時間后,更換底座5以清理蝴蝶幼蟲的糞便,更換頂蓋4以收集老熟幼蟲化成的蛹。
本實施例中,所述植物枝條6帶有葉片60,植物枝條的長度為40厘米,植物枝條的剪斷處與基部第一葉的葉柄距離為1-2厘米,方便兩支撐繩夾持植物枝條。
本實施例中,由于植物枝條采用倒掛放置,植物枝條的尾部向下,葉片也向下,蝴蝶幼蟲取食后產生的糞便可直接落在底座5上,使幼蟲與糞便分離,葉片與糞便分離,大大的降低的蝴蝶幼蟲的患病率。
本發明中可及時更換底座,減小糞便對環境的污染;蝴蝶幼蟲可自動轉移至新的寄主植物,不用手動轉移幼蟲,可減少驚動蝴蝶幼蟲,提高蝴蝶幼蟲的蛻皮成功率;當老熟幼蟲化蛹密度大時,及時更換頂蓋,可減少老熟幼蟲化蛹的干擾,提高化蛹率;植物枝條倒掛進行養殖蝴蝶幼蟲,可以減少蝴蝶幼蟲與糞便的接觸,減少葉片與糞便的接觸,減少疾病的傳播,從而減小蝴蝶幼蟲的得病率,提高蝴蝶幼蟲的成活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